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人的冬至

2021-02-08 開閩文化

今年冬至比往年更冷,閩南地區過冬至比其他地方要繁瑣很多,因為按照閩南傳統習俗,要準備十幾碗菜到公啊廳去祭拜祖先了。

除此之外,還要準備湯圓敬天空、供奉土地公等等。


冬至掃墓

     按照中國傳統節日,一般掃墓祭拜祖先是在清明節,但是在泉州部分鄉鎮地區,有冬至掃墓的習俗。

    冬至這一天,不管多忙,大家都會回家掃墓,表示對已故親人的重視和悼念。

    掃墓要準備金紙、供品等等,冬至要準備湯圓。

    現在掃墓都講究文明掃墓,不允許燒金銀紙、放煙火花爆竹,以免造成火災等事故。

冬至湯圓

閩南人過冬至要吃湯圓,但是北方人過冬至吃水餃。

閩南不僅僅要吃湯圓,還有用湯圓祭拜祖先,敬天空,供奉佛祖、土地公等等。


1、敬天公:3碗,天公最大,要先供奉,點3柱香,不用燒金。

2、佛祖2尊:每尊3碗湯圓,各點3柱香;

3、土地公:3碗湯圓,點3柱香(家家戶戶都有土地公,初二十六都要燒金拜拜供奉水果等素食)

4、七娘媽:3碗,點3柱香。(七娘媽保佑孩子健康平安成長,過年過節也要供奉)

5、床母:3碗,點3柱香。(床母是在孩子睡覺床邊,要擺上3碗供奉,保佑孩子健康平安)

6、灶神:3碗,3柱香(祭灶地點:廚房爐灶邊,祭灶供品)祝福豐衣足食。

7、公媽廳:4碗,4柱香(在冬至當天,一大早要準備4碗湯圓去公媽廳祭拜祖先,點4柱香。)

以上就是冬至早上要拜拜的地方,一般是7個地方,各地存在一定的差異化。

傳統習俗沒辦法,得照禮數來實行。

祭拜祖先


     閩南出門在外者,都會儘可能回家過節謁祖。

     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的直系祖先之外,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

     祭後有的就在祖祠中大擺筵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稱之「食祖」。

     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


分享了點閩南人過冬至的一些習俗文化,也是對於傳統習俗文化重視的體現,何嘗不是對習俗的一種傳承和保留。



相關焦點

  • 冬至習俗 | 惠安人,你們真的了解閩南冬至習俗嗎?豬母狗仔原來長這樣!
    冬至,閩南人又俗稱為「冬節」,民間有諺語稱「冬至小年兜」,即冬至是跟新年一樣頗為重要的傳統節日,有吃湯圓、祭祖等習俗。要說「冬節」吃湯丸也不是閩南獨有,以前在北方一般是吃餛飩,西北一帶多吃餃子,江浙這邊才吃湯圓和麻餈。其中蘇州人過節所吃的就是「冬至圓」,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無餡又小的為粉圓,即泉州人所說的「冬節丸」。吃法有「甜」、「鹹」兩種,以放糖的甜食居多,加些芋頭、地瓜、橘皮作料。也有加入面線、肉片、海蜊等作成的鹹食。
  • 冬至為何要吃湯圓,閩南有什麼習俗,你造嗎?
    閩南冬至的習俗與趣話 說起冬至,閩南人都知道它是吃「湯圓」和祭祖的節日。出門在外的人,無論如何這一天註定要回家過節謁祖的!老人們常說這麼一句俗話:冬至不回無祖公,春節不返無某囝(「某囝」閩南話即「妻」與「子」)! 冬至這天除了祭祖,家有嬰孩的女人們,還要記得拜床母,祈求孩子晚上不哭不鬧,睡個好覺。大人要準備葷素五味和美味佳餚,是要紅色的湯圓,就焚香點燭,燒紙錢,甚至放鞭炮。拜床母也要有冬至圓上供,這次與清明節的祭祖,合稱為閩南的「春冬二祭」。
  • 滋補又好喝的「白鴨湯」,是閩南人冬至第一道補品!
    白鴨湯是閩南傳統名菜之一,屬於閩菜系。白鴨又稱白鶩鴨,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其原產地在福建省連城縣,清道光年間即成「貢品」,數百年來一直被視珍品。白鶩鴨被譽為我國唯一藥用鴨,且該鴨不油膩、湯味獨特、肉質鮮美、清香四溢的功效。所以就算幼小的孩子也能喝湯。
  • 【冬至習俗】盤點泉州冬至有哪些習俗,泉州人吃冬至圓拜床母趣多多
    明天就是冬至日了,在閩南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這一天,北方人吃水餃,南方人吃湯圓閩南人吃冬至丸。
  • 冬至到了!除了吃湯圓,翔安人還吃「蝦米」?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也是一年當中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後,意味著進入「數九寒天」>在冬至這一天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飲食習俗北方地區習慣在這天吃餃子而在我們南方,則要吃湯圓在閩南地區,冬至還有進補的說法閩南人冬至呷蝦米?
  • 閩南人過冬至,吃湯圓包餃子,準備13道菜祭祖,祈福家人平安順利
    泉州過冬至,吃湯圓包餃子,準備13道菜祭祖,祈福家人平安順利。今年的冬至,我們家除了自己動手包湯圓,還包了一些餃子,湯圓和餃子一起吃了。在我們這習俗比較多,除了湯圓和餃子,還會準備十幾道菜用來祭祖,祈福家人平安順利。這次共準備了13個菜,事先在家裡用保鮮袋打包好,回老家時直接拿出來裝盤就可以了。今天讓大家看看,泉州媳婦都做準備了哪些食材用來祭祖呢?
  • 怪談美食|閩南人民在冬至食用這道菜,寄託對故鄉的懷念
    為了把成帝重新拉回到自己身邊,許皇后特意找來一位閩南地區的御廚,為成帝精心烹製了一道滋補湯餚,然後請成帝過來品嘗。成帝品嘗後讚不絕口,但是吃完一抹嘴就走了,去了班婕妤那裡。不僅如此,成帝還把這位御廚調到了班婕妤的宮中,因為他成天泡在這裡,這樣就可以很方便地享用這道菜。這讓許皇后心如刀絞。
  • 冬至捏雞母狗仔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閩南一帶稱為「冬節」。
  • 冬至是什麼意思?冬至是幾月幾日?冬至的由來
    12月22日6時23分,迎來冬至節氣!「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是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人們最初過冬至,就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 福建冬至吃什麼 福建各地冬至習俗飲食風俗介紹
    冬至是什麼意思冬至的由來傳說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薑母鴨。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 什麼樣的閩南味養出的福建人,能把隔壁廣東人都饞哭了?
    但是,閩南的美食遠遠不僅沙茶醬、土筍凍,不然,吃著這些美食長大的福建人也不會讓隔壁廣東人那麼惦記了。01 盤點閩南美食 / 不止沙茶、土筍凍 /沙茶就是沙爹,從南洋傳入的香辛調味醬,由香辛類植物、花生、蝦醬、植物油等製成。經汕頭傳入漳州後當地人改名為沙茶。
  • 【冬至】冬節暝頭長,搓三升米圓天未光
    在閩南,冬至又稱冬節,泉州俗諺「冬節小年兜」,許多朋友在搓圓子的同時還會捏一些動物,因為在咱閩南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習俗,就是「做雞母狗仔」,每逢冬至,勤勞淳樸的閩南人根據每位家人的屬相,捏制出相應的十二生肖,俗稱「做雞母狗仔」。
  • 閩南:白晝最短的這一天,記得回家吃湯圓
    也有一些地方依然保持了冬至的隆重節日色彩,例如閩南地區,包括與閩南文化屬同源的潮汕地區。對閩南人來說,冬至,是一個回家的日子。堅持了這一傳統的閩南人,把冬至叫作「冬節」。在這個上一循環的結束、下一循環的開始之日,閩南人是必須要趕回家祭祖的。
  • 冬至吃什麼傳統食物2018冬至吃什麼好?冬至吃餃子的寓意
    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江西麻餈  麻餈,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餈陰乾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餈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餈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
  • 今日冬至 全家一起搓湯圓
    本報訊 (記者 殷磊通訊員保雲)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閩臺地區稱之為「冬節」。閩南諺語有:「暝長到冬至,日長到夏至」一說。意思是,每年冬至之夜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自冬至開始進入數九寒天。對廈門市民來說,今年冬至沒有寒氣逼人的感覺。今天,廈門地區依然延續了昨天天高雲淡、晴日高懸的好天氣。  閩臺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二十四節氣冬至節
    ​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二十四節氣冬至節:一年一度的冬至節馬上就到了,​冬至節|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你知道嗎?冬至日不僅僅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那麼​冬至節|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節|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節的由來。
  • 冬至養生話湯圓
  • 東田「冬至大如年」,搓圓祭祖,溫暖過冬...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冬至節。在閩南,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這一天,人們「搓圓」、祭祖,好好操辦一番,準備迎接冬日。
  • 泉州冬至進補全攻略!這樣吃溫暖一個冬天!
    >在閩南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在這一天,南方人吃湯圓,北方人吃水餃閩南人吃冬至丸不難想像,現在超市已在提前備貨湯圓水餃了您是準備和家人吃速凍食品呢?還是手工親做丸子為家人送上冬日裡暖暖的心意?此乃晉江甚至整個閩南地區都盛行的一道傳統進補小吃——薑母鴨。薑母鴨這道美食最早發源於泉州,而後傳遍整個閩南地區。薑母鴨具有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香氣撲鼻的特點,故成為閩南人冬季進補首選的美味佳餚。進食薑母鴨後,通體溫暖,寒意盡失,更是受到了廣大饕客的青睞。· 潤餅菜 ·
  • 冬至吃什麼
    潮汕、閩南地區 · 湯圓潮汕地區漢族民諺云:「冬節大如年」、「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現代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閩南人》一書中描述臺灣冬節(閩南語稱冬至為冬節)之日「家家戶戶清晨要以冬至圓仔致祭祖先……從大門、小門、窗門、倉門、床、櫃、桌、井、廁、牛舍、豬舍都得以冬至圓一二粒在上面,祭告一番,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山東滕州 · 羊肉湯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