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動支付血拼海外:杭州早餐店成印度人朝聖地,中國模式遭抄襲

2020-12-12 AI財經社

文| 予文

編| 祝同

如今的印度街頭,人們可通過本地最大的行動支付平臺Paytm進行二維碼支付,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但少有人知,這項由螞蟻金服全力引入「印度版支付寶」落地的新物種,曾在中印兩方團隊中引起過激烈爭執。

那是讓陳彥印象深的艱難時刻。

作為螞蟻金服印度項目的負責人,要在這個從未與二維碼支付產生過交集的東南亞國度,說服心存疑慮的印度夥伴並非易事。Paytm的銷售人員告訴陳彥團隊,要讓印度商家安裝二維碼難度實在太大,安全性和穩定性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其次,地推費用也過高。

幾番爭論博弈後,雙方仍不能達成共識。無奈之下,陳彥乾脆把Paytm所有VP級別的高管都邀請至杭州。在那一周裡,除了日常的雙方團隊交流,其餘空閒時間Paytm的管理層都被建議到城中閒逛。

眼看為實勝過強言妙辯。當對方親眼看到,杭州城裡一家夫妻早餐店在一分鐘內完成30多位顧客的掃碼支付後,所有的疑慮都被打消。「那種認同感是我們用PPT宣講永遠達不到的。」陳彥說。

事實上,這是中國行動支付企業在出海過程中的一個共同縮影。

自2017年開始,在微信曾佔據更大份額的國內支付市場,迎來支付寶企穩回升的勢頭,雙寡頭格局已定。與此同時,這兩大巨頭在走向全球化之路上,更是使出各家絕殺,一場出海圍獵戰已悄然開打。但對於國內的行動支付巨頭們來說,海外市場的版圖擴張,最艱難的從來都不是技術輸出,而是在於戰略理念和運營模式的認同。

出海造船 vs 支付牌照

4月底,與印度、緬甸為鄰的孟加拉,宣布其國內最大的行動支付公司bKash和螞蟻金服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對外口徑稱,螞蟻金服將通過技術和經驗分享,打造「孟加拉國版支付寶」,為當地消費者提供更方便和安全的數字金融服務。

《財經天下》周刊梳理發現,這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首次「落子」孟加拉國。隨著和bKash的合作展開,支付寶至今在境外已擁有9個本地錢包夥伴,遍布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9+1」的海外市場布局背後,是螞蟻金服一覽無餘的全球化野心:服務包括中國在內的超30億用戶市場——要知道,這幾乎覆蓋了全球總人口的一半,其中潛藏的發展潛力不言而喻。

在海外本土化落地的策略上,微信支付則選擇了另外一條深耕道路:獲取當地第三方支付牌照,用「借箭」的方式解決落地的難題。今年3月的兩會上,馬化騰宣布,微信支付本地化落地的第一個境外國家已確定在馬來西亞,第三方支付牌照已到手。這意味著,除大陸和香港外,在馬來西亞微信支付也可實現本幣支付。

對比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海外的落地策略,你能發現兩巨頭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

以支付寶為代表的中國行動支付技術出海模式,曾被總結為「出海造船」。與傳統企業出海模式(中國傳統企業最早是「借船出海」後來又到「買船出海」)的不同之處在於,「出海造船」則更注意本土化、注重經驗和技術的分享,培育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舉例來說,支付寶在與印度合作打造本土電子錢包Paytm的過程中,隨著Paytm的用戶量從2300萬提升至2.5億,派駐印度的工程師數量卻直線下降。布局這種更輕體量方案的考量是:可以因地制宜、各有側重,從而適應當地用戶、商家、行業、市場的特點。

或許,還有一點更為討巧的細節:在海外涉及金融支付等強監管領域,對非本國的外來公司限制要求和顧慮頗多,夥伴式的合作或許能平緩部分阻力,這也與中國當下正倡議的「一帶一路"初衷不謀而合:給沿線國家技術、人才、基建發展帶來長久、積極、深遠的影響。

微信支付的模式更偏傳統"重模式":自己投資,自己申請拿牌照,到所在國家和地區去發展業務。在監管趨嚴、第三方支付牌照水漲船高的當下,希望能「掌握核心科技」的微信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的路,連馬化騰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過在海外的窘境:有些地方基建並不完善,銀行甚至無法為微信支付提供接口。

雙巨頭的出海路線截然不同,拿海外支付牌照還是選擇扶持本地錢包更優,這是一場暫時還沒有最終答案的馬拉松。但就目前的發展速度來看,「出海造船"的支付寶比「造船出海」的微信支付似乎略快一步。

拓荒東南亞

無論是支付寶微信支付,都將海外之戰的重心放置在東南亞,這也是大部分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出海的首選之地——人口紅利和待發掘的市場增長潛力。

在螞蟻金服的全球化全球化戰略中,更是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作為重點,在前期調研中,他們發現,這些欠發達國家金融發展得較慢且不均衡,普通人獲得金融服務的成本非常高。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一帶一路國家,有高達二十億人沒有銀行帳戶,僅10%的人持有信用卡,有貸款需求的人中僅21%通過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東協國家超6.8億人口中,其中3.6億人口迄今無法獲得基礎的銀行服務。

一個有趣的例子可以印證。由於印尼的線下網點缺乏,街頭青年發展出一項特別的職業:騎摩託代人繳納電話費,從而獲得微薄收入。

以支付寶剛剛達成合作的孟加拉國為例則更為明顯。這個1.6億人口的「年輕國家」一半人口低於24歲,超過95%的支付交易還在使用現金,在當地,擁有信用卡一度是步入富裕階層的象徵。但另一個數據卻令人充滿想像,孟加拉國的手機滲透率超八成,4G智慧型手機的覆蓋率預計也將於今年底超過功能手機。

需求是最好的市場動力。對於像孟加拉國等東南亞國家來說,無論從國家戰略、企業發展規劃和用戶需求,大力發展行動支付,都是一項明智的選擇。因此,當孟加拉國負責信息通信技術的國務部長祖奈得·艾哈邁德·帕拉克的評價bKash和支付寶的牽手「不光對bKash是好消息,對於整個孟加拉國也是好消息」,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大潮裡,中國已與美國成為全球移動網際網路的兩極。一個明顯的趨勢是,中國企業中已經有成長為國民級企業的新名片,以「中國新四大發明」的形式,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處於生態鏈頂端的技術和模式。

更有意思的是,當下,在東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全面複製中國模式的創業浪潮正在席捲當地。你幾乎能找到界面、功能、推廣方式都眼熟的「本地版淘寶」、「復刻版今日頭條」、」東南亞版滴滴打車「。

其中不少創業公司還獲得中國天使投資人的熱捧。這似乎與十幾年前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成長路線類似:BAT的前幾輪融資基本全是來自美國的投資機構。

「先去一帶一路沿線上的發展中國家,讓它們搭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中國快車』和『中國便車』,讓小微企業和普通人都能享受到方便、平等的金融服務,」一位螞蟻金服人士坦言,「歸根結底這與螞蟻的使命有關,為世界帶來更多平等的機會。」

而那些獲得中國行動支付企業賦能成長起來的本地錢包,也正在以最快速直接的方式,改變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有著寶萊塢電影產業的印度,全家一起前往電影院觀看兩三個小時的電影,是他們最喜歡的娛樂方式之一。但過去,觀眾並不會提前知道當天會有哪些影片上映,只能直接前往電影院排隊購票,很多時候還需等待一兩個小時才能到點入場。

「一開始我們跟Paytm建議,上線在線購買電影票的功能,他們覺得這樣行不通,」螞蟻金服一位東南亞市場負責人表示,「他們認為印度人不愛預先知道有什麼電影,就愛到電影院臨時排隊,享受一種驚喜感。」

但此後的數據表明,在中國曾被驗證過的模式,放到當下的印度一樣行得通。上述人士表示,當時他們分析,隨著印度經濟發展和中產階級崛起,便捷性和時間將越來越成為稀缺品。

之後,Paytm試探性上線了網上購買電影票的功能,僅一個月的時間,Paytm就賣掉了全印度電影院六分之一的電影票。

在東南亞的其他國家,越來越多的行動支付場景開始走向「中國模式」。在馬來西亞,Touch N Go 的用戶通過高速公路時,可以用手機支付過路費;在印度尼西亞,DANA用戶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能繳社保;在巴基斯坦,Easypaisa雖然還在功能機時代,但也能給沒有銀行帳戶的人用作電子「工資卡」。

彎路中吸取經驗

在東南亞各國,社會發展和經濟基礎設施的情況各不相同,有的已進入4G時代,有的還在功能機時代。面對中國的行動支付巨頭們突然湧入的資金、技術、人力支持,當地企業能否很好消化?

中國行動支付巨頭螞蟻金服就曾走過彎路。陳彥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在他們還處於三輪車狀態時,我們就想給他們安裝一個汽車的引擎。

在印度Paytm方面對於採用螞蟻的支付平臺,剛開始就遇到了技術困難。雖然螞蟻金服在全球網際網路金融領域被公認為技術領先,且Paytm創始人兼CEO Vijay也認可這個戰略。

「但相較於Paytm原有平臺來說,螞蟻金服的平臺個頭太大「,陳彥說,螞蟻金服原有的設計並不適用於Paytm,必須充分結合Paytm的技術條件和螞蟻金服的發展思路,優化出匹配Paytm環境的支付平臺,才能支持Paytm的順利發展。

轉機發生在Paytm的一次風控事故上。

2015年底,Paytm為了推廣用戶之間的轉帳功能,設立了獎勵金,隨即在用戶裡就有人琢磨出一個「撈偏門」的辦法:雙方不斷註冊不同的手機號碼,相互來賺錢;甚至一個人同時用好幾個帳戶,以套取數筆獎勵金。

為此,Paytm一度關閉了用戶之間的轉帳功能。《財經天下》周刊了解到,當時Paytm的風控全靠線下人工,在產品和功能升級以後,很容易遇到瓶頸。「 像這樣能夠驅動業務發展的技術能力非常重要,無論是交易處理能力,還是風控能力;無論是系統穩定性,還是擴展性,都必須提前去準備。」

隨後,螞蟻金服介入。向Paytm提供支付平臺,快速提升了其系統能力,以及運行在平臺上的安全風控、防欺詐、反洗錢等一系列功能。

陳彥說:「現在回頭看是非常值得的,因為Paytm的用戶數量之所以能在短短三年內從3000萬增長到2.5億,靠的正是整個系統的升級支撐。」

如今,升級後的Paytm在支付能力方面已經基本上沒有瓶頸,可以通過「堆積木」的方式橫向擴展。「我們還可以通過雲計算來進行彈性擴容,未來如果印度也要辦一個類似『雙11』的大促銷,在支付方面我們完全可以從容handle了。」

如今,印度的用戶可以使用Paytm充話費、付水電帳單、轉帳、網上購買商品和服務,還可以在加油站、街邊小店和零售連鎖完成線下支付,甚至打突突車。在Paytm的用戶中,有一半來自印度二線及以下城市和農村地區。

Paytm公司業務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印度的普惠金融發展。從3000萬人到超過2.5億人,在Paytm三年變全球第三大電子錢包的背後,正是中國金融科技的助力,正是中國行動支付競爭力在全球「變道超車」的表現。

「我們都籠統地說東南亞市場,但其實東南亞各國的發展都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螞蟻金服東南亞負責人張大勇向《財經天下》周刊介紹說,總體上看,東南亞各國政府,對於網際網路金融的態度還是多以「發展為導向」,但同時也會「兩隻手中尋求平衡」。「一隻手,自然是鼓勵發展,期望能夠達到中國網際網路金融繁榮的水平;另一隻手,也會考慮消費者需求和本國利益,從風險的角度嚴格把關,我們的態度也正是擁抱監管。」

實際上,作為「中國名片」走出去,支付寶採用「標準化+個性化」的技術輸出模式,一方面給當地帶來包含風控、防欺詐、反洗錢等基礎能力的通用技術平臺,同時充分發揮合作夥伴對當地市場和用戶的理解,協助他們開發最符合當地需求的功能和服務。通過系統性輸出支付寶在中國的成功模式,賦能當地合作夥伴,幫助更多一帶一路國家打造行動支付,助力當地數字經濟發展。

相關焦點

  • 印度模仿中國推行無現金,卻遭反對,印度人為什麼討厭行動支付?
    現代社會中,網絡科技的應用越來越普及,而中國在這方面也是走在了前頭,率先實現了行動支付的推廣。很多人也知道,現在中國的大多數城市中,是可以不帶現金出門,只靠一隻手機走遍天下的。其他很多國家也在羨慕中國的這種生活方式,並表示要跟進。
  • 中國行動支付海外提速 小白盒 「扣掃支付」登陸日本
    藤原俊介曾在中國工作過一段時間,手機裡裝有支付寶、微信等行動支付APP,他說,對比起中國,日本的掃碼支付還處於起步階段,像小白盒這樣的行動支付科技「舶來品」,一定會引來日本當地的注意。「在日本能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還比較少。我去年回日本,經常向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介紹中國的掃碼支付方式,其中就包括這種小白盒支付。」
  • 彭博:行動支付和共享單車是中國特色 在海外不可複製
    【觀察者網TMT 陳燕妮/編譯】12月4日,彭博社刊登了一篇評論《也許中國經濟模式在世界行不通》,文章中稱行動支付和共享單車脫胎於中國所獨有的環境,在海外可能不具備可複製性。如果這些企業不能滿足不同環境下的用戶需求,那其出海步伐將只能止步於國內市場。
  • 亞洲與非洲:中國支付巨頭的海外進擊
    這兩大公司將大量消費級應用整合在自身的平臺上,已經徹底改變了許多人的餐飲、購物、出行、旅遊等生活方式,而行動支付是其中最基礎、最底層的推動力量。目前,微信和支付寶已經掌控了中國93%的行動支付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微信和支付寶的應用人群還將更加廣泛。
  • 中國行動支付遍布海外 這春節出境遊微信、支付寶到底選哪個?
    據中國旅遊研究院、國家旅遊數據中心正式對外發布《2017年全年旅遊市場及綜合貢獻數據報告》指出,中國居民2018年第一季度出遊意願為83%,其中48.9%的遊客選擇在春節出行。中國行動支付出海為大量中國遊客的帶來便利,中國遊客的大手筆是有名的,為了拉住消費者,很多商家都掛出了支付寶和微信的標示。去這些國家沒帶現金我們也能橫著走!
  • 日本行動支付巨頭Origami聯手Alldebit共拓海外市場
    這是一家日本本土的智能行動支付公司Origami。  成立於2012年的Origami,在2015年開始提供智能行動支付服務,2016年5月推出了「Origami Pay」,並與四萬家主要零售商和連鎖店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並擁有兩千萬會員。
  • 家樂福中國接入微信支付 行動支付呈現高速增長態勢
    大型商超接入行動支付   「家樂福(需求面積:3000-15000平方米)中國與微信支付O2O戰略合作發布會」5月5日在深圳家樂福保利店舉行。家樂福中國在會議上宣布,廣州、深圳的13家門店將首批接入微信支付,這意味著家樂福中國將正式啟動「智慧超市」模式。
  • 中國遊客刺激海外行動支付增長 新馬泰3/4商家接受
    北京時間21日消息,據外媒報導,短短幾年裡,行動支付已變成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以至於他們正促使海外旅遊目的商店採用這一技術。  支付寶與尼爾森周一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四分之三的超市和便利店已接入了中國的行動支付,大約71%的免稅商店和奢侈品商店也接受這種付款方式。
  • 與Line Pay達成合作,微信支付繼續擴張海外支付版圖
    所以,不存在微信抄襲Line這個說法,更可能是,Line某種程度借鑑了微信的功能。微信支付功能於2013年8月5日上線,而Line Pay則晚很多,在2014年12月才上線。但即時通訊應用有先入為主的天然屬性,所以當一方即時應用已牢牢佔據的市場,其它同類工具再想進入,難度巨大。
  • 中國行動支付發展迅猛 操作便捷令老外驚嘆 網友:何時出徵海外
    行動支付也稱為手機支付,就是允許用戶使用其移動終端(通常是手機)對所消費的商品或服務進行帳務支付的一種服務方式。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的行動支付,可以說是國外小夥伴們最喜歡的東西之一了。因為他們覺得出門不用帶錢包了。
  • 中國出境遊客行動支付首次超過現金
    白皮書稱,2018年中國出境遊市場中的行動支付,不論在使用率還是交易量上都有增長。有69%的中國遊客表示,自己在海外使用行動支付,比上一年增長了4%。在最近的出境旅遊中,被調查者32%的交易是由行動支付完成的,這一比例首次超過了現金支付。
  • 中國行動支付一「碼」當先,美國眼紅、日本焦灼
    「掃一掃就支付」的行動支付方式,不僅方便了國人,還成功「圈粉」海外。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正在感受或已體驗到中國的支付速度,並向中國爭相取經,中國正在從行動支付的「跟隨者」變成「引領者」。同時,隨著中國遊客的足跡遍布海外,中國行動支付企業走向世界的步伐也日益加快。據微信支付和螞蟻金服數據,截至目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兩大支付應用已在全球近40個國家和地區落地。中國行動支付不僅改變了國人的消費方式,提升了國人的「獲得感」,在國外也具有極高的關注度和美譽度,不少國家和地區爭相向中國取經,中國行動支付的領先地位日益凸顯。
  • 中國行動支付標準解析
    在推動我國行動支付的過程中,標準必須先行、核心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必須先行,必須為應用部門保證產品供給和技術支持。當前,我國行動支付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行動支付產業鏈的架構已初步形成,用戶數和市場規模將迅速增長。今後的行動支付市場可能會三足鼎立,即:以銀行金融為主體的、以運營商為主體的和以第三方支付廠商為主體的。因此,行動支付產業將呈現標準不唯一、合作贏未來的競爭格局。
  • 出國住萬豪酒店可以掃支付寶結帳了 中國行動支付已領先歐美國家?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場支付方式的革命正在從中國蔓延至全球市場。9月7日,萬豪旗下品牌酒店和度假酒店全面接入支付寶掃碼支付,用戶僅使用手機就能退房離店。而這項計劃首批在上海、北京、三亞、香港的10家萬豪系酒店落地,到2016年年中時,將擴展至萬豪在中國及亞洲地區的所有酒店,並繼續拓展亞洲以外市場。
  • 行動支付在中國風靡,為何在外國卻遭「排斥」?原因令人想笑!
    可以說,中國目前的支付方式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支付技術。據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行動支付量約佔全球行動支付量的90%。簡單地說,全球90%的行動支付都來自中國。顯然,中國的行動支付已經遙遙領先,但也吸引了很多人的思考。
  • 中國行動支付到底有多牛?現在竟然連德國都急著引進
    隨著行動支付的崛起,中國進入了一部手機就能闖遍天下的「無現金」時代。對於國人來說,現在出門帶現金都可能被當成怪人。行動支付,去年很出乎意料地被國外友人追捧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一時間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行動支付帶來的便捷和高效,甚至讓新加坡高層都自嘲為「鄉巴佬」,隨後更是到中國專門取經。
  • 比爾·蓋茨「大讚」印度行動支付:印度才是典範,中國不是
    2016年,為了應對日益突出的腐敗問題,印度總理莫迪將一些主要紙幣電子化,印度採用了第一種數字支付方式,四年後的今天,已經有超過6.6億印度人使用基於移動的數字支付方式購物和支付
  • 鼎合遠傳梁錦倫:中國「銀行卡支付終端之父」緣何空降行動支付領域
    據國際市場調研機構IDC預測,2017年全球行動支付交易額將達到1萬億美元,是2015年交易額的2000倍。此份報告甫一面世,便使無數人的目光聚焦於mpos,巨大的市場空間更是吸引了大量企業和商家的湧入。然而,早在2010年,就已經有人預測到了行動支付的繁榮。  他就是有中國「銀行卡支付終端之父」之稱的梁錦倫。
  • 不光球迷和小龍蝦,中國的行動支付也去了俄羅斯
    據悉,為了方便中國乘客購票,中央環線購票窗口貼有中文提示,收費口裝有專用PIN-Pad設備,可以生成並列印支付所需的二維碼,中國乘客掃碼支付後即可。本月初,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稱,Sendy公司成為微信支付的俄羅斯合作夥伴,俄羅斯也成為世界上第17個可使用微信支付的國家。據了解,中國遊客在俄羅斯可以進行總金額約200人民幣的採購,以及支付交通費、訂餐及其他服務。
  • 印度人直言: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出門消費的方式
    而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印度人懼怕中國,覺得中國距離印度還有一段距離,所以很多印度人也會選擇來中國旅遊,是為了更加了解中國。有一個印度人來到中國旅遊之後,直言:中國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出門消費的方式。原來這個印度人到中國之後,發現中國人都是用手機交易的,出門根本就不帶現金,當然這個印度人也知道這是行動支付的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