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飄揚波孟西:一百年前,倫敦貧民窟改造的小歷史

2020-12-19 澎湃新聞

2015年至2016年旅英時,東倫敦泰晤士河沿岸的波孟西——羅瑟海(Bermondsey-Rotherhithe)一帶是我常造訪之地。2016年8月,在羅瑟海的沙電影俱樂部(Sands Film Club)欣賞了旅人劇團(Journeymen Theatre)的獨角戲《紅旗飄揚波孟西》(Red Flag over Bermondsey),才知道這個布滿綠樹鮮花,幽靜宜人的社區,一百年前曾有過一段社會主義者改天換地的故事。今年暑期英倫閒遊,在羅瑟海小居一月,對社區歷史有了更深入了解。戲中的傳奇主人公,當年的社會主義者阿達.薩爾特(Ada Salter)及其丈夫阿爾弗雷德.薩爾特(Alfred Salter)的故事不時縈繞腦海。讓我不禁提起筆來,書寫這對理想主義者濟困扶厄、向貧民窟宣戰的往事。

阿達.薩爾特(Ada Salter 1866-1942) 資料圖

一.

波孟西和羅瑟海位於東倫敦,同屬倫敦大區南岸自治市(London Borough of Southwark)。波孟西與倫敦金融城隔泰晤士河相望。十八世紀以來,倫敦的皮革加工和交易、羊毛加工以及食品罐頭廠等製造業開始聚集於此。而羅瑟海則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港口,在伊莉莎白一世時已有很多船塢。這裡有著名工程師布魯乃爾主持修建的世界上最早的水下隧道。五月花號遠洋船最初就是從這裡的碼頭開往南安普頓港,將清教徒移民送到了美洲大陸。

19世紀,這裡密布的工廠和碼頭吸引了討生活的窮人,而噪音、汙染則讓體面階層敬而遠之。車間工人、碼頭搬運工和外來移民聚居在條件惡劣、價格低廉的住所。公共服務設施極度缺乏,大規模傳染病和暴力犯罪橫行肆虐。羅瑟海——波孟西一帶成為倫敦臭名昭著的貧民窟。尤其是波孟西的雅各布島,被認為是倫敦條件最惡劣的貧民窟。狄更斯的小說《奧利佛.退斯特》將強盜頭子費金的巢穴放在雅各布島。小說第五十章一開篇細緻入微地描繪了沿著泰晤士河岸,從羅瑟海一路向西穿過波孟西,走到雅各布島,途中的所見所聞。狄更斯筆下,這個孕育著貧困、疾病和犯罪的區域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他寫道:

「要想前往這個去處,遊人必須穿過一大片稠密、狹窄、泥濘的街道,住在這裡的都是最下等、最窮的水上人家,他們的謀生之道也不難想見。店鋪裡堆放著價格最廉、質量最差的食品。最蹩腳、最不值錢的衣裝服飾懸掛在商家門前,在住房欄杆、窗口迎風招展。到處都是最低級的失業人員、搬運壓倉貨的腳夫、煤船裝卸工、浪蕩女子、衣衫襤褸的兒童,還有河濱的渣滓廢物。你在中間擠來擠去,吃力地往前走。無數的小巷左右岔開去,巷子裡不斷湧出令人噁心的景象和氣味。笨重的馬車裝載著堆積如山的貨物,從遍布每一個角落的堆棧、庫房裡哐啷哐啷地開出來,叫人什麼也聽不見。好不容易才來到比先前經過的街道更為偏僻,行人也不是那麼多的街上,只見突出在便道上方的騎樓搖搖欲墜,一堵堵斷壁殘垣像是在你經過時就會倒下來似的,煙囪塌了一半,另一半也在猶豫,把守窗戶的鐵條年深日久,上面鏽跡斑斑,糊滿汙垢,差不多都爛透了——一切頹敗破落的跡象這裡應有盡有。」

恩格斯在其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裡,曾大量描繪他那個時代英國工人階級的生活。在該書「大城市」一節,恩格斯轉引當時英國媒體的時事報導,來呈現波孟西一戶窮苦人家的悲慘處境:

「各報在報導薩雷的驗屍官卡特先生1843年11月14日檢驗四十五歲的安·高爾威的屍體的情形時曾描寫過死者的住所。她和丈夫及十九歲的兒子住在倫敦百蒙得錫街(即波孟西街——作者注)白獅子大院3號的一間小屋子裡面;裡面沒有床,沒有鋪蓋,也沒有任何家具。死者和她的兒子並排躺在一堆羽毛上 (羽毛粘滿了死者的差不多赤裸裸的身體),因為他們既沒有被子,也沒有床單。羽毛牢牢地粘滿了整個屍體,不淨屍就不能進行檢驗,在淨屍的時候醫生發現屍體極其消瘦而且被跳蚤、蝨子等咬得遍體鱗傷。屋裡的地板被拆掉一塊,全家就用這個窟窿做茅坑。」阿達.薩爾特(Ada Salter 1866-1942) 資料圖

.

狄更斯和恩格斯筆下的貧民窟慘狀,直到十九、二十世紀之交也未得到改善。就在這時,我們歷史故事和戲劇的主人公出現在波孟西的窮街陋巷。阿達.薩爾特,婚前名為阿達.布朗,1866年出生於北安普頓郡雷恩斯。阿達早年受到基督教社會主義思想影響,1896年,她獨自離家前往倫敦布魯姆斯伯裡(Bloomsbury),加入基督教社會主義團體人民姊妹會,為窮人提供服務。儘管出身中產階級家庭,但阿達到達倫敦後一直堅持住在貧民窟。1897年,她遷入波孟西,在這裡認識了阿爾弗雷德。阿爾弗雷德.薩爾特1873年出生於格林尼治,曾在倫敦著名的蓋伊醫院(Guy’s Hospital)專攻細菌學,被視為該醫院最出色的學生。24歲時,阿爾弗雷德進入英國頂尖的預防醫學學會做研究,25歲時,他關於白喉的研究成果已經享譽歐洲。

憑阿爾弗雷德的成就,他本可成為一個收入豐厚的會診醫師,或者繼續學術研究。然而,頭腦敏銳、關心政治的阿爾弗雷德對現實有與眾不同的思考。當時工人階級的悲慘處境令他感到難以心安。1898年,阿爾弗雷德25歲,他做了一個令人驚愕的選擇,放棄名利來到波孟西,在社區租房開始為窮人提供醫療服務。在這裡他結識了阿達,兩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墜入情網。1900年他們結為夫妻。婚後,阿爾弗雷德在牙買加路開設了一家全科診所,低價甚至免費為窮人治病。並著手在社區成立互助醫療保險計劃,開辦成人衛生普及班。他深厚的專業造詣和聲望吸引了一些醫生加入他的事業。為更好地改善底層處境,阿爾弗雷德毅然從政。1903年他入選自治市地方議會,1906年通過候補競選進入倫敦郡地方議會,成為代表南岸自治市波孟西鎮的郡議員。在之後的歲月裡,阿達和阿爾弗雷德一起,開創了人生的一段傳奇。

婚後,阿達協助丈夫工作,同時成為一名社會工作者。在波孟西,阿達為那些來自貧苦家庭,最不服管教的女孩子開辦俱樂部,給予她們關心愛護,引導她們走正道。她與友人一起創立婦女勞工聯合會,後來擔任聯合會主席。隨著對底層勞工和婦女處境的了解不斷深入,阿達思想日益激進。她脫離了自由黨,向社會主義傾向濃厚的獨立工黨靠攏。1909年,阿達作為獨立工黨候選人當選波孟西地方議員。這使她成為倫敦最早的女性議員之一和最早的工黨女議員。1919年波孟西地方議會選舉,阿達再次當選。1922年,她被任命為波孟西鎮的市長,成為倫敦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女市長,英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工黨女市長。1925年阿達當選倫敦郡議員。在英國女性尚未獲得普遍選舉權的年代,阿達的從政經歷不同凡響。

阿達在女工中開展工作,啟發她們的自覺意識,號召她們用集體行動保護自己。1911年,著名的波孟西起義爆發。在全國女工聯合會領導下,波孟西14000名女工走出工廠舉行罷工,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資本家眼中任人宰割的女工開始了集體行動,阿達事先大量的組織工作功不可沒。在罷工期間,阿達帶領她的工作人員走上街頭,開設免費的食品發放點,以便罷工工人及其家屬不至於因為失去收入而挨餓。最終罷工行動取得勝利,阿達被女工們視為英雄。1912年,東倫敦碼頭工人舉行大罷工,阿達再次來到現場提供協助。運輸工人聯合會對她的工作深表崇敬,在罷工結束後將她吸納為榮譽會員。

阿達和丈夫不僅一心為貧民窟的窮人服務,在生活方式上也與波孟西的底層民眾完全融為一體。他們沒有送女兒去外面的寄宿學校,選擇讓女兒在當地社區學校上學。1910年倫敦東區爆發大規模傳染病,薩爾特一家拒絕撤離,堅守波孟西。這一選擇導致了巨大悲劇,唯一的女兒喬伊絲被猩紅熱奪走生病,死時年僅8歲。夫妻倆悲痛欲絕。但這一遭遇也令他們被社區民眾視為聖徒。了解他們事跡的人,不論政治立場、宗教背景、階級身份,都發自內心景仰薩爾特夫婦。就連他們之前的政敵,也對他們深表欽佩和尊敬。

1925年倫敦的貧民窟  資料圖

三.

女兒的死堅定了阿達向貧民窟宣戰的決心。1922,阿達當選波孟西市長。從1922年到1934期間,在阿達和阿爾弗雷德的領導下,工黨牢牢控制了波孟西的地方議會和市政領導權。在阿達當選的那個年代,地方自治市鎮的市長們所擁有的權力遠比今天大得多。阿達終於獲得實施其社會主義理念的機會。當選波孟西市長之後,阿達將波孟西市政大廳上懸掛的英國米字旗降下,用一面紅旗取而代之。在社會主義理念指引下,一場名為「波孟西革命」的社區改造計劃轟轟烈烈拉開序幕。

在兩次世界大戰間隙,英國工黨在一些地方市鎮贏得執政權,開始實行以保護底層為目的的社會改革計劃。其中波孟西的社會改革措施無疑是最激進的。在阿達和阿爾弗雷德領導下,波孟西市鎮當局為民眾開辦了市民健康中心,提供免費的公共浴室、牙科診所等服務。他們在羅瑟海-波孟西社區進行健康宣傳活動,用流動電影放映車巡迴播放宣傳衛生防疫知識的紀錄片。他們為社區裡的肺結核患者開闢了一個日光浴場,將牛奶、胰島素和食品免費發放給那些有需要的窮人。夫妻倆甚至將自己在費爾拜農場鄉下的房子改建為一所產婦康復中心。為了徹底消滅大規模傳染病,薩爾特夫婦不惜代價地致力於提升底層民眾的健康水平。

要改變窮人處境,光提供健康醫療服務遠遠不夠。在婦女勞工聯合會時期,阿達就對住房問題展開深入研究。她主張拆除貧民窟,為工人階級修建體面而廉價的政府福利房。同時在工人階級社區推廣城市園林綠化,為工人提供文化娛樂項目和設施,並且採取措施對抗環境汙染。阿達任市長時,波孟西制定了規模龐大的公共住房計劃。在1929年到1937年期間,為當地民眾修建了2700套政府福利房。這一措施遭到了保守黨政客和資本家的攻擊,阿達被說成是異想天開的烏託邦主義者。但她堅持認為,國家給予窮人的不能只是勉強的立錐之地,而應是一個舒適體面的生活環境。阿達還成立了市容美化委員會,專事社區綠化工作。她任市長期間在羅瑟海-波孟西社區共種下9000多棵樹木,還發動了有獎園藝競賽,激發民眾參與到美化社區環境的行動中來。此外,她在社區修建綠地、公園和兒童遊樂場。舉辦露天音樂會、戲劇演出,組織體育競賽和遊戲活動。她的工作取得巨大成就。1934年,波孟西條件最惡劣的一片貧民窟被拆除。同年,工黨控制了倫敦郡議會,阿達的綠色社會主義理念得以在首都全面鋪開。羅瑟海-波孟西的社區營造成為英倫的樣板,甚至受到整個歐洲的矚目。

四.

《紅旗飄揚波孟西》這部戲,帶領觀眾一起去探究阿達在社區推行社會主義革命的那段歷史。推出該劇的旅人劇團,是一個只有兩名成員的教育戲劇劇團。和薩爾特夫婦一樣,劇團成員琳.莫裡斯和戴夫.莫裡斯也是一對志同道合的夫妻。琳早年學習教育戲劇,之後一直在這個領域工作,致力於用寫作和表演來傳遞關於社會平等和正義的理念。戴夫曾是一位結構工程師,後來通過教師培訓成為一名教授歐洲現代歷史的教師。再後來,他開始對各種邊緣的激進小劇場發生興趣。1960年代,戴夫在英格蘭中部的斯陶爾布裡奇創建公民劇團,這是一個激進的職業劇團,致力於各種藝術實驗。如今的戴夫是一位高產的詩人、劇作家和散文作家。

琳和戴夫一起從事戲劇創作多年。劇團專演獨角戲或雙人對手戲,作品巡演於英國各地,宣傳創作者的社會思想和政治理念。作為一個教育戲劇劇團,旅人的作品特別關注現實社會議題,常常進入學校、社區中心等非傳統表演空間,利用戲劇表演的方式與觀眾互動,討論觀演雙方共同關注的現實議題,幫助各種弱勢群體發聲。《紅旗飄揚波孟西》作為一出歷史傳記題材作品,演出本身沒有太多互動,但演出後的交流活躍熱烈。演出票價16英鎊,從2015年到2017年4月已巡演近40次。琳和戴夫將演出的所有收入捐給西岸被佔領地區巴勒斯坦城市錫爾(Seir)的婦女合作社。

《紅旗飄揚波孟西》一劇由琳自編自演,戴夫則一手包辦了導演、燈光和舞臺監督。該劇呈現了1909年到1922年間阿達.薩爾特的工作和個人生活。舞臺上一桌一椅,一個沙發,一個講臺、一個衣架。場景時而是阿達的家,時而是她發表演講的集會大廳。隨著劇情進展,我們看到阿達時而在發動當地女工加入女工聯合會,苦口婆心教育女工團結起來才能保護自己,時而離開家庭走上街頭,組織女工進行罷工。傳染病爆發時,她戰勝內心的恐懼和猶豫,堅持讓女兒跟隨自己留在貧民窟。失去女兒後她悲痛欲絕,在滾滾的熱淚中發誓要徹底剷除貧民窟,告慰女兒在天之靈。一戰來臨時,她因為反戰宣傳遭到民族主義者攻擊,就連曾經擁戴她的群眾,也紛紛表示不理解。她一邊憤怒地譴責愛國暴徒們對她家庭的攻擊,一邊就自己的和平主義理念展開辯論。1920年代,阿爾弗雷德困惑於獨立工黨的日益激進化而變得消沉、頹唐,阿達的委屈、失望和不滿終於爆發。她責備丈夫不思進取,表示寧可失去生活的伴侶,也要不惜一切繼續前進。在戲的結尾,阿達結束她的市長就職演講之後獨自回家,將自己沉浸在亨德爾的音樂中。社會改造的龐大計劃即將展開,所有的個人迷惘和痛苦都要在偉大的事業開始之前自行化解。

當年波孟西市鎮大廳上空的那面紅旗並未出現在舞臺上,但阿達的生命歷程,她的社會主義理想與事業,卻引起了觀眾的極大共鳴。琳.莫裡斯深入探究阿達的精神世界。她對音樂的愛,她的社會正義感和對窮人無盡的關懷;她在公共領域的抗言直辯,失去女兒時的崩潰絕望;夫妻之間出現精神隔閡時的失望和悲傷……舞臺上的阿達高大挺拔、冷峻固執。她在人前永遠冷靜、幹練、灑脫,把悲傷、絕望留給自己默默承受。琳.莫裡斯的精彩演繹,讓這位傑出女性的舞臺形象分外感人。

今天的波孟西街區,雕像為阿達、阿爾弗雷德和他們的女兒。早年這裡只立了一座阿爾弗雷德的銅像,被人偷走後立了一家三口的銅像。關于波孟西革命研究的著作把阿達敘述為其丈夫阿爾弗雷德的協助者,近年歷史學家重新評估後發現在波孟西社區營造的貢獻上遠高於她的丈夫。圖片為作者提供。

五.

觀看演出時,很多感慨浮上心頭。在當下中國,類似阿達.薩爾特這樣的人物大概不會引起戲劇創作者太多興趣。從1980年代一路行來,我們的戲劇創作者把太多的激情投入了對理想主義的解構中。阿達這樣的人物倘若出現在我們的舞臺上,恐怕也只會是「主旋律」政治任務下的違心應景之作,而絕不可能如此感人肺腑。在這個舞臺上沒好人,滿大街都是真小人的年代(套用黃紀蘇語),旅人劇團滿懷激情塑造的社會主義者形象是如此崇高,讓人有種久違的親切感。

《紅旗飄揚波孟西》的一段歷史,或許能讓我們重新審視社會主義革命的觀念。革命原本旨在創造一個讓窮人能活得下去的世界。縱然其中有錯誤和悲劇,但正如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所說:「進步的過激就叫做革命。每當過激結束,人們就會承認這一點:人類受到了粗暴對待,但是它前進了。」而真正的社會主義是勞動者的尊嚴和平等。它意味著任何人不會應為自己的性別、膚色、種族等等,而被奪去生存的空間與發展的機會;也意味著一切人,不論其身份貴賤、收入高低,都有權利享受健康、體面的生活。

歷史塑造了我們當下生活的面貌。今天的波孟西-羅瑟海,是一個多元和諧的社區。這裡是倫敦最大的斯堪地那維亞族群集居區,也是東倫敦主要的華人和黑人聚居區之一。以往的工廠、碼頭被改建成居民住宅、餐廳、酒吧和新型辦公場所。遍布的綠地、公園、社區文化中心讓這裡成為倫敦最幽靜宜人的居住區域之一。這一切成就,離不開百年來一代代心懷人道關懷和社會主義信念的有識之士的實踐和創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倫敦東區奧林匹克中心"大變臉" 貧民窟房價飆升
    倫敦東區奧林匹克中心"大變臉" 貧民窟房價飆升 Lindy說:「從西到東穿越倫敦,你們會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景象,但現在的東區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與東區大變臉緊密相連的是房價的高漲,記者在奧林匹克中心看到一處出租公寓,單套年租金標價最便宜的也要21萬英鎊,貴的竟高達50萬英鎊。在維多利亞時期被視為「貧民窟」的倫敦東區,400多年重工業基地的歷史讓這裡的環境更加惡劣,但如今奧運會的到來讓這裡發生了巨大變化。
  • 拉美貧民窟的源起和改造
    不過,超出意料的是,經過近十年的升級改造,基瑪華坎已經成為一個規劃有序的城市,這一點強烈地衝擊著此前我對墨西哥貧民窟的刻板印象。一個朋友在看過我拍攝的照片之後說,「從照片上看,我還以為這裡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呢!」事實的確如此,基瑪華坎的規劃和改造效果甚至讓前來迎接我們的墨西哥朋友都頗為感慨。他告訴我們,這裡十年前還一片狼藉;甚至就在兩年前,規劃好的街區還都是土路,風起塵亦起。
  • 倫敦貧民窟走出的華裔男爵
    1977年1月19日,他出生在英國倫敦東區街道狹窄、房屋稠密的貧民窟。這裡居住的多是賣苦力的窮人和外來移民,是當年倫敦最危險的區域。  韋鳴恩讀書的貧民區學校,雖學費全免,但環境糟糕透頂。一些同學經常在教室裡打架、吸食古柯鹼,有一年甚至把學校一角給燒毀了。
  • 倫敦東區奧林匹克中心「大變臉」 貧民窟房價飆升
    在維多利亞時期被視為「貧民窟」的倫敦東區,400多年重工業基地的歷史讓這裡的環境更加惡劣,但如今奧運會的到來讓這裡發生了巨大變化。  1  東區大變臉  土壤幾乎被「清洗」了一遍  坐大巴從倫敦西區到東區奧林匹克中心,全程大約1小時。
  • 蘇州山寨版倫敦塔橋:改造前和改造後的模樣,你喜歡哪個造型?
    四座塔樓每座高40米,上建有幾個小尖塔,看起來像皇冠,塔樓內分5層,其中兩個塔裡還設有電梯,遊客登上可看到城市美景,兩側裝有玻璃窗,行人從橋上走過可飽覽兩岸風光。你說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歷史文化這麼豐富,幹嘛去仿造別國的東西,放在國內真是不倫不類的,你說是不是?
  • 蘇州山寨版倫敦塔橋:改造前和改造後的模樣,你喜歡哪個造型?
    四座塔樓每座高40米,上建有幾個小尖塔,看起來像皇冠,塔樓內分5層,其中兩個塔裡還設有電梯,遊客登上可看到城市美景,兩側裝有玻璃窗,行人從橋上走過可飽覽兩岸風光。你說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歷史文化這麼豐富,幹嘛去仿造別國的東西,放在國內真是不倫不類的,你說是不是?
  • 紅旗工廠提前完成夏修改造 紅旗H9產量爬坡/E-HS9即將投產
    易車訊日前,我們從中國一汽官方獲悉,8月7日,隨著紅旗工廠焊裝、塗裝、總裝三大車間夏季檢修改造工作提前完成。這也意味著紅旗工廠將提升紅旗H9的產能,並且品牌旗艦級電動SUV車型——E-HS9即將投產。本次夏季檢修改造工作,紅旗工廠同中國一汽工程與生產物流部相互配合、協同攻堅,制定了詳細的夏修改造方案,多措並舉、認真紮實開展工作。為高效推進檢修改造項目,紅旗工廠採取「掛圖作戰」,以日點檢的方式嚴格推進項目進度,對重點設備進行小時計劃管理,確保所有項目按計劃節點完成。
  • 倫敦奧運會清潔工住「貧民窟」 利比亞奧委會主席遭綁架
    即將在本月底拉開帷幕的倫敦奧運會日前爆出醜聞,媒體稱位於倫敦東部的奧林匹克公園清潔工臨時住地猶如貧民窟:多人擠於可移動式簡易住房中,被迫與僱傭方籤訂「封口令」合同,禁止向媒體談論相關事宜。這些清潔工大多數來自國外,英國政府曾承諾他們一旦到達倫敦就會有工作,但他們中的很多人到達英國後卻被「遺忘」了長達兩周之久。清潔工必須付給清潔公司每天18英鎊(約合人民幣179元)的房屋租用費,這樣每月就需支付房租大概550英鎊。很多人稱這一工作條件「太惡劣」,並因受不了而返回祖國。一名來自匈牙利的24歲清潔工表示:「這完全就是個貧民窟!
  • "貧民窟少年"改掉倫敦腔 花8個月拿下英國學院獎
    高中時的一場演出,讓老師熱淚盈眶戴夫·帕特爾1990年生於英國倫敦,父親拉吉·帕特爾是名IT諮詢顧問,母親安妮塔是監護工,家裡還有個大他4歲的姐姐。戴夫人生中的第一次表演,是在朗菲德小學組織的《第十二夜》舞臺劇上,他飾演安德魯·阿奎埃克爵士,並因此獲得了最佳演員獎章。
  • 髀設·展|印度貧民窟改造新模式:達拉維社區土地信託
    11月9日,Jasmine在定海橋互助社分享了Plural團隊的達拉維貧民窟改造獲獎方案,展示了不同於傳統貧民窟改造的新模式。本文翻譯整理了Jasmine Saluja的講座內容,以及後續討論、郵件採訪內容。
  • 為什麼中國沒有貧民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來自哪裡?世界充滿好奇,時代不斷追問。
  • 吉林長春:紅旗街商業精品街改造後正式開街
    吉林長春,紅旗街商業精品街開街。改造後的長春紅旗街商業精品街,傳承了長春百年紅旗街和長影歷史文脈。兩側立面裝飾白牆灰瓦的仿古風格,更是實現了古典風格與現代時尚激情碰撞。還有趣味雕塑區,既有屬於紅旗街歷史意義的景觀雕塑,同時也有具有屬於現代都市的「網紅打卡聖地」。 遲曉偉/IC photo
  • 一百年前德國的城市規劃與生活「新」方式
    本期由曉萌通過三個展覽帶大家了解一百年前德國法蘭克福的城市規劃與生活新方式。 跟我來法蘭克福看展 為了呼應包浩斯創立百年,法蘭克福市的應用藝術博物館、德國建築博物館和法蘭克福歷史博物館這幾大博物館在今年聯合策劃了一系列關於「新法蘭克福」計劃的展覽。
  • 規定人在車前打旗行走的「紅旗法」,是一部惡法嗎?
    當時,要管理人類歷史上首次出現的有極大機動性的、非畜力道路上的車輛,即使對英國這樣一個率先進入現代治理的先進國家,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1801年,英國發明家特裡維西克,製造了全世界第一輛可載人高壓蒸汽機車——「噴煙魔鬼」。這個名字可謂一語成讖,聖誕前一日表演成功的喜悅還未完全消散,僅3天後機車就毀於火中。
  • 倫敦前美國大使館建築將被改造成一家豪華酒店
    &nbsp&nbsp&nbsp&nbsp藝術展示圖:倫敦市中心的前美國使館建築在變成酒店後的樣子 。&nbsp&nbsp&nbsp&nbsp一項耗資10億英鎊的項目已經開始實施,將前倫敦標誌性的美國大使館建築改造成豪華酒店。
  • 達拉維貧民窟Dharavi Slum:真實的《貧民窟百萬富翁》
    對於他們來說,貧民窟是一個可以提供低收入住房的地方。事實上,我在前一天還參加了一個孟買美食之旅,導遊也是住在達拉維的居民。 他在貧民窟甚至經營著一家屬於自己的旅行社,他還有一輛車,並去過東南亞許多國家旅行。 這些親眼所見的現狀和事實,完全顛覆了「貧民窟」一詞在教科書上的含義。
  • 旅遊新方式:貧民窟遊歷
    貧富差距使得城市一分為二,逐漸分成了富人區和專門的貧民窟。隨著全球旅遊業的發展,遊歷貧民窟已經成為了不少國際城市的小有名氣和值得一探的活動之一。以巴西裡約熱內盧最具盛名的羅西尼亞的貧民窟為例子,現在去到裡約熱內盧旅行,都可以體驗一番貧民窟遊覽,有專業的當地人可以帶你在小巷子裡面穿梭,雖然說不會去到貧民窟裡面最危險的那些片區,一些相對成熟的路線也足以讓遊客體會到貧民窟遊覽的樂趣。事實上貧民窟旅遊並不是現在才興起的一種旅行方式。
  • 呼和浩特市紅旗街要改造成步行街
    10月24日,記者從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管支隊了解到,為改善紅旗街及周邊環境面貌,近期新城區政府將對紅旗街進行步行街改造。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五條、第三十九條的規定,對紅旗街交通管理措施做以下調整:一.紅旗街步行街起止點:東起錫林北路,西至文化宮路。
  • 順德紅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主線橋全線通車!
    好消息,紅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主線橋昨日全線貫通,無縫對接碧桂路、廣珠西線!順德區紅旗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為順德區「六縱七橫」高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西起於順德區高贊大橋東引道,往東止於海尾立交西側引道,路線總長約5.138公裡。
  • 南非最高摩天樓因年久失修淪為「垂直貧民窟」
    原標題:南非最高摩天樓因年久失修淪為「垂直貧民窟」【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9日報導,南非約翰尼斯堡最為著名的地標性建築龐特城因年久失修淪為「垂直貧民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