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北京通了自來水,為何老百姓卻不敢喝?自來水的百年歷史

2020-12-26 吃貨歷史觀

淘米洗菜,刷碗涮鍋,廚房裡除了離不開柴米油鹽,還離不開自來水,水龍頭一扭一開,源源不斷的自來水便會滿足我們每個家庭的需求。

不得不承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早已經離不開自來水了,但關於它的發展歷史,卻並非每個人都那麼了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聊聊自來水的故事。

從無到有,中國近代史中的自來水

伴隨鴉片戰爭的爆發,晚晴的國門被打開,雖然這個過程對於中國人來說,既恥辱也痛苦,但在西方列強大肆掠奪的同時,也為中國帶來了近代化的火種,其中就包括自來水。

1863年,在強佔中國香港21年後,英國人在香港修建了中國第一個城市自來水系統。當然,幹活出苦力的自然是中國人,服務對象則是駐紮在中國香港的英國人。

在1879年,洋務派代表人李鴻章在旅順軍港修建了自來水系統,可以滿足兩萬人每天的用水需求,自此中國各大城市都陸陸續續開始修建自己的城市自來水系統。

不過對於當時清政府的首都北京,自來水出現的要遠遠晚於其他開放城市。在當時的老北京,除了紫禁城內部的用水是通過水車從玉泉山運水以外,老百姓的主要生活用水依靠的是井水。

但北京城由於年代久遠,很大一部分井水水質都變得很差,於是便有商人將為數不少的甜水井控制起來,壟斷了北京城的供水買賣,在街頭巷尾甚至出現了一個新的行當:井窩子。因為經營這個行當的人主要是山東人,所以在民間一度流傳一句順口溜,叫做:

山東人若無生意,除是京師井盡幹。

1908年,清政府任用曾是李鴻章幕僚的周學熙,全權負責北京自來水系統的修建,經過實地考察,他決定在孫河水與東直門建設水廠,鋪設供水管道。

用水難是困擾老北京人幾百年的問題,聽說要修建自來水,老百姓紛紛給與了極大的支持,整個工程僅用22個月便完成了(1910年)。

北京自來水的修建恰好觸動了壟斷井窩子商人的利益,於是他們便私底下散布謠言,說是從水龍頭冒出來的水之所以會有氣泡,是因為都是肥皂水,「喝了會死人」甚至「斷子絕孫」。受到謠言影響,老北京人一度不敢喝自來水。

後來還是周學熙在報紙上科普自來水的消毒原理,才消除了老北京人的恐懼心理,而壟斷生意井窩子自此成為了歷史。

1929年,在民國政府的主持下,首都水廠投入使用,這是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且處於當時世界領先水平的水廠,不但水質良好,消毒工藝堪也非常先進安全。這座具有歷史意義的水廠,在2018年入選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成為中國近代史重要的見證。

從免費到收費,新中國建立後的自來水

新中國建立以後,自來水體系僅在一些大城市才有,至於廣大鄉村,依舊靠扁擔挑水吃。當時國家實行的是計劃體制經濟,個人並不需要單獨繳納費用,於是便有人戲稱自來水為「白來水」,浪費的現象較為普遍。

實際上,自來水不可能是免費的,只不過費用是通過計劃經濟體制內部劃轉完成了。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伴隨計劃體制經濟被市場經濟取代,自來水「免費」的時代徹底結束,家家戶戶都開始安裝水錶。雖然收費了,但這卻不完全是壞事,因為也正是這一階段,自來水才真正普及到了城鎮鄉村。

1991年,國家將城市供水服務的定價原則規定為【成本】+【費用】+【稅金】+【利潤】,等於正式允許自來水企業盈利。

此時的自來水企業全部都是國有企業,因為水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國家自然不會允許企業為了盈利過度上漲水價,於是在1994年,國務院頒布了《城市供水條例》,指出自來水價格應當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則制定。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中國經濟風起雲湧的時代,當時的通脹水平令很多經歷過的人印象深刻,銀行的利率水平一度達到年化收益10%以上,物價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告別80年代百元滿足一切消費的年代,進入錢「有些毛」的新時代。

所以在這一階段,水價也無可避免的告別每單位(一立方米)一毛錢,逐步上漲為一塊錢以上。習慣了便宜水價的老百姓一下子開始精打細算起來,但水價的上漲才剛剛開始。

從官辦到上市公司,自來水的未來之路何去何從

回顧過去20年中國的飛速發展,與一個歷史事件息息相關,那就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關稅方面的優惠,讓中國製造如魚得水,開啟了騰飛模式。

但在當初漫長的入世談判中,中國是做出了種種妥協和承諾的,其中就包括開放中國公共事業(包括城市水業)。其中尤其以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為主的國際金融機構,成為中國城市自來水企業私有化的重要推動力量。

對於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它們往往打著重視水資源商業價值的口號,利用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貸款等藉口,大力推廣公私合作關係的運行模式(PPP)。於是乎過去幾十年由各地方政府主導的公益性自來水模式,被商業化盈利性資本取代。

水不再是政府提供的福利,而是以營利的服務業形式出現。

中國擁有十四億人口,這意味著時時刻刻都有巨量的水資源需求,有商業調查資料稱,中國未來水務市場的規模在一萬億元以上,資本天然具有逐利的特性,他們看中的正是這塊剛需市場。

但自來水除了是商品,還是每個人生活的必需品,一味的追求商業化,勢必會影響社會底層百姓的生活。

例如在2005年,法國威立雅環境集團收購昆明自來水公司49%的股權後次年,昆明市便上調城市居民用水的水價,到2009年昆明的居民生活用水價格從2005年的1.8元飈升到09年的4.24元,漲幅約135%,或許沒有比這更穩賺不賠的買賣了。

當然,對此很多專家學者指出,發達國家居民自來水費用開支佔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約在3%-5%之間,而中國目前人均還不到2%(明顯偏低),因此水價上漲對居民的生活影響不大,可以承受。

但這些所謂的專家卻忽略了中國自身醫療教育等基礎社會保障不健全的現狀,以及過去十幾年瘋漲的房價。

對於大多數城市底層居民,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醫療、教育、住房等支付巨額的費用,還要面對一路上漲的水價,稻草或許就是這樣一根根累積起來的。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當原本不爭的水,在商業資本的驅動下,成為了賺錢的工具,如果我們不警醒,任由資本逐利,是不是下一個就該是空氣了,這不僅僅是個笑話。

2020.5.30(午後)

相關焦點

  • 百年前他讓老北京人喝上了自來水,大家為何不敢喝?
    對於晚清來說,自來水是一件很稀罕的「舶來品」。不過,從1879年大連通了自來水以後,上海、天津、長春、青島、哈爾濱、廣州、武漢、成都等城市,陸陸續續地開通了自來水,過上了「龍頭一開,清水就來」的生活。不過,作為清朝的都城,北京一直沒有開通自來水。是因為北京不缺水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北京位於北方地帶,常年降水量很少,比較缺水。紫禁城裡的皇室每天從玉泉山上取水,用水車運回紫禁城使用。普通人們的飲用水只能靠井水解決。
  •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探秘來之不易的自來水
    打開水龍頭,便有清澈乾淨的自來水湧出——今天的我們對此習以為常,但在一百多年前,這對北京市民來說可謂是天方夜譚。1908年,隨著北京第一座自來水廠——東直門水廠建成投產,依靠土井打水、水夫送水的北京人才第一次知道自來水為何物。從最初僅服務3000多人,到1967年全市自來水普及率達99.86%,北京自來水事業的進步折射出城市現代化進程。
  • 京城最古老自來水廠的百年風雲都藏在這個博物館裡!
    1910年2月,東直門水廠完工投產,水廠所用的蒸汽機、閘門和管材等均從德國進口。同年3月,東直門水廠正式向北京城區供水。不過,北京的老百姓一開始對自來水並不買帳。由於水壓原因,剛從水龍頭裡放出來的自來水有白色氣泡,老百姓稱之為「洋胰子水」,不敢喝。
  • 探秘北京來之不易的自來水
    1908年,隨著北京第一座自來水廠——東直門水廠建成投產,依靠土井打水、水夫送水的北京人才第一次知道自來水為何物。從最初僅服務3000多人,到1967年全市自來水普及率達99.86%,北京自來水事業的進步折射出城市現代化進程。
  • 走進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探秘自來水的來龍去脈
    為了記載和傳承城市水文化,普及科學用水知識,滿足市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2000年,北京市自來水集團以清末自來水廠舊址為依託,建立了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成為市民了解城市供水文化的重要窗口。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市民文化需求的提升,重新設計擴建的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於2016年全新亮相。
  •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
    北京自來水博物館成立於2000年,位於東直門北大街清水苑社區內。展館共有三個展廳,第一部分:艱苦創業,勵精圖治;第二部分:清泉悠悠鑑古今;第三部分:改革開放後的蓬勃發展。北京自來水博物館隸屬於北京市自來水集團,是北京第一座由企業自籌資金建成的博物館,是「北京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節水宣傳教育基地」。博物館所在地是北京歷史上第一座水廠——東直門水廠的位置,博物館的主建築就是原來的蒸汽機房(蒸汽機房投產於1910年,高12米,面積600多平方米,裝有臥式雙動活塞往復式蒸汽機兩臺,驅動兩臺水泵,功率441.6千瓦,日配水能力1.87萬立方米。
  • 北京的自來水是怎麼來的
    近100年前,北京最早的自來水廠坐落在此,那片奇怪的草坪下面是當年京師自來水公司的清水池;亭子原來叫「模範水亭」,建成於1910年,北京人最早飲用的自來水是在這個亭子裡進行沉澱消毒的。如今,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就設在草坪的南面,在當年東直門水廠蒸汽機房和水塔的位置上。   B.皇家上下水系統   世界上的城市最早都起源於水邊,並且隨著水資源的變遷而變遷。
  • 北京的自來水可以生喝嗎?
    問:現在,各種牌子的礦泉水、純淨水、山泉水走進了百姓家庭,使我這個本來有生喝自來水習慣的人,也產生了疑惑。
  • 長江日報:我們天天喝自來水該怎麼辦
    □ 王軍榮(浙江 教師)   新一期《南方周末》有一則報導,說北京一對研究飲用水水質的夫婦已20年不喝自來水。據他們介紹,北京地下水的汙染主要是有機物汙染,而有機物「很多是小分子的,去除率很低。」   如果這則報導沒有幼稚的錯誤,可以推斷,因為太清楚自來水水質,也就有了20年不喝自來水的「傳奇」。
  • 北京最會喝水家庭20年不喝自來水 教授:太苛刻
    水質研究者20年不喝北京自來水 農大副教授認為太苛刻 稱水質硬未必是壞事--  飲安全水專家也靠涼白開  本報訊(記者張雷)"涼白開是最好的飲品,我們家一直在喝自來水"。昨日,針對"北京水質專家趙飛虹夫婦20年不喝自來水"引發的爭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安全學院副教授朱毅給出不同見解。  近日,有報導稱,趙飛虹夫婦成為"北京最會喝水家庭",20年不喝自來水。這則個例也讓北京水質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  中國農業大學的朱毅副教授認為,報導中所提的專家對水質的要求太過苛刻,並不代表一般標準。北京的水質符合國家標準,安全飲用沒有任何問題。
  • 自來之水不自來——北京自來水博物館參觀記(另附臺北自來水博物館...
    對於那裡的人們來說,能喝上口潔淨衛生的自來水是天大的奢侈。我們以為每天擰開水龍頭,水就自己來了?我們以為只要想喝,隨時都能喝到?(照片拍攝:心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清廷農工商部奏請興建自來水設施,標誌著北京自來水業的起步。下圖的雕像是清代的周學熙先生(1866-1947),1908年的時候正是他創辦了京師自來水廠,開創了北京用上自來水的歷史。
  • 北京夫婦不喝自來水 水中的硝酸鹽來自垃圾和糞便
    核心提示:北京一對研究飲用水水質的夫婦已20年不喝自來水。據他們介紹,北京自來水硝酸鹽指標已很接近國家標準線。自來水中的硝酸鹽主要來自垃圾、濾液和糞便。他們檢測發現,北京地下水的汙染主要是有機物汙染,而有機物「很多是小分子的,去除率很低。」
  • 北京研究飲用水水質夫婦20年不喝自來水—新聞—科學網
    (南方周末記者 張濤/圖)一個北京最會喝水的家庭,一群自發組織、丈量北京水的人,他們正告訴公眾北京水的嚴峻現實。 戒掉自來水 北京城裡「最會喝水的家庭」已經二十年不喝自來水了。 丈夫在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飲用水產業委員會工作,妻子是北京保護健康協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負責人,如此一對與飲用水打交道二十餘年的組合,談起喝水來自然不必謙虛,「我們可能是北京最會喝水的家庭,沒有人像我們這麼講究。」58歲的妻子趙飛虹說。 涼著喝「崑崙山」,「喝一瓶,半個小時準得上廁所,代謝快」。
  • 北京第一座自來水廠竟然因火災而建,股份集資、廣告創意非同尋常
    年2月,京師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北京市第一座水廠,100多年過去了,這個自來水廠仍舊矗立在繁華的東直門街區。  溯源君查資料發現,東直門水廠不單單是一個水廠那麼簡單,它的背後有皇家的背景,它的創立有國人的骨氣,它的使用有不尋常的創意。  【背景:建設之初竟然是為了救火】  北京建自來水廠並非全國第一,早在1879年,大連就修建了自來水管道,隨後,上海、青島、天津、廣州等沿海沿江城市相繼建設了自來水設施。
  • 水質專家:北京自來水全國最好 不喝因在意健康
    自稱20年不喝自來水的水質專家趙飛虹表示,自來水是安全的,但安全不等於健康  因自稱20年不喝自來水,水質專家趙飛虹近日成為網絡上的熱門人物。  趙飛虹是北京保護健康協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會長、北京愛迪曼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
  • 2008,北京的自來水能不能直接喝?
    外國客人習慣了直接喝自來水,2008年奧運會時北京的水質能滿足需要嗎?
  • 自來水、桶裝水、礦泉水,哪種對身體好?長期喝燒開的自來水好嗎
    在日常生活中,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主要還是喝用自來水燒開的白水,以及少量的桶裝水和瓶裝的礦泉水。而有錢的人,則以喝桶裝水和礦泉水為主。那麼到底喝什麼水好呢?這個問題一直處於爭論之中。有的人認為自來水加了氯,安全性不能保證,還是喝桶裝水靠譜;有的人覺得燒自來水相對麻煩,費時費力,不如桶裝水和礦泉水那麼方便。
  • 東直門外自來水博物館 看清末水廠裡的「流動歷史」
    2017年12月8日訊,2000年,東直門外一座在「京師自來水廠」原址上開設的自來水博物館拔地而起,這座關於水的博物館被劃分為新館、清末自來水廠舊址兩個展區,佔地3萬平方米。清末自來水廠舊址包括建於1908年的來水亭、蒸汽機房、更樓等8座建築;新館分為科普館和通史館兩個展廳,是原有自來水博物館的4倍。
  • 自來水博物館是自來水企業的名片——自來水博物館聯誼座談會召開
    2003年10月29日—30日自來水博物館聯誼座談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北京、上海、杭州、大連、南通、武漢、石家莊、天津等地水博物館、展覽館的代表參加了會議
  • 江蘇連雲港近千戶居民10多年喝不上自來水
    一位村民表示:「自從我嫁到這個莊子,現在十幾年,我家兒子18歲了,就沒用過自來水,不知道自來水什麼樣。」村民陳海英告訴記者,自建國以來,她所在的生產隊就沒有通過自來水。  記者在園林片區走訪時發現,這裡的村民多靠鑿井飲水。然而由於乾旱,大部分水井目前已經露底。村民郭新福:「將近七個月沒有有效降雨了,就是下一點也不多,很小。莊上面要達到90%往上,小井都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