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圓明園罹劫150年紀念日。在北京,圓明園管理處等單位牽頭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除了文物展外,還邀請了法國歷史學家伯納 布立賽以及臺灣歷史學家汪榮祖等做訪談。而昨晚,圓明園學會發布了一份針對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全球倡議書。 面對這個最大的「民族傷口」,中國民眾最關心的兩個話題———眾多流失海外的圓明園文物如何回歸?圓明園的廢墟遺址是否有望在未來復原重建?此時再度被點燃。
復建之爭———核心建築大水法肯定不重建
上周,國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圓明園遺址被列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這也意味著,圓明園將以全新理念開啟相關考古發掘和保護修復工程。
廣州文博界專家吳凌雲告訴記者,「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理念最開始就是因圓明園而起的。」吳凌雲回憶說,早在1983年,中央批准北京市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時就明確提出了圓明園遺址公園的概念。及至2000年,一份《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獲批,提出要恢復歷史上圓明園的山形水系。2008年,九州景區40萬平方米整理並開放,這是圓明園山形水系的典型代表,也是圓明園核心區300年來首次開放。
然而多年來,圍繞圓明園是否應該復建的問題在考古界、歷史學界一直爭議不斷,「廢墟派」和「重建派」之間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在圓明園罹劫150年之際,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傑向外宣布,將有選擇地恢復一部分內容,比如土木建築之類,讓人有強烈的對比,更能激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但核心建築———西洋樓、大水法肯定不能重建。
而多年來圓明園的考古、修繕等工作顯得緩慢而謹慎,目前圓明園40景已經有18處完成了垃圾清理、考古勘探,基本把遺址的地形整理了出來。儘管有一些專家認為可恢復圓明園遺址內的部分景觀,但學者韓水法認為,如今的圓明園中有許多「人為添加的現代建築」,「裡面太商業化了,很有紀念意義的東西被庸俗化」,都應該拆除,這樣才能維持歷史遺蹟的原貌。
流散文物———流失海外百年廣彩瓷瓶回歸
眾多流失海外的圓明園文物如何回家?圓明園方面昨日舉辦了兩個別具意味的活動。除了昨晚發布了一份針對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全球倡議書外,還舉辦了肯普森家族捐獻文物儀式。目前,兩個流失海外百年的廣彩瓷瓶已經運抵圓明園,由肯普森家族代表無償捐贈。儘管肯普森家族的祖輩在150年前跟隨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參與了對圓明園的洗劫,但這次的主動捐贈卻有一種特別的「昭示」作用:文物理應回歸。
圓明園管理處還展出了悉心修復、收集的一批圓明園文物。150件劫後重生的圓明園文物成為關注焦點,包括雕花石洗、雕花石堆、雕花石桌、西洋石構件、石獅子等。而陳名傑也對媒體表示,目前圓明園流失在國內外的文物至少有150萬件,大部分精華流失在海外。
另外,一尊由法國雕塑家娜什拉 凱努製作的雨果半身雕塑,昨日矗立在圓明園的大水法遺址旁,因為他在150年前就曾寫道:「一天,兩個強盜走進了圓明園,一個搶劫,一個放火,一起徹底毀滅了圓明園……我希望有一天,法蘭西能夠脫胎換骨,洗心革面,將這不義之財歸還給被搶掠的中國。」
南方日報記者李培實習生文秀維溫友麗
·富二代校內撞飛兩女生高喊:我爸是李剛(圖)
·陝西警方澄清「不明飛行物帶走村莊」傳言
·鹽津發生4.6級地震尚無人員傷亡報告(組圖)
·億萬富翁餘海波駕豪車三次堵路圍毆交警
·全國各地眾老闆手機號信息遭網上洩露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新聞頻道】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