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 我離開你太久了 / 母親 /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1999年12月20日,在邁入新世紀的前夕,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伴隨著《七子之歌》的感人旋律,歷經風雨的「遊子」終於回到祖國母親懷抱。
廿載彈指一揮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澳門特別行政區迎來20歲生日。
1999-2019
熱烈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
過去數年,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挖掘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進行相關的申報工作,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推廣,並與內地積極互動。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6月11日,在文化部(現文化和旅遊部)和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共同主辦的「根與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大型綜合性文化活動在澳門綜藝館隆重開幕。這一天正是我國第6個「文化遺產日」,這一年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開始實施的第一年,活動的舉辦意義重大。
此次活動也是在澳門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包括展覽、演出和傳承人展示等內容。活動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及獨特魅力,使澳門觀眾深入了解了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精華和我國開展的各項保護工作,進一步喚起了人們的保護意識和責任意識,有效地促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合作,更好地拓展了內地與澳門文化交流的廣度與深度,滋養中華文化之「根」,持守中華文化之「魂」,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代代傳承。
澳
門
澳門作為文化共融之地,不同的民風習俗異彩紛呈。四百多年來東西文化在澳門紮根滋長,造就了澳門特有文化景觀的同時,也形成了澳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澳門特區政府在制定澳門有關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第11/2013號法律《文化遺產保護法》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為保護對象,成為該領域法制建設的裡程碑。該法律設有獨立的篇章,明確制訂完善機制保護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並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圍、清單的擬訂標準及程序、項目的緊急保護及傳承人義務等。
目前,經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公布,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項目共有15個,包括:粵劇、涼茶配製、木雕-神像雕刻、道教科儀音樂、南音說唱、魚行醉龍節、媽祖信俗、哪吒信俗、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土生土語話劇、土地信俗、朱大仙信俗、搭棚工藝、苦難善耶穌聖像出遊和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
同時,在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澳門共有8個項目入選,具體項目及相關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信息如下:
下面,為大家介紹幾個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1
道教音樂(澳門道教科儀音樂)
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是兼融澳門正一派與廣東全真派道教音樂的宗教音樂。道曲合計達五百多首,在各地道教科儀音樂中,以其曲目數量名冠前列。澳門道教科儀音樂除了在正一派火居道院延綿二百年外,20世紀60年代,吳慶雲道院吳玉生道長不拘門戶,分別傳進澳門及香港的道教壇堂,拓展澳門道教科儀音樂流布的範圍。
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澳門經濟轉型,城市化加劇,傳統宗教儀式漸被簡化,道場法事不復興旺,正一派道士人數因此大幅銳減,富有傳統本土特式的澳門道教科儀音樂面臨失傳危機。為了保留及搶救澳門這一民族寶貴文化遺產,澳門道教協會於2002年成立後,旋即開展了一連串保護工作:開辦道教文化科儀研習班,成立澳門道樂團,組成澳門道教協會法務團,舉行道教音樂欣賞會,錄製《玄門早晚堂功課經》光碟,並於2006年專誠邀請原武漢音樂學院道教音樂研究室主任、新加坡道樂團音樂顧問兼導師王忠人副教授蒞澳進行道教音樂記譜工作,共記錄了五百多首曲譜。
2
木雕(澳門神像雕刻)
神像雕刻是流行於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一種傳統雕刻藝術,它起源於當地漁民和其他居民的宗教信仰,其發展經歷了從簡樸到精緻、從小型到大型、從單體到組裝的過程。澳門神像雕刻秉承中國古典造像藝術的優良傳統,保持了包括金漆工藝在內的古法髹飾及堪稱江浙造像主流的寧波派形制,同時又借鑑緬甸等外來造像藝術的造型因素和接合方法並加以改良和創新。
澳門神像雕刻主要製作木雕佛像,工藝過程包括選材、設計、雕刻、接合、打磨、造底、上彩、金漆、貼金箔等主要環節,其雕像產品可分為漁民信仰神像、道教及民間信仰神像、佛像及神龕佛具、民居商號裝潢雜項和公共雕塑、木雕大型佛像五個類型。
澳門特別行政區現有「大昌佛像雕刻木器」和「廣榮造像雕刻木器」兩家神像雕刻店,前者還是當地的百年老店,在神像雕刻方面具有不容置疑的代表性。澳門神像雕刻融傳統工藝和現代手段於一體,選料上乘,工藝精湛,造型嚴謹,裝飾華美,顯示出較高的藝術水平。
3
民間信俗(魚行醉龍節)
澳門魚行醉龍節是澳門鮮魚行獨有的一項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又稱澳門魚行醉龍醒獅大會,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舉行。舞醉龍源自數百年前的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珠海、澳門)。據道光《香山縣誌》載:「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諸神廟雕飾木龍,細民金鼓旗幟,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轉龍。」
每年四月初七傍晚,澳門從事漁業批發或零售的居民,便匯聚在菜市場,無分彼此,個個席地而坐,圍臺進餐,形成吃「龍船頭長壽飯」傳統。酒席間,舞動香案上的木龍祈福。四月初八舞醉龍巡遊、免費派送龍船頭飯是節慶中的主要活動內容。舞醉龍、舞醒獅是節日中的兩項主要表演形式。舞醉龍是澳門鮮魚行全行會共同參與的節慶活動,由歷任理監事會成員統籌策劃組織。現在澳門各界廣泛參與。
澳門魚行醉龍節活動傳承中華民族「龍」的精神,表達了對祖國繁榮昌盛的期盼與祝福,對於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增進社區及行業團結協作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亦有民俗學、歷史學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