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
六月的北京,天氣之炎熱,絲毫不亞於江南。五天的遊覽日程,緊張地排滿了長城、故宮、十三陵、頤和園、北海、天壇等內容。因時間所限,圓明園遺址和香山等景點未列入遊覽計劃。然而,緣於一種難以釋懷的情結,第四天上午遊覽完頤和園之後,我還是決定放棄計劃中的北海,選擇了圓明園遺址公園。
長春園西洋樓大水法遺蹟
歷史上的圓明園,由圓明、長春、綺春三園組成,始建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圓明園最初的規模並不大,後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前後五個皇帝,耗時一百五十餘年不斷的修葺和擴展,才最終成為佔地五千兩百餘畝的天下第一園。
圓明園繼承中國三千多年的優秀造園傳統,既有宮廷建築的雍容華貴,又有江南園林的委婉多姿,同時還吸取歐洲園林建築形式,園內的西洋樓景區便是東西方園林交流成果的傑作。
圓明園不僅是一座景致綺麗的皇家園林,更是一座收藏豐富的皇家博物館,園內大大小小的殿堂裡陳列著無以計數的紫檀家具、珠寶玉器、書畫典籍等稀世文物。法國大作家雨果曾感嘆道:「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
長春園西洋樓海晏堂遺蹟
徜徉在圓明園遺址公園裡,我只能憑藉歷史的記憶與殘留的廢墟,去想像這座曾經美輪美奐的皇家園林,是怎樣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贏得「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和「萬園之園」的美譽與輝煌。
一直以為,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的圓明園,除了石頭,什麼都沒了,就像一部電影中的臺詞:「能燒的都燒了,就剩下這些石頭。」然而,從一些珍貴的歷史遺留照片中,我發現慘遭英法聯軍劫掠與焚燒後的圓明園,剩下的並不都是石頭,一些樓臺、器物還較為完整,是後來國人和盜賊們一次又一次地光顧和破壞,才最終淪為今日模樣。
近年來,再建圓明園之聲時起。再建圓明園,並非只是今人的想法,清帝同治與光緒都曾有此念頭,無奈當時內憂外患,國力不濟。
1860年被英法聯軍燒毀的,還有與圓明園相鄰的清漪園。26年後(1886年,光緒12年),大權獨攬的西太后慈禧下令重修清漪園,並改名為頤和園。浩大的工程前後耗時九年,共花費白銀一萬萬兩,不僅動用了國庫的銀兩,甚至還挪用了海軍的軍費。頤和園竣工的這一年(1895年),慈禧六十大壽。慈禧六十大壽的這一年,號稱擁有世界第六、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在清廷對日宣戰僅半年之後,全軍覆沒。清政府被逼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要向日本國支付兩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而且還要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的大好領土。
用昔日慈禧重修清漪園之淫慾,喻今人再建圓明園之雄心,似乎不恰當。今天,我們或許真的有能力再建一座圓明園,然而又有何意義?是要向世人炫耀我們的富有,還是以此證明我們的強大?以一座園林來顯示自己的富有與強大,難免有些幼稚與浮躁。更況,我們並未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強大與富有。
今天,我們缺少的絕不是一座「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或其它什麼「天下第一」的標誌物,而是一種敢於正視民族弱點和修正民族品德的精神。還是讓那些充滿委屈的殘石斷柱,時時提醒我們這個曾經飽受過屈辱與苦難的民族吧!
夏日午後,驕陽似火,遊人罕至。佇立於圓明園廢墟前,我能聽見歷史的吶喊和自己的心跳。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