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臺北街名的上海淵源

2020-12-17 上觀

 

到過臺北的內陸遊客,對那裡的街道名稱一定不會感到陌生——成都路、貴陽路、寧波街、紹興街、哈密街、蘭州街……臺北城猶如一塊精緻的布料,幾乎把我們那些熟悉的城市都鑲嵌其間,星羅棋布,璀璨奪目。正因此,龍應臺女士才將臺北比喻為一張中國地圖。

 

其實,創造這一歷史景觀的,跟一位名叫鄭定邦的上海建築師有關。

 

1945年,日本戰敗,將臺灣島奉還國民政府。傷兵可以連夜轉移,然而幾十年統治留下的痕跡卻不可能在朝夕之間抹除。日本兵撤退後的臺北街道,依然散發著濃鬱的櫻花氣息。

 

臺北車站在那時叫「日本驛」,總統府叫「總督府」,圓山飯店叫臺灣神宮。而從總督府通往神宮,又一條筆直的大道,日本人名之曰「御成大道」。

 

不消說,國民政府接管臺北城,當務之急,自然是給道路重新命名。這是一項歷史大工程,路名不僅關乎群體記憶、文化認同,還包涵了政治意蘊。如各地常見的北京路、復興路、解放路,便是一個個宏偉的歷史羅盤。

 

國民政府從上海派遣了建築師鄭定邦前往臺北,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營建局任職。這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技術官僚,生前並未留下傳世名作,然而,卻是他,將臺北街道引進了時空的縱深處,激起後人的無限遐思和不盡感慨。

 

其實,在1945年——即鄭定邦到臺北的前一年,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即公布了《臺灣省各縣市街道名稱改正辦法》,「發揚中華民族精神」,是重新命名的最高原則。原則可謂簡潔明了,如何將抽象的「民族精神」具化為一目了然的路標,是擺在鄭定邦面前的一道難題。

 

這是一項替後人承擔的、並不輕鬆的歷史工程。幸運的是,鄭定邦苦思冥想,終於在某一瞬間開悟了,並且十分瀟灑地一氣呵成。

 

「他拿出一張中國地圖來,浮貼在臺北街道圖上,然後趴在上面把中國地圖上的地名依照東西南北的方位一條一條畫在臺北街道上。」在龍應臺筆下,鄭定邦淡定自若,遊刃有餘,仿佛一個老練的手術師,面對黃河青山砰砰跳動的心臟,不驚不慌,一錘定音。

 

於是乎,假如你今天把臺北地圖攤開,以中山路為縱軸,以忠孝路為橫軸,畫出一個十字坐標,一幅鮮活的中國地圖便神奇地鋪展在眼前——在左下角即西南面,躺著成都路、貴陽路、柳州街,而東北角則藏著吉林路、遼寧路、長春路,哈密街自然在西北角,寧波街、紹興路必相鄰不遠。

因此,到臺北旅遊,只要你熟悉中國地圖,根據街名,往往就能判斷方位。在一座古城串街走巷,恍若穿梭於大江南北的名城,腳下是陌生的土地,眼前是熟悉的路標,現實牽繫歷史,此岸映照彼岸,多麼奇妙的穿越之旅。

這項命名工程堪稱鄭定邦一生最輝煌的傑作,華夏風採躍然紙上,一場曠世驚天的歷史風雲亦戲劇般埋伏其中。

 

那麼,鄭定邦的靈感從何而來呢?解釋起來並不複雜。

 

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以中國省份和城市命名,是上海街道的傳統——南北縱向用省份,如浙江路、山東路是直的;而東西橫向則用城市,如成都路、福州路便是橫的。當然,也有一些例外。

 

臺灣建築學家李幹朗曾與鄭定邦相交,他認為,鄭定邦來自上海,可能是依循家鄉的傳統。

 

那麼問題來了,若追根溯源,誰是這個傳統的開創者呢?這就不能不提英國駐上海領事麥華陀。

 

1862年,美租界併入英租界,租界內的街道得重新命名,結果各方議論紛紛,各執己見,名字只有一個,若爭持不下,乃至劍拔弩張,恐怕要引起內訌。這時候,需要一位深孚眾望者挺身而出,居中協調。

 

而麥華陀可說是不二人選。他的國家——英國,率先轟開中國的封鎖大門,英國領事館在上海時間最長,資格最老。而他本人也是有膽有識,敢做敢當——1868年,揚州教案發生,多名傳教士受到威脅和傷害,麥華陀當機立斷,直率70多艘軍艦橫列在長江南京段,向朝廷施壓。軍艦虎視眈眈,迫使總督曾國藩將揚州知府撤職,重申保護教會。可見,這位英國領事絕非等閒人士。

 

就在各方爭得面紅耳赤時,麥華陀心生一計,他制定了《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用鎮定而公允的口吻勸服眾人:誰都別吵了,合併的租界既不用原來英租界的街名,也不用美租界的街名,乾脆就用中國地名來命名。

 

這下好了,誰也不佔便宜,此話一出,應者雲集,爭端終於消弭。而「用中國地名命名街道」的思路亦如染料一般在上海街巷間渲染漫延,春來秋去,直至渲染出一張洋洋大觀的中國地圖。

 

也許連麥華陀也會感到驚訝,傳統的生命力是如此頑強,經時間和世代的滋養下,最初確立的規範就會像種子一般紮根發芽,開花結果。麥華陀更不會想到,藉助鄭定邦的生命閱歷,這朵花會漂洋過海,盛開在遙遠的臺北城的街頭巷尾。

 

從英國領事麥華陀到上海建築師鄭定邦,再到臺北尋常巷陌的小孩,一張中國地圖賦予他們奇妙的歷史緣分,呈示了家國命運的不由自主和不可預測,也在顯示,即使風潮跌宕起伏,風雲變幻萬千,文化傳統一旦融為尋常生活的一部分,便具有源源不斷的生命活力。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編輯:謝飛君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

相關焦點

  • 臺北名街——南陽街
    1947年,從上海請來的建築師鄭定邦,奉命為臺北市的街道命名,他把中國內地的主要城市地名依照東西南北的方位來為臺北街道取名。其中以河南城市命名的街道共有六條,除洛陽街位於萬華區外,鄭州路、開封街、許昌街、信陽街、南陽街都位於中正區,尤以南陽街最為臺灣百姓所熟知。  臺北車站前,小小的南陽街上,凝聚了幾代臺北人的補習記憶。
  • 臺北,那些街區以浙南市縣名為街名
    省政府從上海請到建築師鄭定邦作規劃。他也像以前在上海那樣,把中國地圖往臺北市的地圖上一蓋。東南西北中國各地的城鎮地名就成了臺北市的街名。所以臺北東南區域的街名都來自大陸東南地區的市縣名。這一帶是臺北六大夜市之一的師大夜市。再往下就會看見梁實秋故居。在此左拐是往東方向的雲和街。接著穿過泰順街。樂清人南懷瑾原先就住泰順街。
  • 臺滬雙城故事:臺北城的上海文化 豆漿裡的鄉愁
    中新網8月19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老天祿、三槍牌內衣、湯姆西服、明星花露水、商務印書館、徐匯中學等等,1949年約1.6萬名上海精英隨著國民政府來到臺灣,上海那些當年知名的品牌,隨著食衣住行育樂滲進臺北人的生活。透過臺灣文史作家車守同的新書「雙城故事」,上海人也了解到,原來臺北與上海相互的影響竟如此深遠。
  • 西安事變八十周年 兩岸文史專家臺北座談「史料彙編」
    西安事變八十周年 兩岸文史專家臺北座談「史料彙編」 2017-1212月26日電 (記者 劉舒凌 楊程晨)兩岸多位文史專家12月26日在臺北座談時表示,西安事變是中國20世紀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今年出版的《西安事變歷史資料彙編》將史料系統化,留予後人研究。
  • 上海風情街——臺北時尚風情街
    位於保利家園C12地塊的臺北時尚風情街是由保利置業打造的一條特色商業街,地下兩層,地上七層,商業總建築面積約10.5萬平方米,內含精品商業、娛樂、餐飲、綜合辦公等多種業態。    臺北時尚風情街採用了當下流行的開放式街區模式設計,人們在長約300米的挑空式中庭步行街上漫步,依次體驗人氣美食、飽覽時尚名品、盡享前衛娛樂。據悉,整條臺北時尚風情街將被有序分為時尚體驗館、精品文化館、婚紗禮品館、兒童職業體驗城、創意集市、寵物城、主題餐廳風味美食街、觀光夜市小吃等多個版塊,可謂應有盡有,將時尚一網打盡。
  • 臺灣寫真:踏訪臺北"上海街" 尋覓當年風華已不易
    臺灣寫真:踏訪臺北"上海街" 尋覓當年風華已不易 2008年06月01日 12: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臺北市的衡陽路,昔日曾有「上海街」的別名,甚至被稱為「小上海」。據了解,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衡陽路紅火一時,眾多江浙滬人士在附近置業安家,「海派」生活習俗也隨之大行其道。
  • 【386旅說青田】臺灣有條青田街——淺析青田與臺灣兩地的淵源
    ——淺析青田與臺灣兩地的淵源               文/386旅  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非常有幸,青田街是在臺灣省的首府臺北市,而且是在臺北市特別有文化氣息的地段大安區。在日本侵佔臺灣期間,日本人在青田街一帶修建了許多高檔的住宅,這裡成了當時日本高級文官的住宅區。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戰敗,臺灣光復,這裡的宅子成為臺灣大學和臺灣師範大學等大學的教授們的居所。
  • 臺北夜市大名鼎鼎 上海代表團昨逛饒河街
    選幸運日許世博願望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到臺北,夜市屬於絕不能錯過的都市景觀。士林夜市、饒河夜市、華西街夜市、寧夏夜市,個個人氣火爆,大名鼎鼎,成為不少臺北人及遊客夜晚的好去處。儘管春雨綿綿、行程緊張,但晚上10時多,韓正市長一行,在臺北市長郝龍斌的陪同下,還是冒雨來到臺北著名的饒河街觀光夜市,親身體驗臺北著名的夜市文化。 饒河夜市是臺北市第一座觀光夜市,全長約600米,密集分布著140多家風味小吃攤及各種民間工藝品、小商品等。在一家茶攤前,攤主主動向韓正市長獻上阿里山高山茶,歡迎上海市長遠道而來。「這杯茶我一定要喝完。」韓正欣然接過茶表示。
  • 廖信忠:臺北市的路名邏輯 | 鳳凰副刊
    很多人知道,臺北有很多路都是用大陸地名做路名。這要說到1947年,國民黨政府從上海請了一位名叫鄭定邦的規劃師來設計路名,上海的路名南北大多用省份來分:陝西路、江西路、浙江路;東西則多按照城市來分: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他就照著上海的方法,用了大陸地名做臺北的路名。
  • 為什麼一進臺灣,總是感到特別親切,是街名與路名..
    在這裡,你會發現大連路、大慶街、山西路、太原路、天津路、北平路、四川路、甘肅、西安街……同時還有成都路、漢口路、南昌街、南京路、青島路、陝西路、青海路等等再熟悉不過的地名。而且你還會發現一個特有的現象,就是這些充滿中國特色的街名路名,大都是以華中華南、西南地區的城市命名,彼此相鄰,就象是中國大陸的一個縮影。
  • 臺北人留戀的「精神地標」——漫步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
    臺北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就是愛讀書的臺北人記憶裡的「精神地標」。不久前去臺北,第一件事就是專程前往重慶南路逛書店,感受這條書店街的文化氣息。 這裡承載著臺北人百年閱讀記憶。重慶南路是臺北市一條重要道路,它位於中正區、共有三段,臺灣總統府就坐落在重慶南路一段122號。重慶南路一段曾聚集臺北百家書店,素有「臺北書店街」的美稱,作為臺北的重要文化地標,這裡承載著臺北百年閱讀記憶。
  • 徜徉臺北迪化街\馮進
    、宣揚日本國威的街道名。一九四七年,上海建築師鄭定邦奉命為臺北街道命名。他拿出中國地圖貼在臺北街道圖上,以南北向的中山路、東西向的忠孝路畫出一個大十字坐標,分成上下左右四大塊,左上區以中國的西北城市為名,左下則是中國的西南。依此類推,迪化街在臺北的西北部。  迪化街是臺北最完整的老街,比臺北城還要歷史悠久。
  • 上海文史研究館在宜興設紫砂研習基地
    中國江蘇網1月21日訊 上海文史研究館工美研究社在宜興設立紫砂文化研習基地,基地揭牌儀式昨天在宜興市荊溪紫砂藝術院進行。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受聘擔任該研習基地名譽主任,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毛國強以及宜興畫家杭中吉、紫砂藝人杭傑受聘成為上海文史研究館工美研究社特聘研究員。
  • 豆漿裡的鄉愁:臺北美食,上海溯源
    西門町上海與臺北,有著說不完的雙城故事,比如兩地美食的不解淵源。1949年6月21日上海豆漿公司臺灣分公司在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215號開業,接受半磅裝的預訂,以「清豆漿」每月臺幣三元、「甜豆漿」每月臺幣四元、「香蕉漿」每月臺幣四元開始銷售,接受臺北市內的公司、機關、福利社集體訂購,提供九折優惠。上海豆漿的經營模式,在1949年以前的上海,系以送「當日新鮮牛奶」較為普遍。
  • 劉德華在臺北宣傳新電影,上千名「華粉」尖叫聲掩蓋整條電影街!
    前幾天《掃毒2》票房破6億的時候,劉德華在上海路演時哽咽著向影迷們透露心聲:「我在演藝圈快40年了,很少這樣感動,能在那麼快的時間達到現在的票房,我愛你們!」劉德華在臺北宣傳新電影,上千名「華粉」尖叫聲掩蓋整條電影街!近日,劉德華現身臺北宣傳新電影《掃毒2》,馬上吸引了無數當地粉絲們,當天粉絲們在得知劉德華的行程之後,紛紛前來,為了更近距離更好的位置看到劉德華,所以都是不惜在烈日下苦苦等待了數個小時。
  • 臺北熱鬧的年貨街
    在臺北,春節到來時,年味最濃的是兩條街:迪化街和南門市場。迪化街是臺北老街。我在夏天的時候去過那裡,這條 800米長、8米寬的老街兩邊,擁立著眾多的綢緞店、中藥鋪、食品店、餐館。春節前夕的迪化街,完全變成一條人的河流。往日的那些綢緞店、中藥鋪等等都「退居二線」,在這些店鋪前搭起了臨時的貨攤,原本就不很寬敞的路面變得更窄。這些臨時的貨攤上堆滿年貨,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 臺北的溫州街!
    這些地名的形成大致分兩種情況,一是歷史上早就存在的,比如上海的溫州路。其次是改革開放後,溫州人走南闖北,把溫州的符號放大到大江南北,比如烏魯木齊市的「溫州街」,福建泉州義全「溫州街」。視頻:烏魯木齊溫州街(可以跳過不看)在國外,也有溫州街,比較著名的法國巴黎溫州街,一看就是做買賣的。
  • 保利置業臺北風情街上海開業 系中國首個臺灣主題元素商場
    7月30日,由保利置業開發並精心打造的臺北風情街迎來其盛大開業。   臺北風情街總建築面積約12.9萬平方米,共分為地下兩層,地上五層。   臺灣文創首駐上海嘉定,打造地標式文化商業中心   臺北風情街以「臺灣文化、藝術、創意、精品、美食、休閒、娛樂、教育」主題業態帶來一站式購物體驗。
  • 臺北風情街亮相上海嘉定 中國首個臺灣主題元素商場
    臺北風情街的文創集市近日,由保利置業開發打造的中國首個臺灣主題元素商場——臺北風情街在上海嘉定正式開門迎客,從入駐商戶來看不少都為臺灣文創品牌,其中不少都為首次進入上海。記者了解到,整個商業體雖然名字中帶有「街」,但實則是商場項目的創新舉措,旨在讓消費者可以用「遊逛臺灣民俗文化特色街」的心態來商場進行體驗,且商場內的裝修別具一格,令人印象深刻,從臺灣天燈、阿里山、臺灣三峽老街等,每個場景都極具臺灣特色。
  • 漫步臺北書店街-中新網
    2月18日電 臺灣《旺報》今日刊載大陸遊客黃瓊喻撰寫的文章,介紹其行走臺北書店街的見聞。臺灣的朋友建議我去臺北的重慶南路書店街走走,說那裡是臺灣最大的書市。  深秋的一天清晨,我乘車專程到臺北去逛書店街。出臺北車站,步行十幾分鐘就到了聞名已久的重慶南路書店街。果然書店街氣派非凡,高樓上懸掛的書店燈箱廣告撲面而來,一個書店挨一個書店。據說這條書店街形成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臺灣的讀書人最流連忘返的地方,也是觀光客的文化觀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