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200餘年,最為倚靠的防禦系統,九邊重鎮的由來及發展變遷

2020-12-11 騰訊網

明朝初年,為進一步統一蒙古地區,穩定北部邊疆,朱元璋開啟了對蒙元的北伐戰爭。從1370年起至1390年間,朱元璋在二十年的時間裡,共發動了八次北伐戰爭,以肅清遁入元朝嶺北行省的蒙元殘餘勢力。

塞王戍邊

明朝的北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肅清了長城以北的蒙元勢力,卻不能完全的消滅元惠宗所領導的蒙元。為防止蒙元死灰復燃,朱元璋吸取宋亡於強幹弱枝的歷史教訓,尊崇周天子諸王靖邊的策略,以尊王攘夷的思想制定了鎮守邊塞開疆拓土並節制漠南諸衛的塞王政策。

朱元璋在明朝的北部邊境險隘要塞之處設立藩王,從東到西分別設立了遼王(建藩廣寧府)、寧王(建藩大寧衛)、燕王(建藩北平)、谷王(建藩宣府)、代王(建藩大同)、晉王(建藩太原)、秦王(建藩西安)、慶王(建藩韋州)、肅王(建藩甘州)這九大塞王。

塞王起初權力極大,擁有兵權,可調動漠南諸衛部隊,任命所屬王府官吏。洪武年間,朱元璋時常派遣塞王出邊圍獵蒙元勢力,同時要求塞王採取步步蠶食的方式向漠北推進擴張,取得了很好的肅邊作用,將明朝勢力範圍拓展至漠南大部及東北外興安嶺地區,建立漠南諸衛及奴兒幹都司開啟對漠南及東北的有效統治。

但靖難之役後,本身就是塞王出身的朱棣十分清楚塞王們的強大實力。為此特意將北境塞王盡皆南遷。同時顧慮漠南諸衛的忠誠問題,逐漸廢除或內遷僅留九邊重鎮,分別為遼東、宣府、薊州、大同、太原、延綏、寧夏、甘肅和固原。這邊要著重提到一點,由於在靖難之役中,兀良哈(俗稱朵顏三衛)因「從戰有功」,被賜予大寧衛地區,這使得大明九邊重鎮中的遼東與宣府、大同的聯絡因此受阻,僅能依靠錦州一線與關內相連,破壞了明朝北疆防線的完整性,防禦聯動能力被極大的降低。

九邊重鎮

朱棣雖然依然沿襲朱元璋的北伐削弱蒙元的戰略,先後於1410年至1424年發動五次北伐,使蒙元勢力進一步削弱,並分裂為瓦剌和韃靼成為大明的屬國。但其針對漠南諸衛重新設立的猶豫最終使得朱元璋步步蠶食漠北,向北擴張的戰略,因朱棣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突然離世而最終不了了之。

自此被朱棣刻意裁撤僅存的明朝九邊重鎮正式成為明朝同關外遊牧勢力作戰的最為重要防線,而隨著明成祖朱棣的離世,明朝自開國以來對漠北的進攻態勢也就此終結,進入守御階段。

明洪熙、宣德年間(1424-1435年),邊軍衛所的屯田政策,因駐守親王、太監、軍官等勢力的爭相侵佔,遭到破壞。同時由於大量役使衛所兵為其開私田,導致大量衛所兵逃亡,進一步削弱了九邊的軍事防禦實力。

到了明英宗時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蒙古瓦剌部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之後瓦剌與明朝之間因朝貢問題最終引發了英宗親徵瓦剌,但此時的九邊重鎮衛所軍制早已糜爛敗壞,無法發揮防禦預警的效果,又加上宦官王振的胡亂指揮,朱棣死後僅僅25年不到,明軍就在土木堡遭受瓦剌的突襲招致慘敗,史稱土木堡之變。

隨著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被消滅殆盡,明朝帝王只能通過內廷的宦官來制衡文官集團以保證帝王的意志得到貫徹,這就使得明朝君臣矛盾逐步加重,皇權與相權的爭鬥引發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黨爭,嚴重影響了明朝中後期的國政執行能力。

而在明朝這邊最終沒有賺到便宜的瓦剌,最終因為國師也先的被殺而衰敗分裂。這為明朝九邊迎來了難得的和平時期,但很快新的敵人在奴兒幹地區開始出現,建州女真的出現,最終促使原本明朝九邊的防禦重心由蒙古方向轉移到了遼東地區。

遼東亂局

曾經作為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舊部女真人努爾哈赤的崛起,明朝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其於1616年自立為後金,開始不斷攻略侵蝕大明遼東邊鎮。

但此時看似強大的明朝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小冰河時期的惡劣氣候,導致了全國普遍性的災害橫行,南澇北旱造成農業生產被嚴重破壞。極大的影響了依靠農稅作為財政主要收入的大明王朝,極地的商稅又使明朝在這一時期的貿易大潮的並未獲益,而持續不斷的黨爭也極大的降低了明朝的政府執行能力,對九邊的財政支持力度持續降低。

同時自朱元璋建立邊鎮就確立的鹽引換邊糧政策,在宣宗時期被戶部尚書葉淇換成了納銀換引,這造成了原來鹽商們為換得交易鹽權而在邊鎮募民開荒的邊疆開發政策被嚴重破壞。失去了內地對邊鎮的造血功能。

為遏制後金的崛起,明朝不得不一方面扶植支持明朝統治的女真葉赫部來壓制建州女真,另一方面關閉與建州女真的邊貿,整飭遼東防務。但明軍在遼東的戰力明顯薄弱。1618年,努爾哈赤攻破撫順震動明朝上下。

為挽救糜爛的遼東局勢,明朝在積極準備半年後集結47萬大軍徵討努爾哈赤,但由於消息提前走漏,以及明軍指揮失誤,明軍被後金軍隊各個擊破,史稱薩爾滸之戰。其後,遼東邊鎮開原、鐵嶺、瀋陽、遼陽相繼陷落。

名存實亡

1621年後金已完全佔領遼東,遼東邊鎮名存實亡。遼東防線僅剩錦州、山海關一線。為對抗後金的襲擾,明朝整飭九邊防線,在關錦一線建立了關寧鐵騎,以期阻擋後金對明朝的攻勢。但歷史往往總會開玩笑,當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之後,也正是吳三桂帶領的關寧鐵騎將滿清引進了關內,而明朝的九邊重鎮自此也宣告離開了歷史舞臺,成為了往昔悲傷的回憶。

相關焦點

  • 明朝邊境防禦體系——九邊重鎮的興衰
    —— 談遷《國榷》九邊的由來。自秦漢以來,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就開始了分分合合衝突,在農耕和遊牧之間碰撞,融合。於是邊境防禦就變成了王朝安穩不可忽視的一面。而到了明朝,邊境防禦變成了天下最大之事。當時就有今天下之事,惟夷狄惟大。
  • 明朝邊境防禦體系——九邊重鎮的興衰
    —— 談遷《國榷》九邊的由來。自秦漢以來,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就開始了分分合合衝突,在農耕和遊牧之間碰撞,融合。於是邊境防禦就變成了王朝安穩不可忽視的一面。而到了明朝,邊境防禦變成了天下最大之事。當時就有今天下之事,惟夷狄惟大。
  • 明朝九邊是怎樣一個防禦體系?九邊重鎮共有多少兵力?
    為加強北部的防務,明朝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裡的北部邊防線上設立了九大軍事重鎮,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九邊,由東往西依次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太原鎮)、延綏鎮(榆林鎮)、固原鎮(陝西鎮),寧夏鎮,甘肅鎮。
  • 明朝九邊是怎樣一個防禦體系?九邊重鎮共有多少兵力?
    為加強北部的防務,明朝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裡的北部邊防線上設立了九大軍事重鎮,也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朝九邊,由東往西依次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太原鎮)、延綏鎮(榆林鎮)、固原鎮(陝西鎮),寧夏鎮,甘肅鎮。
  • 明九邊指的是哪九邊?為什麼說它是明朝的馬奇諾防線?
    明朝在長城的各個沿線設置了多個軍事防禦區,時人稱為「九邊」。九邊在明朝的軍事以及國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被稱為是明朝的馬奇諾防線。02九邊的由來關於「九邊」的記載。不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都有許多的記錄,但是每種書籍的說法還各不相同。
  • 明朝九邊重鎮之薊州鎮,戚繼光為何在此鎮守多年?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元順帝逃回大漠,是為北元(以下包括蒙古各部)。北元對明朝構成了極大的戰略威脅,再加上東北女真各部也非常活躍,明朝為此設置了著名的九邊重鎮。九鎮從西往東分別是甘肅鎮、固原鎮、寧夏鎮、榆林鎮、山西鎮、大同鎮、宣府鎮、薊州鎮、遼東鎮。
  • 山西大同憑什麼能成為明朝九邊重鎮之首
    圖-山西大同古城俯瞰到了唐朝,大同變成了雲州,還是北方防禦突厥的重鎮。五代十國時,雲州迎來了一次非常重要的發展機遇。知道臭名昭著的兒皇帝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乾爹耶律德光吧,這個「雲」,指的就是大同。遼朝非常重視雲州,遼興宗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成為遼朝的五京之一。遼朝掛掉之後,統治中原的金朝,並沒有廢掉大同的西京地位,一切照舊。
  • 明代設「九邊重鎮」 為何薊鎮為「九邊最重」
    從洪武十一年起,明太祖開始派藩王鎮守邊關衛所,大將鎮守制度逐漸發展為藩王鎮守制度,實際上是收緊了對邊關鎮守的管控。●永樂年間此期間都司衛所制度繼續發展,藩王鎮守制度實行時間短暫,可以說是一個過渡性的政策,很快趨於瓦解。明成祖在各都司新設立了固定的鎮守總兵官,史稱「侯伯開府」。
  • 廣袤萬裡、烽堠相望的九邊重鎮最後竟然淪為大明朝的負擔
    九邊,又稱九邊重鎮。九邊重鎮是指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亙萬裡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
  • 大同鎮是明朝邊疆重鎮,長期抵禦外敵入侵,為何反而軍亂頻發?
    大同鎮的地理位置和軍事駐防系統說明其在軍事領域的重要性,軍堡修築面積空前,是嘉靖時期戰略要地大同鎮一直以來都是朝廷重點關照的對象,它處於北部邊防地帶,對於防禦北方敵人入侵有著重要意義。明洪武二年攻下了大同之後,明朝政府更是在此地積極設置防禦系統和修築軍堡,把大同變成重要的軍事領地。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大同位於大同盆地,四周都是連綿的山脈和高原。
  • 明代「傳首九邊」的九邊是哪裡?為何說它關係到明朝的國運?
    傳首九邊是皇帝和群臣恨到極致才會做出的懲罰決定,熊廷弼作為明朝末年傑出的將領,三入遼東統軍抗擊後金。為何說它關係到明朝的國運? 九邊在哪裡? 九邊是明朝為抵禦北方大草原上的蒙古,而在北部邊防地帶設置的九個軍事重鎮,其前身是洪武年間的九大塞王的軍事組織。九邊,又稱九鎮,是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間北部邊境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的。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結合明末北部邊疆時局來分析,明朝滅亡同後金崛起、明九邊(九鎮)防禦體系崩潰、滿蒙聯合有著直接且持續的聯繫,其他因素如饑荒、弊政等等並非導致明朝滅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如常常被視為明朝滅亡導火索的三餉加派,其中的「遼餉」即是為了應對後金對遼東的侵擾。
  • 大明十三萬「九邊」精銳被一戰殲滅,只因中了一著名戰術!
    公元1640年至1642年,明軍與清軍展開了歷時兩年的「松錦大戰」,清軍統帥皇太極採用了著名的「圍城打援」的戰術,將大明帝國萬裡長城上九邊重鎮的精銳,全部吸引出來,在錦州附近聚而殲之。此戰使明朝傾盡全國之力打造的十幾萬九邊精銳損失殆盡,至此明朝再也無力反擊。
  • 張家口人應該知道的100件事:九邊衝要數宣府
    文/何軍九邊,又稱九鎮,是明朝在北部邊境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史稱「 九邊重鎮 」。而宣府鎮(今宣化)因其距京師最近,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被稱為「 極衝 」之地,於是便有了「 九邊衝要數宣府 」之說。
  • 明朝軍事重鎮大同,為何形同唐末藩鎮,反覆叛亂?
    嘉靖年間,明朝建立已經一百餘年,天下承平日久。
  • 明代長城縱橫萬裡,九大沿邊軍事重鎮,起到了多大作用?
    此後漢朝繼承秦朝的防禦工事,漢以後的歷代也有選擇地構築和使用長城。到了明朝,再次大規模地構築長城,並且在長城沿邊形成了九大軍事重鎮,史稱「九邊」。比起以往歷代,明長城在規模上是最為龐大的。本文我們就圍繞明代的九邊軍鎮來談談明長城的作用。一:九邊重鎮明朝是推翻了元朝統治之後的一個新朝代,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即皇帝位,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明軍攻佔元大都,元朝皇帝北逃。
  • 明代長城縱橫萬裡,九大沿邊軍事重鎮,起到了多大作用?
    此後漢朝繼承秦朝的防禦工事,漢以後的歷代也有選擇地構築和使用長城。到了明朝,再次大規模地構築長城,並且在長城沿邊形成了九大軍事重鎮,史稱「九邊」。比起以往歷代,明長城在規模上是最為龐大的。本文我們就圍繞明代的九邊軍鎮來談談明長城的作用。一:九邊重鎮明朝是推翻了元朝統治之後的一個新朝代,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即皇帝位,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明軍攻佔元大都,元朝皇帝北逃。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結合明末北部邊疆時局來分析,明朝滅亡同後金崛起、明九邊(九鎮)防禦體系崩潰、滿蒙聯合有著直接且持續的聯繫,其他因素如饑荒、弊政等等並非導致明朝滅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如常常被視為明朝滅亡導火索的三餉加派,其中的「遼餉」即是為了應對後金對遼東的侵擾。
  • 明朝末期,軍事重鎮大同兩次被破城,最後一次駭人聽聞
    明王朝為了防禦北元的殘餘勢力,在長城沿線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由東到西依次為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太原鎮)、延綏鎮(榆林鎮)、固原鎮(陝西鎮),寧夏鎮,甘肅鎮,號稱「九邊」,因其大同鎮位居其中,是整條防線的重中之重,故而有「九邊之首」「大同士馬甲天下」一說,更有「金城湯池
  • 陝西最「憋屈」的城市,有九邊重鎮的稱號,如今卻發展成四線城市
    陝西最「憋屈」的城市,有九邊重鎮的稱號,如今卻發展成四線城市,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大城市在積極的建設發展中,城市的綜合實力也提高了不少,但國內城市多,所有城市的發展並不非常盡如人意, 城市之間的發展有競爭壓力, 城市的發展與許多因素有關, 例如城市的地理位置,城市的交通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