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澳門食光》從特色街巷美食著手,以輕鬆自然的基調,生動展示了澳門同胞的美好生活與澳門中西文化薈萃的特色,弘揚了愛國愛澳的核心價值。
咕嚕咕嚕的濃水靚湯、飄香四溢的葡式蛋撻、順滑軟糯的本土小吃,這些特色美味,可以輕鬆徵服食客的味蕾,讓來到澳門的八方來客沒有水土不服之說。
美食同樣也是了解澳門的一把鑰匙。澳門回歸20周年之際,紀錄片《澳門食光》以澳門街巷美食作為切入點,通過生動形象的細節記錄,展示了澳門同胞的美好生活,呈現了澳門社會穩定和諧、多元文化交相輝映的良好局面。
作為一檔美食紀錄片,《澳門食光》沒有過多關注珍饈美饌,而是對焦澳門尋常街巷中的百姓美食,記錄店主們精心準備食材、悉心經營店鋪的日常,以及食客們享受美食、享受生活的歡愉神情。全片整體風格輕鬆、自然、家常。通過美食這一側面,展現了澳門社會和諧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畫面。
例如,主營豆腐花的「榮記豆腐麵食餐廳」,店主李溢華有時會站在店內角落觀察顧客的微表情,及時給予幫助,有時又很是「佛系」,在店門口專注地逗鳥,對於他來說,經營餐廳已不光是一種營生,也是一種享受。
「石獅美食」的老闆娘習慣於兜轉在顧客之間談天說地、喝酒猜拳,活躍餐廳的氣氛,然而聊起居家日常,看著一直在後廚忙碌的丈夫,熱情能幹的老闆娘又露出了溫柔的一面,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澳門食光》從中式美食、葡式美食、創意菜等不同菜式選材,注重展示中西方烹飪技法與飲食方式的碰撞,讓觀眾透過美食這一窗口,領略澳門中西文化薈萃、多元文化輝映的特色。
片中,在「雅憩花園餐廳」,顧客坐在葡式風格的門廊下,手持刀叉,享用廣州名菜烤乳豬,每天晚上,老闆黃耀東都喜歡端著一杯洋酒,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食客閒坐談天。來自葡萄牙的名菜大白烚,有個中國名字「葡式佛跳牆」,「九魚舫」的主廚盧子成,用中國臘腸、臘肉、臘鴨代替需要漂洋過海運來的各式葡國傳統配方,讓葡式菜有了中國味道。
節目不僅從美食的烹飪、用餐角度展現中西文化交融,還注重從人的角度出發展現文化融合。例如,葡萄牙小夥漢蘭達在澳門一家餐廳擔任主廚,他想把正宗的葡國菜帶給澳門食客,他也在澳門結識了女友,收穫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事。
「坤記餐廳」被稱為是「在澳門的葡萄牙人的回憶」,許多十幾年前回國的葡國人又回到這家餐廳,與老闆榮叔共敘友情。KONXEPTS BISTRO的咖啡師何小慧熟練地為顧客衝泡著咖啡,來自珠海的她很欣賞澳門包容多元的文化,因此她選擇來這裡工作生活。
《澳門食光》在描寫澳門特色美食同時,還注重從店家們真實質樸的語言中捕捉他們的情感歸屬,藉助鏡頭中人物自然隨性的表達,巧妙地體現出澳門同胞對澳門回歸後社會發展的認可,對澳門身後強大祖國的認同,從而弘揚愛國愛澳核心價值。
「肥仔文美食」的老闆劉哥感慨說:「澳門沒回歸前治安不好,生意難做。」而現在他開了兩家麵館,看著絡繹不絕的食客,高興之餘認真地研製著新菜品。「雅憩花園餐廳」的老闆黃耀東已是白髮老人,每周卻還要花三天時間請老師專門教授普通話,他帶著愉快的笑容說:「因為我是中國人,一定要懂普通話」。「葡韻軒」老闆路易斯經常召集退休的警察同事來店裡小聚,推杯換盞間談及澳門發展,一個西方人相貌的大叔激動地講道:「澳門的發展比以前好,我已經加入中國國籍,中國國籍和護照方便,全世界方便。」
紀錄片《澳門食光》以當地豐富多樣的美食為切入口,通過具象展示澳門同胞的幸福感、獲得感,生動反映了「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
編輯 | 鮑楠 饒文淵 佘博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