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在閩南和臺灣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泉州府志》記載:泉俗七夕「乞巧」、「陳瓜果」、「小兒拜天孫」。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並於當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繫於手腕上的「續命縷」(用五色絲線搓成)。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係進行洗禮。其俗與閩北 臨水夫人信仰類似。
敬奉「七娘媽」的供品
七夕敬奉「七娘媽」
按照傳統習俗,閩南地區七夕敬奉「七娘媽」,具有濃鬱的民間色彩,而且因為人們認為「七娘媽」是七個,因而都與「七」有關。主要有:七娘轎(七乘)、七娘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其餘陳列的果蔬、糖粿(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子等,一般也以七為數。另外,還有女性專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紅髻繩等。閩南七夕的「七娘媽」崇拜雖然帶著一定的迷信色彩,而且各個地域的習俗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然而從中卻可窺見、探索與此相關的民俗文化,並由此看出閩南勞動婦女對子女所寄予的厚愛和美好願望。
應節小吃「糖粿」
另外,關於「七夕」的傳說,閩南和臺灣還有其精彩的說法。按照閩南地區的傳說,當年天帝盛怒於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後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給他倆,不意喜鵲不知是急了呢,還是嘴鈍舌笨,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雖然喜鵲報錯喜,消息誤傳,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須將錯就錯,不能再改,於是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見不到喜鵲的影子,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間還說,七月初七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偶爾飄下一陣毛毛雨,那是牛郎織女流下的情淚。閩南民間說是「七娘媽流眼淚」。
而在臺灣七夕除了拜七娘媽,在臺南地區還有「做十六歲」鑽七娘亭「轉大人」的習俗。「做十六歲」成年禮當地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以前由於醫學欠發達,當地幼兒疾病纏身,死亡率高,因此當幼兒身體虛弱或疾病纏身時,孩子的父母便到七娘媽神前許願,保佑孩子平安。七娘媽是傳說中的七星娘娘,被認為是兒童的保護神。傳說中小孩在未滿十六歲以前,由天上的仙鳥照顧長大,仙鳥由七星娘娘所託,因此小孩在成年時,要向七星娘娘拜謝,因此做十六歲祭拜程序都與傳說中的七星娘娘相關。
臺南市「做十六歲」成年禮程序有別於一般的十八歲和二十歲成年禮,在七夕前,由孩子的外婆送來禮物,或由父母親準備祭品,前往開隆宮向七娘媽祭拜,在行三跪九扣後,由父母親抬起「七娘媽亭」囑咐孩子由底下鑽過,或匍匐爬過「七娘媽」的神桌,男孩子從右邊,女孩子從左邊連續穿越三次,即被視為成年,象徵孩子已經長大,可以分擔家務及擔負起社會責任。
今晚,福州一批致力於傳統文化傳播和傳播的青年志願者團隊——福建漢服天下將在福州三坊七巷帶您一同體驗拜七娘媽、祭魁星爺的傳統民俗活動。現場還有眾多漢服青春美女,一同在星光下進行乞巧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