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竹製油紙傘,竟和現代金屬骨架傘製作原理相同

2020-12-14 中科院物理所

我掐指一算,電影《藝伎回憶錄》裡小百合踩著花魁步的那段油紙傘舞,距今都已經 14 年了(十年前是2009年,不是1999年...)!簡直是,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小時候看覺得有點驚悚,現在看就只想知道竹傘是怎麼做這麼精緻的...

我國從唐宋時期就開始出現並使用油紙傘了,這種「用時打開,不用收攏」的結構距今已經用了上千年。現在用的長直傘,在原理上和古代油紙傘是沒太大差別的,只是材料上做了很多優化,比如透明塑料的傘面和金屬或塑料的傘骨。

當然啊,摺疊傘是結構上的更優化啦~比起直筒傘,傘骨上多了兩次摺疊收攏。

如果真的把油紙傘製作的七、八十個工序寫完,估計得看到明天...我修來改去的,決定用幾個不同的製作視頻,拼出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步驟了~

刨竹青皮

製作傘骨的第一步是取合適的竹節,然後刮去竹青皮。除了做竹傘,老家做個啥竹椅、竹凳也得先這麼處理。

劈條傘骨

大竹筒分劈成小塊,小塊再繼續分劈成長條。

做傘架一般是一個竹筒一把傘,這樣到最後閉合的時候更能嚴絲合縫。

削尖傘骨

分劈的單根傘骨的一端還需要被削尖細,我們暫且把這個叫做傘骨的頂部。

傘骨開槽

傘長骨上還需要在接近頂端 1/4 的位置去開個槽和鑽個孔,後面用來和傘短骨相連的~

然後就可以先按摞收集好了,這麼一排列我們就很容易知道削尖的用途了,後面傘長骨要交錯的聯結在傘頭上的~

傘骨鑽孔

接著用非常順手的鑽孔工具,通過旋轉施力,給每一根傘骨的頂部都鑽好小孔,後面連結傘頭要穿線的。

來個特寫圖,確實是完全手作...就是看著手有點危險...

傘骨穿線傘頭

上傘頭和下傘託的結構類似,都是用來承載連結傘骨的,一般就是用整塊的實心木頭給鑿修出來的。除了要在傘骨頂部鑽孔,傘頭上同樣需要打孔,然後才像下圖這樣一起去穿線進行連結,然後一根根傘骨嵌進去...

上傘頭和傘長骨連結好後,下傘託和傘短骨也是同樣的製作和穿線連結過程。

長骨穿線短骨

開合結構的 4 個部分,傘頭連好了傘長骨,傘託連好了傘短骨,自然還有傘長骨和傘短骨的相連。這就是之前在傘長骨上開槽的意義所在了!

然後是再來好幾輪的穿針引線,把長傘骨和短長骨連起來...

開合測試

雖然這時候還沒插上傘杆,但開合的結構可以測試下,看整個撐傘收傘的動作是否順滑了~

網傘定型

傘骨和傘骨之間還沒有確定固定的開合路徑,這就需要把下整個傘架給用線網住定型了。下圖制傘師傅手裡拿的定距工具叫「摺子」,每卡一次就是傘骨和傘骨間一個固定的網線距離。

五六次的纏線固定,就把傘面上的傘骨給分布均勻了。讓每一根傘骨的開合都是固定的開合路徑,以此增加整把傘的穩定性,也就更耐用了~

繞線渡傘

渡傘的步驟有的是在這時候,也有的是在整把傘都製作完成後。

油紙傘的渡傘一般每一層都會用到不同顏色的絲線。不僅是為了繁複的幾何美,同時也為了支撐和穩固傘短骨們。

做竹跳子

如果要我說整把竹製油紙傘最神奇的結構在哪裡,我肯定要說是那個完全用竹子做出來的,在開合處用來卡口鎖喉的「竹跳子」了!

竹跳子完全就是靠自身的韌性,支撐著一把傘整個使用周期的開合。

而且完全就是卡在此處,也沒用到彈簧啥的,細微處的巧奪天工不外如此...

做好了傘杆後,我們先放一邊,一般是最後的組裝環節才給換上全新的傘杆,防止製作過程的磨損和刮花。

糊傘紙面

在傘骨上刷好漿糊後,就可以把宣紙這麼一層層的貼好到傘骨內外了。

除了糊了上傘面,當然還得糊下傘面和包邊。有的傳統工藝也會用到柿子水當天然膠水,就是榨柿子得到的黏糊糊的柿子汁...

晾傘環節

傘面還只是糊上去,還沒到刷桐油的步驟,現在需要在太陽底下進行晾曬。

初步收傘

在傘面作畫之前,制傘師還需要把剛曬好的紙傘初步的用手收傘、攏傘,整理一下傘面。

手繪傘面

現在有請我們手藝高超的手繪師,在傘面上盡情作畫啦~這裡的顏料都是混過桐油的,.這樣的處理能防暈染,在紙面著色更好。畢竟我們的傘是要下雨天用的,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除了現場手繪,現在傘面作圖的玩法已經很多了,有的是一開始就已經印刷好了傘面直接糊就好了;還有的是糊多層紙的時候,夾層上就有圖了的;更有新鮮的是夾層中夾了真竹葉或是真花瓣...

卡摺痕

為了以後紙張傘面的開合「有跡可循」,現在把整把傘歸攏箍緊,再用工具調整每一處收痕的縫隙。

在這之後吧,還有一個「烘烤定型摺痕」的步驟,才算是做好摺痕。出了烘烤處,還得給傘面內外刷上清桐油,並在多雲的天氣下陰乾,才算是做好雨傘徹底的防水工作~

裝傘柄

是時候給油紙傘的手握竹杆處裝上傘柄了,也不能忘了給傘柄刷上防腐的清漆。

包布頭

我們把傘隨手一放的時候,傘頭和地面的接觸比較頻繁,屬於比較容易磨損的部位。給油紙傘包上布頭,一個是布相較於紙張不易於磨損,還有一個是淋雨的時候頂上用來引流雨水,最後一個就是美觀了~

撐開傘

pusa~ 你要的竹製布包頭油紙傘就這麼美美噠上線了!

等等!小編還有話說

所以四大天王裡的多聞天王魔禮紅,一定是從唐朝之後穿越回商朝的!(大誤...狗頭保命...)

校對:Cast + 江小喪

截圖:陽哥

文中 Gif 截取自電影《藝伎回憶錄》、 YouTube 博主 Николай Графтио 的《油紙傘的製作。》、Chris Liang 的《廣德興紙傘-製作過程》、Discovery《How it's Made》S21E07 和中央電視臺 CCTV7 的「農廣天地」節目油紙傘的製作工藝技術(2010.8.20)

原標題:古代的竹製油紙傘,竟然是和現代金屬骨架傘一樣的製作原理...

來源:有趣的製造

編輯:米老貓

相關焦點

  • 古代的油紙傘
    古代的油紙傘 2017-04-21 10:26 來源:德州新聞網
  • 「若水堂」油紙傘風情萬種
    孫奇茹《白蛇傳》西湖斷橋以傘為媒的許仙白娘子,《雨巷》裡「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上海灘》雪地裡把著油紙傘的許文強和馮程程……自古油紙傘演繹了太多佳話,圍繞油紙傘的是一段段朦朧、美好的記憶。步入店門,一把把七彩玲瓏的油紙傘掛在頭頂,透過泛黃的燈光散發出溫馨朦朧的光暈,竟生出「燭光點點」的綽約風姿,恍若時光倒轉。這裡的油紙傘工藝繁瑣講究,傘骨架採用多年生紫羅漢竹手工削制並經煙燻處理增其強度,傘面採用韌性極好的皮紙,手工繪畫後反覆塗刷天然優質桐油,使其防水防蛀,堅固耐用。
  • 浙江81歲老人和傘打了近七十年的交道,是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
    浙江省桐廬縣城楊梅山,現年81歲的制傘老藝人吳志根捧出了自製的傘骨,這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已經和傘打了近七十年的交道,可以說,傘已經成為老人生命的一部分這位制傘的老人名叫吳志根,是油紙傘製作技藝傳承人,12歲就開始學習製作油紙傘,14歲時用桃花紙做成了20多把「西湖十景」油紙傘,頃刻一售而空
  • 古代的雨傘:油紙傘
    在眾多的古裝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下雨的時候,演員們打的傘都非常的漂亮,而且和我們現在用的雨傘有些不同,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下這是什麼傘。古時用的雨傘被稱為油紙傘,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使用紙或者布製作成的傘,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 一把遮風擋雨的油紙傘,製作需一百多道工序,最快也得耗時一周
    一把可以遮風擋雨的油紙傘國家級油紙傘第七代傳承人-餘萬倫餘萬倫,男,1984年出生於油紙傘之鄉四川瀘州分水嶺鎮,從小耳習目染油紙傘製作工藝,7歲就開始幫母親作力所能及的制傘工藝。2006年正式拜師於其舅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製作技藝第六代表性傳承人)畢六福,開始系統地學習油紙傘製作工藝。作為國家級油紙傘項目的第七代傳承人之一,2011年到杭州宣傳展示傳統的油紙傘製作工藝,並原創出《竹隱》系列油紙傘。
  • 瀘州這個百年老宅,傳承「最正宗」的非遺油紙傘,每年銷售上千萬
    現在的傘五花八門,但無論是摺疊傘還是長柄傘大都是以金屬為傘骨,以滌綸、PG布或是尼龍等材料為傘面,這些在古代可都是不可多得的產品。看到手裡常見得不能再常見的傘,你會不會好奇古代人們除了蓑衣鬥笠之外到底是怎麼遮風避雨的,畢竟天氣變化可不是現代的專屬,那就不得不提到油紙傘了。
  • 江南悠韻油紙傘
    ■李暉、劉祖剛 文/圖在古代江南,每逢梅雨季,總有一幅美景躍然眼前:悠長雨巷、三三兩兩芊芊少女手撐油紙傘,步履輕盈回眸一笑。那份江南情懷,似幽蘭綻放般高潔素雅,動人心懷,更讓人回味悠長!解放前,在當地龍口村,家家戶戶都會經營製作油紙傘,產品供不應求。解放後,黃坑鄉還辦了專門生產油紙傘的鄉鎮企業,除縣域周邊及國內大城市,還遠銷東南亞。後受到能批量生產、攜帶方便、價格低廉的鋼架傘衝擊,油紙傘被迫退出歷史舞臺。雖說費時、耗功夫,今年53歲,已過知天命年紀的油紙傘非遺文化傳承人胡海華卻說,這是家族傳承,十多歲開始就學做油紙傘,突然說要放下,還真捨不得!
  • 青箬笠、綠蓑衣、油紙傘及其他
    蓑衣最初用草編織而成,相當於古代的雨衣。蓑草皮滑中空,用來製作蓑衣,雨水不易滲透,而且蓑草常見易得,平民百姓都能穿得起。「笠」則是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成的帽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晴雨皆宜,防曬又防雨。《國語·齊語》中也有「首載茅蒲,身衣襏襫(bó shì)」的記載,襏襫即蓑衣,如後世《幼學瓊林》所言:「襏襫是農夫之雨具。」
  • 青石板,油紙傘,訴說著煙雨風情
    古代人們用的雨傘被稱之為油紙傘,它是最早形成的雨傘,油紙傘是一種使用紙或者布製作的傘,它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最初發明這油紙傘的是,魯班的妻子云氏,春秋末年的時候,魯班師傅因為是著名的做木工的,肯定會一天到晚都在外面,做野外作業,十分忙也十分的辛苦。
  • 難忘油紙傘
    而黃坑油紙傘,曾以其圖案豐富、色彩繁多,兼具實用功能和文化象徵意義,聲名遠揚。上世紀八十年代,黃坑辦了個專門生產油紙傘的鄉鎮企業,近供革命聖地井岡山,遠銷東南亞。胡氏家族擁有數百餘年制傘歷史,傳承25代,積累了相當成熟而精妙的精湛工藝。但後來,因現代工業批量生產的尼龍鋼架傘攜帶方便、價格低廉,油紙傘受到衝擊,逐漸淡出。
  • 油紙傘 ♬
    ,縱使擋得住那綿綿的雨絲,也擋不住那綿綿的愁思,在詩人戴望舒的手中,就連這把普通的油紙傘,都為了經典。這便是江南的油紙傘,倘若沒有江南的雨,沒有那綽約多姿的油紙傘,我想,便不會有那纏綿千古、惹人斷腸的愛情故事。
  • 國潮下的油紙傘,並不只有江南煙雨
    很多人在聽到油紙傘時,都會想像出一幕在煙雨朦朧中,撐著一把油紙傘的姑娘行走在小巷的江南景色,油紙傘也不免成為煙柳畫橋、長亭相送的感情符號。在客家方言中,「油紙」與「有子」諧音,故在傳統婚禮上,客家新娘出嫁時,都以一把紅色油紙傘作嫁妝,寓意「早生貴子」和「婚姻圓滿」。
  • 如果江浙一帶不產油紙傘,許仙白娘子會怎麼樣?
    回想一下,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其實都有見過油紙傘的身影,大家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新白娘子傳奇》裡的那把作為全劇關鍵物品的油紙傘了吧。第一集,白娘子與許仙初次相遇在西湖的鬥篷船上,正好下起了暴雨,於是許仙就把自己的油紙傘給了白娘子,後來白娘子是看著油紙傘上寫的姓名找到許府,兩人才有此展開這段曠世奇緣。
  • 雨巷丁香|瀘州分水油紙傘
    >這便是瀘州分水油紙傘廠的品牌形象——全手工製作的巨型油紙傘直徑12米、高8米、重達半噸打開「傘王」需18人齊心協力方能撐起▼撐開的傘王 / 冉玉傑 攝▼正在製作的油紙傘 / 冉玉傑 攝為了真正的繼承分水油紙傘今天仍採用傳統的方法從原材料的選取到工藝都秉承古法▼傳藝 / 冉玉傑 攝傘骨是結構部份
  • 油紙傘,你不知道的那些美好寓意
    油紙傘,乃至世界上所有的傘,都是在中國發源的;而之後新時期的到來,工業漸漸發達,外國人仿照我們傳統的油紙傘改變材料製作而得,現在我們所使用的傘都是仿造我國的傳統油紙傘而製作的,結構大體也都相似。而油紙傘,因其材質決定了不耐用,退出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使用範圍中,成為了一件藝術品被收藏起來,但其優美的形制,美好寓意,一直都存在我們的心中。
  • 四川瀘州油紙傘 古法制傘骨 新意呈傘面
    「滿穿、半穿指的是傘鬥內的穿線,一把滿穿傘每一層的花型都不一樣,傘匠需要對穿花工藝特別熟悉,穿錯一針全部重穿,製作一把完整的滿穿油紙傘,至少需要穿3000多針,7天的時間……」在抖音短視頻平臺,打開油紙傘大師(奇人匠心)的視頻,置頂幾條就是非遺油紙傘傳承人餘萬倫的答網友問。
  • 瀘州分水油紙傘—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分水鎮的浪漫風景
    其製作工藝包括號竹、削傘架、裱傘面、上油、穿線等70多道工序,先選取質地堅硬而富有彈性的竹子,進行曬晾,通過鋸筒、劃線、刨節、刮青、鑽孔、拼架、穿線、串聯等工序製成傘胚,將石板印刷的傳統圖案裱上傘面,塗抹上天然桐油,用五色絲線穿插在傘骨之間,上手柄後即完成一把油紙傘。由於一直沿用桐油、石印等傳統工藝生產製作,油紙傘製作的所有工序全靠手工。本文就和大家一起看看瀘州油紙傘的起源及藝術價值。
  • 騰衝固東油紙傘:雨中舒展的畫卷
    供圖 薛丹【環球網綜合報導】大多數人對於油紙傘的認識還停留在戴望舒的《雨巷》所營造出的意境當中,文藝而又浪漫。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裡,油紙傘除了遮雨功能外,也因為繁體字「傘」的字形內有四個「人」字,而被賦予「多子多孫」的含義。小小的一柄油紙傘卻承載了數代民間藝人對於傳統手工藝術難以割捨的情感。
  • 兩岸大學生體驗福州油紙傘製作技藝
    兩岸大學生體驗福州油紙傘製作技藝 2019-01-29 16: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楊彥宇     一把小小油紙傘
  • 傘:最浪漫的發明 唐朝盛行油紙傘
    官階大小高低不同,羅傘的大小和顏色也有所不同。皇帝出行要用黃色羅傘,以表示「蔭庇百姓」,當然,這是一個冠冕堂皇的說法,最直接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遮陽、擋風、避雨。  油紙傘從唐朝開始盛行  唐朝的造紙業十分發達,社會用紙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