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古典主義我們會想到什麼?
以《聖經》為標榜
以希臘、羅馬歷史為題材的作品
然而十九世紀的歐洲美術史
對法國似乎意外的偏袒
在這座浪漫情懷與現實主義並存的城市
印象派悄然誕生
資產階級掌握政權,一方面他們趨於保守,古典主義尚在流行,畫家實行晉級制度。另一方面,工業時代的到來又迫使他們不得不以開闊的胸懷去鼓勵人們認識自然科學。
晉級制度:
首先要進入正統美院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爭取獲獎後參與靜修(好吧,類似現在的保研)
作品在沙龍展出(畢業設計展)
被法蘭西美術學院聘用(畢業留校)
修成正果成為藝術家(......)
這意味著什麼
你想像一下
一群西裝革履的年輕人坐在畫室裡
一手按在《聖經》上
一手拿著畫筆在畫布上揮灑青春的淚與汗
對不起?這是美術統考集訓嗎?
事實證明這種作畫模式,並不能滿足現實主義流行 的法國社會。
人們需要的是一種更為真實的呈現,而不是通過與書本和神話故事的共鳴創作的作品。
雖然這種作畫方式曾很長一段時間被視為主流藝術。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走出房間,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走出畫室,也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世界並不是如古典主義描述的那樣,「絕不描繪自己眼睛看不到的事物」 再也不能適用於古典主義,印象派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放棄了既往表現手法的表象性逼真。
他們追求一種對生活、自然最直接的感受,一種陽光下瞬息萬變的美感;他們與消沉、虛偽的氣息絕緣,親近那些明媚、真實的事物。
他們是印象主義。
畢沙羅、莫奈、塞尚、馬奈、雷諾瓦
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幾個名字。印象派從不臆造所謂領導者,但是莫奈是真真正正的印象主義之父。
1869年初,莫奈隨雷諾瓦來到著名的塞納河邊作畫,作品《青蛙塘》,若是將作品放遠,你便會為這波光粼粼的湖面驚嘆。
在那個高清相機還沒有普及的年代,藝術家不可能在一瞬間,描繪出瞬息萬變的自然,於是,莫奈更追求一種感覺。他並不集中在眼前的某一個物體。
而是集中在景物周圍的空間環境、光線、煙霧、氣流所產生的效果上,是景物沐浴著光那一瞬間的印象。
這其中最突出的作品應該是《日出·印象》
這幅作品描繪的是哈佛口港口的日出,拂曉時分,一輪暖陽緩緩探出水面,染紅天空、河水、船隻,也染紅了莫奈的畫布。
幾艘小船,逆著朝陽,緩緩駛出霧靄,向我們靠攏,一切都是這樣的安靜。
仿佛是不願打擾凝視日出的觀眾。
水光相應,煙波縹緲,一切是這樣的柔美又夢幻。
但若是將畫放大來看,會發現筆筆皆張弛有度、剛勁有力,層層疊疊、厚薄不同、長短不一,深淺不同的 藍色 與 橙色 卻能堆砌出一副節奏明快的畫面。
近看粗糙、遠看這些細小的筆觸似乎與分割的色彩在視網膜上形成了共鳴,形成一種灰色的調子,這樣衝突的兩種顏色混合起來又是如此和諧。
仿佛一切都在陽光中跳躍著、閃耀著。
莫奈常常喜歡描繪同一物體在不同光線下所呈現的不同的色彩,比如睡蓮、乾草堆、教堂等等,那些在普通人眼中平淡無奇的物體在他的筆下熠熠生輝。
《日出》是莫奈的日出
而莫奈本人也是印象主義的日出
也是位數印象派內為數不多的
純粹「印象主義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