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年俗
誦讀:嘟嘟 趙斌 彩衣 吳健 微塵
文字整理與音頻製作:趙斌
來源:南京秦淮朗誦表演藝術協會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祭灶神;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凍豆腐;
二十六,買年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炒米花;
二十九,貼「道友」;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挨家走」。
過年,是院裡的一串鞭炮;過年,是門口喜氣的春聯;過年,是步履匆匆歸家的腳步;過年,是家人圍坐在一起守歲團圓。
我國傳統習俗春節已有三千多年歷史,傳統說法叫「過年」。南京人對過年是極其重視的,尤其「老南京」人。千百年來,傳統風俗習慣代代相傳,不少習俗至今仍然存在。老南京的春節民俗形式講究,內容豐富。從臘八開始,送灶接灶、撣塵、辦年貨、炒十景菜、祭天地,這僅僅還是些年前俗事,到祭祖、年夜飯、拜年、討口彩、接財神,貼春聯、提燈會等等,南京人過年吃、穿、用、娛都有一套規矩,可謂花樣豐富、各具特色。
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在老南京年俗中,過臘八要喝臘八粥,喝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暖心暖胃,來年一定順順溜溜。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傳說這一天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監視每家是非善惡情況的神靈,每年臘月廿三要上天匯報,所以家家戶戶要祭灶,給灶王爺送行。老南京祭灶的傳統食物是十一樣十五碗。首先是三果三素,三果是橘子、菱角和荸薺,三素是香菇、木耳和千張,其中千張要折成元寶的形狀。外加麥芽糖、年糕和炒青豆,還有茶三杯,小湯圓三碗,種類非常豐富。現在已經簡化成粽子糖 、麥芽糖和糯米糰子,給這些又甜又粘的「糖衣炮彈」, 就是希望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說點好話,「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來年一家人順順利利,太平吉祥。南京人過年有個習慣,是「乾乾淨淨、清清爽爽過春節」,年前必定徹底打掃衛生,過去稱之為「撣塵」。用長柄掃帚撣掉屋頂四角及牆上灰塵、蜘蛛網。將家中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以一番新的氣象迎接新年的到來。可以說,一進臘月,老南京人就開始忙年了。
臘月三十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也叫除夕。經過數天的忙碌準備,過年氣氛達到高潮。這天,老南京人要祭祖、貼春聯、守歲、吃年夜飯、發壓歲錢。春聯真正的興起與發展始於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在除夕的時候下發詔令,無論是高官達貴,還是平民百姓,家家戶戶門上都要貼上紅色的春聯。春聯要用硃砂紙作底,用黑墨寫字,並取名為「萬年紅」。「紅」與「朱」意思相同,表明了朱元璋想讓朱家的大明江山萬代相傳。從此春聯用紅紙書寫的定製就延續了下來,直到現在仍然如此。由於是皇帝提倡,而且是以聖旨的形式推廣並身體力行,春節貼春聯的習俗也從南京推廣到了全國。
除夕的時候,家家戶戶大門上都要掛芝麻秸,寓意就是吉祥,芝麻開花節節高,寓意家庭生活越來越好過。一般在門上都要貼福字,主要是為了討個口彩,大人故意會把福字倒過來,讓孩子們說,怎麼了?孩子們會說「福倒了」,其實就是大人高興了會拿出糖果給孩子們,再把福字貼正。
古時守歲有兩種意思,年長的守歲是珍愛光陰,年少的守歲是為了延長父母的壽命。老南京人認為守歲可以守住財神,來年就可以金銀財寶滾進門。守歲時,要吃一種甜羹,又叫福壽湯。這湯由紅棗、蓮子、荸薺等熬製而成,取「增福添壽」的意思。大年初一,早上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新裝,照例每人吃一杯歡喜團茶,就是用糯米花搓成的圓球泡糖開水,寓意甜甜蜜蜜、歡歡喜喜,討個吉兆。做媳婦的要向公婆獻蓮子茶,行叩見禮。早餐一般是湯麵,取其「長長旺旺」之意,還吃元宵和年糕,有 「全家團圓」和「年年高」的寓意。隨後是親友互拜新年,客人來了就用糖、瓜子、花生、糖茶、松子茶、炒米糰、元寶蛋招待。在南京,初一有三祭,一祭潑水,二祭掃地,三祭動剪刀針線。初一是不能動笤帚的,否則會掃走運氣,容易破財。如果真要掃地只能從外往裡掃,把垃圾堆在一個小角落裡。初一如果要出行的話還要查一下黃曆,看看喜神的方位,拜了喜神才能出門。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老南京正月初五清晨要敬財神,希望財神保佑自己獲得財富。還有人裝扮成財神爺模樣:頭戴烏紗、嘴掛假須、身穿紅袍、足蹬官靴,手拿一根樹枝,上掛數枚銅錢,後面緊跟敲鑼打鼓的,挨門挨戶散發紅紙印的財神像。
過年的時候,老南京人的餐桌上都會有一道菜,叫「十樣菜」,又名「十景菜」、「什錦菜」,是由各種蔬菜組成的,據《金陵歲時記》記載:「除夕人家,以醬姜瓜、胡蘿蔔、金針菜、木耳、冬筍、白芹、醬油幹、百頁、麵筋十色,細切成絲,以油炒之,謂之十景。」製作時,先要把各種蔬菜洗淨,然後切成段、片或絲,刀工要求很高,段要整齊適中,片要薄、絲要細,先把菜一樣一樣地在鐵鍋裡炒至六七成熟盛起來,然後再集中燴炒,為了保持原色原味,油要放多一些,炒好後就會顯得油光亮亮的。「十樣菜」除了好吃之外還象徵著十全十美,南京人過年愛吃「什錦菜」也有圖個吉利的意思。
時間推移,社會變化,很多習俗都已不復存在。好在「上燈、落燈」這種「重大活動」依然興盛在夫子廟燈會中。夫子廟燈會,又稱秦淮燈會或金陵燈會,秦淮燈會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早在南朝時期,都城南京就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堪稱全國之冠。明初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倡導元宵燈節活動,制定了「初八上燈,十八落燈」的習俗,是我國燈節的鼎盛時期。那時,人們幾乎「家家走橋,人人看燈」。 明初至民國的元宵節,除了紛繁熱鬧的燈彩盛景外,人們還將畫舫遊船裝飾一新,船上布滿各種花燈。晚上,大隊春燈畫舫從中華門附近出發,沿秦淮河駛過武定橋、文德橋、利涉橋、東關頭,轉向大中橋,入明宮護城河。花船數百,火龍蜿蜒,兩岸河房鞭炮煙花輝映。到了今天,秦淮燈會更是大放異彩,成為全國唯一一個獨立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燈會。第33屆中國·秦淮燈會也將於2019年1月28日、臘月二十三小年當晚正式亮燈。南京的年味也是越來越濃了。
總體來說,老南京過春節可以概括為九個字:圖吉利、討頭彩、盼來年,自六朝以來更是逐漸形成了崇祥和、重禮儀、講實在、避浮華的醇厚民風。隨著時間的推延、社會的變化、物質文明的提高,南京人的風俗習慣,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 但不變的依然是那份濃濃的金陵情懷。
誦讀:童聲嘟嘟
誦讀:趙斌,南京秦淮朗誦表演藝術協會秘書長,江蘇省朗誦協會會員,影視演員。
誦讀:彩衣,江蘇省朗誦協會會員,南京秦淮朗誦表演藝術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廣播電影電視報刊協會認證高級朗誦教師。榮獲首屆全國中小學生課文朗誦大賽二等獎、第五屆夏青杯朗誦大賽總決賽優秀獎。
誦讀:吳健,南京秦淮朗誦表演藝術協會常務副主席、發起人。
江蘇省朗誦協會會員、副研究員,電影《廬山戀2010》中飾演胡董事長。
誦讀:微塵 南京秦淮朗誦表演藝術協會會員。個人微信號:tdywch-nj,公眾平臺:蓮悅靜音。出版專輯《古寺禪影》系列、另《第九種風起》、《品淞雲詞中的山水意境》也深受大家的歡迎。日常習畫,修禪,古箏南藝十級優秀。
2019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