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7月21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開啟對圓明園石刻文物文字化存檔工作,北大以三維掃描、攝影測量等等手段進行修復圓明園。更通俗點來說,北京大學組織一批相關數位化專家,希望通過高科技手段對圓明園進行重建。有網友提出質疑:為何國家每年要拿出這麼多的專用款項,用來重建這所清朝皇家陵園呢?這則消息背後到底蘊含著怎樣不為人知的隱情嗎?
圓明園是清代大型皇家園林,位於北京西北郊,佔地面積達到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則有16萬平方米。據史料記載。圓明園大約是興建於康熙末年和雍正初期,且"圓明園"這一名稱還是由康熙皇帝親自命名。1860年,圓明園遭英法聯軍焚毀,此後遭過多次劫難。如果有參觀過圓明園的朋友應該會清楚,圓明園現存遺址大多為殘垣斷壁,遠瀛觀和大水法只剩下一些外部石柱或者建築,很難看出這所荒地居然是清朝時期,頗受康熙雍正青睞的皇家園林。
雖然從史書還有其他一些文字資料來看,鼎盛時期的圓明園簡直是包羅萬象,中西合璧。可是被歐洲列強肆意焚毀之後,這所皇家園林早已不復當年之勇。近些年來,圓明園十二銅首回歸工作如火如荼展開,不少愛國人士慷慨解囊,現已有七尊圓明園流失獸首銅像以不同方式回歸中國。2018年,圓明園管理處就已經開始申請專項修復資金,直到2020年圓明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正式進行重建工作,免不了這次重建工作又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且通過數位化技術,對遠瀛觀和大水法進行線上修復,這聽上去就似乎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
很多網友認為:圓明園說到底只是清朝皇家園林,誠然沒被破壞時景色異常優美,堪稱一最。只不過這麼多年來,我國文物部門聯合不少愛國人士,已經對圓明園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精力,比如那七尊回歸祖國的十二生肖獸首銅像已花費數10億人民幣。那麼不少網友的初衷就是,我們是否需要花這麼多的真金白銀,用來修復圓明園?將這些錢放在其他領域上面是不是更加划算?筆者認為,這部分網友想法還是有失偏頗。
我曾經有幸去過圓明園,除了西洋樓部分,剩下的部分像是一所大公園,並充滿人文氣息,包括之前建築部分地基都還存在。而之所以近幾十年來不斷對其進行修復重建,就是要通過圓明園時刻警醒後人"勿忘國恥。"勿忘國恥並不代表要報仇雪恨,我們要記住,160年前英法聯軍是如何來到中國進行燒殺搶掠!圓明園只是個媒介,文化載體。
其實說白了,它就是一所殘破的公園,的確沒多少利用價值。但是有圓明園在,後人就會時刻想起這段屈辱的過往,激勵我們砥礪前進。拋開歷史因素不談,圓明園有很高的警醒因素。勿忘國恥並不代表記住仇恨,借古比今更能提醒後人珍惜如今生活,所以筆者舉雙手贊成修建圓明園工作。據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先利用數位化存檔工作,再用上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三維雷射掃描等先進技術手段生成遺址圖樣數據。
再結合圓明園此前留有圖像,還有文字性歷史文獻描述,進行桌面端和移動端的修復工作。修復完成之後,不少網友可以通過手機瀏覽圓明園三維虛擬圖像,讓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參考文獻:清史稿、圓明園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