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末年,社會紛亂,民眾窮蹙,陶淵明遂創作了《桃花源記》。文章以離奇的想像,優美的文字,和美的意境,創造了一副和樂美滿的「世外桃源」。桃源洞中人們溫馨幸福的生活與醜陋的現實社會構成鮮明的對比,形成了「世外桃源」(香格裡拉)這個成語,也感染了億萬讀者,千年以來一直為人們久久難忘。
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臺灣,在由農業向工業化社會轉化的過程中,物質文明迅速發展,但精神文明建設沒有跟上,許多人急功近利、唯利是圖,人性中貪婪、自私的一面迅速釋放,這不僅使社會風氣惡化,而且極大地束縛了人自身的發展。這時,作家李樂薇就以優美的筆墨,在喧囂的都市文明中創作了新的「世化桃源」——《我的空中樓閣》。
一《我的空中樓閣》都寫了什麼內容?
山上的小屋。
作者筆下的小屋位於山脊,他先後用「眉梢的痣」「風帆」「飛雁」等事物來比喻小屋,突出了清新、自然小屋給山帶來的柔和、靈動、生氣、情調等美感。
2.小屋周圍的樹。
作者先指出「山上有一片純綠色的無花樹」,然後用花作對比,突出了樹清健、挺拔、苗條、婀娜、活力、精神等富於美感的特點。之後,作者又以樹作對比,突出小屋靜、小巧、別致出色等特點。
接下來,作者又寫了:小屋後面的一棵大樹讓小屋變得「含蓄而有風度」;換個角度,從山下看,小屋在樹的掩映下變得「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顯出輕靈而自由的特點。
3.小屋的「領土」和「花」。
「領土」部分作者重點寫了小屋的「領土」與「領空」,兩者一小一大,一實一虛,對比之中使作者得以遊目騁懷,盡情享受「山外青山」及「綠野阡陌」之美,愉悅耳目,舒展心靈。
「花」部分,作者用圍牆內紫藤、月季等有形的花,與朵狀或片狀、絢爛或飄落的紅白不一的雲霞作比較,虛實結合,再次將小屋的環境寫得清新優美。
4.小屋的「空氣」和「光線」。
由於處在山上,作者覺得小屋的「空氣」清新香甜。白天的小屋由於多窗而光線明亮;破曉或入暮時,作者以「花蕊綻開」或「花瓣微微收攏」來比喻光線從微弱、柔靜、寧謐逐漸發生的變化。這種虛實結合的描寫,使小屋增添了科學、浪漫的特點。
5.小屋的交通。
小屋的獨立、安靜,讓作者享受了充足的睡眠、美夢等人間清福。之後,作者寫了小屋出入的交通要道。山路一邊是「高高的山坡」,一邊是「稻浪起伏的綠海」,由於小屋的快樂、幸福,作者出入時覺得自己身輕如飛、心情雀躍,山坡一跳即過,山路自動後退,於是山坡化成「幸福的階梯」,山路則變成「空中走廊」。
6.小屋變身為「空中樓閣」。
夜晚,小屋由白天的清晰變得朦朧,山下「燦爛的萬家燈火」把黑暗照亮,山上「疏落的燈光」把黑暗照淡,「淡如煙,淡如霧」之後,山和樹都變得虛無縹緲,小屋也「霧失樓臺」,變成「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它雖然沒有複雜的設計和豪華的裝修,卻有鳥語盈耳,如詩如畫的自然之美!
二 心是「桃源」,則處處皆「桃源」!
其實,如果拋開作者的想像與比喻,他筆下的小屋是非常簡陋的。然而,作者卻避開物質財富,避開人文風景,虛實結合地幾乎將全部筆墨集中在自然風景的描繪之上:用小屋的玲瓏、清新、自然,突出它給山帶來的柔和、靈動、生氣、情調等美感;用樹木的掩映,突出小屋的輕靈、自由(小屋的「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已經體現了「空中樓閣的某些特點,為後文做了鋪墊)之美;用小屋的領土之小,突出小屋的領空無限之美;用圍牆內花的有限,突出天上雲霞等「上帝玩賞的牡丹或芍藥」之美;用花瓣的綻開和收攏比喻光線的變化之美;用步行時山路風景的變化,突出小屋的交通之美(「山路被我喚做空中走廊」再次為後方寫小屋變成「空中樓閣」做鋪墊)。
所以,小屋之所以能變成「空中樓閣」,固然利益於樹的掩映、光線的朦朧、高山的抬升、星點的輝映,更重要的則是作者情思的投射。由於作者的視角及想像,小屋才「若隱若現,凌空而起,姿態翩然……象鳥一樣,蝶一樣,憩於枝頭,輕靈而自由!」;由於作者的快樂與幸福,才會「只覺得出外時身輕如飛,山路自動地後退;歸來時帶幾分雀躍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過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個名字,叫幸福的階梯,山路被我喚做空中走廊!」;更是由於作者對於自然美的欣賞及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小屋才能變成「煙霧之中、星點之下、月影之側的空中樓閣!」感嘆號代表感情的強烈,這三個感嘆號的作用下,小屋的自然美得到了無與倫比的烘託!
所以,小屋的美,離不開作者內心美麗而寧靜,離不開作者身心對美的追求,這正如生活中的一句俗語「心靜自然涼」,又如陶淵明所說「心遠地自偏」。據傳,太祖年輕時就常常到鬧市讀書,以此來鍛鍊自己的定力。所以,心是「桃源」,則處處皆「桃源」!抱怨生活環境吵鬧時,不妨想一想陶淵明的格言與太祖的事跡,不妨讀一讀這篇《我的空中樓閣》,以便給心靈放個假,享受一下生活的安閒與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