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趙豐
一場大雪過後,武漢天晴得格外好。
這幾天,山東醫療隊微信群裡,時常有隊員發消息說:「大家把盒飯上的皮筋留一下吧。」「來上班的同志們拿點皮筋過來。」
盒飯上的皮筋?對,就是最常見的、最普通的那種皮筋。看似和抗疫一線的工作完全不沾邊,其實不然。它被隊員們攢了下來,在抗疫一線,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2月11日下午,山東大學第二醫院援助湖北抗疫國家醫療隊隊員、急診護理主管護師李興國和隊友進入病區,這是他們的第一個班。
首先,要按病區規定順序穿防護服。戴手套的時候,幾位主任鑑於前兩組隊員穿脫的經驗,在李興國和隊友的手腕處又加了根皮筋,這樣手套與隔離衣不容易分開。
記者了解到,有的女隊員手臂細,手套不加固不行。甚至有些患者心理急躁,不配合醫護人員,言行都有激烈之處,一旦手套被扯落,就會發生職業暴露,風險很大。
「但時間一長,皮筋就像箍在手腕上的一圈止血帶,整個手掌開始充血,然後膨脹,繼而麻木,最後疼痛。」李興國說。
李興國和隊友把最外層的皮筋取下,情況稍好了一些,但內層手套的皮筋還在起作用。李興國硬撐了4個小時後,畢志超醫生建議他先撤出去。等忙活完手上的活,交完班,請示護士長後,李興國撤出了病區,皮筋在手腕上套了5小時20分鐘。
「即便提前出來了40分鐘,兩個手腕還是勒出了兩道深深的印記,右手疼了兩天。」李興國告訴記者,「趙麗娟護士長最後一個出來,出來的時候手腕上兩道深深的勒痕,鼻梁上被護目鏡壓出了兩個水泡。我們心疼地問她疼嗎,她笑著說『沒感覺到』。」
經過幾天的「試驗」,隊員們總結,皮筋套手是一種錯誤做法,很快進行了改變。
但皮筋不是沒有用了。
隊員王玉靈說:「系帶式的口罩用完了,皮筋就派上了大用場。把口罩兩邊的帶子使勁往後拉,用皮筋穿過兩個帶子,系在頭後,掛耳式口罩就變成系帶式的了。」
李興國等隊員告訴記者,最近一直這麼用,一般兩根皮筋就可以了,暫時沒有遇到斷掉的情況。這幾天,又攢了幾根皮筋,準備上班時帶過去。
皮筋用在口罩上是沒有辦法的辦法。雖然也會有形成面部勒痕、耳朵壓得疼等副作用,但隊員們並不太在意。他們的目標很明確:防護好自己,救助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