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檔案春秋」一鍵關注
20世紀50年代的上海南京路
1954年美國《LIFE》雜誌
攝影師鏡頭下的臺北西門町
自1987年迄今,海峽兩岸發生了極大變化。直航已經實現,由臺北松山飛到上海虹橋只要一個半小時,比從臺北開車到臺中還快。筆者常在臺北街頭遇到自由行的上海市民,有人稱讚臺灣「文化底蘊深厚」,也有人認為「不過爾爾」,評價不一。
無論如何,走過荊棘坎坷,「開放前進」「共同富裕」正在成為兩岸中國人未來共同努力的方向。
「回顧歷史」為的是「前瞻未來」。華燈初上,當筆者徘徊在臺北西門町或上海的南京路,每每興起一種雙城如兄弟、血更濃於水的情感。
南京路
西門町
上海與臺北,有著說不完的雙城故事,比如兩地美食的不解淵源。
永和目前屬於新北市永和區,位於臺北盆地中央偏南,隔新店溪與臺北市萬華區及中正區接界。
永和在日據時期屬於荒地,1920年設中和莊治,1945年光復(即抗戰勝利,下同)改稱中和鄉。1949年以後,由於隔中正橋與臺北市中心區相望,大批軍政人員與眷屬移居到此,人口急速增加。到1958年,遂由中和鄉分出,成立新的永和鎮;1960年代以後永和鎮人口益增,都市機能、建設及經濟急速發展;1979年再升格為縣轄市,實則相當於臺北市的衛星城。
1949年6月21日上海豆漿公司臺灣分公司在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215號開業,接受半磅裝的預訂,以「清豆漿」每月臺幣三元、「甜豆漿」每月臺幣四元、「香蕉漿」每月臺幣四元開始銷售,接受臺北市內的公司、機關、福利社集體訂購,提供九折優惠。上海豆漿的經營模式,在1949年以前的上海,系以送「當日新鮮牛奶」較為普遍。
1949年8月20日上海豆漿公司擴大營業,設於臺北市廈門街147巷38號上海豆漿工廠製作的「衛生豆漿」上市,主攻「清豆漿」(每月漲到臺幣六元)、「甜豆漿」(每月臺幣九元)兩種市場,以「瓶瓶檢驗,質地純粹,準時送達」為號召。
筆者細予查考,光復前臺灣尚無喝豆漿的習慣。臺灣本地人晨間多喝稀飯,間有「米湯」或「米漿」。豆漿文化,幾可確定系1949年由外省人帶來臺灣。上海豆漿工廠是可供查考的第一家豆漿配送工廠,其工廠所在地的臺北市廈門街,就是上海人密集居住的區域。
除了遷臺上海人所密集居住的臺北市以外,由於上海豆漿工廠與永和僅一橋之隔(約五百米),永和自為其另一重要的消費市場。上海豆漿工廠每日清晨又以瓶裝新鮮豆漿,送達永和中正橋頭的頂溪地區集散有年。
永和中正橋頭的世界豆漿大王「店面不大名氣大」
在1960年代以後,永和中正橋頭的頂溪,一躍成為重要的轉運站,進出臺北市區的公共汽車與公路局車輛必經的交通孔道。於是晨間有連片的豆漿小店興起,早起的送報生、學生、公教人員成為重要的消費群;以後因為生意越來越好,除服務早起民眾,又加賣宵夜,乃至廿四小時營業。
追溯永和豆漿的歷史,由1949年遷臺的上海豆漿工廠瓶裝「甜豆漿」「清豆漿」,發展到1960年代退伍老兵開起小店的「鹹豆漿」、山東及河北老闆加入的家鄉「燒餅夾油條」「蛋餅」,1970年代後又增加的江浙「小籠包」、改良式夾油條的臺式「飯糰」,遂成為今日全臺大街小巷所常見的「永和豆漿」。
兩岸開放以後,「永和」以豆漿之名在大陸揚名立萬,此絕非1960年代在永和中正橋頭開業的幾家豆漿小鋪始料所及。筆者深感目前臺北市內,仍有很多外省第二代所經營豆漿店的風味,遠勝於永和中正橋頭的兩家豆漿店。
筆者印象中,老輩上海人喝豆漿,將生雞蛋打在碗中,以滾燙的豆漿衝泡,即成美味早餐。如今這樣的吃法,在臺北幾乎看不到了。
數十年來,臺灣常民文化將
「豆漿、燒餅、油條」當成早點
永和豆漿於1996年在大陸正式登記,以上海為灘頭堡,向其他省市發展,成為了臺灣美食的代名詞。唯近年筆者在上海、武漢等地曾數次品嘗「永和大王」或「永和豆漿」,菜單豐富,已超越臺灣,包括多出了酸辣湯、銀耳、熱狗、餛飩、牛肉麵、排骨飯,或者是因地制宜,完全不是臺灣永和原味,讓筆者興起了「五花八門」的嘆服。近廿年來,大陸製作豆漿與燒餅油條技術大有進步,相當近於筆者對幼時永和豆漿的回味了。
《大般涅槃經》佛陀言:「食肉者,斷大悲種。」自梁武帝開始,僧人全素、五戒居士全素,有極大的慈悲意義,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
1950年2月功德林素食在臺北市城中區館前路開業,成為臺北市第一家專業的素食餐廳。當時臺北除了大陸來臺高僧所主持的寺廟供有素齋外,要找淨素的餐廳,非功德林別無選擇。
一言蔽之,臺北市功德林的特色,即是「素食的上海菜」,「油多」「味重」「可以辦理外燴」,除了幾個有特色的素菜外,稱不上美食。筆者1995年首度前往上海,品嘗原汁原味的功德林(特別是煨面),深有感情,想不到兩岸分隔四十年後,筆者竟然重溫了臺北功德林的風味,頗稱一絕。
上海功德林素食成立於八十多年前,被譽為我國素食餐廳的鼻祖;相較於臺北的功德林,亦可稱為臺灣素食餐廳的鼻祖。
上海街頭的功德林
就來臺的外省人而言,江浙人吃素的比例,明顯大於北方同胞。功德林素食客飯甚稱便利,經常滿客,頗有「寶島第一」的莊嚴。1960年代以後,臺灣佛法大興,吃素人口增加。臺北市城中區的宏林素食、梅林、松林、素食之家等大型素食餐廳開張,素食業漸趨發達,從食材選料、烹飪方式與菜色創新都有大幅進步,「健康素食」一躍成為市場主流。到了2000年,臺灣常素(全天吃素)人口已經達到總人口10%,「健康素」超越了「宗教素」,素食餐廳非常普遍。2011年6月臺灣著名的《遠見》雜誌,即選出「素食文化」為臺灣一百項有特色的文化發展,領先歐美與亞洲的水平。
早期的素食確實如同嚼蠟。如今臺灣的素食用菇類、大豆所生產的人造素肉,口感絕不輸給屠體的豬、牛、羊、雞肉。素食餐廳所烹調的我國四大菜系美食,讓老饕垂涎三尺。至於日式、意式、法式、美式的各種素熱狗、素雞、素蝦、素鮪魚,好看、健康又好吃,成為歐美媒體爭相報導的主題。在臺灣,幾乎略具規模的餐廳都提供素食,供素食客人點用,有些好的素食餐館,價格甚至高於葷菜館。
臺北市第一家著名的素食餐廳 ——功德林,於1987年在館前路6號歇業;目前桃園縣蘆竹鄉南崁路一段有一家上海功德林素食餐廳,筆者曾專程前往,幾位年輕師傅的手藝大幅改進,令人大快朵頤,已不是以往臺北功德林的傳統菜。
臺灣桃園的上海功德林
筆者2003年在上海市光顧第一家臺資企業的「棗子樹」素食餐廳,目前在上海有五家分店,上海網絡評選稱為業內翹楚,無疑是臺灣之光。靜安寺後方的「人道素食」,除部分食材系就地取材以外,與臺北本店無分軒輊。近年若干素食太過精緻、加工太多,少了些天然菜根香。真正好吃的素食,稱為「生機飲食」,廿年前臺灣就有人提倡,從種植開始就完全不使用農藥、不使用有機化肥、不使用基因改良品種,烹煮時減少添加物、少油少鹽少糖。
吃素只是一種習慣,並不困難。吃素最環保,臺灣媒體報導,上海吃素人口漸多,筆者忝為常素者之一,為之衷心讚嘆!
1949年7月8日上海清真洪長興平津菜館在臺北市中華路194號西門町口的南亞大廈二樓營業,由上海名師李文彬主廚。名菜有涮羊肉、燜爐肥鴨、牛肉麵、粉蒸牛羊肉及各式炕餅甜點,設有素食部,成為了臺北第一家,也是來臺開業最大最著名的清真館。
臺灣的閩南人與客家人絕大部分從事農耕,有感於耕牛的辛勞,不吃牛肉,而且有數代不吃牛肉的家族傳統。吃牛肉是外省人的飲食習慣,由於市場上牛肉相對便宜,讓外省人大快朵頤,其中尤以清真館的牛羊肉料理得最為味美。
記憶中,臺北洪長興知名菜色是水餃、口條(醬牛舌)及涮羊肉。熱騰騰的紫銅鍋,用料豐富,讓人垂涎三尺。「青海省主席」馬步芳、騎兵司令馬繼援、「戰略顧問」白崇禧、上海市「女參議員」仝道雲、《京報》名記者丁秉燧、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梁實秋都是上座之賓。
洪長興的銅鍋涮肉
唯京派菜館致美樓、真北平在西門町開業後,涮羊肉不再是洪長興專利,除教友外,客源大受影響,約於1960年代熄火。
臺北洪長興的營業地點,離中華路國光戲院不遠,這與1891年上海洪長興在戲園旁創業,頗為類似。自1950年代開始,國藝中心就是全臺國劇(京戲)演出的代表性舞臺,洪長興及長沙街違章建築裡的四方、魯豫清真館所賣的牛肉麵,成為戲迷們入場前後的快餐。
1970年代以前臺北市的屠宰場位於北區的蘭州街,有回教的阿訇念經祈禱,並為牛羊放血;清早,洪長興清真館的大師傅到市場挑選溫體牛羊肉,帶回店裡,用大鍋,以煤球文火慢燉,前腿牛腱肉用大骨熬煮一天,香氣四溢,好幾條街外都聞得到。
在臺北,洪長興及眾多的清真館,都掛著「加湯加面,不加錢」的牌子,沿襲1949年以前大陸時期清真館的老傳統,以照顧勞工及青年學子,如今臺灣好些館子,仍然保持這樣的美德。
1960年代,長沙街上的清真館,就近遷往中華商場及桃源街。清真因「外食禁入」受到局限,館子變少了,但是因為清真牛肉麵做得好,吃牛肉麵的人變多了,從十幾家麵店逐漸擴大,逐漸發展,改變了臺灣人的飲食習慣。如今牛肉麵的花樣越來越多,從清燉、紅燒到麻辣,從刀削、手擀到面片,集濃、香、鮮、甜於一體,入口即化,不澀不柴,既可在路邊享用,也是五星級飯店的佳餚,成為了臺灣最平民化、最地道的美味。
馬英九愛吃半筋半肉的牛肉麵,富士康總裁郭臺銘也愛吃,臺灣人普遍愛吃,由於臺北市有超過五百家以上牛肉麵店,號稱是全世界牛肉麵店最密集的城市;自2005年起,臺北市政府開始舉辦國際牛肉麵節的競賽,以擴大宣傳,成功地將臺北市打造成「國際牛肉麵之都」,也成為大陸同胞來臺旅遊必嘗的美食。
臺北國際牛肉麵節
在上海,臺商所經營的牛肉麵店越來越多,吉亨、徠吃麵、臺北精緻麵館、老董、三商巧福、晶厚等連鎖店,顯然已經逐漸站穩腳跟。而以方便麵起家的臺商康師傅集團的私房牛肉麵,也加入了陣營,在上海開到十家左右的分店。至於以賣豆漿起家的永和大王,也在全國各加盟店賣起了牛肉麵,讓人瞠目。
全國各省各地,到處都有牛肉麵,臺灣的牛肉麵究竟有何本領,能夠在上海灘立足?左思右想,或者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所賣者用心——極富文化創意的中華美食而已。
1949年起,上海來的各式餐館大量在臺北開業,20世紀中,全國沒有一個城市有這樣的機會。
1949年5月5日臺北市博愛路中華國貨公司總經理黃及時宣布,在該公司五六樓開辦新臺北餐廳。「新臺北」成為臺北最高的商業大樓裡所經營的第一家上海風味的餐廳,禮聘上海及廣州的名廚烹飪西餐與粵菜。
1949年10月上海老正興菜館在臺北市公路局西站旁的中正西路19號開業。老正興系以本幫菜為特色,有「便宜、大碗、油鹹、偏甜」等特色,上菜快,符合趕車者的需要,油爆蝦與紅燒肉讓人回味無窮。1965年左右,因火車站前都市更新計劃而歇業,讓人嘆息不已。1950年代中期老正興曾到高雄開分店,目前高雄市鹽埕區仍有一家經營五十多年的滬寧老正興館,成為高雄市老饕口耳相傳的美食。
高雄市滬寧老正興館
1949年11月13日琴記大上海點心總匯在臺北市成都路大世界戲院對面巷內開業,主營經濟小吃,油汆年糕、炸排骨、菜飯、油汆魷魚、豬油湯糰、小籠包子、鮮肉餛飩、原汁雞粥、蟹殼黃等滬上名菜,頗具特色。到了1961年5月橫貫臺北市城中區與西門町的中華商場落成,「點心世界」進駐最靠近西門町圓環的愛棟一樓要衝,自每天清早七時營業到深夜十時,川流不息,一度成為臺北市上海式美食的地標,筆者一代人的重要回憶。
1950年2月8日上海老半齋酒樓趕在春節之前,在臺北市西門町西寧南路78號開業,邀請揚州師傅以傳統老半齋鎮揚早點、乾絲餚蹄、小籠包餃為號召,並特約年夜酒席、財神酒席,帶來了濃鬱的上海節慶風。
1950年4月3日上海綠楊村餐廳師傅吳少臣等在臺北市西門町的昆明街83號設培園食堂,主打川揚菜及淮揚細點。培園以精緻聞名,包括所使用的餐具都是由大陸帶來的精緻景德瓷,成為臺北市的高檔餐廳,價格不菲。
幾十年來,臺北市城中區漢口街的上海復興園、中正西路狀元樓(甬菜)、中華路的致美樓、仁愛路的上海鄉村、北投區的上海餐廳,多樣的上海飲食文化,在臺灣散播著。隨著一代業主的故去,多數餐廳雖然消失,但如同《約翰福音》的聖言:「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新的海派餐廳,隨著兩岸交流,已在大臺北地區流行著。
2008年兩岸擴大交流,來自上海的客人由於見多識廣,或者對臺北各式美食,都有似曾相識之感,唯獨對臺北的老上海弄堂菜無可置喙,甚至驚豔不已。
筆者對上海弄堂的印象,如同四四方方、簡簡單單的石庫門,或者弄堂的人共享使用廚房,所以必然生活簡單,當然不可能弄大菜,「非酒席、平淡價廉,又燒得出好滋味」,大抵是一般臺北人對弄堂菜的良好評價。
今日的上海弄堂
臺北知名的弄堂菜有鹹菜毛豆、芋艿、烤芥菜、燻魚、醬茄子、糟燜小黃魚、雪菜春筍、八寶辣醬、蔥燒鯽魚、什錦烤麩、腐乳肉、油爆蝦、熗蟹、韭黃炒脆鱔等等,即使一碗簡單的黃豆芽排骨湯或黃豆牛肉湯上桌,立馬可見真功夫。
現今臺北市最有名的弄堂菜,以1952年起在城中區中山堂廣場巷子裡的上海隆記菜飯為代表。此外如貴陽街開開看、三友都是知名的弄堂菜老店,唯後者因業者換人,手藝已不如前。
隆記是一種懷舊的味道,
據說兩岸未開放之前,曾有人在隆記吃飯掉眼淚的
《晉書·張翰傳》:「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臺灣既無蓴菜,也沒有松江的四鰓鱸,當1980年代初期大閘蟹開始走私入臺的時候,臺灣同胞才曉得世間原來有此尤物。
在臺老輩的上海人回到上海時,會找弄堂菜,無疑是一種蓴鱸之思;居住上海的新上海人,到臺灣,多會讚譽弄堂菜保持得如此完好,則是一種「禮失求諸野」的感覺。
這是1949年除了悲情以外,另一種歷史興味。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雜誌編輯 周曉瑛丨新媒體編輯 張理平)
本刊稿件均為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檔案春秋」微信號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檔案春秋》由上海市檔案局主管、上海市檔案館主辦,是全國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綜合性檔案文化月刊。以豐富的檔案信息資源為依託,集真實性、內幕性、可讀性於一體,尊重歷史,以檔案說話,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本來面目。歡迎聯繫「檔案春秋」微信號與我們指尖對話,期待您的投稿與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