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是什麼意思?拆開俗字是人吃五穀還是人住山谷?

2020-12-24 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今天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解釋了什麼叫「俗」,挺有意思,她說:

「俗」字一「人」一「谷」,是說一個人只知道吃?

這樣聯想沒毛病,「吃」確實很俗,民以食為天,「吃」是最大眾化的行為,也已形成一定的飲食習俗、風尚、習慣,可以說,「吃」本身就是一種文化。

六甲番人覺得有趣,因此也湊趣回覆說:「俗」是二「人」一「八」一「口」,意為兩個人,一個八卦一個多嘴。

當然這些都是玩笑解釋,「俗」字,按字典解釋,字義為:1、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2、大眾化的,最通行的,習見的;3、趣味不高的,令人討厭的。

但是六甲番人覺得這麼解釋還是太「俗」,漢字是很有意思的,可以讓人聯想到很多事情,這個「俗」字也可以。「俗」確實最早是由一人一谷組成,但「谷」不是指朋友圈說的穀物,而是指山谷,先民多穴居山谷,形成習俗。《說文解字》解釋為:

習也。習者、數飛也。引伸之凡相效謂之習。周禮大宰。禮俗以馭其民。舊所行也。大司徒以俗教安。曲禮。入國而問俗。(這段話其實最好讀繁體字,但迫於當今讀者只會簡體字,只能從之。)

從以上似懂非懂的解釋中,其實只需明白,俗的本義就是我們說的習俗就行了。既然是我們這個族群在這個地方形成的習俗,那麼我們當然要遵守並以之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但是,西學東進,西風東漸,於是我們上一代和這一代漸漸忘記了我們自己的習俗,反而學起西方的習俗來了,於是,各種不知來源的節日、禮儀、處事方法甚至倫理觀念都全盤西化。一切都很新奇,一切都在模仿,一切又都不倫不類。

六甲番人時常在想,這些年我們批判和拋棄的習俗,真的有那麼不堪麼?傳統習俗就一定代表愚昧落後?聖誕節感恩節就一定比清明節重陽節更有意義?AA制一定比爭著買單更文明?孩子十八歲就趕出家門老人無須子女贍養一定就是獨立自主?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六甲番人。

相關焦點

  • 正月初九敬天公 年俗颳起綠色風鮮花等年俗供品受青睞
    昨日上午,記者走訪市場發現,除了傳統的公雞、菠蘿等三牲五果六齋銷售走俏外,鮮花等綠色年俗供品更受青睞。  傳統年俗供品俏銷價格沒有大波動  「這兩天大家都在準備『敬天公』,大公雞是傳統必備供品之一」,在老七市,一大早就擺開攤子售賣大公雞的陳大姐告訴記者,這幾天她忙得不可開交,不過,現在許多市民一改以往買活禽的習慣,祭祀也用白條公雞,因此,比起往年還是乾淨便利得多。
  • 激情燃燒的陝北年俗醉人意
    神秘  陝北年俗,處處充滿神秘色彩。時間進入臘月中旬,磨白面壓糕面,做豆腐做黃酒生豆芽蒸黃饃饃白饃饃炸糕角炸油麵炸炸做肉丸子做酥雞做燒肉做凍肉做豌豆雜麵,不管做什麼食物,那些老婆婆老漢漢們總是口中念念有詞,先敬獻給各神靈。有的還在天黑時上到玉皇廟龍王廟山神廟娘娘廟敬獻。幼時,鄉村裡的娃娃大人都要理髮,謂之:「不管有錢沒錢不能連毛過年。」
  • 「東城無塔,西城五塔」什麼意思?用俗諺解讀老北京歷史
    但「東城無塔,西城五塔」還是有根據的。西城的五塔指北海瓊華島白塔、妙應寺白塔、慶壽寺雙塔及西四萬松老人塔。慶壽寺在今天的西單地區(電報大樓附近),始建於金章宗初年(1190年),當時稱大慶壽寺。歷史上多次被毀和重建,明代時由太監王振重建,易名大興隆寺。有文章稱朱棣的國師姚廣孝曾在此廟居住,但史料記載不多,僅為傳說而已。
  • 順德年俗:年初一講究多,要「講意頭」
    編者按:農曆新年已經到來,這個時候總會勾起不少人對年俗的美好回憶。在順德,新年的傳統習俗有很多,而且處處有講究。順德年俗你知道多少?都有哪些講究?順德城市網推出系列報導《順德年俗》,帶你感受濃濃的順德年俗、順德年味。
  • 老子,修道之人,重道情,而輕俗情!
    老子道:「修道人,首戒情字,你能修真,即如在我身邊一般,何必時時相見!」 尹喜又說:「願棄家相從,赴湯蹈火都所不避!」 老子云:「修道人首戒情字」此情乃是世間俗情。諸君請注意:所謂「戒」字,並非要人完全無情,而是控制俗情,看開俗情。仍是不離「道在有無之間」的宗旨。 又云:「至於根本之學,還在明見心性,屏欲絕緣」。
  • 俗語文化:說說「鹹吃蘿蔔淡操心」來歷,這個地方的下句很「俗」
    但凡遇到愛多管閒事瞎操心的人,人們都習慣用「鹹吃蘿蔔淡操心」這句話來形容。可是我國地域廣闊,南北語言文化差異是很大的,比如有的地方說「鹹吃蘿蔔淡掏心」,有的地方也說「鹹吃蘿蔔辣掏心」等等,這些改變了某些詞,其實也是說明了這句俗語的源頭的。另外,這七個字只是俗語的上半句,還有下半句的,完整的這句話,更能使人看到俗語之所謂「俗」,到底俗到什麼程度。
  • 年俗|唐朝長安人怎麼過春節?
    唐朝人怎麼過春節,他們到底放幾天假?他們吃些什麼?他們喝酒嗎?有什麼講究和方式? 今天,一起來看大唐長安人怎麼過春節。唐人春節也有「黃金周」唐朝,還沒有「春節」一說。
  • 定安人正月初三吃菜包飯 年俗獨特味道鮮美
    海南年俗:  定安人正月初三吃菜包飯 年俗獨特味道鮮美1月25日正是龍年正月初三,南海網記者帶您走進定安,領略定安人吃菜包飯這獨特的年俗和美味。  1月25日上午,南海網記者來到定安縣定城鎮潔秀村的莫茂江家內,只見他家院子裡種著生菜、四季豆、韭菜等蔬菜,莫茂江和家人正摘著新鮮的蔬菜。  「記者同志,新年好啊。先坐一會,我們把菜包飯要用的蔬菜先摘好。」莫茂江說,這是他家自己種的蔬菜,不打農藥、不放化肥,絕對綠色食品。
  • 【志載年俗】大年初五,送窮還富
    窮神無廟,正月初四來找姜子牙,姜子牙讓她到懶人家去住,「明兒太陽上來之前,誰家不起來打掃炕席底,誰家就是懶人,你就去誰家住」。於是為了不讓窮神進門,家家都是在天亮之前將自家炕席底下打掃一遍,用白紙剪成女人模樣,連同打掃出來的塵土一起倒在街門外頭,叫作「送窮」。還有一個傳說,說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漏掉了姜太公的老婆髒神。
  • 年關話年俗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洗福祿,有多少人還在堅持
    在春節的傳統習俗中,民俗諺語就有「二十七宰公雞」的說法,今兒個咱們就說說這老年間臘月二十七都要做些什麼。為什麼要加上「老年間」呢?眾所周知,在中國無論南方還是北方都講究個過年的熱鬧氣氛,過了小年兒每天都有要忙活的事情。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這二十七就該宰公雞了,有些地方也叫殺年雞。
  • 掛吊錢剁小人吃炸雞頭……盤點天津河北別樣年俗 北京人大概頭一次...
    「酉」屬金,「倒酉」就是「金到了」的意思,這個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廣泛存在。   劉大姐告訴記者,吊錢必須買雙數、貼雙數,討個「成雙成對」的好彩頭。其實「貼吊錢」的年俗在我國北方其他地區也有,其他地域可能稱為「掛錢」或者「門錢」等,但是遠達不到天津這樣家家戶戶都貼的程度,而且天津人貼的吊錢只貼紅色,賣吊錢的也只賣紅色,其他地區可能有五顏六色的吊錢存在。
  • 保康葬俗 張道虎
    王逸為《楚辭章句•九歌》所作序中也說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舞,歌舞以樂諸神。」在楚文化影響之下,巫風盛行,保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巫術,。並且將巫術滲透在喪葬習俗中,從老人一死,燒落氣錢、沐浴、裝束、入棺,到封喪等一系列步驟,都是相信陰間、鬼神觀念的表現;做道場、燒靈屋更是一系列祭祀鬼神的儀式,一路撒紙錢,放鞭炮,撒五穀,都是在安撫神靈、賄賂野鬼。
  • 「新四大年俗」揭曉:集五福、雲拜年、搶紅包、全家遊 @重慶人,你...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走親戚」「穿新衣」「吃大餐」已成常規項的今天,科技與傳統年俗結合催生的新年俗、新體驗讓「年味」更濃了。近日,由中國新經濟研究院發布《中國新年俗發展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集五福、雲拜年、搶紅包、全家遊被票選為21世紀「新四大年俗」。記者仔細梳理發現,「新四大年俗」其實可分兩類,雲拜年、全家遊是人們的生活消費方式變化;集五福、搶紅包則是人們傳遞祝福的方式改變。
  • 「俗」怎麼了,不能雅俗共賞嗎
    他們一面學習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卻還不能擺脫或蛻變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這樣,也就不覺其寒磣;不但不覺其寒磣,還要重新估定價值,至少也得調整那舊來的標準與尺度。「雅俗共賞」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標準,這裡並非打倒舊標準,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會到或遷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讓大家打成一片。當然,所謂「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覺的看來是自然而然的趨勢。
  • 陝西有一家麵館的名字看似很俗,實則大有來頭
    自古以來,俗人佔多數,俗文化最受歡迎,也最接地氣。陝西有一家麵館的名字看似很俗,其實大有來頭。他大舅他二舅麵館,它的名字看似很俗,直白通俗,但它的內涵卻像麵條的營養一樣豐富。陝西麵館:他大舅他二舅,名字俗,文化內涵不俗。第一,麵館名字裡的大舅和二舅,指母親的大哥和二哥,這是傳統文化中的親戚稱呼名詞。
  • 臺灣年俗多情趣
    過年時,臺灣同胞習慣在家具上貼個「春」字,但米缸就不興貼「春」,因臺灣方言「春」與「伸」諧音,糧食有「伸」餘,意味人口少了不吉利。所以,米缸大都貼個倒置的「福」,寓意「福倒(到)了!」  除夕這天習稱「年夜」,家家戶戶祀神祭祖,稱之為「辭歲」。外出的親人除非特殊情況,都得回家「圍爐」。「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福」。
  • 【新春】新年俗vs舊年俗!解鎖重慶不一樣的民俗年
    新春貼「福」字 來源:人民日報微信新年俗VS舊年俗01年貨:趕場VS網購「起早趕集買年貨,天晴趁暖宰雞鴨。」過年前,置辦年貨,是第一波滿滿的「回憶殺」,預示著「年」真的要來了。無論在鄉村,還是城市,人們都會扎堆趕場,購買年貨,糕點、乾貨、糖果、菸酒茶、肉類製品、對聯、窗花……幾乎一樣都不少。近年來,隨著電商發展,網購已成新風潮。據京東到家發布的《2020年年貨消費趨勢報告》,重慶人的銷售額同比增長1.22倍,購買力居全國第三。年貨清單也從重「吃」向吃、娛、遊並舉發展,量則從「囤一批,吃半月」變為「少屯點,更新鮮」。
  • 李貴龍丨燈火闌珊話燈俗
    我們從燈字的演變過程也能清晰地看到燈的進化演變過程。方塊漢字是華夏民族的祖先觀物取象刻畫出的象形圖符,經歲月的雕飾逐步形成的,因此,字的橫豎點捺間儲存著大量的原始訊息。燈字的演變過程是豆—登—鐙—燈,木豆是燈的雛形,瓦豆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燈,瓦豆岀現後燈字為「登」,當銅質燈出現時燈字為「鐙」,最遲到了南朝時燈字為「燈」,「燈」則是由鐙字刪繁就簡而來的。當然,從字形的變化看到的是能造字與改造字階層使用的燈的變化,在廣大的底層民眾中使用的燈可謂五花八門,有石燈、瓷燈、磚燈,或用三支杈的樹枝和一塊石頭也能做成燈。
  • 蘇軾一生較「俗」的詩,暗含一句優雅的名句,後成傳世的誇人典範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就是,雖是寒門弟子穿著粗布劣衣不要灰心,只要胸中有詩書學問,氣質自然就不一樣了。等到參加科考後金榜題名之時,便有機會慢慢挑選那令人眼花繚亂的擇婿車。我相信你一定能得中,到時候就能向世俗之人誇耀,那金榜詔書上新寫的黑字正有你的名字!
  • 南京老年俗
    南京人對過年是極其重視的,尤其「老南京」人。千百年來,傳統風俗習慣代代相傳,不少習俗至今仍然存在。老南京的春節民俗形式講究,內容豐富。從臘八開始,送灶接灶、撣塵、辦年貨、炒十景菜、祭天地,這僅僅還是些年前俗事,到祭祖、年夜飯、拜年、討口彩、接財神,貼春聯、提燈會等等,南京人過年吃、穿、用、娛都有一套規矩,可謂花樣豐富、各具特色。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