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鄭振鐸信札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收購中秋帖等往事

2020-12-13 澎湃新聞

12月26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

此批「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包括1952年至1958年間,鄭振鐸先生等與「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件、電報存根等共計166頁,涉及收購小組成立、文物收購原則、真偽鑑定、資金籌措等多方面內容。

這批看似不起眼的、甚至是字跡潦草的信札關涉的卻是之後讓我們如雷貫耳的諸多文物的命運:中秋帖伯遠帖、瀟湘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祥龍石、郇齋善本、陳氏珍泉等國之重器都由此歷史節點得以回歸。

今年9月,國家文物局獲悉這批信札即將在香港拍賣,遂與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聯繫。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主動作為,在尊重商業規則前提下成功競購併捐贈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將其整體劃撥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永久館藏。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介紹了此批信札的背景: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將遏制文物流失、搶救流散國寶擺上重要議程,文化部文物局建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搶救流散香港文物。這批信札主要為文化部文物局首任局長鄭振鐸先生和「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函和相關單據,記載了很多重要文物的搶救過程。

捐贈儀式現場

捐贈劃撥儀式結束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紀念展」正式開展,首次向社會公開這批珍貴史料。展覽展期為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2月26日,公眾可以前往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四層第七展廳參觀。

這批看似不起眼的、甚至是字跡潦草的信札關涉的卻是之後讓我們如雷貫耳的諸多文物的命運:中秋伯遠、瀟湘五牛、熙載祥龍、郇齋善本、陳氏珍泉等國之重器都由此歷史節點得以回歸。

鄭振鐸

香港——搶救流散文物的必爭之地

晚清以降,珍貴文物流失海外。清代宮廷繼承了宋代以來的皇家收藏,蔚成大觀。溥儀在遜位後通過賞賜、典押、偷盜等方式將大量文物帶出宮外。1924年他被驅逐出紫禁城後,這批文物跟隨他輾轉天津、長春等地。在長春,它們被存放於偽滿皇宮東院圖書館內,俗稱「小白樓」。期間文物流失者甚多,成為後來收藏市場上赫赫有名的「東北貨」。

展覽現場

由於歷史原因,香港在20世紀50年代成為全世界中國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大量私人收藏的珍貴文物由大陸幾經輾轉運至香港,其中不乏上述清宮流散之文物、體系完備之專藏。歐美、日本文物商聞風而來,意欲大肆收購文物。文物「流亡海外,無復歸來之望」的情景極有可能再度出現。

1950年5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這是新中國第一部文物保護法令。嚴格的文物出口限制,行之有效的文物進出境審查制度,迅速扭轉了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

《禁止珍貴文物圖書出口暫行辦法》,載《文物參考資料》1950年第1期,出版日期:1950年10月15日,敦煌吐魯番閱覽室/ 政務彙編

搶救流散文物:寶禮堂藏書回歸、回購「二希」

寶禮堂是上海藏書家潘宗周的藏書室。潘宗周曾從袁克文手中,購得宋版《禮記正義》,十分珍重,將其居所命名為寶禮堂。潘宗周去世後,藏書為其子潘世茲繼承。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潘世茲惟恐藏書遭受劫難,遂設法將寶禮堂藏書運到香港,存在香港滙豐銀行保險庫內。1951年,潘世茲給鄭振鐸寫信,將寶禮堂藏書捐獻給國家。經過慎重研究,鄭振鐸將此事委託給徐伯郊,請他在香港協助處理,確保這批珍貴古籍順利運回大陸。經多番協調,寶禮堂藏書終於在1951年冬天運抵上海,1952年年初入藏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

《禮記正義》(再造善本),影印宋紹熙三年(1192)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

《唐女郎魚玄機詩》(再造善本),影印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本 1949年之後,潘宗周之子潘世滋將本書捐於北京圖書館。

民國時,「三希」中的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落入瓷器商人郭葆昌手中。郭葆昌去世後,二帖由其子郭昭俊繼承。北平解放前夕,郭氏輾轉各地,最終定居香港。1951年10月,中國政府得到消息,「二希」可能流失國外。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副局長王冶秋、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上海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徐森玉南下組織回購,並聯合金融界的力量,派徐伯郊、胡惠春等與郭氏交涉,終於,在這一年11月底完成交接,並於12月運抵北京。「二希」由此重回故宮。

王獻之《中秋帖》(局部)

王珣《伯遠帖》(局部)

為了購回「二希」,周恩來總理特批50萬港幣,約相當於8.75萬美元。而這一年正值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國家外匯儲備為五十年代最低值,僅0.45億美元。「二希」的購買經費約佔本年外匯儲備的2‰。若以當時大陸物價計算,約可購買230萬斤大米。

周恩來關於同意購會《中秋帖》《伯遠帖》給馬敘倫、王冶秋、馬衡等的函

周恩來關於同意購會《中秋帖》《伯遠帖》給馬敘倫、王冶秋、馬衡等的函,全文如下:

馬副主任並王冶秋副局長、馬衡院長並薄副主任、南行長:

同意購回王獻之《中秋帖》及王珣《伯遠帖》。惟須派負責人員及識者前往鑑別真偽,並須經過我方現在香港的可靠銀行,查明物主郭昭俊有無訛騙或高抬押價之事,以保證兩帖順利購回。所需價款確數,可由我方在香港銀行與中南胡惠春及物主郭昭俊當面商定,並電京得批准後墊付,待《中秋》及《伯遠》運入國境後撥還。以上處理手續,請與薄、南兩同志接洽。

——周恩來總理指示(1951年11月5日)

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 清 梁詩正編

大規模的文物回購開始

「二希」回購任務完成後,使得中央政府籌劃開展更大規模的文物回購。不久後,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根據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志指示,啟動香港文物回購任務。由時任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的鄭振鐸組織領導,王冶秋、張珩、王毅、徐森玉參與,時任廣州市副市長的朱光承擔聯絡協調工作。

香港方面主要由徐伯郊等人出面奔走、辦理手續,胡惠春、陳君葆等從旁協助。並經不斷探索完善工作方法與機制,後於1953年春組織成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由徐伯郊、沈鏞、溫康蘭三人組成。

鄭振鐸的書信中尤與徐伯郊往來的書信關涉內容更為重大,且書信往來頻繁。徐伯郊為著名文物鑑定家徐森玉長子,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負責人。沈鏞曾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副經理,曾參加1951年「二希」回購工作。溫康蘭是著名僑商,抗戰勝利後在港開展統戰工作。

「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的收購目標最初以書畫為主,尤其是溥儀攜帶出宮、歷經輾轉的「東北貨」。工作中則根據輕重緩急,設定階段目標。後又從優先搶救「易損」「易散」文物的原則出發,擴大回購範圍,將陳清華郇齋藏書、陳仁濤藏古錢幣等列作專項,進行整體收購。

鄭振鐸致徐伯郊的信

鄭振鐸在致徐伯郊的信中談及「予方從事於搜集溥儀攜出故宮之書畫,得此足資稽考。」並提出收購文物的總體原則:

(一)以收購「古畫」為主,古畫中以收購「宋元人」畫為主。

(二)碑帖、法書(字),暫時不收購。

(三)銅器、玉器、雕刻、漆器等,收其精美而價廉者。

——鄭振鐸致徐伯郊信(1952年9月6日)

以下為鄭振鐸在致徐伯郊的回購文物清單 ,論及《五牛圖》《採薇圖》《西園雅集》等。

鄭振鐸致徐伯郊的回購文物清單圖

鄭振鐸致徐伯郊的回購文物清單圖

鄭振鐸在致徐伯郊信札,商議哪些文物可以收,哪些可以不收,以及該有誰出面收,價格多少合理等等。

鄭振鐸致徐伯郊的回購文物清單圖

鄭振鐸致徐伯郊的回購文物清單圖

記者由鄭振鐸的這批書信中梳理出部分往來信札內容,從中可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的工作。其中很多內容點出當時的文物工作者對於文物價值的判斷、以及在收購的過程中是如何輾轉經營。

(徐)伯郊兄已到滬否?也許他已北上。見到他時,請轉告他一聲:郭家的「一希」(按:「一希」當為「二希」之誤),總要設法買下的。不知道他能否和胡惠春商量一下:在本年內由郭氏先向債主接洽,轉期三個月或半年;或請一位有錢的朋友,先行贖出,由我們在明年購買,加些利息給他。因為今年之內,恐怕難於弄到「錢」買這「一希」了。

——鄭振鐸致劉哲民信(1951年10月31日)

「二希」已由政府收購。這是一個好消息。伯郊兄已有信來,詳告此事。凡是「國寶」,我們都是要爭取的。

——鄭振鐸致劉哲民信(1951年12月13日)

先生奔走滬穗,為人民得到了「二希」,誠曠古之盛舉也。香港方面,名繪法書尚多,當徐徐圖之。聞張大千曾登報欲售去「瀟湘」(按:即董源《瀟湘圖》),與伯郊兄商酌,擬請其即日赴港,辦理此事。若能與顧閎中一卷(按:即《韓熙載夜宴圖》)並得之,則「五代宋初」之畫,可得而論之矣。

——鄭振鐸致徐森玉信(1952年2月14日)

所有在港要收購的文物,請統計一下,共有若干件,共需多少款?並請分別「最要的」、「次要的」,以便一次請求外匯。(在年內可成交的有多少件?需多少錢?)因外匯手續甚煩,數目多少倒無關係也。

——鄭振鐸致徐伯郊信(1952年8月25日)

宋元書畫是流散香港文物收購的主要目標。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指導下,徐伯郊等人既與在港收藏家王南屏、陳仁濤等人洽商,又以香港為窗口與遠在歐美的盧芹齋、張大千、王季遷、王徵(文伯)等收藏家聯繫,同時留心香港等地市場中出現的古畫線索,深入追蹤。多管齊下,鍥而不捨,力爭讓流落海外的書畫珍品重回故土。

回港後,請和張大千多聯繫,凡在美國的名畫,還有在日本的,最好通過他的關係能夠弄回來。這是一件大事,盼他能夠努力一下也。《晉文公復國圖》及盧芹齋之所藏,均盼能夠回國來。此事甚為重要,且須機密。

——鄭振鐸致徐伯郊信(1952年8月25日)

王文伯、王季遷之物,均絕佳,可收,且必要收。能談價否?

——鄭振鐸致徐伯郊信(1952年12月23日)

王南屏的信已見到了,可以照他的意見辦。但明畫能多爭取為上策。李唐、馬遠必須購下。王季遷的東西有辦法購致否?盧芹齋處的《張萱唐後行從圖》有辦法得到否?

——鄭振鐸致徐伯郊信(1953年3月27日)

我們的收購重點,還是古畫(明以前)與善本書,因其易於流散也。至於古器物,像銅、瓷、玉器等,除非十分重要,均可暫時不收。一年半載,也不能收得盡。

——鄭振鐸致徐伯郊信(1953年3月27日)

第一重要的是:先購董源的溪山行旅圖軸。凡從日本來的東西,都應收。這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凡有被美帝垂涎欲購之可能的,也必須先收。像李唐伯夷叔齊卷等,應先收。

——鄭振鐸致徐伯郊信(1953年4月28日)

徐伯郊致王毅信商議收購四禽圖

徐伯郊致王毅信

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並非一帆風順,相反,要面臨許多困難。採訪洽商千頭萬緒,文物真偽混雜、需要審慎鑑定,還常常要面對經費緊張、海外文物商的競爭、複雜政治形勢的影響等多重考驗。這不僅需要眼光與識見,更需要策略與智慧。參與者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們的焦灼嘆息、堅守執著,也流露於信札的字裡行間。

這個工作,雖是麻煩,但成績是很大的,效果是很大的。務望繼續努力,不怕麻煩,為人民服務,必應全心全意地,革命工作就是麻煩的事。不遇到困難,而能立即成功的事是很少的。越有困難,越能增加考驗的機會,越可增強信心也。

——鄭振鐸致徐伯郊信(1953年3月27日)

香港的市面不好,正是收購的大好機會。惟必須十分的機密,十分的小心慎重,以免有壞人鑽空子。

——鄭振鐸致徐伯郊信(1952年12月30日)

在香港做事實在不像國內,一切全很困難,以後更當十分機密,十分小心慎重,並與朱市長更多的聯繫。我這一次與國家做事,完全抱了必勝的決心,多爭取一件東西,覺得多與國家做了一件事。至於個人的事,現在全不計在心裡,這一點我想您是可以信任的。

——徐伯郊致鄭振鐸信(1953年1月10日)

鄭振鐸致徐伯郊信談及:功在國家,不僅我們感激你而已

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自1952年開始,至1956年下半年接近尾聲。隨著幾宗大的收購順利完成,市面上的名品珍跡大多已有歸屬,在香港大規模的文物收購工作,由此暫告段落。

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讓大量具有珍貴价值的文物回到大陸,這其中既有書畫名品,如唐韓滉《五牛圖》、五代時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南唐董源《瀟湘圖》、宋徽宗趙佶《祥龍石圖》、南宋李唐《採薇圖》、南宋馬遠《踏歌圖》、元王蒙《西郊草堂圖》、元倪瓚《竹枝圖》等;也有宋元善本、名抄稿本,如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宋拓《神策軍碑》《蜀石經》、宋刻《周易正義》《荀子》《昌黎先生集》《河東先生集》《渭南文集》《文選》、元刻《故唐律疏議》《夢溪筆談》、汲古閣影宋鈔本《小學五書》《鮑氏集》、黃丕烈跋《漢書》《管子注》《白氏文集》等等,其中不乏海內孤本。可謂星漢燦爛、洋洋大觀。這批珍品如今分藏於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等多家公藏單位。

唐代 韓滉《五牛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社會各界人士對流散海外文物的關注並沒有結束。1958年盛懋《秋江待渡圖》入藏故宮博物院,1960年《資治通鑑》手稿入藏北京圖書館,1965年陳清華第二批善本(二十五種)入藏北京圖書館,等等,都是當年香港文物回購工作留下的餘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國家圖書館 記錄新中國成立...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開幕式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鄭宇):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 26日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批信札,包括1952年至1958年間,鄭振鐸先生等與「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件、電報存根等共計166頁,是黨和政府重視開展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的重要史料。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物流失、搶救流散國寶工作,文化部文物局建立了「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專門在香港從事流散文物搶救工作。
  • 流散文物回歸!166頁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國家...
    今天,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在國家圖書館舉行,166頁文化部文物局首任局長鄭振鐸等與「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件、電報存根被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從香港競購後捐給國家文物局。
  •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國圖
    半個多世紀前,一組往來京港兩地的書信,記錄了鄭振鐸等人為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回國默默付出的心血。26日,這批珍貴信札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並首次公開展出。為了迎接它們,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舉行隆重的儀式。
  • 「凡是國寶,都要爭取」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國圖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藝)「凡是國寶,都要爭取」,記錄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的往來信札,如今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今天下午,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在京開幕。
  • 「凡是國寶 都要爭取」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信札劃撥國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2月27日訊(記者 魏金金)12月26日,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作為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以鄭振鐸為代表的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為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付出了巨大心力。這批信札記載了很多重要文物的搶救過程,是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的重要史料。
  • 國家文物局將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劃撥國家圖書館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施雨岑)記者26日從國家文物局獲悉,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將競購成功的一批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給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近日將這批信札整體劃撥國家圖書館。記者從26日舉行的捐贈劃撥儀式上獲悉,這批信札包括1952年至1958年間,鄭振鐸先生等與「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件、電報存根等共計166頁,涉及收購小組成立、文物收購原則、真偽鑑定、資金籌措等多方面內容。今年9月,國家文物局獲悉這批信札即將在香港拍賣,遂與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聯繫。
  • 為了國寶回家,他們拼了 | 香港秘密文物收購小組之舊事
    先從香港講起。鎮國之寶《五牛圖》,傳世名作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董源《瀟湘圖》等國寶級文物的回流,都是因為神秘組織「香港秘密收購小組」。這個名單裡,有周zhou恩en來lai、鄭振鐸、郭沫若、沈雁冰、徐森玉、徐伯郊、馬衡…民國以後,大量文物流往海外,香港是主要的中轉地。
  •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在京舉行
    鄧 偉攝本報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趙曉霞)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26日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向捐贈方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頒發捐贈證書。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發表講話。
  • 曾有個秘密小組搶救流散文物 今天這百餘件信札揭開歷史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一批新中國成立初期鄭振鐸和「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往來信札今天(12月26日)入藏國家圖書館。這批166頁的文件,反映了上世紀50年代文物工作者搶救流散文物的歷史。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儀式上回顧,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將遏制文物流失、搶救流散國寶擺上重要議程。在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關心下,文化部文物局建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搶救流散香港文物,開啟了流失文物回歸的歷程。
  • 一批信札劃撥國圖 講述重要文物搶救過程
    26日,「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在北京開幕。國家文物局供圖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將遏制文物流失、搶救流散國寶擺上重要議程。在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關心下,文化部文物局建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搶救流散香港文物,開啟了流失文物回歸的恢弘篇章。
  • 秘密小組「追」寶、仁人志士獻寶、兄弟國家還寶……成立初期,「一...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題:秘密小組「追」寶、仁人志士獻寶、兄弟國家還寶……成立初期,「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怎樣「追」回大批流散國寶?新華社記者施雨岑引言:這是流失國寶回家的動人故事,亦是中華民族追夢圓夢的迢迢徵途。
  • 柳向春︱凡是「國寶」,都要爭取:香港回購文物記(上)
    因此之故,在我看來,五十年代這次香港文物回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只不過是機緣巧合、誤打誤撞罷了。這次收購,是從著名的二希回購開始的,具體情形可參拙文《二希回購史事鉤沉》(即刊於中華書局《掌故》第四輯,「二希」指的是清內府「三希堂」原藏的東晉王獻之《中秋帖》與王珣《伯遠帖》兩種名跡),此不贅。
  • 2019年中國千餘件流失文物回歸:數量多、等級高、意義大
    近年來,中國主動有序推進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為建立更加公平正義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規則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智慧。展出回歸文物,講述背後故事、傳遞迴歸文物的價值和意義,文物回歸正在被更多人關注、了解。2007年,義大利文物憲兵在本國文物市場查獲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隨即啟動國內司法審判程序。中國國家文物局在獲知相關信息後,立即與義大利文化遺產主管部門對接開展流失文物追索工作,先後組織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和多個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處開展鑑定研究,向意方提供翔實的文物鑑定意見和法律依據報告,並通過外交渠道向義大利政府正式提出文物返還要求。
  • 周總理為我們保護的那些文物古蹟......
    新中國成立後,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獲悉:流失出去的大批珍貴文物被人帶到了香港。經再三思量,鄭振鐸向時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的郭沫若和文化部部長沈雁冰作了緊急匯報。三人經反覆研討,決定以文化部的名義向周總理匯報這一情況。
  • 收藏瓷器價值千億,死後卻一件不留,來自香港的他到底圖什麼?
    上海博物館「暫得樓陶瓷館」中的藏品,其實都來自於一位香港的瓷器收藏家,他就是「暫得樓」的主人、銀行家胡惠春。清乾隆 茶葉末釉如意耳葫蘆尊 胡惠春舊藏早在他求學之時,他就收購了平生第一件古董——19世紀的民窯筆洗。對於自己收購這件筆洗的故事,他總會對此津津樂道。而在此後的瓷器收藏中,他又以明朝和清朝時期的官窯瓷器作為自己的瓷器收藏重點,據統計光是他所收藏的清朝官窯瓷器就多達九十多件。
  • 周總理為新中國保護了多少文物古蹟?
    秘密收購流失海外的文物唐代韓滉創作的《五牛圖》,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也是少數幾件唐代繪畫作品真跡之一,位列中國十大傳世名畫。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1950年初,《五牛圖》被一位寓居香港的愛國人士發現。
  • 周恩來與文物保護:親自修改介紹故宮的小冊子
    指示成立文物收購小組,秘密收購海外中國珍稀文物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到文物大省陝西視察時,就對文博系統的同志說:「我到哪個地方,都愛看這些東西,因為它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可以了解這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