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綠色旅遊發展理念廣泛傳播和旅遊產業融合迅速發展,生態旅遊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關隘歷史人文旅遊向生態旅遊的轉變也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實現更好的旅遊資源整合,但國內外對關隘生態旅遊的研究是非常少的。仙霞關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古人稱「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十分具有代表性,且其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也是非常巨大。本文以仙霞關關隘生態旅遊產品為例,以此,為旅遊者提供新的旅遊方向和旅遊地。
仙霞關位於浙江省江山市保安鄉南仙霞嶺上,地當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古稱古泉山、泉嶺山,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
仙霞關城東西與高山相連,南北有狹路溝通,為古代衢州府西安縣(現代為浙江衢州)往來建州府(現代為福建建甌)之咽喉要地。仙霞關以雄偉險峻馳名,素稱「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仙霞關存有四道關門,五公裡麻石壘砌的古道,為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黃巢起義遺址,是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霞關隘為唐乾符五年(878年)黃巢起義軍進軍福建時所闢徑道。義軍在此僅開闢山路,並未建防禦設施,然周圍崇山峻岭,峭壁谷深,易守難攻,是天設之雄關。仙霞嶺地形險要,自闢出山路之後,成為歷代農民起義的活動地區。現存石塊路面修築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嶺上設有4關,用條石建成,每關設雙重大門,門為拱卷頂。關門高3.20米、寬2.40米,牆厚5米,大門已被毀。關門兩邊都是高山,若關門緊閉,則萬夫莫天,有「東南鎖鑰」之美譽。主要景點有松風亭、「東南鎖鑰」石碑、雙寶樹、浣霞池、天雨庵(即關帝廟遺址)、沖天苑暨仙霞嶺史料陳列館、黃巢石像及沙孟海題刻《菊花詩》碑等。二關有甘泉、霞嶺亭、率性齋遺址。三關有古碉堡遺址。四關有福口亭。仙霞嶺北保安地方有戴笠故居。仙霞關1963年被列為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嶺南的廿八都古鎮,保存著大批古建築群,具有豐富的建築文化內涵,為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去過的旅遊者基本都認為,仙霞關歷史悠久卻保護得非常好,古樹林立,動物也多,環境清幽,很適合休閒放鬆,清靜的環境令人很舒服。
因此,仙霞關發展旅遊的潛力非常大,依託仙霞關的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仙霞關生態旅遊,讓旅遊者從生態的角度感受不一樣的仙霞關。
仙霞關主要有五關,但是目前第五關已經坍塌,僅剩四關。其主要景點是千年古道,第一關的松風亭、"東南鎖鑰"石碑、雙寶樹、浣霞池、天雨庵(即關帝廟遺址)、沖天苑暨仙霞嶺史料陳列館、黃巢石像及沙孟海題刻《菊花詩》碑比較出名,第二關的景點主要有甘泉、霞嶺亭、率性齋遺址,第三四關主要是仙霞古驛和古亭。由此可見,其中很多紅色旅遊元素,當然也不乏自然資源。
仙霞關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想要將生態旅遊拿出來單獨做項目,一方面內容太少沒有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強行將兩者割裂開,在旅遊文化上是站不住腳的。所以,設計開發「紅色文化+生態旅遊」項目,在紅色文化和自然景觀的對比中,讓遊客感受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精神,在古代近代中,感受大自然的真正內涵。
目前仙霞關是浙江省八大徒步旅遊線路之一,大家可以採用步行的方式,自帶乾糧或者選擇購買乾糧(乾糧可加入紅色元素,如窩窩頭等),還可選擇景點組合,選擇性地瀏覽部分景點。
主要市場:商務人員。對於商務人員有很大吸引力,從地理上看,仙霞關位於三省交界處,短暫停留之後不會影響辦公等。
次要市場:學生和知識分子,對於大家來說,仙霞關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結合了紅色和生態,內容足夠,也足夠分析研究和開闊眼界。
潛在市場:親子旅遊,項目內容元素較多,可以一起參觀滿足雙方願望和增進雙方精神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