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七夕民俗——七娘媽生

2021-02-08 安溪鬥熱鬧



「七夕」被視為「情人節」,其實在泉州,「七娘媽」更被看做是婦幼保育神。清《泉州府志·風俗》記載:「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

泉俗視「七娘媽」(閩南人稱七仙女為七娘媽)為婦幼保護神,界定七月初七是其神誕。有小孩的泉州人家常要買七仙女轎和亭,因為閩南兒童或有拜「七娘媽」為「契母,在安溪,七娘媽生也是民俗信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溪福美宮七星娘娘


安溪的「七娘媽生」

"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在閩南父母把子女送給七娘媽作契子,保佑孩子「好搖飼」。安溪習俗七月初七中午時,在天公燈下設八仙桌,燃香點燭、準備花粉、豆乾蛋、甜豆糜、熠飯、金紙炮,誠心敬拜"七娘媽"後焚燒金紙鳴放鞭炮。祭拜完要把花粉用紅紙包裹拋向屋頂,據說喜鵲會把花粉帶給「七娘媽」享用。


安溪每逢七娘媽生時,金紙店就會出售供奉七娘媽專用的燈料,中間的圖案也與平時供奉神明的圖案有所不同。當天人們就會準備七座燈料,七碟金紙虔誠敬奉。


七娘媽亭

 泉州人「七夕」節祭拜七娘媽,要買好備好「七娘媽亭」一座,一般內設七個座位,七娘媽轎七乘,其他花粉胭脂以及酒杯和碗筷,每樣都要七樣,這種七娘亭在「七夕」當日焚燒掉,以便七位仙女分用,現在市場上就有「七娘媽亭」銷售。人們還要搓「糖粿」敬拜,用糯米粉和適量水搓成小圓丸,然後從中央用力提成扁圓形的甜丸,兩個中間稍微凹入似姑娘笑臉上的「酒窩」,其意在於祝願織女牛郎相會時笑容滿面。


花  粉

 在泉州及安溪地區,能看到紀念七夕用的花粉,正宗花粉的效用很好,小兒孩子抹了不會生痱子。
據說安溪七夕風俗中,早上祭拜完七娘媽,會把祭拜過的胭脂、香粉和花朵等用紅紙、絲線扎捆,然後扔上屋頂。這一舉動是為何呢?原來,是要讓喜鵲銜去給七仙女梳妝打扮。另外,還要用紅紙包一些糯米,用以犒賞喜鵲傳遞花粉和晚上搭橋之勞。




在安溪,七娘媽生時,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早早起來準備祭拜用品,其中會有「熠飯」、「豆乾蛋酒湯」、「甜豆粥」等美味食品~~
豆乾蛋酒

熠飯(花生油飯)

甜豆粥

七娘神燈

剪紙小衣


傳說中的七娘媽是主管婦女幼童的,有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疹、眼光、蒙引等七位娘媽,會庇佑各家各戶的小孩子出生及茁壯成長。泉州沒有專門供奉七娘媽的廟堂,只在東嶽廟和天妃宮等有附祀神位。故人們做「七娘媽生」都在本宅廳前擺設香案,向天井空中舉行祭祀。

另外,關於「七夕」的傳說,閩南還有其精彩的說法。按照閩南地區的傳說,當年天帝盛怒於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後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給他倆,不意喜鵲不知是急了呢,還是嘴鈍舌笨,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雖然喜鵲報錯喜,消息誤傳,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須將錯就錯,不能再改,於是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見不到喜鵲的影子,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間還說,七月初七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偶爾飄下一陣毛毛雨,那是牛郎織女流下的情淚。閩南民間說是「七娘媽流眼淚」。 


祝大家七夕快樂!

相關焦點

  • 閩南七夕民俗——「七娘媽生」祝美好
    「七夕」被視為「情人節」,其實在泉州,「七娘媽」更被看做是婦幼保育神。據《泉州府志》記載:泉州俗稱「七夕節」為「乞巧節」、「陳瓜果」、「小兒拜兒孫」。因閩南人認為「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
  • 【傳統】七娘生掛七娘燈拜七娘媽....
    在閩南地區尤其是農村中,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曰,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 咱厝七月初七 七娘媽生 習俗
    可是在閩南地區尤其是農村中,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 夜讀 | 七夕,七娘媽生
    七夕節文字整理:張洵農曆七月初七稱「七夕節」,亦稱「乞巧節」。民間傳說這一天是「七娘媽」的生日,故俗稱「七娘媽生」。七娘媽是保佑孩子的神靈,有七位,織女是其中的一位。七夕節的由來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七夕」又稱「乞巧」。傳說織女心靈手巧,能織無縫天衣,所以就有了女子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變得更心靈手巧一些的風俗。七夕節作為女性的節日是魏晉以後才逐漸形成的,而七夕女子乞巧之俗則自梁朝傳承至今。一般是女子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黃銅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 閩南人的「七娘媽生」----七夕節
    from 鄧紫棋《畫》   這是一個很甜的節日,在微博上了熱搜的福建人在這個到處秀恩愛的七夕節是如何過節的呢,有什麼習俗呢?「七娘媽生」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稱為「七娘媽」的誕辰日。
  • 七娘媽生」,閩南人是這麼過的!
    在閩南地區尤其是農村中,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曰,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 觀音媽、媽祖、七娘媽……說說閩南人的娘媽情緣
    在閩南,在家燒香拜拜的鄉裡人常常會被有念佛的朋友糾正的一件事,是把觀世音菩薩稱為「觀音媽」。媽祖的廟正式名叫天后宮或天妃宮,但閩南人一般不用這兩個名,而是稱「娘媽宮」,偶爾稱「媽祖宮」。七夕時祭拜的七仙女或織女,閩南人稱之為「七娘媽」。
  • 閩南「七娘媽生」 ▏民生喜鋪
    但在我們閩南,除了小部份無牽無掛的年青人會把它當作秀恩愛的好日子外,絕大多數的人,都忙著燒金拜拜的事。閩南地區,自古以來經濟比較發達,社會相對穩定,民間習俗長久流傳不衰,民俗文化豐富多彩,「七夕」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著濃厚民間色彩的民俗。
  • 臺灣七夕習俗 祭七娘媽辦成年禮拜月老
    因七夕節的故事大多流傳於中國內地一些地區,故大多數人認為七夕只有內地才有,其實,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關非中國內地所獨有,臺灣地區也一樣有自己的七夕節。在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 【七夕】你可知道閩南七夕節習俗---祭祀「七娘媽」
    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閩臺的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
  • 泉州人七夕情人節,拜「七娘媽」,你造嗎?
    還記得小時候每年的七月初七,各家各戶都祭祀七娘媽的情景,還記得用香粉去痱子的感覺?還記得那會兒的糖粿,甜甜的味道。祭祀完成後,小姑娘佩戴著髮飾興致勃勃。身為閩南人,你敢說你不懂閩南語「七娘媽生」嗎?生的意思就是生日誕辰,因此七娘媽誕的意思是七娘媽七夕故事裡女主角的生日誕辰。
  • 閩南「七夕」,咱厝拜「七娘媽」的風俗你造嗎?
    ☀☀ 現在的年輕人,一提到七夕,就想到情人節。其實在閩南七夕叫做「七娘媽生」,跟情侶關係不大,反而跟小朋友關係密切呢。不知道了吧?那就一起看下去吧。 七月初七是七夕,千百年來,牛郎織女故事無疑地是最重要的話題。人們相信織女是天帝的孫女,賢慧秀麗,善於紡紗織布;牛郎是位精於耕種的俊秀青年。
  • 七月七日,相約拜七娘媽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現在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按照這一習俗,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頭一個「七夕」要做「新契」,意為新拜「七娘媽」為義母(閩南話稱「契母」),並於當天解去新生兒於端午節繫於手腕上的「續命縷」(用五色絲線搓成)。到了十六歲,當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對其長大成人、與「七娘媽」脫離關係進行洗禮。其俗與閩北 臨水夫人信仰類似。
  • 七夕到「七娘亭」製作忙,傳統手藝期待後人傳承
    每逢七夕,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沿海一帶,不少人家都會買「七娘亭」為家中的孩子燒香祈福。那麼,「七娘亭」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一起去南安石井鎮看看。在泉州民間過七夕節,重點不在於乞巧,而在於為「七娘媽」做生日,俗稱「七娘媽生」,民間的習俗就是製作七娘亭。不少人家都會買「七娘亭」為家中的孩子燒香祈福。在南安石井鎮老藝人伍老伯家裡,各個角落已經整齊擺放著製作好的七娘亭。
  • 臺灣七夕習俗 祭"七娘媽" 辦成年禮 拜月老
    七夕節有「牛郎會織女」的美麗傳說。可是,你知道嗎,在閩南地區和臺灣,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
  • 七 夕 習 俗 !
    可是在潮閩臺地區尤其是農村中,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之為「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 「七夕節」拜七姐神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文化節日。
  • 拜床神、崇蛇祭拜巡遊 福建各地七夕民俗知多少
    廈門、泉州  祭拜七娘媽  大部分閩南人認為七月初七是七娘媽生日。「七娘媽」是保佑孩子的神靈,織女是她們中的一位。有的地方,在清早時分,家裡的主婦就會將早已準備好的胭脂、香粉、七娘媽花燈用絲線綑紮,然後扔到屋頂,以便讓喜鵲銜去給七娘媽梳妝打扮,然後降臨人間接受供奉。
  • 七夕將至,別當成情人節過!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夕節應該怎麼過?
    七夕七夕是中國傳統的民俗節日,發源於牛郎織女的浪漫愛情故事,隨著西方情人節對七夕的童話,無限放大了七夕節中的愛情因素,七夕赫然被打造成了中國式「情人節」!六、祭七娘媽祭七娘媽七娘媽又稱「七星娘娘」、「天仙娘娘」,為織女星化身,在閩南,七娘媽被奉為兒童的保護神。 民間傳說七夕是七娘媽生日,16歲以下兒童祭祀七娘媽祈福。
  • 七夕至 糖粿香
    「七月初七,七娘生。」泉州人把今日定為七娘媽的誕辰,要拜七娘媽、吃糖粿……昨日上午,記者走訪了泉州老城區,發現不少市民忙著採購「七夕」用品。在市區的金魚巷口,記者看到不少市民前來買糖粿。一家店鋪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是泉州的傳統民俗,早在800年前的宋朝,有一本書叫做《東京夢華錄》,上面記載:七夕以油麵糖蜜,造為壓笑兒,謂之『果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