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離宮型皇家御苑,是清代皇家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再現圓明園」研究工作運用數位化技術對圓明園面貌進行虛擬再現,展現圓明園面貌。對此,學者賀豔在紫禁城雜誌《再現·圓明園——正大光明》一文中作了詳細介紹。
圓明園的正門位於圓明園中軸線的南端,習稱「圓明園宮門」或「大宮門」,宮門後即為「正大光明」,是為圓明園的前朝區,位居圓明園四十景之首。大宮門和正大光明一區是雍正繼位後為便於園居理政而興建的「御園正衙」,雍正三年(1725年)建成。
包含大宮門、二宮門(出入賢良門)、正大光明殿、東西配殿、朝房和茶膳房、值房等建築。東接勤政親賢,北隔壽山、前湖與九洲清晏相望,西面土山後為長春仙館。大宮門為5開間南向門殿,門上懸掛雍正御書「圓明園」匾。門外左右兩側設東、西朝房5間,朝房後又設東、西轉角朝房數十間,為內閣、六部等機構辦公用房。
大宮門兩側設八字看牆,牆上東西各開帶門罩便門一座,稱左、右門。轉角朝房北端與看牆之間設磚門一座,通往後部夾道,稱東、西夾道門。夾道內南、北小院內設置各種後勤用房。轉角朝房南端與擋眾木相接,擋眾木向南圍合出宮門前禁衛區。宮門外為「╩」形御路,路南設迎面大影壁一座。
大宮門後為出入賢良門(又稱二宮門),出入賢良門兩側各設順山值房五間,為「各部院臣工入直之所」。值房外側各設罩門一,稱東、西罩門,分別通往正大光明左、右配殿後小院。東院與勤政親賢相通,為辦公處,院北端為洞明堂,每年秋審時,皇帝御此殿審核勾決人犯;西院內設茶膳房等後勤服務用房,因此「各衙門奏事由東罩門遞進,茶膳房太監人等由西罩門出入。」
出入賢良門前設偃月形河溝,「其水自西來,東注如意門閘口,會東園各河而出。」河南岸左右設東、西朝房5間,東、西轉角朝房十餘間。出入賢良門內為正大光明殿,是為圓明園的正殿,主要用於舉行朝會和重大慶典,如新正上元賜宴、燃放煙火;皇帝壽誕行禮、宴賞;接見重要外國使臣、舉行御考和欽點狀元等。
門前左右設東、西配殿。正大光明殿東山出爬山廊與洞明堂西廊相接。殿後為壽山,石筍嶙峋,西北設山口通往前湖,經南大橋達九洲清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