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22景復原 網上3D版可虛擬遊園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微風拂起,福海泛起波瀾;夕陽下,長春園含經堂發出金光……昨日,清華大學舉辦「數位化視野下的圓明園國際論壇」,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首次發布一項名為「再現圓明園」(Re-Relic)項目的最新成果——圓明園22景的3D復原效果圖。同時,「再現圓明園」網站(www.Re-Relic.com)正式開通,公眾可觀賞發布景區的圖像與3D視頻,實現網上虛擬遊園。

據介紹,「再現圓明園」項目於去年4月啟動,目前第一期工作已經結束,通過資料收集和原始檔案數位化,形成了基礎史料資料庫,完成正大光明、九州清宴、方壺勝境、同樂園、含經堂等22個景區(20個景區在圓明園,2個景區在長春園)、55個時空單元的全景復原三維模型庫,搭建 「再現圓明園」網站,並通過該平臺發布22個景區的信息。

「再現圓明園」項目負責人賀豔透露,「再現圓明園」二期工作已經啟動,福海周邊的10餘處景點將以虛擬實境的形式復原,同時西洋樓景區的調研測繪工作也將展開。

圓明園22景的3D復原效果圖和影像資料全部在「再現圓明園」網站上呈現。

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梁偉表示,網站會持續更新,增加更多的復原景點,成為公眾參與的互動平臺。鑑於「再現圓明園」項目需要大量資料和數據支撐,梁偉還希望文物部門能推進圓明園遺址勘查與測繪工作,收集圓明園圖紙、建築構件的機構和個人也能夠向項目課題組提供資料和複製品。

昨日,參加論壇的圓明園管理處主任陳名傑向記者表示,「再現圓明園」項目的一期成果將有望「落地」圓明園。據悉,初步設想是在22處景點建設信息亭,遊客可在現場直觀對比景點焚毀前後的景象。

 22景區復原背後的四個「第一次」

首次復原長春園含經堂景區,首次復原圓明園的建築內飾,首次復原圓明園的山水植被,首次復原圓明園建築的彩畫裝飾,首次復原不同時期的建築風貌,眾多「首次」成為22景復原後的最大看點。「再現圓明園」課題組的成員向記者詳解其中的細節。

■看點一:

首次精確再現九州景區

以及長春園的核心景區

含經堂是長春園的核心景區,規模宏大,也是本次復原工作中規模最大的景區之一,乾隆皇帝將此處作為歸政娛老之所,但遺憾的是,他從來沒有住過。

含經堂復原過程中,由於沒有「圓明園40景圖」這樣直觀的檔案資料,2001—2003年含經堂遺址考古挖掘報告就成為復原的重要依據,對於每間宮殿的高度、層數則嚴格依據宮廷文獻、則例和樣式雷圖圖紙。此外,因故宮樂壽堂仿含經堂核心建築淳化軒建造,課題組的工作人員復原淳化軒時,參考了故宮樂壽堂的建築式樣。

■看點二:

首次復原不同時期建築

體現不同皇帝的審美觀

圓明園在300年的時間裡,各景點大都經過變遷,有些甚至變化巨大,這些變化體現了不同皇帝的造園思想和審美觀。

「圓明園40景」之一的上下天光此次按乾隆初期、中期、道光中前期、鹹豐時期和遺址時期還原,從乾隆初期一座有曲橋的兩層臨水亭榭到道光時期大規模改建成為「涵月樓」(又名煙雨樓),再到鹹豐時期在樓外增加天棚,直到被焚毀後成為廢墟,上下天光建築群300年的演變清晰地被呈現出來。

在復原上下天光不同時期的建築時,項目課題組參考了當時的圖紙,並進行實地勘測。課題組成員劉川告訴記者,經過不同時期的人為破壞,上下天光遺址處的柱杵、石臺基位置大都被移動過,而有些數據與史料記載的又不相同,這些難點需要多次求證,才能找出最接近真相的答案。

■看點三:

首次復原圓明園

山形水系和植被

作為一座皇家園林,圓明園裡山形、水系、奇花異草遍布。在復原景區建築的同時,周邊的山水和植被也同時被復原,這些植物結合圓明園的園林建築、山水體系,營造出豐富多樣的園林空間。據介紹,通過查閱宮廷文獻和則例,「圓明園40景」圖、御製詩文,確定圓明園除了北方園林常見的樹種和花卉,例如松柏、柳樹、桃花、杏花、海棠、玉蘭、銀杏、梧桐外,還有芭蕉、羅漢松、梅花、山茶、蘭花、茶樹等珍稀植物。

■看點四:

首次精確再現彩畫

以及室內裝修

圓明園的彩畫大量用金營造金碧輝煌的建築特色,圖案和類型豐富。建築的內部裝飾也是極盡奢華。課題組成員殷麗娜告訴記者,本次對坦坦蕩蕩景區的半畝園建築室內做了精確還原,通過參考故宮當年仿半畝園室內裝修的倦勤齋的室內裝修,再現乾隆時期半畝園室內富有變化的建築空間和別具特色的裝飾細部。而復原彩畫均根據文獻、則例記載進行選用,例如方壺勝境、光風霽月和清音閣戲樓的彩畫內容均經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實地取材,再根據記載重新繪製,精確再現圓明園不同時期的建築色彩和裝飾特色。

 復原一個景區需十二道手續

一個景區的復原,需要經過文獻檔案研讀、樣式雷圖辨析、寫景圖(如四十景圖各不同版本)和老照片辨析、遺址詳細勘察和營建技術分析。建築的復原包括木作、磚石作、油飾彩畫、室內裝飾;園林景觀的要素包括植物配置,疊山理水,楹聯匾額,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一個景區的全貌。在確定景區的全部要素後,通過實地勘測進行精確建模,將建築、山水、遺址完整地復原出來。

以福海西側的「坦坦蕩蕩」 景區為例,主要的基礎檔案包括:不同時期繪製的圓明園寫景圖,與「坦坦蕩蕩」景區相關的樣式雷圖檔案,與圓明園有關的清代奏銷檔案、活計檔、旨意檔,實測地形圖、考古資料、實地勘測數據、手繪圖紙及照片,圓明園航拍圖,最終復原坦坦蕩蕩景區不同時期的面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圓明園首批數字復原3D實景圖面世 再現繁華盛景
    [提要] 去年4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清華合作發起了「數字圓明園」的科研項目,通過計算機全景三維虛擬技術「重建」圓明園,建立圓明園基礎史料資料庫,目前已完成了圓明園22個景區的復原設計。昨日,圓明園首批數字復原的3D實景圖面世,22張圖片讓觀眾仿佛置身於圓明園的繁華盛景中。
  • 圓明園第一景正大光明在3D效果圖上重現
    圓明園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離宮型皇家御苑,是清代皇家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再現圓明園」研究工作運用數位化技術對圓明園面貌進行虛擬再現,展現圓明園面貌。對此,學者賀豔在紫禁城雜誌《再現·圓明園——正大光明》一文中作了詳細介紹。
  • 「故事」清華教授郭黛姮:圓明園究竟長什麼樣?3D復原驚豔了世界
    從2009年開始,她帶領80多位研究人員開始了圓明園的數字修復工程,藉助數位技術,重新「恢復」圓明園的原貌。情定圓明園,數位化再現上世紀80年代末,郭黛姮主持了珠海一個旅遊景區——圓明新園的設計工作。在那個以圓明園為樣本的園林中,郭黛姮精選出圓明園四十景中的十八景加以復原。
  • 清華教授團隊「虛擬實境」圓明園 重現圓明園歷史原貌
    不同景區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面貌  今年是圓明園建園310周年,為了讓這座承載歷史和記憶的「萬園之園」重現當年模樣,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帶領她的團隊用了15年,完成了所有能夠採集到詳實信息的景區的數位化復原工作。目前,精準數字復原景區達全園總量的60%。
  • 還原圓明園:數位技術復原「正大光明」,精確到裝修細節
    「再現圓明園」研究工作運用數位化技術對圓明園面貌進行虛擬再現,展現圓明園面貌。學者賀豔在紫禁城發表的《再現·圓明園——正大光明》一文中,這樣為我們講述了復原細節。圓明園圖畫 網絡圖片圓明園四十景之首為「正大光明」。以可靠史料為依據,復原精確到正大光明景點建築細節。對於地面鋪裝。
  • 重現圓明園:第一景正大光明復原進行中,數位技術助虛擬再現
    圓明園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離宮型皇家御苑,是清代皇家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再現圓明園」研究工作運用數位化技術對圓明園面貌進行虛擬再現,展現圓明園面貌。學者賀豔在紫禁城發表的《再現·圓明園——正大光明》一文中,這樣為我們介紹了圓明園的正大光明。
  • 四十景看遍圓明園
    圓明園復原圖 圓明園四十景,指的是圓明園中四十處景點。盛時的圓明園有長春園、綺春園、圓明園等一百多處園林風景群,四十景是指園內獨成格局的40處景群,而每一景就是其中一座「園中園」或園林建築群。 連續四個半天,才看了不足三分之二,還真有點累了,北邊一片還有十幾個景點留著下次再去看了。
  • 圓明園盛景將「數字復原」
    特12-特13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吳江各種運動會特許商品亮相。8月20日,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武陵春色」光影展映秀在首鋼上演。分論壇將討論政府促進旅遊業復工復產及消費市場復甦的有效政策;如何利用技術創新驅動旅遊產業創新,促進產業鏈恢復與重構,帶動擴大就業、激活消費;如何發揮旅遊產業的經濟拉動作用,通過本地化、區域化、數位化發展為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 圓明園3D復原全圖欣賞
    圓明園從1709年開始營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歷時一個世紀。此後的嘉慶、道光、鹹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1860年和1900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搶掠並付之一炬。》三維復原圖:萬方安和萬方安和是以國家統一、天下太平為意境的一組景觀,位於圓明園中心景區後湖的西北側。
  • 梁思成關門弟子用18年3D「復活」圓明園
    近年來,虛擬實境給旅遊領域帶來了新的體驗,尤其是在文化旅遊項目中,藉助虛擬實境手段,為長期以來讓文物界兩難的「保護」和「利用」問題架起了一座新的橋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華大學郭黛姮團隊的「再現圓明園」項目,以3D建模、VR、AR的形式讓遊客「重返」圓明園盛世之景。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古建築專家郭黛姮是中國建築史學大師梁思成的關門弟子。
  • 虛擬博物館的設計與製作,2021未來可期!
    2020我們的虛擬展廳業務包含:線上展會、企業展廳、黨建歷史展廳、房地產vr展示展廳、博物館藝術展廳、景區景點展廳等。今天小迪重點給大家分享的是博物館虛擬展館案例。一、虛擬博物館:永不落幕的展覽虛擬博物館技術分虛擬實景,比如虛擬遊覽實體博物館。
  • 清華教授「復活」頤和園:別跟我說你去過圓明園,這才是真的!
    今天,長大大從清華大學了解到,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團隊目前已經完成了所有能夠採集到詳實信息的圓明園景區的數位化復原工作,精準數字復原景區達全園總量的60%。  80餘位專業人員,15年專注於遺產保護,10000餘件歷史檔案,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終於讓圓明園這座「萬園之園」跨越了310年的時光,再次展現在大家面前。  方壺勝境,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是後代眾多學者考證後公認的圓明園中最為宏偉美麗的建築,是以人們想像中的仙山樓閣為題材而建造的。
  • 有關圓明園的數字復原計劃,工作重心最先落在第一景正大光明
    圓明園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離宮型皇家御苑,是清代皇家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再現圓明園」研究工作運用數位化技術對圓明園面貌進行虛擬再現,展現圓明園面貌。對此,學者賀豔在紫禁城雜誌《再現·圓明園——正大光明》一文中作了詳細介紹。
  • 圓明園廢墟遺址是否復原重建?專家觀點不一
    昨天是圓明園罹劫150年紀念日。在北京,圓明園管理處等單位牽頭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除了文物展外,還邀請了法國歷史學家伯納 布立賽以及臺灣歷史學家汪榮祖等做訪談。而昨晚,圓明園學會發布了一份針對圓明園流散文物的全球倡議書。 面對這個最大的「民族傷口」,中國民眾最關心的兩個話題———眾多流失海外的圓明園文物如何回歸?
  • 圓明園香妃寢宮3D復原,用十數根漢白玉當石柱,中西合璧極盡奢華
    我們之所以會關注圓明園的復原問題,其實是因為圓明園是我國,乃至世界的寶貴財富。可是就在上個世紀末。圓明園被一場大火給燒毀了。阿房宮被燒是歷史的假象,圓明園被燒卻讓我們民族損失了巨大的財富。英法列強在發展資本主義的野心之下,對清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這一場戰爭也是我們俗稱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 絕世孤本《圓明園四十景圖》,它的價值在什麼地方?
    《新潮園林詳述》一書是為建築師提供的建築設計參考圖集,18世紀歐洲曾一度出現中國園林熱,書的作者便將圓明園四十景的銅版畫作為範例編入,側面反映出圓明園四十景圖在當時中西建築文化的交流中具有重要影響。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私人臨摹的版不能藏在一些國外的圖書館中。
  • 圓明園罹難160周年,90秒看科技復原的圓明園紀錄片,很難得
    剛才看了一下被新推出的90秒看科技復原的圓明園紀錄片,很不錯,很難得!圓明園被燒毀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痛。在圓明園未燒毀之前是個什麼樣子,我們都不知道。只能在心裡去想像它有多麼宏偉壯觀。現在科技進步了,通過科技的力量可以使圓明園重新用小視頻的方式呈現給觀眾,讓觀眾們能夠有這個機會看到它的真面目。
  • 圓明園標誌文化建築門票預售@網上售票中心
    圓明園預約門票預約方法如下
  • 科技+旅遊,服貿會裡體驗「數字圓明園」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婷婷)將科技手段復原的圓明園「搬到」服貿會,坐上模擬飛行器俯瞰京城,在家中就能聽「導遊」講解北京5A景點……本屆服貿會上,科技助力旅遊業發展,不少智慧旅遊項目吸引了參觀者體驗。
  • 圓明園研究高校聯盟成立
    圓明園文創產品北京大學通過對圓明園遠瀛觀、大水法的全景拍攝和三維數據重建,形成虛擬三維影像進行視頻展示,觀賞者可以互動瀏覽,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天津大學將蓬島瑤臺、如園、同樂園戲臺等遺址數位化虛擬復建後以視頻展示;中央美術學院製作了圓明園正覺寺文殊菩薩木雕小樣、圓明園十二生肖之申猴——大聖關機甲、德化瓷製圓明園馬首等實物進行展示;北京交通大學展示了科普讀物《畫說圓明園》系列叢書,創作形式新穎,填補了圓明園藝術啟蒙繪本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