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漿裡的鄉愁:臺北美食,上海溯源

2021-01-20 檔案春秋

  點擊上方藍字「檔案春秋」一鍵關注  


20世紀50年代的上海南京路


1954年美國《LIFE》雜誌

攝影師鏡頭下的臺北西門町


自1987年迄今,海峽兩岸發生了極大變化。直航已經實現,由臺北松山飛到上海虹橋只要一個半小時,比從臺北開車到臺中還快。筆者常在臺北街頭遇到自由行的上海市民,有人稱讚臺灣「文化底蘊深厚」,也有人認為「不過爾爾」,評價不一。


無論如何,走過荊棘坎坷,「開放前進」「共同富裕」正在成為兩岸中國人未來共同努力的方向。


「回顧歷史」為的是「前瞻未來」。華燈初上,當筆者徘徊在臺北西門町或上海的南京路,每每興起一種雙城如兄弟、血更濃於水的情感。


南京路


西門町


上海與臺北,有著說不完的雙城故事,比如兩地美食的不解淵源。





永和目前屬於新北市永和區,位於臺北盆地中央偏南,隔新店溪與臺北市萬華區及中正區接界。


永和在日據時期屬於荒地,1920年設中和莊治,1945年光復(即抗戰勝利,下同)改稱中和鄉。1949年以後,由於隔中正橋與臺北市中心區相望,大批軍政人員與眷屬移居到此,人口急速增加。到1958年,遂由中和鄉分出,成立新的永和鎮;1960年代以後永和鎮人口益增,都市機能、建設及經濟急速發展;1979年再升格為縣轄市,實則相當於臺北市的衛星城。


1949年6月21日上海豆漿公司臺灣分公司在臺北市大安區金華街215號開業,接受半磅裝的預訂,以「清豆漿」每月臺幣三元、「甜豆漿」每月臺幣四元、「香蕉漿」每月臺幣四元開始銷售,接受臺北市內的公司、機關、福利社集體訂購,提供九折優惠。上海豆漿的經營模式,在1949年以前的上海,系以送「當日新鮮牛奶」較為普遍。


1949年8月20日上海豆漿公司擴大營業,設於臺北市廈門街147巷38號上海豆漿工廠製作的「衛生豆漿」上市,主攻「清豆漿」(每月漲到臺幣六元)、「甜豆漿」(每月臺幣九元)兩種市場,以「瓶瓶檢驗,質地純粹,準時送達」為號召。


筆者細予查考,光復前臺灣尚無喝豆漿的習慣。臺灣本地人晨間多喝稀飯,間有「米湯」或「米漿」。豆漿文化,幾可確定系1949年由外省人帶來臺灣。上海豆漿工廠是可供查考的第一家豆漿配送工廠,其工廠所在地的臺北市廈門街,就是上海人密集居住的區域。


除了遷臺上海人所密集居住的臺北市以外,由於上海豆漿工廠與永和僅一橋之隔(約五百米),永和自為其另一重要的消費市場。上海豆漿工廠每日清晨又以瓶裝新鮮豆漿,送達永和中正橋頭的頂溪地區集散有年。


永和中正橋頭的世界豆漿大王「店面不大名氣大」


在1960年代以後,永和中正橋頭的頂溪,一躍成為重要的轉運站,進出臺北市區的公共汽車與公路局車輛必經的交通孔道。於是晨間有連片的豆漿小店興起,早起的送報生、學生、公教人員成為重要的消費群;以後因為生意越來越好,除服務早起民眾,又加賣宵夜,乃至廿四小時營業。


追溯永和豆漿的歷史,由1949年遷臺的上海豆漿工廠瓶裝「甜豆漿」「清豆漿」,發展到1960年代退伍老兵開起小店的「鹹豆漿」、山東及河北老闆加入的家鄉「燒餅夾油條」「蛋餅」,1970年代後又增加的江浙「小籠包」、改良式夾油條的臺式「飯糰」,遂成為今日全臺大街小巷所常見的「永和豆漿」。


兩岸開放以後,「永和」以豆漿之名在大陸揚名立萬,此絕非1960年代在永和中正橋頭開業的幾家豆漿小鋪始料所及。筆者深感目前臺北市內,仍有很多外省第二代所經營豆漿店的風味,遠勝於永和中正橋頭的兩家豆漿店。


筆者印象中,老輩上海人喝豆漿,將生雞蛋打在碗中,以滾燙的豆漿衝泡,即成美味早餐。如今這樣的吃法,在臺北幾乎看不到了。


數十年來,臺灣常民文化將

「豆漿、燒餅、油條」當成早點


永和豆漿於1996年在大陸正式登記,以上海為灘頭堡,向其他省市發展,成為了臺灣美食的代名詞。唯近年筆者在上海、武漢等地曾數次品嘗「永和大王」或「永和豆漿」,菜單豐富,已超越臺灣,包括多出了酸辣湯、銀耳、熱狗、餛飩、牛肉麵、排骨飯,或者是因地制宜,完全不是臺灣永和原味,讓筆者興起了「五花八門」的嘆服。近廿年來,大陸製作豆漿與燒餅油條技術大有進步,相當近於筆者對幼時永和豆漿的回味了。





《大般涅槃經》佛陀言:「食肉者,斷大悲種。」自梁武帝開始,僧人全素、五戒居士全素,有極大的慈悲意義,成為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


1950年2月功德林素食在臺北市城中區館前路開業,成為臺北市第一家專業的素食餐廳。當時臺北除了大陸來臺高僧所主持的寺廟供有素齋外,要找淨素的餐廳,非功德林別無選擇。


一言蔽之,臺北市功德林的特色,即是「素食的上海菜」,「油多」「味重」「可以辦理外燴」,除了幾個有特色的素菜外,稱不上美食。筆者1995年首度前往上海,品嘗原汁原味的功德林(特別是煨面),深有感情,想不到兩岸分隔四十年後,筆者竟然重溫了臺北功德林的風味,頗稱一絕。


上海功德林素食成立於八十多年前,被譽為我國素食餐廳的鼻祖;相較於臺北的功德林,亦可稱為臺灣素食餐廳的鼻祖。


上海街頭的功德林


就來臺的外省人而言,江浙人吃素的比例,明顯大於北方同胞。功德林素食客飯甚稱便利,經常滿客,頗有「寶島第一」的莊嚴。1960年代以後,臺灣佛法大興,吃素人口增加。臺北市城中區的宏林素食、梅林、松林、素食之家等大型素食餐廳開張,素食業漸趨發達,從食材選料、烹飪方式與菜色創新都有大幅進步,「健康素食」一躍成為市場主流。到了2000年,臺灣常素(全天吃素)人口已經達到總人口10%,「健康素」超越了「宗教素」,素食餐廳非常普遍。2011年6月臺灣著名的《遠見》雜誌,即選出「素食文化」為臺灣一百項有特色的文化發展,領先歐美與亞洲的水平。


早期的素食確實如同嚼蠟。如今臺灣的素食用菇類、大豆所生產的人造素肉,口感絕不輸給屠體的豬、牛、羊、雞肉。素食餐廳所烹調的我國四大菜系美食,讓老饕垂涎三尺。至於日式、意式、法式、美式的各種素熱狗、素雞、素蝦、素鮪魚,好看、健康又好吃,成為歐美媒體爭相報導的主題。在臺灣,幾乎略具規模的餐廳都提供素食,供素食客人點用,有些好的素食餐館,價格甚至高於葷菜館。


臺北市第一家著名的素食餐廳 ——功德林,於1987年在館前路6號歇業;目前桃園縣蘆竹鄉南崁路一段有一家上海功德林素食餐廳,筆者曾專程前往,幾位年輕師傅的手藝大幅改進,令人大快朵頤,已不是以往臺北功德林的傳統菜。


臺灣桃園的上海功德林


筆者2003年在上海市光顧第一家臺資企業的「棗子樹」素食餐廳,目前在上海有五家分店,上海網絡評選稱為業內翹楚,無疑是臺灣之光。靜安寺後方的「人道素食」,除部分食材系就地取材以外,與臺北本店無分軒輊。近年若干素食太過精緻、加工太多,少了些天然菜根香。真正好吃的素食,稱為「生機飲食」,廿年前臺灣就有人提倡,從種植開始就完全不使用農藥、不使用有機化肥、不使用基因改良品種,烹煮時減少添加物、少油少鹽少糖。


吃素只是一種習慣,並不困難。吃素最環保,臺灣媒體報導,上海吃素人口漸多,筆者忝為常素者之一,為之衷心讚嘆!





1949年7月8日上海清真洪長興平津菜館在臺北市中華路194號西門町口的南亞大廈二樓營業,由上海名師李文彬主廚。名菜有涮羊肉、燜爐肥鴨、牛肉麵、粉蒸牛羊肉及各式炕餅甜點,設有素食部,成為了臺北第一家,也是來臺開業最大最著名的清真館。


臺灣的閩南人與客家人絕大部分從事農耕,有感於耕牛的辛勞,不吃牛肉,而且有數代不吃牛肉的家族傳統。吃牛肉是外省人的飲食習慣,由於市場上牛肉相對便宜,讓外省人大快朵頤,其中尤以清真館的牛羊肉料理得最為味美。


記憶中,臺北洪長興知名菜色是水餃、口條(醬牛舌)及涮羊肉。熱騰騰的紫銅鍋,用料豐富,讓人垂涎三尺。「青海省主席」馬步芳、騎兵司令馬繼援、「戰略顧問」白崇禧、上海市「女參議員」仝道雲、《京報》名記者丁秉燧、臺灣師範大學教授梁實秋都是上座之賓。


洪長興的銅鍋涮肉


唯京派菜館致美樓、真北平在西門町開業後,涮羊肉不再是洪長興專利,除教友外,客源大受影響,約於1960年代熄火。


臺北洪長興的營業地點,離中華路國光戲院不遠,這與1891年上海洪長興在戲園旁創業,頗為類似。自1950年代開始,國藝中心就是全臺國劇(京戲)演出的代表性舞臺,洪長興及長沙街違章建築裡的四方、魯豫清真館所賣的牛肉麵,成為戲迷們入場前後的快餐。


1970年代以前臺北市的屠宰場位於北區的蘭州街,有回教的阿訇念經祈禱,並為牛羊放血;清早,洪長興清真館的大師傅到市場挑選溫體牛羊肉,帶回店裡,用大鍋,以煤球文火慢燉,前腿牛腱肉用大骨熬煮一天,香氣四溢,好幾條街外都聞得到。


在臺北,洪長興及眾多的清真館,都掛著「加湯加面,不加錢」的牌子,沿襲1949年以前大陸時期清真館的老傳統,以照顧勞工及青年學子,如今臺灣好些館子,仍然保持這樣的美德。


1960年代,長沙街上的清真館,就近遷往中華商場及桃源街。清真因「外食禁入」受到局限,館子變少了,但是因為清真牛肉麵做得好,吃牛肉麵的人變多了,從十幾家麵店逐漸擴大,逐漸發展,改變了臺灣人的飲食習慣。如今牛肉麵的花樣越來越多,從清燉、紅燒到麻辣,從刀削、手擀到面片,集濃、香、鮮、甜於一體,入口即化,不澀不柴,既可在路邊享用,也是五星級飯店的佳餚,成為了臺灣最平民化、最地道的美味。


馬英九愛吃半筋半肉的牛肉麵,富士康總裁郭臺銘也愛吃,臺灣人普遍愛吃,由於臺北市有超過五百家以上牛肉麵店,號稱是全世界牛肉麵店最密集的城市;自2005年起,臺北市政府開始舉辦國際牛肉麵節的競賽,以擴大宣傳,成功地將臺北市打造成「國際牛肉麵之都」,也成為大陸同胞來臺旅遊必嘗的美食。


臺北國際牛肉麵節


在上海,臺商所經營的牛肉麵店越來越多,吉亨、徠吃麵、臺北精緻麵館、老董、三商巧福、晶厚等連鎖店,顯然已經逐漸站穩腳跟。而以方便麵起家的臺商康師傅集團的私房牛肉麵,也加入了陣營,在上海開到十家左右的分店。至於以賣豆漿起家的永和大王,也在全國各加盟店賣起了牛肉麵,讓人瞠目。


全國各省各地,到處都有牛肉麵,臺灣的牛肉麵究竟有何本領,能夠在上海灘立足?左思右想,或者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所賣者用心——極富文化創意的中華美食而已。





1949年起,上海來的各式餐館大量在臺北開業,20世紀中,全國沒有一個城市有這樣的機會。


1949年5月5日臺北市博愛路中華國貨公司總經理黃及時宣布,在該公司五六樓開辦新臺北餐廳。「新臺北」成為臺北最高的商業大樓裡所經營的第一家上海風味的餐廳,禮聘上海及廣州的名廚烹飪西餐與粵菜。


1949年10月上海老正興菜館在臺北市公路局西站旁的中正西路19號開業。老正興系以本幫菜為特色,有「便宜、大碗、油鹹、偏甜」等特色,上菜快,符合趕車者的需要,油爆蝦與紅燒肉讓人回味無窮。1965年左右,因火車站前都市更新計劃而歇業,讓人嘆息不已。1950年代中期老正興曾到高雄開分店,目前高雄市鹽埕區仍有一家經營五十多年的滬寧老正興館,成為高雄市老饕口耳相傳的美食。


高雄市滬寧老正興館


1949年11月13日琴記大上海點心總匯在臺北市成都路大世界戲院對面巷內開業,主營經濟小吃,油汆年糕、炸排骨、菜飯、油汆魷魚、豬油湯糰、小籠包子、鮮肉餛飩、原汁雞粥、蟹殼黃等滬上名菜,頗具特色。到了1961年5月橫貫臺北市城中區與西門町的中華商場落成,「點心世界」進駐最靠近西門町圓環的愛棟一樓要衝,自每天清早七時營業到深夜十時,川流不息,一度成為臺北市上海式美食的地標,筆者一代人的重要回憶。


1950年2月8日上海老半齋酒樓趕在春節之前,在臺北市西門町西寧南路78號開業,邀請揚州師傅以傳統老半齋鎮揚早點、乾絲餚蹄、小籠包餃為號召,並特約年夜酒席、財神酒席,帶來了濃鬱的上海節慶風。


1950年4月3日上海綠楊村餐廳師傅吳少臣等在臺北市西門町的昆明街83號設培園食堂,主打川揚菜及淮揚細點。培園以精緻聞名,包括所使用的餐具都是由大陸帶來的精緻景德瓷,成為臺北市的高檔餐廳,價格不菲。


幾十年來,臺北市城中區漢口街的上海復興園、中正西路狀元樓(甬菜)、中華路的致美樓、仁愛路的上海鄉村、北投區的上海餐廳,多樣的上海飲食文化,在臺灣散播著。隨著一代業主的故去,多數餐廳雖然消失,但如同《約翰福音》的聖言:「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新的海派餐廳,隨著兩岸交流,已在大臺北地區流行著。


2008年兩岸擴大交流,來自上海的客人由於見多識廣,或者對臺北各式美食,都有似曾相識之感,唯獨對臺北的老上海弄堂菜無可置喙,甚至驚豔不已。


筆者對上海弄堂的印象,如同四四方方、簡簡單單的石庫門,或者弄堂的人共享使用廚房,所以必然生活簡單,當然不可能弄大菜,「非酒席、平淡價廉,又燒得出好滋味」,大抵是一般臺北人對弄堂菜的良好評價。


今日的上海弄堂


臺北知名的弄堂菜有鹹菜毛豆、芋艿、烤芥菜、燻魚、醬茄子、糟燜小黃魚、雪菜春筍、八寶辣醬、蔥燒鯽魚、什錦烤麩、腐乳肉、油爆蝦、熗蟹、韭黃炒脆鱔等等,即使一碗簡單的黃豆芽排骨湯或黃豆牛肉湯上桌,立馬可見真功夫。


現今臺北市最有名的弄堂菜,以1952年起在城中區中山堂廣場巷子裡的上海隆記菜飯為代表。此外如貴陽街開開看、三友都是知名的弄堂菜老店,唯後者因業者換人,手藝已不如前。


隆記是一種懷舊的味道,

據說兩岸未開放之前,曾有人在隆記吃飯掉眼淚的


《晉書·張翰傳》:「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臺灣既無蓴菜,也沒有松江的四鰓鱸,當1980年代初期大閘蟹開始走私入臺的時候,臺灣同胞才曉得世間原來有此尤物。


在臺老輩的上海人回到上海時,會找弄堂菜,無疑是一種蓴鱸之思;居住上海的新上海人,到臺灣,多會讚譽弄堂菜保持得如此完好,則是一種「禮失求諸野」的感覺。


這是1949年除了悲情以外,另一種歷史興味。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雜誌編輯 周曉瑛丨新媒體編輯 張理平)



本刊稿件均為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檔案春秋」微信號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檔案春秋》由上海市檔案局主管、上海市檔案館主辦,是全國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綜合性檔案文化月刊。以豐富的檔案信息資源為依託,集真實性、內幕性、可讀性於一體,尊重歷史,以檔案說話,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本來面目。歡迎聯繫「檔案春秋」微信號與我們指尖對話,期待您的投稿與反饋!


相關焦點

  • 臺滬雙城故事:臺北城的上海文化 豆漿裡的鄉愁
    臺滬雙城故事:臺北城的上海文化 豆漿裡的鄉愁 2014-08-19 10:51:22   中新網8月19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老天祿、三槍牌內衣、湯姆西服、明星花露水、商務印書館、徐匯中學等等,1949年約1.6萬名上海精英隨著國民政府來到臺灣,上海那些當年知名的品牌,隨著食衣住行育樂滲進臺北人的生活。透過臺灣文史作家車守同的新書「雙城故事」,上海人也了解到,原來臺北與上海相互的影響竟如此深遠。
  • 吃出鄉愁的臺灣美食
    在臺灣,許多美食都能找到大陸飲食的影子。這要追溯到60多年前,來臺的國民黨老兵因為思鄉,把家鄉的特色小吃搬到臺灣,所以臺灣美食天南海北應有盡有。單從名稱上,就能讀出思鄉來,比如山東滷鴨頭、上海生煎包、故鄉滷肉飯……一位小吃店的老闆娘有句推介語,「很家常的東西,卻讓你想起久遠的歲月。」言簡而意深。
  • 臺北眷村文化節:美食裡品大陸老兵「鄉愁」
    原標題:臺北眷村文化節:美食裡品大陸老兵「鄉愁」  新華網臺北2月16日電(記者姚遠 吳濟海)蔥油餅、刀削麵、麻花、牛肉麵……源自大江南北的特色麵食16日在臺北的一處眷村亮相,講述飽含大陸老兵鄉愁的眷村美食文化。   位於臺灣大學附近的寶藏巖,是從大陸來臺的老兵和其眷屬聚居的一處知名「眷村」。
  • 【臺北美食2】阜杭豆漿,可以為它再去一次臺北!
    因為有一個全臺灣最帥,全臺灣最會玩的好朋友小丹全程擔任導遊兼司機,方能如此從容的穿梭在臺北的大街小巷,聞香而動。現在是感謝好朋友時間,俗話說得好,一個吃貨三個幫兇,沒有小丹就沒有我的臺北美食記。現在是正文時間昨天是一年一度的11.11大日子,除了上網,諸事不宜。
  • 粉墨臺北演唱會結束,吃貨Lisa分享臺北美食,豆漿油條要漲價了
    初次來臺北開演唱會的BLACKPINK組合,當然不會錯過當地的美食,這不BLACKPINK成員LISA又在INS分享了自己喜愛的美食「豆漿油條」,引發了網友的關注,網友也紛紛求同款豆漿油條。當然對於吃貨來說美食是不分國界的,LISA不僅喜歡韓國的美食,更是十分喜愛中國的甜豆沙、愛吃烤鴨、火鍋,這次來到臺北也愛上了豆漿油條。雖然LISA是韓國人氣女團成員,但是在美食麵前還是沒有絲毫的抵抗力的,亞洲巡演與粉絲分享最多的不是演唱會的趣事,而是當地的美食,看來在吃貨lisa心裡,美食才是第一位。
  • 臺北美食圖鑑,幾乎所有的美食都在這~
    臺北的美食早已被人們津津樂道著,這裡有面向國際的星級餐廳,有客口耳相傳的傳世老字號,最讓人著迷的是那眼花繚亂的繁華夜市這是一家開了有40多年之久的老字號,阜杭豆漿在早餐界裡享有盛名。就算是今日,店裡依舊堅持以傳統窯烤爐烤制燒餅,舊時樸實的風味沒有隨著時間而改變。
  • 覓食臺北:世界的豆漿大王?世界豆漿的大王?
    為國內多家雜誌、報紙撰寫旅遊美食類專欄;原創微信公眾號【廚娘手記】以美食、旅遊、閱讀等內容為主。  曾出版小說集《環佩叮噹》;旅遊美食書《跟著曉莫吃臺北》;《覓食香港》及《覓食澳門》。告訴你吧,世界豆漿大王在永和。這可不是一個繞口令遊戲,世界豆漿大王(先不管是不是自封的)真的是在永和,臺北新北市永和區。
  • 劉明湘上海分享臺灣美食 最愛豆漿油條滷肉飯
    劉明湘暢談臺灣美食劉明湘暢談臺灣美食    6月15日,來自臺灣的劉明湘現身上海永和大王,助陣20周年媒體感恩答謝會,更現場分享自己最愛的臺灣美食  作為星光大道和中國好聲音這兩檔海峽兩岸最熱門歌唱節目的超高人氣選手,劉明湘談起臺灣玩美食顯得非常興奮,還不忘和大家分享在臺北讀書時那些關於臺式美味的記憶:「無論我此刻身在何處,尤其是國外,始終難忘熱騰騰、香噴噴的道地臺灣風味,那些暖心暖肺的豆漿、油條、牛肉麵和滷肉飯,才能滿足我的中國胃。」
  • 覓食臺北 1|臺北慢生活-阜杭豆漿指南
    這是一篇首發於2019年7月份的美食遊記。
  • 【豆寶快訊】永和豆漿助力臺北大佳隊勇奪2015臺北國際龍舟錦標賽第一名
  • 老饕心中的「飽島」美食都在這!米其林之外這樣吃才夠臺北
    米其林之外這樣吃才夠臺北  3月14日,首屆《米其林指南臺北》發布,其中有20家摘星的高級餐廳,在「必比登推介」中,第一次出現了臺北夜市美食,麻油雞、豬肝/豬肚湯、雞雜滷味、胡椒餅、鴨翅......可以說是非常接地氣了。
  • 加醬油的豆漿能喝嗎?上海的絕頂美食!北方人:竟然還有鹹豆漿
    上海作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想著有生之年去上海遊玩一下,畢竟那裡有數不盡的繁華與夢幻。上海的經濟這麼發達,除了有優秀的地理位置以及國家的扶持外,上海人的創新精神也促使著他們不斷地進步。這股創新精神除了應用在工作和學習上,他們竟然連美食都沒有放過!
  • 臺北豆漿為何總有「蟑」?
    楊先生表示,自己提出的訴求是希望臺北豆漿引起足夠的重視,第一是因為考慮到粥是大鍋煮出來的,有問題的粥希望臺北豆漿方面及時處理,不要再繼續銷售給其他客人,第二,希望他們加強對自己食品安全的管理。楊先生也將臺北豆漿工作人員給他的微信回復發給了我們,我們從聊天記錄裡看到,臺北豆漿工作人員表示,可能是在洗米的過程中有異物進去了,並且今後會加強培訓,願意將楊先生的餐費全部退還,同時今後楊先生點餐贈送餐品。
  • 飄著鄉愁的牛肉麵——2014臺北國際牛肉麵節見聞
    飄著鄉愁的牛肉麵——2014臺北國際牛肉麵節見聞 2014-10-14 15:46:08  郝龍斌說,臺北牛肉麵節已邁入第10年,可以說是十年有成、十全十美,因為牛肉麵節在政府跟業者的共同努力之下,不僅已經打造出臺北牛肉麵的品牌,讓牛肉麵的營業額及品質大幅提升,同時也成為許多民眾及遊客造訪臺北時,一定要品賞的地道美食。
  • 臺北美食地圖
    臺灣寶島悠久的歷史給當地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美食遺產。臺北,以其不勝枚舉的格式佳餚吸引著全世界的遊客。在這裡你能品嘗到最好的中國菜,包括中國各地域的特色烹飪和一些地道的家常菜。  因此,為在美食愛好者心中久負盛名的城市打造一份美食指南顯得很有必要。注意:心臟脆弱和胃小者免入!
  • 吃貨 知道臺灣牛肉麵和永和豆漿來自哪裡嗎
    眷村菜其實也不是多高明精緻的菜,它是指那個年代眷村裡的居民,這些老兵在思鄉情緒之下,利用臺灣本地的食材湊合著,想辦法做出家鄉口味的食物。還有在大陸打出高知名度的「永和豆漿」也是一樣,與臺北市一橋之隔的永和,一向是許多外省籍人士或退伍老兵選擇定居之所。
  • 古早味臺北早餐地圖|TOWN精選
    臺北,數之不盡的藏在巷弄裡的美食小店,它們賣相簡樸,卻出品著讓人懷想的至純美味。甜漿表面的厚厚豆衣、飽滿飯粒裡滲出來的油脂香氣、厚燒餅外頭鬆脆宜人的那層酥皮、淋在勁道麵條上幾十年配方不變的烏醋汁……整個臺灣的美食,童叟無欺,傳統早餐鋪子裡更體現著臺北人悉心的照料和樸實無華的真心。在臺北,每天簡直想吃三次早餐!而且,每頓都特!別!便!宜!
  • 不止有三萬個夜市,我心中的「飽島」美食都在這!米其林之外這樣吃才夠臺北
    臺灣人看重「吃」,對吃的追求,讓臺灣這個地方,似乎隨處都可見各式的美食。上海生煎包、溫州大餛燉、福州魚丸、川味牛肉麵、日本壽司、五花八門的閩南菜式.....從西餐日料到中國八大菜系,再到路邊風味小吃,幾乎無所不包。這座小小島嶼,不僅容納了四海之人,各地美味也被盡收囊中,隨意又極具包容性。
  • 2020金犢獎X永和豆漿 命題發布
    或許是一杯豆漿從口入心的距離。一顆顆大豆的研磨,堅持打造種、產、銷一體化產業鏈,精選東北三江平原的非轉基因大豆... ...每一道防線的嚴密只為了——豆漿沁入脾胃時的醇厚和爽滑。公司以一顆大豆為核心,堅持打造種、產、銷一體化產業鏈,精選東北三江平原的非轉基因大豆,加強溯源管理,使得從種子到產品的每一環節都能全程可控;生產工廠採用先進設備,使用16道精製工藝的生產方法,只保留43%大豆精華,確保豆漿口感更加醇厚和爽滑!2、企業願景:讓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都能喝到永和豆漿!3、企業使命:把永和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華人食品公司。
  • 臺灣人的鄉愁,都在一碗滷肉飯裡
    北投菜市場裡全臺網絡票選第一的「矮仔財滷肉飯」、淡江大學學生口耳相傳被稱為夢幻的「源味滷肉飯」、臺北羅斯福路一段的「金峰滷肉飯」……每個臺灣人生命裡,都有街頭巷尾的一家滷肉飯。▲ 滷肉飯小攤舊照片。如今,滷肉飯成了臺灣人的鄉愁。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鋪上一層琥珀色、顫巍巍抖動的五花肉丁……沒有什麼比主食+油脂的組合更能撫慰人心、勾起洶湧的鄉愁了。▲ 臺灣滷肉飯,最基礎款的搭配最經典,什麼滷蛋、青菜都是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