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斷壁頹垣之下,埋藏著怎樣的人間秘境?圓明園中最令世人嘆為觀止的四十景觀,演繹著怎樣的傳說與現實?十餘年潛心研究,80位專家苦心孤詣,海量原始圖檔——數字圓明園帶您穿越滄桑,再現圓明,追述那一段遠逝的輝煌。
《圓明園四十景圖61正大光明》
正大光明,圓明園四十景之首,正氣凜然,威武肅穆,是圓明園中的朝儀區。
「正大光明」四字,源自《周易》:「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若要皇位穩固,君主行事必然是正大光明的,英明的封建君主——順治皇帝,顯然早已洞悉此理,故而寫下這四字高懸於乾清宮中,時時警醒自己和帝國的接班人。
順治皇帝不會想到,日後「正大光明」這四字,將深刻的影響中國歷史的走向。寶座上的皇帝換了又換,然而,這「正大光明」四字卻一字未改,被奉為圭臬。
勤謹的雍正,開啟了皇帝園居理政的先例,卻不敢忘卻祖先的訓誡,設正大光明為圓明園四十景之首。乾隆稱:三朝家法傳四字,奕葉肯堂奉永清(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為世祖順治帝御書,景山觀德殿正大光明匾額為皇祖康熙帝御書,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為皇考雍正帝御書,餘於熱河之勤政殿亦謹遵家法,敬書四字懸之殿中,聖訓繩承,實我國家萬年所當奉為法守也)。
正大光明鳥瞰圖61乾隆早期
正大光明景區,是圓明園的朝儀區,大宮門將此景一分為二。一部分在宮門以外,南起扇面湖北岸影壁,北至「大宮門」,南北總長295米,東西寬165米至300米,總面積4.8公頃。另一部分便是正大光明本景建築群,南起大宮門,北至前湖;東至洞明堂、東如意門,西至清茶房、西如意門,包含出入賢良門(舊稱「二宮門」)、正大光明殿、東配殿、西配殿、朝房和茶膳房、值房等;南北長約160米,東西寬約165米。周代有「三朝」之制,「外朝」、「內朝」、「燕朝」。「外朝」的主要功能為舉行國家重要大典,如冊命、獻俘、公布政令及重大節日的慶典等。「內朝」又稱為「治朝」,是帝王處理日常政務之地。「燕朝」是帝王的起居就寢之所。後來,人們將外朝、治朝統稱為「前朝」,將燕朝稱為「後寢」。形成「前朝後寢」的宮廷建築格局,歷代帝王的宮廷建築都要包括這樣的內容。正大光明,便是圓明園中前朝的一部分,是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主要場所。
大宮門61乾隆早期
正大光明建築群,包含一系列前導空間,從南開始,經過影壁、朝房、大宮門、出入賢良門(亦舊稱為「二宮門」)之後,才到達前朝建築群主體——正大光明殿。圓明園的大宮門,是御園的正宮門,設大宮門、出入賢良門內外兩道門殿。大宮門,有南向門殿五間,門楣懸掛雍正御書「圓明園」匾,威武、宏偉、高大,專供皇帝一人出入。其餘人等則走門殿東西兩側分別設立的左、右兩門。按照左尊右卑的森嚴等級,左門供奉旨入園的大臣出入,右門供太監雜役人員出入,絲毫不能僭越。
大宮門61乾隆早期
大宮門為圓明園正門,造型恢宏壯觀,是這座萬園之園的縮影。雍正初年建成大宮門時,門前的飾物為一對石麒麟,經過康雍兩朝的韜光養晦,帝國空前強盛,大宮門前的瑞獸,見證了這一歷史的變遷。乾隆六年(1741年),雍正時期的石麒麟被一對新鑄的銅麒麟所代替。原先的石麒麟被移置在安佑宮前,守護先祖的亡靈。
大宮門61乾隆中期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一對新鑄造的鍍金燒古大銅獅,取代了乾隆六年(1741年)的銅麒麟。這對銅獅共用34378斤黃銅鑄成,重達17噸。銅獅高2.43米,寬1.76米,長2.27米,再加上須彌座,十分雄偉。
出入賢良門
出入賢良門,舊稱為二宮門。有南向門殿五間,掛雍正御書「出入賢良」四字匾。
出入賢良門
出入賢良門外,是京外的藩王和藩屬國的使臣晉見清帝的處所之一,稱為「瞻覲」。武職官員和侍衛常常在此被引見,接受皇帝考校射箭技術,是為較射。乾隆帝時,屢次在出入賢良門外較射,興起之時還要親自示射,以顯身手。
正大光明殿
正大光明殿設計得典雅而端莊,面寬七間、進深三間,帶周圍廊,採用灰色筒瓦的歇山頂,紅色菱花門窗裝修,坐落在較高的臺基上。這裡是舉行各種國家級慶典的地方,據《養吉齋從錄》記載,正大光明殿為圓明園正殿。皇帝壽誕之時在太和殿接受朝賀,平時則在正大光明殿接受百官行禮。正月十五的宗親、廷臣飲宴,科舉考試也均在此處舉行。
正大光明殿
在乾隆皇帝手下做官,沒有真才學可真是不好混。就在正大光明殿內,即位後的乾隆皇帝,對才疏學淺不稱職的官員進行了清理審核,並要求每五年對官員考核一次。史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乾隆皇帝對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來任職的官員進行了考察,考試的結果為:一等3名,二等18名,三等30名,四等15名,不入等2名。最後,乾隆還真的給考試成績優異的官員升了官,將考試不及格的官員革了職,實現了「分別黜陟(zhì)」的諭旨。正大光明61傍晚
乾隆的生日,多數也在圓明園的正大光明殿舉行。皇帝生日當天,天還未亮,穿著蟒袍補服,打扮齊整的王公大臣,站在正大光明殿前,等候皇帝儀仗的到來,同樣向皇帝慶賀的還有站在出入賢良門前的三品以下的官員。在儀仗導引下緩緩而來的皇帝,穿著龍袍,帶著珠冠,正襟危坐在正大光明殿的寶座上,接受來自文武百官乃至天下萬民的祝禱。
正大光明61夜景
從雍正皇帝開始,每年新正,大宮門內高懸大紅宮燈18架,正大光明殿懸掛「鰲山燈」,殿前例設煙火。到乾隆一朝時,煙火尤其繁盛,其製作之精良,竟可在白晝時燃放。當時大宮門內列設煙火盒子(亦稱煙火牌樓)數十架,「藥線徐引燃,成界畫欄杆五色。每架將完,中復燒出寶塔樓閣之類,並有籠鴿及喜鵲數十在盒中乘火飛出」。該煙火盒子,大架高懸。一盒三層:第一層「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層鴿雀無數齊飛,取放生之意;三層四個小兒擊鼓唱秧歌一首:「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中駕六龍。」除了觀看燈火,皇帝慣常在新正之時於正大光明殿賜宴席,參加宴會的人,為宗親、大臣或者社會人士。全國各地的地方首領,在京官員和出徵的將領都可能有幸收到來自皇帝的邀請函,在宴會上,乾隆皇帝有時候會與大臣聯句,營造一種君臣融洽的氛圍。
正大光明一角
在正大光明殿參加御園宴會的人,不僅有少數民族王公首領、內大臣、侍衛、大學士等,還有遠道而來的外賓。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曾有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的使臣前來參加,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則有朝鮮、琉球、南掌(瀾滄王國,又稱南掌王國,是1353年建立的寮國王國,曾為清朝的附屬國)、暹(xiān)羅(泰國在1939年6月24日之前,以及1945年9月至1949年7月時的稱呼)四國的使臣參加。正大光明殿還曾是接待外賓的場所,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使團來華,八十高齡的乾隆皇帝龍顏大悅,在正大光明殿接受了英使獻禮。正大光明殿舉行宴會時的安排,並非像現代的國家級宴會,擺設一個個大圓桌,而是皇帝一人一桌,親王、大臣兩人一桌,其中的位置還要按官職高低分出主次,宴會桌疏密有別。皇帝在大殿寶座位置,朝著赴宴者,其他人則面朝皇帝。正大光明殿61殿內
正大光明殿,內簷高懸雍正御書「正大光明」四字匾。殿內,懸掛著雍正帝御書聯曰:「心天之心而宵衣旰食,樂民之樂以和怡性情。」歷史上,以勤政著稱的雍正皇帝,在位執政13年,可謂嘔心瀝血,兢兢業業,也算得上是「聯」副其實了。
乾隆四年(1739年),《正大光明》寫景圖成,乾隆御製詩序曰「園南出入賢良門內為正衙。不雕不繪,得松軒茅殿意。屋後峭石牆壁立,玉筍嶙峋,前庭虛敞,回望牆外,林木陰湛,花時霏紅疊紫,層映無際」。然而從彩繪絹本圖中可以看到區內建築均施以油飾彩畫。這說明「不雕不繪」之意在於宣揚「節儉」精神,但事實並非如此。讓我們借目睹過正大光明殿盛況的英國副使斯當東及英國隨軍牧師麥卡吉、英國上校臥耳斯萊的眼睛,穿越歷史的塵埃,感受他的盛時光輝:「正大光明殿,建在長90、寬40、高4法尺(1法尺相當於32.9釐米)的臺基上,屹然卓立,外部金碧輝煌,雕梁畫棟,屋簷雕鏤的木工下布著鐵絲網,以防雀鳥築巢和棲息。殿內用白色大理石鋪地,石塊雕琢精美,並砌成數目字形式,接縫極細。正中安置皇帝寶座,為紫檀木所制,做工精美,寶座上覆蓋著黃色繡緞套子。寶座上方有「正大光明」四個大字鎏金匾。寶座位於高臺上,下面有三級臺階,臺四周環以紅漆木欄杆,雕刻著玫瑰等花卉,精美富麗。寶座兩邊豎有高高的屏風,飾以藍翡翠和孔雀毛,雀羽上繫著紅寶石和碧玉。殿內的巨大木柱漆成紅色,屋頂木製天花板上,雕鏤細巧,嵌花複雜。窗戶糊著白色的高麗紙。殿內四周排列著刻鏤精美的桌櫃,陳列著寬博而燦爛的碧玉碗盞及許多瓷瓶、冰裂紋瓷缸和其他珍奇古玩,還有幾座法國鍾,有許多冊印刷精美的中國經書及去年頒布的上諭……」
版權聲明
文中圓明園數字復原圖的智慧財產權
為北京數字圓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所有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