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圓明園:數位技術復原「正大光明」,精確到裝修細節

2020-12-21 一展一觀

本文系朝代說供稿

#清朝#圓明園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離宮型皇家御苑,是清代皇家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再現圓明園」研究工作運用數位化技術對圓明園面貌進行虛擬再現,展現圓明園面貌。學者賀豔在紫禁城發表的《再現·圓明園——正大光明》一文中,這樣為我們講述了復原細節。

圓明園遺址 網絡圖片
圓明園圖畫 網絡圖片

圓明園四十景之首為「正大光明」。以可靠史料為依據,復原精確到正大光明景點建築細節。

對於地面鋪裝。彩繪絹本顯示,中軸線御路正中為白色方板石路,寬與建築明間相等(樣0011注為1丈);石路兩側用灰磚海墁,約等於五間寬度。東、西配殿,東、西朝房前各出磚甬路與御路相接;其餘部分均為土地。蓬壺春永中正大光明殿前御路寬度不變(與《凱旋賜宴將士》圖所示相呼應),出入賢良門前御路縮小為三間寬度,左右罩門前增加卵石甬路;其餘部分仍為土地。

虛擬再現工作流程圖
正大光明景區位置示意圖
彩繪絹本圓明園四十景——正大光明

但在英軍的描述中,大宮門與出入賢良門間庭院乃全用「扁石」(疑即灰磚)鋪裝。從實際使用的角度考慮,儀典性的廣場和各座值房門前亦應整體加以鋪裝,乾隆中期大宮門區修繕檔案中也有「拆墁磚海墁」、「磚甬路」的記載,所以復原時我們還是將御路和甬路以外部分都設計為磚海墁。建築周圈散水則根據考古勘探報告選用,如正大光明殿爬山廊子使用卵石散水,洞明堂使用磚散水,均寬1尺8寸。

另據考古報告,在壽山北邊有一條沿湖岸的卵石甬路,甬路長136米,距壽山山腳0.5~3米,距前湖駁岸2.5~3米左右,路面寬度逐漸變化(東端寬1.1米,中部寬1.2米,西端寬1.3米),與壽山口內寬約5米的土路相接。所以我們也按照以上信息對道路進行了復原。

頤和園東宮門銅獅

關於陳設小品。雍正年間,大宮門前安設石麒麟一對。乾隆六年,改安銅麒麟一對。乾隆二十八年又改為一對「燒古大銅獅」,後未再更改。乾隆四十七年,按照這對銅獅式樣重新製造了一對「通高七尺六寸,面寬五尺五寸,進深七尺一寸」的獅子,安設在萬壽山東宮門(今頤和園東宮門外銅獅鑄工精良,實測獅連座通高2.44米,底座寬1.764米,深2.292米,即乾隆原物)。

圓明園大銅獅復原

這對新獅子製造時各項均按原獅子鑄造例「詳細斟算」,「均屬相符」,但舊獅子用銅三萬四千三百七十八斤,新獅子僅用銅二萬六千四百八十五斤,據此估算圓明園大銅獅體量約為頤和園獅子的1.3倍。因此,圓明園大銅獅復原模型按照頤和園獅子等比放大製作,並採用實拍照片進行貼圖,細節表現真實完整。

樣1203所示壽山故宮博物院藏

對於山體。以壽山的復原為例。據樣1704、樣001~2、樣1203等圖可知,壽山環前湖南岸堆築,山體以土為主,局部置石。山體中部立石筍,西部開山口,設一條通往前湖西南角的甬路。乾隆晚期至道光初年間,在壽山中部新開了一條過山石蹬道。

樣1704所示壽山故宮博物院藏

1933年地形測圖顯示,當時壽山山形和中部疊石、石蹬道均保存完整,惜無高程數據。1965年地形圖上山體局部被挖蝕,中部海拔49.63米,山腳海拔約44.5米。2002年地形圖僅存中部山體,山腳寬約14米,海拔約44.5米,山頂海拔49.91米。

壽山山體復原效果圖

2004年考古勘探壽山中段山腳南距正大光明殿2.5米,山頂海拔50.799米;東段寬6米左右,南距爬山廊2.5~4.5米,海拔46.584~46.044米;西段寬9~22米,從東往北形成3個起伏小山峰,海拔45.966~47.64米;中段與西段間過山石蹬道長24.3米,寬3.3米左右。

因此,復原設計綜合考慮了山體百餘年來的自然虧蝕、滑坡,以及山體放坡穩定性等因素,確定土山山體堆高在2至8米之間,坡度約13度至35度;實際景觀效果與寫景圖中為了烘託意境而繪製的高聳山體有著較大的區別。

相關焦點

  • 重現圓明園:第一景正大光明復原進行中,數位技術助虛擬再現
    圓明園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離宮型皇家御苑,是清代皇家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再現圓明園」研究工作運用數位化技術對圓明園面貌進行虛擬再現,展現圓明園面貌。學者賀豔在紫禁城發表的《再現·圓明園——正大光明》一文中,這樣為我們介紹了圓明園的正大光明。
  • 圓明園22景復原 網上3D版可虛擬遊園
    據介紹,「再現圓明園」項目於去年4月啟動,目前第一期工作已經結束,通過資料收集和原始檔案數位化,形成了基礎史料資料庫,完成正大光明、九州清宴、方壺勝境、同樂園、含經堂等22個景區(20個景區在圓明園,2個景區在長春園)、55個時空單元的全景復原三維模型庫,搭建 「再現圓明園」網站,並通過該平臺發布22個景區的信息。
  • 有關圓明園的數字復原計劃,工作重心最先落在第一景正大光明
    圓明園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離宮型皇家御苑,是清代皇家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再現圓明園」研究工作運用數位化技術對圓明園面貌進行虛擬再現,展現圓明園面貌。對此,學者賀豔在紫禁城雜誌《再現·圓明園——正大光明》一文中作了詳細介紹。
  • 圓明園第一景正大光明在3D效果圖上重現
    圓明園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離宮型皇家御苑,是清代皇家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再現圓明園」研究工作運用數位化技術對圓明園面貌進行虛擬再現,展現圓明園面貌。對此,學者賀豔在紫禁城雜誌《再現·圓明園——正大光明》一文中作了詳細介紹。
  • 觀看圓明園「正大光明」有感
    下午午睡後,又開啟了遊園旅程,圓明園的景點太多,只有一次次一個個景點細細看。 今天,從圓明園稱為第一景的「正大光明」景點開始,從藻園門進入,徑直朝前走,約300米處便是正大光明景點,是清朝歷代皇帝理政地方的遺址。
  • 看見圓明園,為政之道,正大光明
    圓明園中最令世人嘆為觀止的四十景觀,演繹著怎樣的傳說與現實?十餘年潛心研究,80位專家苦心孤詣,海量原始圖檔——數字圓明園帶您穿越滄桑,再現圓明,追述那一段遠逝的輝煌。《圓明園四十景圖61正大光明》正大光明,圓明園四十景之首,正氣凜然,威武肅穆,是圓明園中的朝儀區。
  • 圓明園首批數字復原3D實景圖面世 再現繁華盛景
    [提要] 去年4月,圓明園管理處與清華合作發起了「數字圓明園」的科研項目,通過計算機全景三維虛擬技術「重建」圓明園,建立圓明園基礎史料資料庫,目前已完成了圓明園22個景區的復原設計。昨日,圓明園首批數字復原的3D實景圖面世,22張圖片讓觀眾仿佛置身於圓明園的繁華盛景中。
  • 圓明園中排名首位的景點,雍正時期樸素的正大光明殿後來大變樣
    圓明園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離宮型皇家御苑,是清代皇家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再現圓明園」研究工作運用數位化技術對圓明園面貌進行虛擬再現,展現圓明園面貌。對此,學者賀豔在紫禁城雜誌《再現·圓明園——正大光明》一文中作了詳細介紹。
  • 「故事」清華教授郭黛姮:圓明園究竟長什麼樣?3D復原驚豔了世界
    從2009年開始,她帶領80多位研究人員開始了圓明園的數字修復工程,藉助數位技術,重新「恢復」圓明園的原貌。情定圓明園,數位化再現上世紀80年代末,郭黛姮主持了珠海一個旅遊景區——圓明新園的設計工作。在那個以圓明園為樣本的園林中,郭黛姮精選出圓明園四十景中的十八景加以復原。
  • 清華教授「復活」頤和園:別跟我說你去過圓明園,這才是真的!
    今天,長大大從清華大學了解到,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團隊目前已經完成了所有能夠採集到詳實信息的圓明園景區的數位化復原工作,精準數字復原景區達全園總量的60%。  團隊研發了「虛擬實境」的圓明園移動導覽系統和圓明園虛擬遊園系統,研發了具有海量數據,集定位、導航、位置識別、音頻講解等於一體的圓明園移動導覽產品和高清沉浸式體驗產品。團隊研發的「增強現實」IPAD導覽,將遺址現狀與歷史復原場景進行疊加的同屏對比,能夠實現360度環視,獲得了技術發明專利。  正大光明,位於圓明園大宮門之內,為圓明園四十景之首,實即清帝在圓明園的前朝。
  • 科技+旅遊,服貿會裡體驗「數字圓明園」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婷婷)將科技手段復原的圓明園「搬到」服貿會,坐上模擬飛行器俯瞰京城,在家中就能聽「導遊」講解北京5A景點……本屆服貿會上,科技助力旅遊業發展,不少智慧旅遊項目吸引了參觀者體驗。
  • 清華教授團隊「虛擬實境」圓明園 重現圓明園歷史原貌
    昨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團隊舉行發布會,介紹了數字圓明園研究和應用項目成果。作為梁思成的學生,郭黛姮和她的團隊利用嚴謹精確的數位化建造,用15年時間重現了圓明園的歷史原貌。  不同景區在不同歷史階段有不同面貌  今年是圓明園建園310周年,為了讓這座承載歷史和記憶的「萬園之園」重現當年模樣,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帶領她的團隊用了15年,完成了所有能夠採集到詳實信息的景區的數位化復原工作。目前,精準數字復原景區達全園總量的60%。
  • 中國小鮮肉花14個月,一磚一瓦"重建"圓明園,我竟然看哭了...
    他們不止還原圓明園中的著名建築例如文淵閣無論從建築規模之宏大還是還原的細節精緻程度還是建造者的決心和情懷都讓人嘆為觀止圖:圓明園景點正大光明圓明園究竟有多少文物流失和被毀,至今沒有精確數字,原因是圓明園的「陳設清冊」戰火中遺失,已無法精確考證,粗略估計有150萬件。
  • 梁思成關門弟子用18年3D「復活」圓明園
    通過關注「數字圓明園」微信公眾號,就可以欣賞到不少數字修復後的圓明園景觀。遊客來到圓明園正覺寺大殿,也可以看到一段18分鐘的數字修復版圓明園視頻。   李公立介紹,「再現圓明園」項目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郭黛姮教授帶領團隊歷時18年完成的,利用嚴謹精確的數位化技術,讓圓明園重現昔日的風採,目前團隊完成精準數字復原的景區已達圓明園全園的60%。
  • 圓明園3D復原全圖欣賞
    圓明園從1709年開始營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歷時一個世紀。此後的嘉慶、道光、鹹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1860年和1900年,圓明園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搶掠並付之一炬。》三維復原圖:正大光明正大光明殿建成於1725年(雍正三年),內簷高懸雍正御書「正大光明」四字匾。
  • 圓明園還原皇家燈會
    本報記者 王海欣 攝宮廷花燈、皇家祝詞、傳統燈謎……昨晚的圓明園,通過17個點位的28組彩燈,為市民帶來了一場頗具皇家範兒的元宵燈會。昨晚與市民見面的彩燈組包括圓明園特色的正大光明殿燈組、巍峨絢爛的龍騰盛世燈組、可愛俏皮的福豬迎春等。根據史料記載,法國傳教士王致誠曾目睹過的圓明園燈會,在他寄回國的信件中曾這樣描述:「沒有一處樓閣、殿堂或門廊的天花板上沒有掛上幾盞燈籠。在所有溪流、河道和湖澤上,也都會放上幾盞製作成小船形狀的燈籠,浮在水上來回漂蕩。
  • 圓明園盛景將「數字復原」
    8月20日,圓明園四十景之一「武陵春色」光影展映秀在首鋼上演。分論壇將討論政府促進旅遊業復工復產及消費市場復甦的有效政策;如何利用技術創新驅動旅遊產業創新,促進產業鏈恢復與重構,帶動擴大就業、激活消費;如何發揮旅遊產業的經濟拉動作用,通過本地化、區域化、數位化發展為世界經濟可持續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 圓明園香妃寢宮3D復原,用十數根漢白玉當石柱,中西合璧極盡奢華
    現在提到圓明園,想必大家的第一反應是「廢墟」兩個字。圓明園的真實景象,我們現在是難以見到了。記得網上傳有一個視頻,有兩位街頭魔術師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將圓明園的部分景觀用3D投放的方式將它們原本的建築形態給還原出來。他們的這一舉動也讓他們在網絡上擁有了不少的點擊率。
  • 珠海這座古典園林,不但高度還原北京圓明園,門票還是免費的
    前段時間,因為某些原因去了一趟珠海,就搜了一下當地有沒有什麼好玩的,然後就發現了一座聽說是按照北京圓明園1:1還原的園林,叫圓明新園,最重要的是,這裡還是免費開放的!有時間果斷去參觀一趟啊,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這座還原度超級高的圓明新園吧!
  • 數字修復技術加持,有望「重建」巴黎聖母院
    今天許多科技從業者的討論中,自然也涉及到了如何利用新技術對人類文明瑰寶進行修復的可行性,虎哥也見到,在一些專業論壇中,有關對人類重要古蹟提前做好3D掃描數據保存的呼聲相當高。科技發展到當下,有哪些成熟技術能夠幫助人類修復這些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