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朝代說供稿
#清朝#圓明園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離宮型皇家御苑,是清代皇家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再現圓明園」研究工作運用數位化技術對圓明園面貌進行虛擬再現,展現圓明園面貌。學者賀豔在紫禁城發表的《再現·圓明園——正大光明》一文中,這樣為我們講述了復原細節。
圓明園四十景之首為「正大光明」。以可靠史料為依據,復原精確到正大光明景點建築細節。
對於地面鋪裝。彩繪絹本顯示,中軸線御路正中為白色方板石路,寬與建築明間相等(樣0011注為1丈);石路兩側用灰磚海墁,約等於五間寬度。東、西配殿,東、西朝房前各出磚甬路與御路相接;其餘部分均為土地。蓬壺春永中正大光明殿前御路寬度不變(與《凱旋賜宴將士》圖所示相呼應),出入賢良門前御路縮小為三間寬度,左右罩門前增加卵石甬路;其餘部分仍為土地。
但在英軍的描述中,大宮門與出入賢良門間庭院乃全用「扁石」(疑即灰磚)鋪裝。從實際使用的角度考慮,儀典性的廣場和各座值房門前亦應整體加以鋪裝,乾隆中期大宮門區修繕檔案中也有「拆墁磚海墁」、「磚甬路」的記載,所以復原時我們還是將御路和甬路以外部分都設計為磚海墁。建築周圈散水則根據考古勘探報告選用,如正大光明殿爬山廊子使用卵石散水,洞明堂使用磚散水,均寬1尺8寸。
另據考古報告,在壽山北邊有一條沿湖岸的卵石甬路,甬路長136米,距壽山山腳0.5~3米,距前湖駁岸2.5~3米左右,路面寬度逐漸變化(東端寬1.1米,中部寬1.2米,西端寬1.3米),與壽山口內寬約5米的土路相接。所以我們也按照以上信息對道路進行了復原。
關於陳設小品。雍正年間,大宮門前安設石麒麟一對。乾隆六年,改安銅麒麟一對。乾隆二十八年又改為一對「燒古大銅獅」,後未再更改。乾隆四十七年,按照這對銅獅式樣重新製造了一對「通高七尺六寸,面寬五尺五寸,進深七尺一寸」的獅子,安設在萬壽山東宮門(今頤和園東宮門外銅獅鑄工精良,實測獅連座通高2.44米,底座寬1.764米,深2.292米,即乾隆原物)。
這對新獅子製造時各項均按原獅子鑄造例「詳細斟算」,「均屬相符」,但舊獅子用銅三萬四千三百七十八斤,新獅子僅用銅二萬六千四百八十五斤,據此估算圓明園大銅獅體量約為頤和園獅子的1.3倍。因此,圓明園大銅獅復原模型按照頤和園獅子等比放大製作,並採用實拍照片進行貼圖,細節表現真實完整。
對於山體。以壽山的復原為例。據樣1704、樣001~2、樣1203等圖可知,壽山環前湖南岸堆築,山體以土為主,局部置石。山體中部立石筍,西部開山口,設一條通往前湖西南角的甬路。乾隆晚期至道光初年間,在壽山中部新開了一條過山石蹬道。
1933年地形測圖顯示,當時壽山山形和中部疊石、石蹬道均保存完整,惜無高程數據。1965年地形圖上山體局部被挖蝕,中部海拔49.63米,山腳海拔約44.5米。2002年地形圖僅存中部山體,山腳寬約14米,海拔約44.5米,山頂海拔49.91米。
2004年考古勘探壽山中段山腳南距正大光明殿2.5米,山頂海拔50.799米;東段寬6米左右,南距爬山廊2.5~4.5米,海拔46.584~46.044米;西段寬9~22米,從東往北形成3個起伏小山峰,海拔45.966~47.64米;中段與西段間過山石蹬道長24.3米,寬3.3米左右。
因此,復原設計綜合考慮了山體百餘年來的自然虧蝕、滑坡,以及山體放坡穩定性等因素,確定土山山體堆高在2至8米之間,坡度約13度至35度;實際景觀效果與寫景圖中為了烘託意境而繪製的高聳山體有著較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