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被視為「情人節」,其實在泉州,「七娘媽」更被看做是婦幼保育神。清《泉州府志·風俗》記載:「七夕:乞巧。陳瓜豆及粿,小兒拜天孫。」
泉俗視「七娘媽」(閩南人稱七仙女為七娘媽)為婦幼保護神,界定七月初七是其神誕。有小孩的泉州人家常要買七仙女轎和亭,因為閩南兒童或有拜「七娘媽」為「契母」,在安溪,七娘媽生也是民俗信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安溪福美宮七星娘娘
安溪的「七娘媽生」
"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在閩南父母把子女送給七娘媽作契子,保佑孩子「好搖飼」。安溪習俗七月初七中午時,在天公燈下設八仙桌,燃香點燭、準備花粉、豆乾蛋、甜豆糜、熠飯、金紙炮,誠心敬拜"七娘媽"後焚燒金紙鳴放鞭炮。祭拜完要把花粉用紅紙包裹拋向屋頂,據說喜鵲會把花粉帶給「七娘媽」享用。
安溪每逢七娘媽生時,金紙店就會出售供奉七娘媽專用的燈料,中間的圖案也與平時供奉神明的圖案有所不同。當天人們就會準備七座燈料,七碟金紙虔誠敬奉。
七娘媽亭
泉州人「七夕」節祭拜七娘媽,要買好備好「七娘媽亭」一座,一般內設七個座位,七娘媽轎七乘,其他花粉胭脂以及酒杯和碗筷,每樣都要七樣,這種七娘亭在「七夕」當日焚燒掉,以便七位仙女分用,現在市場上就有「七娘媽亭」銷售。人們還要搓「糖粿」敬拜,用糯米粉和適量水搓成小圓丸,然後從中央用力提成扁圓形的甜丸,兩個中間稍微凹入似姑娘笑臉上的「酒窩」,其意在於祝願織女牛郎相會時笑容滿面。
花 粉
在泉州及安溪地區,能看到紀念七夕用的花粉,正宗花粉的效用很好,小兒孩子抹了不會生痱子。
據說安溪七夕風俗中,早上祭拜完七娘媽,會把祭拜過的胭脂、香粉和花朵等用紅紙、絲線扎捆,然後扔上屋頂。這一舉動是為何呢?原來,是要讓喜鵲銜去給七仙女梳妝打扮。另外,還要用紅紙包一些糯米,用以犒賞喜鵲傳遞花粉和晚上搭橋之勞。
在安溪,七娘媽生時,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早早起來準備祭拜用品,其中會有「熠飯」、「豆乾蛋酒湯」、「甜豆粥」等美味食品~~
豆乾蛋酒
熠飯(花生油飯)
甜豆粥
七娘神燈
剪紙小衣
傳說中的七娘媽是主管婦女幼童的,有送子、催生、養生、乳母、痘疹、眼光、蒙引等七位娘媽,會庇佑各家各戶的小孩子出生及茁壯成長。泉州沒有專門供奉七娘媽的廟堂,只在東嶽廟和天妃宮等有附祀神位。故人們做「七娘媽生」都在本宅廳前擺設香案,向天井空中舉行祭祀。
另外,關於「七夕」的傳說,閩南還有其精彩的說法。按照閩南地區的傳說,當年天帝盛怒於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後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給他倆,不意喜鵲不知是急了呢,還是嘴鈍舌笨,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至今,閩南地區還保留著「客鳥(喜鵲)報錯喜」的俗諺。雖然喜鵲報錯喜,消息誤傳,但傳出去的是天帝的命令,就必須將錯就錯,不能再改,於是罰喜鵲每年「七夕」為牛郎織女搭橋。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見不到喜鵲的影子,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民間還說,七月初七這一天必定下雨,即使是晴朗的天氣,也會偶爾飄下一陣毛毛雨,那是牛郎織女流下的情淚。閩南民間說是「七娘媽流眼淚」。
祝大家七夕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