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除了保留著與其他地區相同的乞巧等習俗外,還有其獨特的、帶著濃厚閩臺民間色彩的民俗。
「七娘媽生」
有關七夕的傳說,我們普遍流傳著牛郎織女在七月初七相會的故事。人們傳說中的織女系天帝的第七個女兒,在民間習慣稱之為「七仙女」。
可是在潮閩臺地區尤其是農村中,傳說中的「七仙女」並非一個仙女,而是七個神娘,俗稱之為「七娘媽」,並且傳說七月初七是「七仙女」的生日,因而民間把這一天稱做「七娘媽生」。這也許是七夕民間流傳在宗教氛圍濃厚的閩南地區的衍化。
拜七娘媽
潮汕閩南地區七夕習俗
農曆七月初七日,沿海一帶俗稱「七娘媽生」,有16歲以下的孩子的家庭在節前要自糊或買一個「七娘媽紙亭」。所以也有俗稱是「小孩節」。在七夕這天中午,父母帶著孩子敬七娘媽,(七娘媽就是與織女在一起的七仙女)祈求平安成長。
七娘媽習俗
自古以來,在潮汕閩南地區勞動婦女的心目中,「七娘媽」是美麗、善良、慈愛、吉祥的化身,她不僅能給小孩子帶來撫愛、溫暖和幸福,而且能庇佑孩子健康成長,因而,民間有七夕「拜天孫」的習俗。
七夕傳說
另外,關於「七夕」的傳說,閩南還有其精彩的說法。按照潮汕閩南地區的傳說,當年天帝盛怒於七仙女與董永成婚,以銀河為界,將這一對恩愛夫妻隔開,後允其每隔七天相會一次,命喜鵲把天帝這一命令傳給他倆,沒想到喜鵲不知是急了呢,還是嘴鈍舌笨,竟把七天一相會誤報為每年七月七日一相會。
據說,七月初七這一天,見不到喜鵲的影子,它們都搭橋去了;七夕過後,喜鵲頭部皆禿頂,那是因為牛郎牽牛過鵲橋時,牛蹄子蹂踏所致。
因而,在祭祀完「七娘媽」之後,人們會包一包糯米扔到屋頂上,以犒勞喜鵲們為牛郎織女搭橋之辛苦。
以前總聽老人們說,在七夕這一天,如果家中的爺爺、奶奶、父母雙親健在,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那麼這個人在中午時分,坐在葡萄架下,就能夠聽見牛郎和織女的對話。不過這樣的要求在現在似乎不怎麼可能了,只能當成是人們對牛郎織女的美好祝願吧。
廣州珠村七夕傳統七娘活動
初六至初七一連兩晚,姑娘們靚妝豔服,腳踏自己手工製作的珠片繡花鞋,左手持香扇右手持香,焚香點燭,遙對星空跪拜,這便是「迎仙」。自三至五更,連拜七次,向織女祈求幸福美滿,稱為「拜仙」。
地點:珠村明德堂
七夕傳統習俗之如何「拜七娘」
「乞巧節」是中國一個傳統的民間節日,而廣州妹「拜七娘」,則有著特別方式:七姐秧燈、拜仙草、芝麻香、七娘盆、米粒菊花、齋塔、鵲橋、黑夜穿針……在今天,上了年紀的廣州女人心目中都不會抹去這些記憶。過去廣州的姑娘們把這個節日看作一個比手巧的手工藝大賽,都各自在家擺出自己的代表作,任人參觀,哪家看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體面。初六晚上,姑娘們就默默地向七姐許願,在香菸繚繞中,附近的年輕男子們均認真地窺視姑娘們的一舉一動,甚至還有媒人從旁介紹,有鍾情的便會託媒人去說親。
「拜七娘」,多由全鄉合辦,或與鄰村共辦,或三年、五年一次,一連七天,在祠堂或神廟內擺設數十方桌,陳設著各出心裁的精品。甚至搭棚設醮、請巫開壇、焚燒神衣、水陸招幽、聘請戲班演戲等等,邀請親戚朋友到來觀看和助慶,而鄰鄉也有擔果餅酒食來賀。據說有的廟誕,還比不上這盛會。
在各村的古祠堂裡,村裡的多位婦女都聚到了「拜七娘」的香案旁,鄭重虔誠地開始了「乞巧節」的主要節目,也是最精彩的節日——月下頭頂穿針。據說,古時「對影穿針」要在三至五更時接連七次拜仙,還要手執彩線對燈影穿針,連穿七枚的就叫「得巧」,否則就叫「輸巧」了。只見「巧姐」們一手拿著針,一手拿著線,將針對著陽光,眨眼的功夫,一個接一個地舉起穿過彩線的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