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國寶,都要爭取」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國圖

2020-12-25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2月26日電(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見習記者 張藝)「凡是國寶,都要爭取」,記錄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的往來信札,如今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今天下午,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在京開幕。

開幕式現場 張藝/攝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香港成為全世界中國文物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大量珍貴文物由大陸運至香港,為避免文物流亡海外的情景復現,國家開展一系列工作,爭取國寶「歸來」。

這些信札包括1952年至1958年間,鄭振鐸先生等與「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件、電報存根等共計166頁,涉及收購小組成立、文物收購原則、真偽鑑定、資金籌措等內容。中秋伯遠帖、瀟湘五牛等國之重器因此重回祖國懷抱,流失海外文物回歸之路自此開啟。

鄭振鐸致徐伯郊信札 國家文物局供圖

今年9月,國家文物局獲悉這批信札即將在香港拍賣,遂與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德公司」)聯繫。嘉德公司為搶救保護信札不致再度流散,主動斥資競購,並無償捐獻給國家文物局。「這是歷史的大結局、大歸屬」, 嘉德公司創始人陳東升在儀式上說。

搶救流散香港文物的工作並非一帆風順,還面臨文物真偽、經費緊張、海外競爭、政治形勢等考驗。「以鄭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為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付出了巨大心力,事無巨細,親力親為。」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說,歷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們手中,為做好信札的保護研究與展示利用工作,國家文物局將這批信札整體劃撥中國國家圖書館作為永久館藏,與「西諦藏書」「木音信札」合璧收藏。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從信札中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伊始,雖然國力維艱、百廢待興,黨和政府仍將保護珍貴文物、遏制文物流失擺上了重要議程。

據悉,此次紀念展首次向社會公開這批珍貴史料,展期從今日至2020年2月26日,公眾可以前往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第七展廳參觀。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紀念展 張藝/攝

(文化副刊部編輯)

相關焦點

  •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國圖
    半個多世紀前,一組往來京港兩地的書信,記錄了鄭振鐸等人為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回國默默付出的心血。26日,這批珍貴信札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並首次公開展出。為了迎接它們,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舉行隆重的儀式。
  • 流散文物回歸!166頁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國家...
    今天,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在國家圖書館舉行,166頁文化部文物局首任局長鄭振鐸等與「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件、電報存根被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從香港競購後捐給國家文物局。
  • 「凡是國寶 都要爭取」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信札劃撥國圖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2月27日訊(記者 魏金金)12月26日,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作為新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以鄭振鐸為代表的老一輩文物工作者,為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付出了巨大心力。這批信札記載了很多重要文物的搶救過程,是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的重要史料。
  •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入藏國家圖書館 記錄新中國成立...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開幕式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鄭宇):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 26日正式入藏中國國家圖書館。這批信札,包括1952年至1958年間,鄭振鐸先生等與「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件、電報存根等共計166頁,是黨和政府重視開展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工作的重要史料。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物流失、搶救流散國寶工作,文化部文物局建立了「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專門在香港從事流散文物搶救工作。
  • 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在京舉行
    鄧 偉攝本報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趙曉霞)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26日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向捐贈方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頒發捐贈證書。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發表講話。
  • 國家文物局將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劃撥國家圖書館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施雨岑)記者26日從國家文物局獲悉,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將競購成功的一批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給國家文物局。國家文物局近日將這批信札整體劃撥國家圖書館。記者從26日舉行的捐贈劃撥儀式上獲悉,這批信札包括1952年至1958年間,鄭振鐸先生等與「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件、電報存根等共計166頁,涉及收購小組成立、文物收購原則、真偽鑑定、資金籌措等多方面內容。今年9月,國家文物局獲悉這批信札即將在香港拍賣,遂與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聯繫。
  • 一組往來京港兩地的書信入藏國圖,國寶回家幕後故事首次公開
    六十多年前,一組往來京港兩地的書信,記錄了文化部文物局首任局長鄭振鐸等為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回國默默付出的心血。今秋,這批珍貴信札被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從香港成功競購,捐贈給國家文物局,隨後被整體劃撥中國國家圖書館。昨天,這些信札首次在國圖公開亮相,講述國寶回家的故事。
  • 曾有個秘密小組搶救流散文物 今天這百餘件信札揭開歷史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一批新中國成立初期鄭振鐸和「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往來信札今天(12月26日)入藏國家圖書館。這批166頁的文件,反映了上世紀50年代文物工作者搶救流散文物的歷史。12月26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國家圖書館舉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向捐贈方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頒發捐贈證書,並宣布展覽開幕。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向捐贈方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頒發榮譽證書。
  • 一批信札劃撥國圖 講述重要文物搶救過程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 上官雲)26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向捐贈方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頒發捐贈證書,並宣布展覽開幕。
  • 從鄭振鐸信札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收購中秋帖等往事
    12月26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在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捐贈劃撥儀式暨入藏紀念展開幕式」。此批「鄭振鐸等搶救流散香港文物往來信札」包括1952年至1958年間,鄭振鐸先生等與「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成員之間的往來信件、電報存根等共計166頁,涉及收購小組成立、文物收購原則、真偽鑑定、資金籌措等多方面內容。
  • 柳向春︱凡是「國寶」,都要爭取:香港回購文物記(上)
    二希的順利回購,極大地鼓舞了國內回收流失文物的信心。當時的文物局局長鄭振鐸曾對友人劉哲民說:「『二希』已由政府收購。這是一個好消息。伯郊兄已有信來,詳告此事。凡是『國寶』,我們都是要爭取的。」(《鄭振鐸書簡》,86頁)這裡提到的伯郊即徐伯郊,徐森玉之子,也是五十年代文物回購的負責人,當時定居香港。
  • 國圖、首圖開放時間看這裡
    國家圖書館13日透露,農曆除夕至初二,國圖每天9時至16時開放,初三至初六每天9時至17時開放。需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除夕到初二這3天,國圖部分閱覽室暫不開放。另,初四和初六兩天,提供閉架服務的部分閱覽室暫不開放。具體情況可查看國圖網站通告。
  • 2019年中國千餘件流失文物回歸:數量多、等級高、意義大
    近年來,中國主動有序推進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為建立更加公平正義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規則貢獻中國力量、中國智慧。展出回歸文物,講述背後故事、傳遞迴歸文物的價值和意義,文物回歸正在被更多人關注、了解。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說,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文物的聚散回歸,與國家治亂興衰息息相關,緊緊牽動中華兒女心弦。文物返還「中國聲音」顯著增強,文物追索「中國實踐」備受矚目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甚至可以用艱難險阻來形容。每一件流失文物回歸的背後,幾乎都有著波瀾曲折的故事。
  • 搶救文物 中國藏家從日本淘回多件國寶
    「淘寶兵團」慧眼識贗品   淘寶兵團來到東京知名中國文物藏家小川恭司的商店。在店內仔細端詳了擺在櫥櫃內的文物後,北京知名文物收藏家劉文杰通過晨報記者告訴店主小川:「這些東西不是我要的價位,請拿出貴店收藏的最貴重的中國文物。」   小川恭司聞聽此言後,立刻指示工作人員拿出藏於店內一隅的其他書畫作品:「請劉先生指導。」
  • 鄭振鐸先生劫中得書
    張元濟當時就提出,為了保存孤本,必須把這部書轉化為鉛印本,要立即把最重要的部分印出來。而這和鄭振鐸的想法不謀而合。但是這些事情不是他們兩個人可以決定的,因為當時商務印書館的實際負責人已經遷到香港,商務印書館的印刷廠也搬了一部分到武漢。而且,鄭振鐸這個書是為國家買的,這個書能不能印是要問政府當局,要教育部長同意的。後來交涉成功了,出了一部書叫《孤本元明雜劇》。
  • 為了國寶回家,他們拼了 | 香港秘密文物收購小組之舊事
    現實版的《古董局中局》和《盜墓筆記》,要遠遠比小說來的精彩離奇。先從香港講起。鎮國之寶《五牛圖》,傳世名作王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董源《瀟湘圖》等國寶級文物的回流,都是因為神秘組織「香港秘密收購小組」。
  • 回望鄭振鐸先生 多虧他太和殿的唐三彩大馬得以存世
    家中頂梁柱的倒塌,使得孤兒寡母的日子十分艱難,他的母親上要侍候婆婆,下要拉扯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堅強地憑著自己的雙手幫人家縫縫洗洗,來掙點微薄的收入。母親的心願是要孩子「好好讀書上進」,就算熬夜做工,也要讓孩子上學讀書。母親勞作的艱辛深深地印在了鄭振鐸的心裡,他暗下決心不辜負慈母的期望。上學的鄭振鐸家貧衣薄,愛流鼻涕,得到了「鼻涕佛」的綽號,同學們都嫌棄他。幸運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師——黃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