龍應臺曾說,臺北是一張中國歷史大地圖。
為什麼這麼說?看過臺北地圖你就明白了。

臺北的街道命名,以南北向的中山路、東西向的忠孝路畫出一個大十字架。左上為大陸西北城市,左下西南,右上東北,右下東南。成都街、貴陽街在西南方向,吉林街、長春街在東北方向,把臺北的街道變成了一張中國地理圖。
臺北街道命名的方式,還要追溯到……
1895年,清政府割讓臺灣給日本,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交還給中國。經過50年的統治,臺灣已經基本日本化了。地名是日本地名,語言說日語,人名也是日本名字。
1945年9月,國軍進入臺灣,接受在臺日軍的投降。隨即,國民政府的人員也到達臺灣,全面接收臺灣。當年11月17日頒布了《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要求當地各級政府在兩個月內,把日據時代用以紀念日本人物、宣揚日本國威的街道名改正過來。
鄭定邦出現
兩年後,一位名叫鄭定邦的上海建築師受命來到臺北,為這裡的街道規劃命名。他拿出一張中國地圖,覆蓋在臺北的街道圖上,然後趴在上面把中國地圖上的地名依照東西南北的方位,一條一條地畫在臺北街道上,新的臺北街道名稱由此誕生。

臺北的街道恍如一張中國歷史大地圖:除了幾條主幹道採用政治含義和傳統道德命名之外,次一級的街道都是按照中國地圖的方位,從北到南,從東到西,重新命名。
西南方有青海路、大理街、康定路、桂林路、昆明街……西北方有迪化街、庫倫街、哈密街、酒泉街、塔城街……東南方有廈門街、福州街、溫州街、潮州街、金門街……東北方有遼寧街、合江街、松江路、興安街……等。

有人說,鄭定邦的靈感,也許就來自上海,因為當時上海的街道,就是用中國省份和城市來命名的。當然,國民黨當局1949年12月正式遷移到臺北以後,就更詳細地把大陸的地名慢慢填了進來,進一步完善。
上海街道的命名
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以中國省份和城市命名,是上海街道的傳統——南北縱向用省份,如浙江路、山東路是直的;而東西橫向則用城市,如成都路、福州路便是橫的。當然,也有一些例外。

一首關於臺北街道的詩
《左轉迪化、右轉酒泉》
告別了部隊,輔導會輔導到欣欣客,參加大臺北的公車聯營。
五點五十分,自一江新村開出,第一班稀疏的五十鈴汽車。
早安,班長!您一定熟稔駛過的街仔,同安、廈門、汀州,接著寧波。
橫過總統府背後,衡陽、武昌、漢口,臺北郵局前是開封。
從新上漆的承恩門掙脫,急急迫迫來到鄭州,左轉重慶,右轉南京。
過太原、過承德,左轉天津,右轉北平。
排檔、加油、起動,歲月在方向盤上旋轉。
災難的歲月,歡愉的歲月,眨眼成飄散的雲煙:災難的雲煙,歡愉的雲煙。
升火待發前泡茶,茶就泡在味全醬瓜吃光了的玻璃空罐。
星期一:文山包種,星期二:茉莉香片,星期三:武夷鐵觀音。星期四至星期日,雨前或明前的龍井。
一趟車五、六十處紅綠燈,紅燈亮了:停,綠燈亮了:行。濃茶大口地嚥,欣欣穩穩地開。紅燈亮了:停,綠燈亮了:行,過蘭州、過哈密,左轉迪化,右轉酒泉。
──定稿於一九八零年七月九日
──原載於一九八一年四月十九日《時報雜誌》第七十二期,《施善繼詩選》遠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