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娘媽生」,閩南人是這麼過的!

2021-02-08 臺商區身邊事

七娘神燈

七娘神轎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七夕節」,

又稱「乞巧節」,

當代還稱之為「中國情人節」。

在閩南地區尤其是農村中,

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

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

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曰,

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

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閩南七夕節傳統小吃——糖粿

按照傳統習俗,

閩南地區七夕敬奉「七娘媽」,

具有濃鬱的民間色彩,

而且因為人們認為「七娘媽」是七個,

因而都與「七」有關。

主要有:七娘轎(七乘)、七娘亭(內有七個仙娘之像),

其餘陳列的果蔬、糖果(煮熟的甜糯米丸)、酒樽、箸筷子,

一般也以七為數。

另外,

還有女性專用的生花、熟花、胭脂、花粉、剪刀、紅髻繩等。

閩南七夕的「七娘媽」崇拜雖然帶著一定的迷信色彩,

而且各個地域的習俗還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然而從中卻可窺見、探索與此相關的民俗文化,

並由此看出閩南勞動婦女對子女所寄予的厚愛和美好願望。

  

民間說,七月初七這一天必定下雨,

即使是晴朗的天氣,

也會偶爾飄下一陣毛毛雨,

那是牛郎織女流下的情淚。

閩南民間說是「七娘媽流眼淚」。


長 知 識 了 吧!


喜 歡 就 點 個 贊!


分 享 給 朋 友 們!


保 留 民 俗 傳 統 文 化!





相關焦點

  • 閩南人的「七娘媽生」----七夕節
    from 鄧紫棋《畫》   這是一個很甜的節日,在微博上了熱搜的福建人在這個到處秀恩愛的七夕節是如何過節的呢,有什麼習俗呢?「七娘媽生」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稱為「七娘媽」的誕辰日。
  • 閩南「七娘媽生」 ▏民生喜鋪
    據古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會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而閩南人把「七娘媽」視為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
  • 閩南七夕民俗——「七娘媽生」祝美好
    「七夕」被視為「情人節」,其實在泉州,「七娘媽」更被看做是婦幼保育神。據《泉州府志》記載:泉州俗稱「七夕節」為「乞巧節」、「陳瓜果」、「小兒拜兒孫」。因閩南人認為「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
  • 【傳統】七娘生掛七娘燈拜七娘媽....
    在閩南地區尤其是農村中,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曰,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 閩南七夕民俗——七娘媽生
    泉俗視「七娘媽」(閩南人稱七仙女為七娘媽)為婦幼保護神,界定七月初七是其神誕。有小孩的泉州人家常要買七仙女轎和亭,因為閩南兒童或有拜「七娘媽」為「契母」,在安溪,七娘媽生也是民俗信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閩南「七夕」,咱厝拜「七娘媽」的風俗你造嗎?
    其實在閩南七夕叫做「七娘媽生」,跟情侶關係不大,反而跟小朋友關係密切呢。不知道了吧?那就一起看下去吧。 七月初七是七夕,千百年來,牛郎織女故事無疑地是最重要的話題。人們相信織女是天帝的孫女,賢慧秀麗,善於紡紗織布;牛郎是位精於耕種的俊秀青年。民間流傳諸多牛郎、織女的浪漫愛情故事版本,共同結局都是分隔兩地,期待每年七夕夜的鵲橋會,所以七夕那天所下的雨,傳說就是織女的眼淚。
  • 【七夕】你可知道閩南七夕節習俗---祭祀「七娘媽」
    在閩南和臺灣,古代的七夕節最重要的節日內容並非乞巧,而是祭祀七娘媽。七娘媽是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神的祈禱。 閩臺的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託,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
  • 泉州人七夕情人節,拜「七娘媽」,你造嗎?
    還記得小時候每年的七月初七,各家各戶都祭祀七娘媽的情景,還記得用香粉去痱子的感覺?還記得那會兒的糖粿,甜甜的味道。祭祀完成後,小姑娘佩戴著髮飾興致勃勃。身為閩南人,你敢說你不懂閩南語「七娘媽生」嗎?生的意思就是生日誕辰,因此七娘媽誕的意思是七娘媽七夕故事裡女主角的生日誕辰。
  • 碼頭「七娘媽生」,習俗你知道多少?
  • 咱厝七月初七 七娘媽生 習俗
    按照傳統習俗,閩南地區七夕敬奉「七娘媽」,具有濃鬱的民間色彩,而且因為人們認為「七娘媽」是七個,因而都與「七」有關。可是在閩南地區尤其是農村中,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 觀音媽、媽祖、七娘媽……說說閩南人的娘媽情緣
    在閩南,在家燒香拜拜的鄉裡人常常會被有念佛的朋友糾正的一件事,是把觀世音菩薩稱為「觀音媽」。媽祖的廟正式名叫天后宮或天妃宮,但閩南人一般不用這兩個名,而是稱「娘媽宮」,偶爾稱「媽祖宮」。七夕時祭拜的七仙女或織女,閩南人稱之為「七娘媽」。
  • 臺灣七夕習俗 祭"七娘媽" 辦成年禮 拜月老
    可是,你知道嗎,在閩南地區和臺灣,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下面,就隨川越俠一道了解臺灣七夕的民風民俗吧。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
  • 七月七日,相約拜七娘媽
    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七夕節」,又稱「乞巧節」,現在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在閩南地區,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自古以來,在閩南和臺灣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 閩南人的冬至
    今年冬至比往年更冷,閩南地區過冬至比其他地方要繁瑣很多,因為按照閩南傳統習俗,要準備十幾碗菜到公啊廳去祭拜祖先了。
  • 夜讀 | 七夕,七娘媽生
    民間傳說這一天是「七娘媽」的生日,故俗稱「七娘媽生」。七娘媽是保佑孩子的神靈,有七位,織女是其中的一位。七夕節的由來與牛郎織女的傳說有關。古時,人們把牽牛、織女二星視為傳說中的牛郎織女二人,他們的愛情傳說千古傳頌。
  • 閩南人千年之前七夕都在忙這件事,16歲古法成年禮原來長這樣!
    年輕的他,早就在心裡種下了閩南文化的種子。沈宇晨說,他的外公很喜歡看閩南戲曲,他從小就常陪伴在外公身邊一起看,對閩南文化特別感興趣,當聽到媽媽說朝宗宮有這麼個傳統的成年禮活動,他馬上報名參加。此外, "小狀元們"還要走過"成年門",穿過"七星橋"來到"七娘媽亭",祭拜"七娘媽"。
  • 臺灣七夕習俗 祭七娘媽辦成年禮拜月老
    因七夕節的故事大多流傳於中國內地一些地區,故大多數人認為七夕只有內地才有,其實,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關非中國內地所獨有,臺灣地區也一樣有自己的七夕節。在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 閩南地區過中秋,熱鬧又講究,8種美食拜月娘,祈福家人平安幸福
    泉州人稱月亮為「月亮媽」,拜月娘又跟敬天公、拜地基主和七娘媽不一樣,主要是準備一些時令瓜果和月餅。拜月娘的時間一般是八月十五凌晨就開始了,時間快到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先將桌子擺在門口中間,然後擺上準備好的月餅和瓜果。等過了凌晨就開始進行拜月娘儀式。點香—祈福——燒金——拜拜,這是閩南人操辦每一場傳統習俗都要的流程。
  • 活動多、情味濃 港臺如何過七夕
    後來,臺灣地區的人們把這兩個傳說糅合在一起,說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尊稱其為「七娘媽」,並且把七月初七這天定為「七娘媽」的誕辰日。在每年七月七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祈祥活動,稱為「做七娘媽生」。而「七娘媽」既有保佑男女青年感情和美也有保佑孩子健康成長之意。  在七夕當天,情人們紛紛到七娘媽廟(閩南地區人們認為此廟為「情人廟」)立下他們的山盟海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