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鄭振鐸寫給著名學者董康的信。
作者:方繼孝
綬經先生:
十二日承寵抬,因在南京未回,故不能到,歉甚。
有機會很想到先生寓所暢談,不知什麼時候有空?近欲印行幾種關於敦煌寫本中的俗文學的書。已鈔得者有《入冥記》,《目連救母》諸篇,惟《秋胡小說》未鈔。不知先生在倫敦時有影印出來否?又適之先生說,他的關於《隋唐故事》的一種小說亦在先生處,不知現在已不用了否?
頗想編一部小說目錄,惟此目從未有人編過,除了採入內閣文庫,大連圖書館及我自己所藏外,他處簡直不多見。不知先生知道過這種目錄學否?張宗子的《琅環山館雜記》,先生有沒有?如有,能借閱幾天否?前幾年記得先生曾購到《隋煬豔史》一種,現在手邊否?我曾在南京購到此書的乾隆翻刊本,精美遠遜於先生所藏的那一部。
俄國的李審堡,荷蘭的萊頓,德國的柏林,(西班牙、葡萄牙的京城亦有之。)法蘭西福諸地儲藏中國古籍頗富,已在託人設法鈔錄其目錄的一部分。不知何時可以得到。匆候,著安。
鄭振鐸上
十二月二十五日
鄭振鐸
幕後故事
鄭振鐸先生是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作家、學者、文學評論家、翻譯家……他祖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永嘉(今溫州市)。新中國成立後,鄭振鐸首任國家文物局局長,併兼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和文學研究所所長。
從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起,鄭振鐸就開始發表作品,並致力於中國民間文藝學史的研究。以他為代表的「俗文學派」,是一個活躍於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末的流派。屬於「俗文學派」的學者還有謝六逸、許地山、錢杏邨、朱自清、馮沅君、戴望舒、孫楷第等人。這一流派的確立,以鄭振鐸所著《中國俗文學史》的出版為標誌。他們的研究對象,除了狹隘的民間文學(如神話、故事、歌謠、諺語、俗語),還包括了歷史上曾在民間口頭流傳後來有了書面文本的戲曲、變文、彈詞、鼓詞、寶卷等。
鄭振鐸作為中國俗文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對民間文學的興趣和關注開始於文學研究會的成立。從1921年任上海《時事新報》副刊主編、繼而創辦《兒童世界》起,他就開始對民間文學作介紹與研究。作為主編,他除了在刊物上發表安徒生童話等民間作品外,還在其編刊的《文學研究會叢書》中出版了他翻譯的《萊森寓言》、《印度寓言》、《列那狐》和《高加索民間故事》。1923年,鄭振鐸接替茅盾先生擔任當時中國文壇最重要的刊物《小說月報》和《文學旬刊》(1923年7月30日起改為《文學周刊》)的主編。這兩個文學刊物很快就成了他發表民間文學的主要園地。1924年9月,鄭振鐸在《文學周刊》上發表了《孟姜女》一文。
鄭振鐸先生在《小說月報》上發表的第一篇冠以「俗文學」名詞的文章是《敦煌的俗文學》,這封信也是在這一時期所寫的。為了寫《敦煌的俗文學》,正在編輯《小說月報》的鄭振鐸除了到圖書館抄寫,還找董康等藏書大家多方詢問、借用。他請時在英國留學的好友許地山到大英博物館為他查閱和抄錄被斯坦因盜走的敦煌寫經卷子,因博物館不準抄錄,許地山只能將看過的卷子一段一段地背下來,回到住地再憑記憶寫下來寄到國內。關於上述,在這封寫給董康的信中,敘述甚詳。該信是寫在《小說月報》專用箋紙上的,而鄭振鐸當時正主持《小說月報》。
董康,字綬經,自署誦芬室主人,辛亥革命後曾任司法總長等職。董氏喜藏書,公職之餘常逛廠肆,曾以8塊大洋獲得法式善手抄的《宋元人小集》80冊。為此,大藏書家葉昌熾曾羨慕之極,說「書生有此奇遇,不覺令人生妒心」。董康還以刻書著名,他曾在北京法元寺的寓所內長期僱傭多人從事刊刻,30年間刻成誦芬室叢書30餘種,耗資巨大,成績斐然。漢籍東流,由來已久。近代從楊守敬開始,先後有王國維、傅增湘、張元濟、孫楷第等先後去日本訪書,索書,董康亦為其一。他曾七次到日本,居停間訪書不輟,積累了大量資料,這些資料集中反映在所著《書舶庸譚》中。
鄭振鐸在寫給董康的這封信中,提到的《入冥記》,《目連救母》諸篇,代表了中國民間通俗小說最初的形態。《入冥記》敘述的是唐太宗魂遊地府的故事。此事初見於《朝野僉載》一書,該書記載朝野佚聞,尤多武后朝事,作者是唐代張鷟,共六卷。該書情節十分簡略,話本卻將這一故事演義為長篇,僅現存的殘文就有數千字。故事大意為太宗死後,魂入地府,遇判官崔小玉,為之增壽十年,復活於世。《西遊記》第十、十一回大體上即據此增飾敷演而成。從內容上看,這一故事來自當時的民間傳說。《目連救母》故事來源於佛教經典《佛說盂蘭盆經》,講述弟子目連為救母出離地獄而不辭艱險,最終使母親脫離苦海。唐代的「大目犍連冥間救母變文」即據之演繹而成,宋代編排出《目連救母》雜劇,元末明初則有《目連救母出離地獄升天寶卷》。明萬曆十年(1582)鄭之珍自刻《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共一百折,分上、中、下三卷。目連救母的故事在民間影響很大,有關它的戲劇一直盛演不衰。清代乾隆年間,宮廷中專門編演了大戲《勸善金科》,演出目連救母故事。全劇長達二百四十齣,需十天才能演完,可謂創目連戲之最。
還是在這封信中,鄭振鐸提到「惟《秋胡小說》未抄」。《秋胡小說》系唐末五代作品,後藏於倫敦博物館。據《列女傳》所載,魯國的秋胡納妻五日而於陳,五年才回家,還未抵達家門,就見到路旁桑田有美婦採桑,色心大起,下車調戲,既陳以逸樂,又表白高位,更以金錢相誘。無奈美婦嚴詞拒絕,秋胡無奈,終給美婦逃去。及至秋胡歸家,奉金遺母,使人呼其妻出見,才知其妻乃是採桑美婦。秋胡自是又驚又喜,但美婦汙其言行,羞其夫為,去而東走,自於河而死。後元雜劇《魯大夫秋胡戲妻》,便是根據這段故事改編的。
鄭振鐸信中詢問綬經先生有沒有張宗子的《琅環山館雜記》。張宗子,名張岱,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明末山陰人。他出身仕宦家庭,具有廣泛的愛好和審美情趣,喜遊歷山水,深諳園林布置之法;懂音樂,能彈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頗深;好收藏,具備非凡的鑑賞水平;精戲曲,編導評論追求至善至美。鄭振鐸借閱《琅環山館雜記》,目的是編寫一本小說目錄。
經過十年左右的資料積累,鄭振鐸寫出《中國俗文學史》,並於193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鄭振鐸的俗文學觀,以最簡練扼要的語言,濃縮在了這部著作中。書中對俗文學是這樣定義的:「『俗文學』就是通俗的文學,就是民間的文學,也就是大眾的文學。換一句話,所謂俗文學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為學士大夫所重視,而流行於民間,成為大眾所嗜好,所喜悅的東西。」「中國的『俗文學』,包括的範圍很廣……凡重要的文體,像小說、戲曲、變文、彈詞之類,都要歸到『俗文學』的範圍裡去。」
鄭振鐸是我國知名的文學家、學者,同時也是「藏書家」和「文物收藏家」。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他在上海從事寫作和其他文化活動外,用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廢寢忘食,不顧生命安危,千方百計為國家搶救了大量文物。有珍貴的善本古籍和大量的陶俑等文物。1952年,他給周恩來總理寫信,表示願意將收購珍藏的陶俑全部捐獻給故宮,後來他的願望得以實現。捐獻的這批陶俑上至兩漢,下至宋代,門類齊全,其中有十多件被定為一級文物,這些陶俑豐富了故宮博物院的收藏。
1958年10月17日,鄭振鐸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赴阿富汗和阿拉伯聯合國酋長進行友好訪問,途經蘇聯卡拉什地區上空時,因飛機失事遇難,享年60歲。為了緬懷鄭振鐸先生為保護文化遺產所作的貢獻,2004年「五一」節前夕,故宮博物院特從他捐獻的600多件文物中遴選出120餘件,在故宮齋宮舉辦「鄭振鐸捐獻陶俑特展」以示紀念。鄭振鐸先生出生於1898年12月19日,今年是他誕生120周年,也是他遇難60周年,謹以此文,以志紀念。
家書捐贈電話:010-88616101
本欄目由北京晚報與家書博物館合辦
(原標題:鄭振鐸喜好「俗文學」)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