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的廢墟

2020-12-10 悅文天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

六月的北京,天氣之炎熱,絲毫不亞於江南。五天的遊覽日程,緊張地排滿了長城、故宮、十三陵、頤和園、北海、天壇等內容。因時間所限,圓明園遺址和香山等景點未列入遊覽計劃。然而,緣於一種難以釋懷的情結,第四天上午遊覽完頤和園之後,我還是決定放棄計劃中的北海,選擇了圓明園遺址公園。

長春園西洋樓大水法遺蹟

歷史上的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始建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圓明園最初的規模並不大,後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前後五個皇帝,耗時一百五十餘年不斷的修葺和擴展,才最終成為佔地五千兩百餘畝的天下第一園。

圓明園繼承中國三千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築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園林的委婉多姿,同時還吸取歐洲園林建築形式,園內的西洋樓景區便是東西方園林交流成果的傑作。

圓明園不僅是一座景致綺麗的皇家園林,更是一座收藏豐富的皇家博物館,園內大大小小的殿堂裡陳列著無以計數的紫檀家具、珠寶玉器、書畫典籍等稀世文物。法國大作家雨果曾感嘆道:「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

長春園西洋樓海晏堂遺蹟

徜徉在圓明園遺址公園裡,我只能憑藉歷史的記憶與殘留的廢墟,去想像這座曾經美輪美奐的皇家園林,是怎樣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贏得「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和「萬園之園」的美譽與輝煌。

一直以為,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的圓明園,除了石頭,什麼都沒了,就像一部電影中的臺詞:「能燒的都燒了,就剩下這些石頭。」然而,從一些珍貴的歷史遺留照片中,我發現慘遭英法聯軍劫掠與焚燒後的圓明園,剩下的並不都是石頭,一些樓臺、器物還較為完整,是後來國人和盜賊們一次又一次地光顧和破壞,才最終淪為今日模樣。

近年來,再建圓明園之聲時起。再建圓明園,並非只是今人的想法,清帝同治與光緒都曾有此念頭,無奈當時內憂外患,國力不濟。

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的,還有與圓明園相鄰的清漪園。26年後(1886年,光緒12年),大權獨攬的西太后慈禧下令重修清漪園,並改名為頤和園。浩大的工程前後耗時九年,共花費白銀一萬萬兩,不僅動用了國庫的銀兩,甚至還挪用了海軍的軍費。頤和園竣工的這一年(1895年),慈禧六十大壽。慈禧六十大壽的這一年,號稱擁有世界第六、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在清廷對日宣戰僅半年之後,全軍覆沒。清政府被逼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要向日本國支付兩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而且還要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的大好領土。

用昔日慈禧重修清漪園之淫慾,喻今人再建圓明園之雄心,似乎不恰當。今天,我們或許真的有能力再建一座圓明園,然而又有何意義?是要向世人炫耀我們的富有,還是以此證明我們的強大?以一座園林來顯示自己的富有與強大,難免有些幼稚與浮躁。更況,我們並未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強大與富有。

今天,我們缺少的絕不是一座「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或其它什麼「天下第一」的標誌物,而是一種敢於正視民族弱點和修正民族品德的精神。還是讓那些充滿委屈的殘石斷柱,時時提醒我們這個曾經飽受過屈辱與苦難的民族吧!

夏日午後,驕陽似火,遊人罕至。佇立於圓明園廢墟前,我能聽見歷史的吶喊和自己的心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

相關焦點

  • 圓明園的廢墟
    因時間所限,圓明園遺址和香山等景點未列入遊覽計劃。然而,緣於一種難以釋懷的情結,第四天上午遊覽完頤和園之後,我還是決定放棄計劃中的北海,選擇了圓明園遺址公園。長春園西洋樓大水法遺蹟歷史上的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始建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 直播預告 | 面對圓明園廢墟的歷史沉思
    歷史上的圓明園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春熙院、熙春園五園組成,圓明園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和「萬園之園」。1860年10月慘遭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淪為一片廢墟。
  • 歷經四次劫難,圓明園最終淪為一片廢墟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圓明園四十景仍剩下超過13處的景觀,但山形水系並未破壞。此後100多年,圓明園先後歷經「火、木、石、土」四次劫難,最終將一個美麗絕世的圓明園變為一片廢墟。劫火1860年10月,圓明園慘遭英法聯軍焚毀,大多數建築絕被燒毀,園中的花草樹木也遭到嚴重損害。同治年間,清政府調查後發現圓明園尚存13處景觀。比如方壺勝景、蓬島瑤臺都是建在水中的,英國人沒有船,因此燒不到。至少圓明園的中國園林部分還未成為一片廢墟,甚至有些建築還保存得相當完整。但這場劫掠和焚燒,僅僅只是是這座名園災難的開端。
  • 在數字時代,圓明園不再是文明的「廢墟」
    視頻由北京數字圓明園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提供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記者屈婷 高杉)圓明園十二獸首所在處——海晏堂冉冉升起,獸首吐水,觀眾站立的地方被藍色的水波「浸」滿,視野漸入地下,巨型水利機械如200年前那般運行、轟鳴……在360度的環形空間裡,海晏堂「復活」了。
  • 歷經四次劫難,圓明園最終淪為一片廢墟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圓明園四十景仍剩下超過13處的景觀,但山形水系並未破壞。此後100多年,圓明園先後歷經「火、木、石、土」四次劫難,最終將一個美麗絕世的圓明園變為一片廢墟。劫火1860年10月,圓明園慘遭英法聯軍焚毀,大多數建築絕被燒毀,園中的花草樹木也遭到嚴重損害。同治年間,清政府調查後發現圓明園尚存13處景觀。比如方壺勝景、蓬島瑤臺都是建在水中的,英國人沒有船,因此燒不到。至少圓明園的中國園林部分還未成為一片廢墟,甚至有些建築還保存得相當完整。但這場劫掠和焚燒,僅僅只是是這座名園災難的開端。
  • 圓明園廢墟遺址是否復原重建?專家觀點不一
    昨天是圓明園罹劫150年紀念日。在北京,圓明園管理處等單位牽頭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除了文物展外,還邀請了法國歷史學家伯納 布立賽以及臺灣歷史學家汪榮祖等做訪談。而昨晚,圓明園學會發布了一份針對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全球倡議書。 面對這個最大的「民族傷口」,中國民眾最關心的兩個話題———眾多流失海外的圓明園文物如何回歸?
  • 我是廢墟派,建議修建遺址博物館,寫在圓明園罹難160周年之際
    160年#)最初對圓明園罹難一事,產生深刻印記的,來源於一部電影《火燒圓明園》,劉曉慶在其中扮演慈禧,當時,對這個女人簡直恨透了,覺得圓明園之所以被燒,都是她的責任。火燒圓明園第一次去圓明園的時候,還正值青春年少,那時,還是個熱血青年,看到這一片廢墟,對英帝和法帝咬牙切齒、深惡痛絕,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
  • 華夏民族文化:160年,復建派與廢墟派爭論中的圓明園
    小時候曾因坐公車去頤和園在「圓明園」一站下錯了車,誤打誤撞走進了圓明園,被眼前「一片荒涼」的世界所震驚,從此與圓明園結下「不解之緣」。在劉陽的內心,一直有一種執念,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弄清楚圓明園到底有多少文物流散於世界各地、國內各地,儘管他知道,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150年前圓明園被毀,之後專家對其修復,廢墟下竟然還有意外之喜
    ,比較知名的便是圓明園十二獸首,這些年通過國家和民間收藏家的努力,有些文物已經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國家也一直沒有放棄尋找,並且對於那片廢墟,國家也一直抱有希望,先後進行過好幾次考古挖掘,嘗試修復。一、保護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對圓明園的遺址的保護工作就提上了日程,首先做的就是恢復園內的綠植,至於為什麼從綠化開始,原因自然是當時國內百廢待興,這項工作是比較簡單好做到的。而且綠植看起來生機勃勃的,也讓這片廢墟看上去有了幾分生命力。
  • 「廢墟」的價值
    11月11日,國家文物局就「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的建議」作出答覆稱,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 「廢墟」的價值
    11月11日,國家文物局就「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的建議」作出答覆稱,遺址以斷壁殘垣告誡後人勿忘國恥、警鐘長鳴,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有關圓明園是該保留現狀還是恢復重建的爭論其實已經持續多年,這並非一個新話題。
  • 哭泣的圓明園 憤怒的圓明園
    ——遊覽圓明園觀感圓明園,曾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中國皇家園林。、廢墟,殘簷斷壁,滿目瘡痍,零亂的石塊、遍地的碎瓦,不禁感慨萬千。今天這些廢墟遺址,好像在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炎黃子孫:「落後就要挨打!」特別是廢墟中那些殘留的石柱,雖然傷痕累累,但仍然挺立著,好像在憤怒、在怒吼,在控訴英法聯軍當年的暴行!同時,又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忘記帝國主義給我們帶來的沉重災難,不要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在激發我們,要繼續奮發圖強,決不能讓這樣的歷史悲劇在中國重演!!
  • 圓明園,被洗劫的連石頭都不剩,卻不料廢墟中還暗藏5萬多件文物
    就像圓明園,這個被世界譽為金碧輝煌的東方博物館,卻在1860年被西方列強瘋狂洗劫,曾經的輝煌建築也在一夜之間成了一片廢墟。裡面數以萬計的文物,要麼被當場破壞,要麼被帶走流失海外,至今都無法全部收回。不過值得慶幸的是,100多年後,專家在修復圓明園時,卻意外收穫了埋在廢墟中的50000多件文物。
  • 圓明園被毀100多年後,專家著手修復時,廢墟下挖出50000多件文物
    引言 眾所周知,中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這期間曾建造過眾多的宏偉建築,其中圓明園精美宏大,更像是人間仙境。圓明園在還沒被破壞前,曾被世界譽為是金碧輝煌的東方博物館。
  • 遊圓明園有感 懷著沉痛的心走在廢墟之上
    有一個地方叫圓明園,它曾經是中國的驕傲。   笙歌間,它壯麗輝煌的美只剩下碎片。抓一把土,我感受到熾熱的憤怒,列強的鐵蹄踐踏之聲還在迴蕩;撫一棵樹,我聽到痛徹肺腑的哀號。站在這裡,感受到、聽到的,不只我一個人,還有和我一起站在這片黃土地上的來自各國的華人。
  • 圓明園被毀100多年後,專家著手修復時,廢墟下挖出50000多件文物
    引言 眾所周知,中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這期間曾建造過眾多的宏偉建築,其中圓明園精美宏大,更像是人間仙境。圓明園在還沒被破壞前,曾被世界譽為是金碧輝煌的東方博物館。
  • 圓明園被毀100多年後,專家著手修復時,廢墟下挖出50000多件文物
    引言眾所周知,中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這期間曾建造過眾多的宏偉建築,其中圓明園精美宏大,更像是人間仙境。圓明園在還沒被破壞前,曾被世界譽為是金碧輝煌的東方博物館。,宏偉的圓明園就這樣消失在中華大地。
  • 「餘途閃小說」穿越廢墟
    穿越廢墟 餘途閃小說 ★★★★★ 站在山腳下一片拆散的院落廢墟上,老愚有了立於作古廢墟上的錯覺。這很像他去過的龐貝古城,還有圓明園。
  • 圓明園被毀150多年後,考古隊在修復時,從廢墟下發現5萬多件文物
    其中,代表著中華文明的萬園之園圓明園更是遭遇了徹底的毀滅,數萬件文物寶貝被西方強盜洗劫一空,文物就此流失海外。時隔150多年後,當專家們再次修復圓明園時,卻意外在地底下收穫了5萬多文物。圓明園修建於清朝康熙時期,原本只打算修個小園子贈給自己的四皇子,但在隨後的日子中,康熙厭倦了高牆圍體,於是便寄託自己想要突破束縛的心意於圓明園中,擴建這個園子。
  • 圓明園罹難,保護還是重建?
    記得2013年去圓明園遊覽,進門後拿著一張園區地圖,上面的景點名稱都是按照當年未損毀的時候標註的,只不過當走進夏宮,遊轉於園林之間的時候,地圖上的宮殿已經淪為了廢墟,除了少數幾處廢墟還有後來修建的亭閣外,基本上都是花花草草還有綠樹成蔭,的確,雖不比頤和園更適避暑,卻也可以算是乘涼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