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文學派」鄭振鐸寫給董康的信:能否借閱《琅環山館雜技》?

2020-12-13 北晚新視覺網

這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鄭振鐸寫給著名學者董康的信。

作者:方繼孝

綬經先生:

十二日承寵抬,因在南京未回,故不能到,歉甚。

有機會很想到先生寓所暢談,不知什麼時候有空?近欲印行幾種關於敦煌寫本中的俗文學的書。已鈔得者有《入冥記》,《目連救母》諸篇,惟《秋胡小說》未鈔。不知先生在倫敦時有影印出來否?又適之先生說,他的關於《隋唐故事》的一種小說亦在先生處,不知現在已不用了否?

頗想編一部小說目錄,惟此目從未有人編過,除了採入內閣文庫,大連圖書館及我自己所藏外,他處簡直不多見。不知先生知道過這種目錄學否?張宗子的《琅環山館雜記》,先生有沒有?如有,能借閱幾天否?前幾年記得先生曾購到《隋煬豔史》一種,現在手邊否?我曾在南京購到此書的乾隆翻刊本,精美遠遜於先生所藏的那一部。

俄國的李審堡,荷蘭的萊頓,德國的柏林,(西班牙、葡萄牙的京城亦有之。)法蘭西福諸地儲藏中國古籍頗富,已在託人設法鈔錄其目錄的一部分。不知何時可以得到。匆候,著安。

鄭振鐸上

十二月二十五日

鄭振鐸

幕後故事

鄭振鐸先生是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學者、文學評論家、翻譯家……他祖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永嘉(今溫州市)。新中國成立後,鄭振鐸首任國家文物局局長,併兼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和文學研究所所長。

從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起,鄭振鐸就開始發表作品,並致力於中國民間文藝學史的研究。以他為代表的「俗文學派」,是一個活躍於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末的流派。屬於「俗文學派」的學者還有謝六逸、許地山、錢杏邨、朱自清、馮沅君、戴望舒、孫楷第等人。這一流派的確立,以鄭振鐸所著《中國俗文學史》的出版為標誌。他們的研究對象,除了狹隘的民間文學(如神話、故事、歌謠、諺語、俗語),還包括了歷史上曾在民間口頭流傳後來有了書面文本的戲曲、變文、彈詞、鼓詞、寶卷等。

鄭振鐸作為中國俗文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對民間文學的興趣和關注開始於文學研究會的成立。從1921年任上海《時事新報》副刊主編、繼而創辦《兒童世界》起,他就開始對民間文學作介紹與研究。作為主編,他除了在刊物上發表安徒生童話等民間作品外,還在其編刊的《文學研究會叢書》中出版了他翻譯的《萊森寓言》、《印度寓言》、《列那狐》和《高加索民間故事》。1923年,鄭振鐸接替茅盾先生擔任當時中國文壇最重要的刊物《小說月報》和《文學旬刊》(1923年7月30日起改為《文學周刊》)的主編。這兩個文學刊物很快就成了他發表民間文學的主要園地。1924年9月,鄭振鐸在《文學周刊》上發表了《孟姜女》一文。

鄭振鐸先生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第一篇冠以「俗文學」名詞的文章是《敦煌的俗文學》,這封信也是在這一時期所寫的。為了寫《敦煌的俗文學》,正在編輯《小說月報》的鄭振鐸除了到圖書館抄寫,還找董康等藏書大家多方詢問、借用。他請時在英國留學的好友許地山到大英博物館為他查閱和抄錄被斯坦因盜走的敦煌寫經卷子,因博物館不準抄錄,許地山只能將看過的卷子一段一段地背下來,回到住地再憑記憶寫下來寄到國內。關於上述,在這封寫給董康的信中,敘述甚詳。該信是寫在《小說月報》專用箋紙上的,而鄭振鐸當時正主持《小說月報》。

董康,字綬經,自署誦芬室主人,辛亥革命後曾任司法總長等職。董氏喜藏書,公職之餘常逛廠肆,曾以8塊大洋獲得法式善手抄的《宋元人小集》80冊。為此,大藏書家葉昌熾曾羨慕之極,說「書生有此奇遇,不覺令人生妒心」。董康還以刻書著名,他曾在北京法元寺的寓所內長期僱傭多人從事刊刻,30年間刻成誦芬室叢書30餘種,耗資巨大,成績斐然。漢籍東流,由來已久。近代從楊守敬開始,先後有王國維、傅增湘、張元濟、孫楷第等先後去日本訪書,索書,董康亦為其一。他曾七次到日本,居停間訪書不輟,積累了大量資料,這些資料集中反映在所著《書舶庸譚》中。

鄭振鐸在寫給董康的這封信中,提到的《入冥記》,《目連救母》諸篇,代表了中國民間通俗小說最初的形態。《入冥記》敘述的是唐太宗魂遊地府的故事。此事初見於《朝野僉載》一書,該書記載朝野佚聞,尤多武后朝事,作者是唐代張鷟,共六卷。該書情節十分簡略,話本卻將這一故事演義為長篇,僅現存的殘文就有數千字。故事大意為太宗死後,魂入地府,遇判官崔小玉,為之增壽十年,復活於世。《西遊記》第十、十一回大體上即據此增飾敷演而成。從內容上看,這一故事來自當時的民間傳說。《目連救母》故事來源於佛教經典《佛說盂蘭盆經》,講述弟子目連為救母出離地獄而不辭艱險,最終使母親脫離苦海。唐代的「大目犍連冥間救母變文」即據之演繹而成,宋代編排出《目連救母》雜劇,元末明初則有《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明萬曆十年(1582)鄭之珍自刻《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共一百折,分上、中、下三卷。目連救母的故事在民間影響很大,有關它的戲劇一直盛演不衰。清代乾隆年間,宮廷中專門編演了大戲《勸善金科》,演出目連救母故事。全劇長達二百四十齣,需十天才能演完,可謂創目連戲之最。

還是在這封信中,鄭振鐸提到「惟《秋胡小說》未抄」。《秋胡小說》系唐末五代作品,後藏於倫敦博物館。據《列女傳》所載,魯國的秋胡納妻五日而於陳,五年才回家,還未抵達家門,就見到路旁桑田有美婦採桑,色心大起,下車調戲,既陳以逸樂,又表白高位,更以金錢相誘。無奈美婦嚴詞拒絕,秋胡無奈,終給美婦逃去。及至秋胡歸家,奉金遺母,使人呼其妻出見,才知其妻乃是採桑美婦。秋胡自是又驚又喜,但美婦汙其言行,羞其夫為,去而東走,自於河而死。後元雜劇《魯大夫秋胡戲妻》,便是根據這段故事改編的。

鄭振鐸信中詢問綬經先生有沒有張宗子的《琅環山館雜記》。張宗子,名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明末山陰人。他出身仕宦家庭,具有廣泛的愛好和審美情趣,喜遊歷山水,深諳園林布置之法;懂音樂,能彈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頗深;好收藏,具備非凡的鑑賞水平;精戲曲,編導評論追求至善至美。鄭振鐸借閱《琅環山館雜記》,目的是編寫一本小說目錄。

經過十年左右的資料積累,鄭振鐸寫出《中國俗文學史》,並於193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鄭振鐸的俗文學觀,以最簡練扼要的語言,濃縮在了這部著作中。書中對俗文學是這樣定義的:「『俗文學』就是通俗的文學,就是民間的文學,也就是大眾的文學。換一句話,所謂俗文學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為學士大夫所重視,而流行於民間,成為大眾所嗜好,所喜悅的東西。」「中國的『俗文學』,包括的範圍很廣……凡重要的文體,像小說、戲曲、變文、彈詞之類,都要歸到『俗文學』的範圍裡去。」

鄭振鐸是我國知名的文學家、學者,同時也是「藏書家」和「文物收藏家」。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在上海從事寫作和其他文化活動外,用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廢寢忘食,不顧生命安危,千方百計為國家搶救了大量文物。有珍貴的善本古籍和大量的陶俑等文物。1952年,他給周恩來總理寫信,表示願意將收購珍藏的陶俑全部捐獻給故宮,後來他的願望得以實現。捐獻的這批陶俑上至兩漢,下至宋代,門類齊全,其中有十多件被定為一級文物,這些陶俑豐富了故宮博物院的收藏。

1958年10月17日,鄭振鐸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赴阿富汗和阿拉伯聯合國酋長進行友好訪問,途經蘇聯卡拉什地區上空時,因飛機失事遇難,享年60歲。為了緬懷鄭振鐸先生為保護文化遺產所作的貢獻,2004年「五一」節前夕,故宮博物院特從他捐獻的600多件文物中遴選出120餘件,在故宮齋宮舉辦「鄭振鐸捐獻陶俑特展」以示紀念。鄭振鐸先生出生於1898年12月19日,今年是他誕生120周年,也是他遇難60周年,謹以此文,以志紀念。

家書捐贈電話:010-88616101

本欄目由北京晚報與家書博物館合辦

(原標題:鄭振鐸喜好「俗文學」)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鄭振鐸先生劫中得書
    巨款買下《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    在1938年5月上海孤島初期,鄭振鐸先生買過一部書,叫《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脈望館是清代一個藏書家的藏書樓的名字,而這部《古今雜劇》則是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書。因為元代雜劇保存下來的並不多,一些重要作品保存在這部書裡。這部書共64冊。
  • 鄭振鐸誕辰一百廿年︱吳真:1940年,見鄭振鐸一面有多難
    由於它是三本一套的,故還不太明白與鄭振鐸藏本的關係。」高倉正三知道鄭振鐸還留在上海,他在日記中多次表達結識鄭振鐸的迫切希望——「我特別想得到鄭振鐸先生的有關俗文學資料」,「想必在上海,特別是鄭先生那兒有數目可觀的資料」。
  • 關公信俗影響千年 「萬能之神」究竟該庇護誰?
    郭挺彩處長說,閩臺人對關公信俗十分虔誠,比如到一個村去巡遊,不是關公像放在那兒供大家頂禮膜拜,而是要請「關老爺」在整個村子轉上一圈,以顯示信眾的虔誠。  同樣的關公,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信俗。「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觀念就不一樣,大陸人和臺灣人的想法也不一致。」關林管理處處長助理吳健華先生分析道,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海峽兩岸人民對關羽的崇敬之情。
  • 柘榮縣的陳靖姑信俗文化
    陳靖姑信俗在柘榮傳承有600多年歷史,柘榮鄉村分靈宮廟多達24座。在全縣10餘萬人口中,信眾達到8萬之眾,其信俗活動中「還古願」、「兒童過關」、「演奶娘戲」等在閩浙一帶久負盛名。2017年,柘榮陳靖姑信俗被列入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從鄭振鐸信札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收購中秋帖等往事
    鄭振鐸致徐伯郊的信鄭振鐸在致徐伯郊的信中談及「予方從事於搜集溥儀攜出故宮之書畫,得此足資稽考。」並提出收購文物的總體原則:(一)以收購「古畫」為主,古畫中以收購「宋元人」畫為主。(二)碑帖、法書(字),暫時不收購。
  • 福州海絲信俗文化交流中心揭牌,趣味信俗打開展館之門
    2019年10月19日,位於三坊七巷郎官巷福州海絲信俗文化交流中心舉行了揭牌儀式,該中心是由福州市政府主辦、福州市民政局登記的非營利性機構。福州海絲信俗文化交流中心負責人楊曉翔與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三處處長郭華偉,福州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分管處長鍾東海、三處張威納處長,福州市民政局審批處鄒堅民處長,鼓樓區民族與宗教事務局副局長林禮興共同為交流中心揭牌。
  • 2020廣州越秀區圖書館對外開放的借閱區恢復在館閱覽服務
    尊敬的讀者:  根據國家、省、市有關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精神及相關專業指引,為進一步滿足讀者閱讀需求,同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為讀者身體健康提供保障,7月7日起,越秀區圖書館對外開放的借閱區恢復在館閱覽服務,座椅與座椅之間維持一定的距離,請讀者在圖書館工作人員指引下入座閱覽。
  • 偉大作家鄭振鐸,留給我們的究竟是什麼?
    鄭振鐸偉大作家,愛國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他的標籤實在太多。一位波蘭學者在鄭振鐸犧牲後,曾對這樣評價他:「我認為他是中國當代學術界中人文科學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為國家文學,文化作出的貢獻都是前所未有的。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鄭振鐸到底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 萬名學生收到7年前自己寫的信:寫給2020年的自己
    2020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湖南省常德女孩王瑤收到了一封7年前自己給自己的信,當郵政公司工作人員將這封信送到她的手中時,她驚喜不已。而收到7年前自己寫給自己的信的同學,不止她一人。原來在2013年,在鼎城區,有一萬多名學生寫下了給自己的信,然後這些信件一直保管在郵局檔案室。
  • 「凡是國寶 都要爭取」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信札劃撥國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2月27日訊(記者 魏金金)12月26日,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作為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以鄭振鐸為代表的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為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付出了巨大心力。這批信札記載了很多重要文物的搶救過程,是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的重要史料。
  • 謝辰生憶鄭振鐸(一)從在上海到文化部文物局首任局長
    今年是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鄭振鐸(1898-1958)是中國文學家、翻譯家、藏書家,曾擔任第一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文物局局長,對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博事業作出重要貢獻。他將自己收藏的大量古代陶器和近10萬冊古籍全部捐獻給國家。「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日前正在故宮博物院開展。
  • 止庵:關於鄭振鐸_讀書頻道_鳳凰網
    就中即包括《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此誠為中國文化史上一樁壯舉,一項偉業。鄭氏他種作為,雖亦不凡,別人卻也做得;惟有此事,他若不做,就沒人能做了,或者沒機會做了。此中詳情,鄭氏自己多有記述,這裡不贅言。
  • 書信作文:寫給時光老人的信
    書信作文:寫給時光老人的信親愛的時光老人:您好!知道您是忙碌的,永遠都不肯停下來,聽任何一個人說話,但我有心裡話要一定要講給您聽,所以我要和您一起奔跑,向您傾訴我心中的想法,您願聽嗎?希望您不會因為看了我的這一封信而生氣,這樣就不好了。時光老人您讓我懂得了很多事,從那個任性的小孩變乖了,懂得了什麼是真正的親情,懂得了為家人甘願付出所有。時光老人謝謝您,希望您能加快您的腳步。感謝時光老人,希望您能看到這封信。祝您不會孤單寂寞。一個渴望與家人團聚的孩子
  • 港口信俗虎爺公
    在「虎爺信俗」還未榮膺為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前,港口村村民就以「虎爺公」為主神,「虎爺公」虎虎生威的外形與驅邪伐妖的神力,一直是村民們虔誠,尊敬,隆重,崇拜的信仰動力······「虎爺公」喜吃生肉,記得小時候每個初一、十五,母親總要拿著豐厚的供品到廟裡供奉,除水果,茶點外,一隻生雞,或一大塊豬腿肉,則必虔誠地供奉在「虎爺公」面前,焚香,叩拜,溫和而虔誠,這也是「虎爺信俗」與眾不同的一個經典。小時候我很喜歡跟著母親去廟裡拜拜,因為透過香火繚繞的虔誠,平時看起來面無表情的鄰居嬸娘們,似乎一下子都變得溫和慈祥了許多······
  • 有什麼樣的信俗活動?探秘非遺——「澳門哪吒信俗」
    哪吒的神話傳說彰顯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2014年,澳門哪吒信俗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於祖國的其他地區而言,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哪吒信俗傳承完整,有著廣泛的信眾基礎。在澳門,有兩座哪吒廟,柿山大炮臺下的哪吒廟是一座歷史比較悠久的廟宇,被稱為柿山哪吒古廟,據碑文記載,此廟在清朝初期已經存在,但相對來說只是座很簡陋的小廟,由於民間信奉哪吒的人比較多,哪吒信俗在民間也有著比較深的文化影響,在清政府光緒年間進行了擴建。柿山哪吒古廟的周圍有著很多的居民樓,就像澳門隨處可見的土地廟一樣隱藏在街巷裡。
  • 回望鄭振鐸先生 多虧他太和殿的唐三彩大馬得以存世
    編者按 2018年,是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圍繞著他的藏書與文博事業,有兩個重要的展覽相繼開展。一個是在故宮文華殿舉辦的「鄭振鐸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2018.11.20-12.20),另一個是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辦的「紀念鄭振鐸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暨西諦藏書展」(2018.12.18-2019.2.25)。
  • 《我們戀愛吧》:為什麼墨墨把最後的信寫給了朱正廷
    在《我們戀愛吧》的節目最後,每個嘉賓都要寫一封信給演播室的明星,大家都很想知道墨墨寫給了誰吧?墨墨意外的寫給了朱正廷,她沒有寫給說她通透的黃老師,也沒有寫給說她漂亮的其他人,但是獨獨寫給了總說她牙上沾了口紅的朱正廷。這是為什麼呢?
  • 廣東潮陽勝前文化媽祖信俗
    潮陽勝前文化媽祖信俗勝前媽祖信俗,也稱湄州媽祖信俗,媽祖也稱天后聖母,溪嘴娘媽,由於廟內還供奉聖母娘娘、珍珠娘媽,故稱三聖娘媽。媽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頌揚媽祖之立徳、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勝前媽祖信俗有很多方面的特點:一是弘揚媽祖文化精神,保護文物遺產,廟內明、清石刻柱聯,許成慶題、範家駒書的「雙爐馨香凝瑞氣,聖德浩渺覆慈雲」,許光仕拜題的「神仙居明堂施恩施澤
  • 香港志|黃大仙信俗:從香港走向世界
    法國潮州會館近年增奉黃大仙並提供靈籤予信眾問事(作者 提供)       黃大仙信仰在20世紀初自廣東傳至香港,及後成立黃大仙祠,終年香火鼎盛,慕道而來的善信及中外遊客,每日平均參訪人數逾1萬人次,其影響無遠弗屆。
  • 《寫給桃子的信》先行預告 題材奇幻描繪家族愛
    《寫給桃子的信》海報   時光網訊 由著名動畫導演衝浦啟之執導的新作《寫給桃子的信》,近日上線了官網,並在其官網上放出了首支先行版預告片《寫給桃子的信》進入的是僅有四部電影入選,專供家庭類題材電影的「TIFF Kids」單元。   電影《寫給桃子的信》將在2012年春天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