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曾去北京短期工作過,那裡的城市格局跟上海和我居住的寧波完全不一樣,幾乎沒什麼臨街的店鋪,要吃飯買東西經常都要到地下室去,出了地鐵站,大樓與大樓之間的地下室都是貫通的,裡面很多上班族在吃飯,無論是中餐還是晚餐,還有很多蛋糕西餅店,文創店,化妝品店,反正是年輕女孩非常願意逛的。後來看到寧波的東鼓道,就覺得原來寧波也這樣了呀,小小的商鋪都開到了地下,地下另有乾坤。
那天我是下班後去買一點西點,準備工作日當早餐,這個蛋撻看上去挺誘人。
當晚的目標是買點肉鬆小貝,以前論個買,4元、5元一個,現在稱斤兩,反而便宜了。
我的蟹黃小貝、海苔小貝和麵包幹。
買完了肉鬆小貝,打算吃碗麵條算作晚餐。看到這一家叫燃鬼拉麵,很奇怪的名字。正好想吃拉麵,就進店裡坐下來了。燃鬼拉麵最早是一個中國女孩2017年在西安開的第一家店,是她去日本旅行後,覺得即使吃一碗麵,也需要有「儀式感」給她帶來了靈感。
店裡的環境:店面很小,座位也不多,十幾個這樣子。店主的願望就是讓身處都市的人群可以拒絕無效社交,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這也正是我想要追求的。
門口有一碗拉麵自己在動,細看之下是碗底有一根活動的鋼筋,帶動筷子和麵條。
這是菜單,基本都是湯麵,我問店員,有一個面叫沾面,一碗麵,一碗湯,自己撈的那一種怎麼沒看到?他回答我說那個您吃過嗎?菜單上沒有,您要的話可以做。這更讓我好奇了,這不是招牌嗎?為什麼菜單上沒有,當然要點來試一試。
餐桌上的調料臺,貼心放著話梅糖,這是小時候經常吃的話梅糖,飯後含一顆非常解膩。
招牌沾面上來了,看上去好大一碗,裝得滿滿的,粗麵條上蓋的是半個溏心蛋,幾塊滷牛肉,醃筍,西蘭花,還有2片海苔。
這就是用來浸泡麵條的麵湯了,店員囑咐我趁熱撈麵,涼了就不好吃了。
這是套餐的完整照片,這下我要開動了!
這麵條是涼的,而這湯是溫的,也不太燙,我先夾了一筷子麵條浸了一浸,吃到嘴裡還是又涼又硬。
第二筷就有經驗了,夾了麵條放到麵湯裡多浸一會兒。
酸筍很好吃,單點也挺貴的,筍很嫩。
滷牛肉很厚實,味道挺好的,三大塊。
西蘭花只有一朵,也有點硬,勉強吃吧,蔬菜不能浪費。
溏心蛋也是冰的,做得一般般,不算太出彩。
配的兩片海苔潮了,軟軟的,索性浸到湯裡吃才美味一點。
吃到一半才發現碗底有個竹製的墊子,怪不得食材看上去那麼滿,原來只有半碗,把這個竹墊子拿掉,看上去會少很多吧。總體而言麵條和食材都很淡,也很冷,只有麵湯的味道剛好,但麵湯又是溫的。
最終忍不住倒了點醬油,蘸著牛肉吃,不然太淡了。
我的光碟,全吃完了,比較有儀式感的一碗麵條,大概很多人還是習慣吃湯麵,不習慣這樣撈麵吃,最主要我覺得這麵湯太溫了,不足以把麵條浸軟泡暖,也算我一個新的嘗試吧。
有儀式感的代價是這碗沾面比普通寧波牛肉麵貴了一倍,不過我信奉那句話:「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多一點選擇就是好事,如果是你,會去嘗試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