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相約拜七娘媽

2021-02-14 順天聖母故居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現在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在閩南地區,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自古以來,在閩南和臺灣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並於當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繫於手腕上的「續命縷」(用五色絲線搓成)。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係進行洗禮。其俗與閩北 臨水夫人信仰類似。


敬奉「七娘媽」的供品

七夕敬奉「七娘媽」

  按照傳統習俗,閩南地區七夕敬奉「七娘媽」,具有濃鬱的民間色彩,而且因為人們認為「七娘媽」是七個,因而都與「七」有關。主要有:七娘轎(七乘)、七娘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其餘陳列的果蔬、糖粿(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為數。另外,還有女性專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紅髻繩等。閩南七夕的「七娘媽」崇拜雖然帶著一定的迷信色彩,而且各個地域的習俗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然而從中卻可窺見、探索與此相關的民俗文化,並由此看出閩南勞動婦女對子女所寄予的厚愛和美好願望。

應節小吃「糖粿」

  另外,關於「七夕」的傳說,閩南和臺灣還有其精彩的說法。按照閩南地區的傳說,當年天帝盛怒於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後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給他倆,不意喜鵲不知是急了呢,還是嘴鈍舌笨,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雖然喜鵲報錯喜,消息誤傳,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須將錯就錯,不能再改,於是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見不到喜鵲的影子,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間還說,七月初七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偶爾飄下一陣毛毛雨,那是牛郎織女流下的情淚。閩南民間說是「七娘媽流眼淚」。 

  而在臺灣七夕除了拜七娘媽,在臺南地區還有「做十六歲」鑽七娘亭「轉大人」的習俗。「做十六歲」成年禮當地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以前由於醫學欠發達,當地幼兒疾病纏身,死亡率高,因此當幼兒身體虛弱或疾病纏身時,孩子的父母便到七娘媽神前許願,保佑孩子平安。七娘媽是傳說中的七星娘娘,被認為是兒童的保護神。傳說中小孩在未滿十六歲以前,由天上的仙鳥照顧長大,仙鳥由七星娘娘所託,因此小孩在成年時,要向七星娘娘拜謝,因此做十六歲祭拜程序都與傳說中的七星娘娘相關。

  臺南市「做十六歲」成年禮程序有別於一般的十八歲和二十歲成年禮,在七夕前,由孩子的外婆送來禮物,或由父母親準備祭品,前往開隆宮向七娘媽祭拜,在行三跪九扣後,由父母親抬起「七娘媽亭」囑咐孩子由底下鑽過,或匍匐爬過「七娘媽」的神桌,男孩子從右邊,女孩子從左邊連續穿越三次,即被視為成年,象徵孩子已經長大,可以分擔家務及擔負起社會責任。

  今晚,福州一批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和傳播的青年志願者團隊——福建漢服天下將在福州三坊七巷帶您一同體驗拜七娘媽、祭魁星爺的傳統民俗活動。現場還有眾多漢服青春美女,一同在星光下進行乞巧遊戲。



相關焦點

  • 咱厝七月初七 七娘媽生 習俗
    (投稿、爆料、合作加微信:18065258668)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
  • 中國傳統節日-七夕節·農曆七月七日
    七夕節·也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牛郎與織女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
  • 七月七日,鵲橋相會子午嶺
    2019年的七夕節馬上要來臨了,李陽想起了一件事,他找到王明說:「我二十年前在桂花園林場伐木的時候,曾獨自一人爬山去玩,爬進過一個山洞,石洞中有文字記載,一千年後的七月七日,若有人把院中的樹棺葬於洞中,將有夜明珠一顆厚謝。我算過今年七月七日正好一千年。」
  • 七夕節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是農曆七月七日
    七夕節又被稱為乞巧節,那麼七夕節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是農曆七月七日呢?今天,我們就跟大家一起來聊聊。◎七夕節是什麼意思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 七月七日,不僅僅是中國的戰爭紀念日
    時刻新聞 —分享—   七月七日
  • 碼頭「七娘媽生」,習俗你知道多少?
  • 謝偉鋒:七月七日,這不僅僅是中國的戰爭紀念日
    七月七日,在中國古代來說是「雙七佳節」。但放在近代史,卻是中國軍民抗爭日本帝國主義的紀念日。當83年前的歷史節點在這一天從重現的時候,當戰爭創傷在和平年代只能靠記憶的方式還原的時候,沒有人會懷疑這一種莊重。  而在七月七日這一天的前後,當年二戰的主角們卻各有各的不同。軍國主義之魂在日本從未有過閉眼,相反,卻有著愈演愈烈之勢。
  • 今又七月七日,這是一個不能忘卻的日子
    今又七月七日!以這一天為起點,中華民族開始了我們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全民族反抗外敵侵略的戰爭。時光過了整整80年,盧溝橋上七百頭石獅餘怒猶在。
  • 農曆七月七日《毗耶娑問經》、《大哀經》始譯紀念日
    《毗耶娑問經》書影(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3年8月13日,農曆七月七日,是《毗耶娑問經》始譯紀念日。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東魏興和四年(即梁武帝大同八年,公元542年)七月七日,在魏尚書令儀同高公第開始翻譯此經,三十日後譯成,沙門曇林筆受。般若流支,梵文音譯,意譯智希,又稱般若留支、瞿曇般若流(留)支、瞿曇流(留)支。南印度波羅㮈城人,姓瞿曇,婆羅門種。
  • 七月出發 相約美麗草長溝
    七月出發,遇見最美夏日草長溝將是你心靈的驛站蔥綠的小草,分外美麗自然形成地平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原生態的野花不與它花爭寵鮮豔朵朵遍地綻放編織一個美麗的花環戴在頭上仿佛又回到那個純真年代望著草兒,吻著花香頓時忘卻了人間所有煩躁來吧,朋友讓我們在盛夏七月相約美麗草長溝遠離喧囂都市趟漾林間小道一起放飛心情
  • 七月七日是傳統的節日,唐人在七夕向天「乞巧」,十分普遍
    七月七日是傳統的節日,唐人在七夕向天「乞巧」,十分普遍七月七日是傳統的節日,相傳為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日子。民間流傳有許多美麗動聽的故事。唐人在七夕向天「乞巧」,十分普遍。宮廷中七夕故事莫過於唐玄宗與宮嬪們乞巧。
  • 閩南「七娘媽生」 ▏民生喜鋪
    乞巧,舊俗,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婦女在院子裡陳設瓜果,向織女星祈禱,請求幫助她們提高刺繡縫紉的技巧。而閩南人把「七娘媽」視為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所以,人們將「七娘媽」,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並將七夕衍化成「七娘媽」的生日,即閩南人口中的「七娘媽生」。
  • 水滸傳中潘巧雲,生日為何是七月七日,秘密居然隱藏在她名字裡
    而且潘巧雲不僅相貌出眾,她的生日也很特別是在七月七日,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個秘密居然隱藏在她的名字裡!潘巧雲的名字中有一個「巧」字,而古代我的時候,凡是七月初七生日的人,都會有一個「巧」字!楊雄劇照七夕也被稱為是「乞巧」,正是施耐庵給他起了這個名字,因此也給她安排在了七月七日生日。
  • 不羨牛郎鴛鴦,今天是中國人的情人節,七月七日鵲橋上
    圖片來源網絡青絲寸寸愁年長,七月七日鵲橋上,對月形單望相互,不羨牛郎鴛鴦。今天是中國人的情人節,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 農曆七月初七在古代為乞巧節,它與牛郎織女無關
    農曆的七月初七為七夕節,這個節日來源已久。它起源於漢代,當時叫乞巧節,最早的古代文獻記載是東晉時期的葛洪在《西京雜記》曰:「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到了明清時節,這個乞巧節演變成「七娘會」,所謂的七娘會,就是由七位未出閣的姑娘一起,用通草、彩紙、米麵等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宮室器玩,於七月初七晚上擺放在庭前的桌子上,供遊人評賞,然後一起比賽穿針引線。
  • 七月七日是情人節嗎 七夕節又稱乞巧節有少女節寓意
    眾所周知,每年七月七日是中國傳統的乞巧節,是古代女子特別喜歡的一個節日。演變至今成了男女朋友之間必過的節日,有網友好奇,中國沒有情人節,所以七月七是不是中國的情人節呢?    七月初七,又稱七夕節,乞巧節,是中國的情人節,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中國民間傳說陰曆七月初七晚上喜鵲在銀河上搭橋,讓牛郎、織女在橋上相會。古俗在這天晚上,中國女孩們要穿針乞巧。
  • 閩南七夕民俗——七娘媽生
    泉俗視「七娘媽」(閩南人稱七仙女為七娘媽)為婦幼保護神,界定七月初七是其神誕。有小孩的泉州人家常要買七仙女轎和亭,因為閩南兒童或有拜「七娘媽」為「契母」,在安溪,七娘媽生也是民俗信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