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團隊「虛擬實境」圓明園 重現圓明園歷史原貌

2020-12-21 新華教育

  乾隆時期,圓明園方壺勝境復原圖。清華大學供圖

  截至目前,圓明園精準數字復原達全園總量的60%。昨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團隊舉行發布會,介紹了數字圓明園研究和應用項目成果。作為梁思成的學生,郭黛姮和她的團隊利用嚴謹精確的數位化建造,用15年時間重現了圓明園的歷史原貌。

  不同景區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面貌

  今年是圓明園建園310周年,為了讓這座承載歷史和記憶的「萬園之園」重現當年模樣,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帶領她的團隊用了15年,完成了所有能夠採集到詳實信息的景區的數位化復原工作。目前,精準數字復原景區達全園總量的60%。

  15年,如果用數字來形容,80餘位專業人員,15年專注於遺產保護,10000餘件歷史檔案,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終於讓圓明園跨越了310年的時光,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

  「為了了解圓明園的性質特點,團隊裡一位博士生天天騎著自行車去國家博物館查閱皇帝的起居注,發現皇帝駐園時間超過居住在紫禁城的時間,最長的一年能住300多天。」郭黛姮介紹。

  這也讓研究人員們認識到,圓明園是皇帝「臨朝理政」的場所,實際上是紫禁城之外的第二政治中心,而不只是皇帝的離宮別苑。帝王的旨意是左右景區建設的關鍵,園中建築與園林的上百組景區,大都是為了「理政」來服務的,園中景觀隨著帝王審美理想的需求多有變化。

  復原之後,不同景區在不同歷史階段有著不同面貌,有的景區可以看到在5位帝王使用中發生過7次變化。

  每復原一個景區需要10多道程序

  「文物建築要保留原有狀態,但百姓心裡也有遺憾,不知道圓明園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希望還原圓明園的樣貌。」郭黛姮說。

  郭黛姮和團隊成員對每處建築都要從內部結構做起,柱、梁、鬥拱、椽子、門窗、瓦件、吻獸等都要求三維建模,彩畫要按照不同的時代風格繪製,並體現出時代風格和場景的變化。每復原一個景區需要10多道程序,包括遺址信息精確採集與記錄,文獻資料精細研讀,樣式房建造技術分析,殘損構件的虛擬拼接等。

  這些真實準確的圓明園影像,普通百姓怎麼才能看到?「虛擬實境」的圓明園移動導覽系統和圓明園虛擬遊園系統就是研發成果。這個導覽系統是一個集合海量數據,集定位、導航、位置識別、音頻講解等於一體的圓明園移動導覽產品和高清沉浸式體驗產品。現在在圓明園景區,花30元左右,就可以使用。目前的使用量已經超過幾十萬。

  ■ 對話

  郭黛姮:希望科研成果能夠為公共服務

  新京報:如何理解精準數字復原圓明園總量的60%?

  郭黛姮:這60%指的是,復原的部分確有依據,查到了具體樣子,找到了各種檔案,綜合起來進行的復原。將歷史研究成果融入到數位化當中,這是最大的特點。

  剩下的部分,一是因為圓明園的遺址沒有全部露出來,有部分被佔壓了;還有的是只有一張很簡單的平面總圖,但這個房子到底是什麼樣,沒有任何資料,等等情況,不能準確復原。

  新京報:為何經歷15年這麼長的時間做這件事情?是否想過放棄?

  郭黛姮:之所以進行的速度沒那麼快,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經費少,做這個研究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一開始清華撥了15萬元的啟動費,後來和其他機構合作得到的一些經費,海澱區政府也給了些支持。當時有些人做其他的建築設計,把賺的錢再投入到這個項目當中。目前收到的回報仍較少,但一直堅持了下來。如果有經費,以後還可以做更多精益求精的景觀和產品。

  新京報:接下來團隊會進行哪些工作?

  郭黛姮:希望科研成果能夠為公共服務,促使大家認識古代文化遺產,熱愛它們。以後希望做更進一步身臨其境的數位化產品、更體現情感交匯的項目。目前,團隊正在推進「混合現實」和「感映現實」兩個創新項目。隨著圓明園考古發掘推進、基礎條件改善,團隊還將進一步擴大數字復原的研究範圍。(記者 沙璐)

相關焦點

  • 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原貌重現 三維光影技術功不可沒
    原標題: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原貌重現——中國團隊運用三維光影技術修復世界文化遺產 新華社/路透   6月6日、7日兩天晚上,14年前被塔利班用炸藥和大炮炸毀的世界文化遺產阿富汗巴米揚大佛,在張昕宇梁紅夫婦領銜的中國團隊幫助下,原貌重現十幾個小時。他們通過三維光影技術,使用60萬流明特製投影設備(電影院常用投影機為2萬流明),1∶1重現了巴米揚石窟群中53米高的大佛。德籍阿富汗文物古蹟專家穆吉塔巴·米爾扎伊感慨,「這應該是巴米揚大佛最真實的影像」。
  • 清華教授「復活」頤和園:別跟我說你去過圓明園,這才是真的!
    今天,長大大從清華大學了解到,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團隊目前已經完成了所有能夠採集到詳實信息的圓明園景區的數位化復原工作,精準數字復原景區達全園總量的60%。  80餘位專業人員,15年專注於遺產保護,10000餘件歷史檔案,4000幅復原設計圖紙,2000座數字建築模型,6段歷史分期中的120組時空單元,終於讓圓明園這座「萬園之園」跨越了310年的時光,再次展現在大家面前。  方壺勝境,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是後代眾多學者考證後公認的圓明園中最為宏偉美麗的建築,是以人們想像中的仙山樓閣為題材而建造的。
  • 「故事」清華教授郭黛姮:圓明園究竟長什麼樣?3D復原驚豔了世界
    這些疑問都在清華大學郭黛姮教授的努力下一一被解答。著名古建築專家郭黛姮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中國建築史學大師梁思成先生的關門弟子。從2009年開始,她帶領80多位研究人員開始了圓明園的數字修復工程,藉助數位技術,重新「恢復」圓明園的原貌。
  • 回放 重返圓明園:重現昔日皇家園林的盛世容顏
    回放 重返圓明園:重現昔日皇家園林的盛世容顏
  • 梁思成關門弟子用18年3D「復活」圓明園
    近年來,虛擬實境給旅遊領域帶來了新的體驗,尤其是在文化旅遊項目中,藉助虛擬實境手段,為長期以來讓文物界兩難的「保護」和「利用」問題架起了一座新的橋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華大學郭黛姮團隊的「再現圓明園」項目,以3D建模、VR、AR的形式讓遊客「重返」圓明園盛世之景。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古建築專家郭黛姮是中國建築史學大師梁思成的關門弟子。
  • 圓明園代表建築有望恢復歷史原貌
    9月12日,圓明園收回首套古籍文物《圓明園匠作則例》,書中記錄了圓明園的全部修建細則,包括營建圓明園所用材料的類別、規格、價值、用工等數據,為復建圓明園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圓明園將從大宮門入手,依次開展萬方安和、紫碧山房、舍衛城、文源閣等代表建築的展示規劃,使其逐漸露出昔日面容。1860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以卑劣手段劫掠燒毀,曾經的「萬園之園」甚至連一本帳簿都沒有留下,這是百餘年來國殤之痛。今天《圓明園匠作則例》回家了。這是被毀160年來圓明園收到的第一件古籍原件。
  • 圓明園數字「盛景」於北京首鋼園重現
    2020年7月20日,圓明園數字「盛景」於北京首鋼園重現!《重返·萬園之園》是基於清華大學20餘年研究成果推出,現場圖檔、考古發掘現場、老照片、銅版畫等,錯綜複雜的歷史線索中,構建還原出圓明園的歷史原貌,並通過數位技術進行還原,將圓明園消失的50餘處美景得以重現,這也是這項成果首次在社會中進行展示此次在首鋼園上映的交互展不僅全面升級,還首次結合特殊空間與工業遺產進行跨界創意展示。
  • 66萬積木重現圓明園三大景觀 模型照片網上走紅(圖)
    66萬積木如何重現圓明園三大景觀三人團隊耗時半年完成觀水法、大水法、遠瀛觀的模型 建築模型照片在網上走紅近日,一組用積木拼搭出的圓明園三座建築模型的照片走紅網絡。耗時半年重現消失了的「大水法」10月20日,「大水法」模型製作團隊的負責人王先生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是從今年開始籌備用積木復原圓明園這一項目的,耗時半年,目前已經完成觀水法、大水法、遠瀛觀部分的搭建,共使用了約66萬塊積木,模型沙盤所佔面積為4.47平方米。
  • 故宮文創打頭陣,圓明園緊隨其後,會是下一個文創大IP嗎?
    圓明園的工作人員告知我們:歷史上每一個不同時期,每位皇帝對圓明園都有不同程度的喜愛,重建圓明園,是重建哪個時期的呢?僅僅是這個問題,就讓重建圓明園變得不太現實。而且,圓明園的廢墟也有其歷史價值和歷史意義。但是,由於歷經數次浩劫,圓明園被損毀得極其嚴重。
  • 數字光影重現圓明園,全沉浸時空帶您揭秘消失的盛景 |薦展No.97
    這場光影感映展由清華大學歷經20年研究,在史料、圖檔、考古發掘現場、老照片、銅版畫等錯綜複雜的歷史線索中構建還原出圓明園的歷史原貌,並通過數位技術進行還原,將圓明園消失的50餘處美景得以重現。數字展覽中還展現了海晏堂水利系統的研究成果,由中外專家組成的特別研究團隊橫跨中國
  • 今天是圓明園罹難160周年,圓明園會復建嗎?
    圓明園建博物館已是現實需要160年前的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闖入北京,搶掠、焚毀了圓明園,位於「海晏堂」的12尊獸首從此身首異處,流失海外。2007年,澳門愛國企業家何鴻燊以6910萬港元成功將「馬首」收購,於2019年11月將其捐給了國家,並希望它回到圓明園。
  • 圓明園罹難160周年
    護照集合大水法、萬方安和等51個圓明園的經典景點,遊客可通過首頁的打卡地圖,在園內找到對應景點附近的商鋪打卡集章。「遊客對準打卡章的四角印下印章,就可以恢復這一頁景點的原貌。」工作人員舉例,在「萬方安和」打卡頁的空白處,預留了呈「 卍 」字形的萬方安和建築,只要在相應商鋪找到對應的印章,將「萬方安和」建築蓋在空白處,打卡頁就能呈現一個完整的萬方安和原貌。
  • 圓明園22景復原 網上3D版可虛擬遊園
    微風拂起,福海泛起波瀾;夕陽下,長春園含經堂發出金光……昨日,清華大學舉辦「數位化視野下的圓明園國際論壇」,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首次發布一項名為「再現圓明園」(Re-Relic)項目的最新成果——圓明園22景的3D復原效果圖。
  • 重建圓明園的建議 既不懂歷史也不懂現實
    新聞背景 最近,國家文物局的一條回復,讓「重建圓明園」的建議引起了各方關注。此前有人大代表提出關於「重建圓明園,加強國家愛國主義文化建設的建議」,文物局回復的核心意思是: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 圓明園「盛景」明日將在首鋼園重現!附搶票入口
    ↓↓屆時,大家將在這裡欣賞到,由清華大學20年研究,在史料、圖檔、考古發掘現場、老照片、銅版畫等錯綜複雜的歷史線索中構建還原出圓明園的歷史原貌,並通過數位技術進行還原,將圓明園消失的50餘處美景得以重現。這也是這項成果首次在社會中進行展示。
  • 圓明園罹難160周年,今日免費開放
    護照集合大水法、萬方安和等51個圓明園的經典景點,遊客可通過首頁的打卡地圖,在園內找到對應景點附近的商鋪打卡集章。  「遊客對準打卡章的四角印下印章,就可以恢復這一頁景點的原貌。」工作人員舉例,在「萬方安和」打卡頁的空白處,預留了呈「 卍 」字形的萬方安和建築,只要在相應商鋪找到對應的印章,將「萬方安和」建築蓋在空白處,打卡頁就能呈現一個完整的萬方安和原貌。
  • 圓明園罹難160周年,今日免費開放
    圓明園建博物館已是現實需要160年前的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闖入北京,搶掠、焚毀了圓明園,位於「海晏堂」的12尊獸首從此身首異處,流失海外。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張柏認為,隨著對圓明園的研究不斷深入,出土和回歸的各類文物也會不斷地增加,圓明園要建一座博物館,這已是一種現實的需要。其實早在2000年,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政府正式批覆了《圓明園遺址公園規劃》,但真要實施困難很多。北京市海澱區圓明園管理處副主任李向陽表示,希望國家文物局等部門向前推進此事,爭取能夠早日有一個圓明園的博物館。
  • 圓明園首批數字復原3D實景圖面世 再現繁華盛景
    [提要] 去年4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清華合作發起了「數字圓明園」的科研項目,通過計算機全景三維虛擬技術「重建」圓明園,建立圓明園基礎史料資料庫,目前已完成了圓明園22個景區的復原設計。「數字圓明園」有望今年10月正式開放。  建權威史料資料庫復原  去年4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清華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合作發起了「數字圓明園」的科研項目,通過計算機全景三維虛擬技術「重建」圓明園,並對大量圓明園研究資料進行數位化整理,建立了一個權威的圓明園基礎史料資料庫。
  • 罹難160年的圓明園如今這樣訴苦
    11月上旬以回應人大代表「重建圓明園」提議的方式否認了近期內復建圓明園的計劃,稱「重建圓明園缺乏必要的考古及歷史文獻依據,且將改變圓明園遺址被列強破壞的歷史現狀,應慎重論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這為多年來圓明園重建之爭暫時畫上了句號。
  • 罹難160周年,圓明園會復建嗎?
    160年前的1860年10月18日,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被西方列強搶掠、焚毀,園林建築被毀殆盡、無數珍寶不知去向,一代名園逐漸淪為荒園廢園。160年後,十二獸首中的「馬首」銅像回到圓明園,卻難有合適地方安置,散落各地的文物命運如何?該保持原貌還是復建輝煌?跟著《新聞調查》一起去找尋答案。「馬首回家」卻無處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