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仙霞關古道佐證中原先民入閩「英雄史實」

2020-12-15 中國日報網

浙江江山市江郎山風光(向明超 攝)
中原根親文化尋親之旅團在仙霞嶺古道關前留影(向明超 攝)
中原根親文化尋親之旅團走在仙霞嶺古道上(向明超 攝)

10月4日,由國內和境外十多家媒體和姓氏史志研究人員組成的中原固始根親文化尋親之旅活動團走進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的浙江省江山市。

當日,沿中原固始根親文化尋親之旅活動團著祖籍河南固始的陳政、陳元光父子及其母親率府兵平叛和增援南下所走路線——浙江省江山市仙霞古道,去追尋他們曾經留下的「足跡」……

「江山的仙霞古道是中原先民南遷最為緊密的一條古道,也再次佐證了先民入閩的英雄史實,」河南省固始縣根親文化研究會會長陳學文講解道,「據歷史專家考證和史料記載,中原先民南遷時從仙霞關古道經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條親情之橋、血脈之橋。」

據《浦城縣誌》顯示,「兩晉到隋唐,江河航道逐漸開發,中原入閩路線多經運河達錢塘(江),溯須江(江山港)至江山,逾仙霞嶺入閩。……僅仙霞嶺前後100公裡需要陸行,其餘路程皆有舟楫可乘,這條路逐漸形成福州經建甌、浦城,逾仙霞嶺北上中原的主要大道,進京士、商多樂走此路。……宋代以來,經浦城至仙霞關之路,也是福建物資出入中原的主要通道。」

據史料記載,公元1300多年前,陳政、陳元光父子奉詔率領87姓府兵及其家屬南下「平撫」被困九龍山,陳政母親魏敬夫人奉詔偕子陳敏、陳敷率領固始58姓府兵及眷屬近萬人,浩浩蕩蕩南行增援,援軍日夜兼程,從河南光州出發,入淮河,轉運河,抵浙江。不料,途中陳敏、陳敷與不少將士染病,不幸病歿於須江(今浙江江山市境內),而魏敬夫人忍痛命軍士運靈柩隨軍繼續前行。

仙霞嶺綿亙在浙、閩茫茫群山之間。1000多年前黃巢起義軍入閩,沿仙霞嶺開山伐道700裡,成為當今著名的仙霞古道。並設仙霞關、楓嶺關等九處。仙霞關被譽為「東南鎖鑰」、「八閩咽喉」。此關地處浙閩贛三省交通要衝,《東輿紀要》載:「仙霞天險,僅容一馬。至關,嶺益陡峻。拾級而升,駕閣凌虛。登臨奇曠,蹊徑回曲,步步皆險。函關劍閣,仿佛可擬,誠天設之雄關也。」故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現在的仙霞嶺尚有古代練兵場、四道關門、石砌古道和「沖天苑」等古蹟。現存古道為宋乾道八年(1172年)所重築,迂迴曲折,盤24曲,歷360級。千百年來,多少騷人墨客在石道上躑躅詠嘆,僅南宋一代就有許多詩壇傑出人物,如陸遊、楊萬裡、辛棄疾等。所以仙霞古道不僅僅是一條交通要道、商旅之途,還是一條「宋詩之路」。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 向明超) 編輯:鄧京荊

相關焦點

  • 古道行 | 由浙入閩記,仙霞古道話滄桑
    仙霞古道,又稱「浙閩官道」,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全長120公裡,因縱貫仙霞嶺而得名,過去一直是連接浙、閩兩省的交通要道。仙霞古道從江郎山下經過這條古道因戰事而起,卻因商貿而興。它最早由唐末農民起義軍黃巢為了由浙入閩粵而開,至南宋,成為溝通浙閩兩省之間的「七尺官道」。到了明清,原本承擔軍事功能的古道,逐漸發展為一條成熟的商貿運輸線,仙霞古道也迎來了全盛時期。今天,仙霞古道大部分路段已被寬敞的柏油公路覆蓋,僅餘仙霞關到楓嶺關的山嶺之間,尚有保存完整的古驛道。圍繞著這條隱於浙閩山間的古道,也誕生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碼頭、集鎮、和村莊。
  • 衢州景區介紹:仙霞關
    仙霞關始建於北宋,是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齊名的中國四大古關口之一,是浙江省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經典紅色旅遊線路之一、浙江省八大徒步旅遊線路之一。仙霞關地處浙閩贛三省要衝,素有“東南鎖鑰、入閩咽喉”之稱。
  • 鎮南關、仙霞關、崑崙關!3D圖解中國古代南方那些「險關要隘」!
    先秦交通不發達、只有一個福州、能通過海上中原政權取得聯繫、福州簡直就是一塊「飛地」、其中仙霞關、分水關、杉關最重要。「仙霞關」是福建、江西、浙江界點古人稱「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鄭成功老爸爸--鄭芝龍把仙霞關守軍撤回、清兵立刻就攻入福建廣東」、「廣西」、古代又稱嶺南與中原相隔「南嶺、五嶺」、想去廣東、水路走秦始皇開鑿的「靈渠」、陸路走張九齡開鑿「大萸鈴」的梅關除此之外、只有走五嶺之間的間隔
  • 黃巢大軍開鑿仙霞古道
    仙霞古道綿亙於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的仙霞嶺之中,又稱江(山)浦(城)驛道、浙閩官道,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全長120.5公裡,史稱「入閩咽喉」「東南鎖鑰」,是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齊名的中國四大古關口之一。
  • 我國古代四大關隘之一,仙霞關
    仙霞關,位於浙江省衢州市江山縣境內,與福建省浦城縣接壤,它是我國古代的四大關隘之一,仙霞嶺承擔著南北交通要道。仙霞關存有四道關門,不到五公裡麻石壘砌的古道,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黃巢起義遺址和黃巢雕像等。關城東西與高山相連,南北有狹路溝通,為古代衢州(現代為浙江衢縣)往來建州(現代為福建建甌)之咽喉要地。素有「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之稱,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而戰事頻仍,正義烽火綿延不熄。
  • 古道行 | 由浙入閔記,仙霞古道話滄桑
    仙霞古道,又稱「浙閔官道」,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全長120公裡,因縱貫仙霞嶺而得名,過去一直是連接浙、閩兩省的交通要道。仙霞古道從江郎山下經過這條古道因戰事而起,卻因商貿而興。它最早由唐末農民起義軍黃巢為了由浙入閩粵而開,至南宋,成為溝通浙閩兩省之間的「七尺官道」。
  • 仙霞古道上的一道風景線,浙閩贛三省交通要道,很有時間的滄桑感
    浙江打卡的好地方,還是個文化聖地,仙霞關自古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地處浙閩贛三省交通要道,千百年來仙霞古道上金戈鐵馬,雄關喋血,士宦商賈,接蹱絡繹,總體感覺仙霞關很有時間的滄桑感,雖然說山不是很高,但是從第一關到第四關,一路都是高高低低,不是很平整的石頭鋪成的樓梯,徒步需要1~2小時左右
  • 我的家鄉·江山如此多嬌《仙霞關》
    也為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之處,素稱「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仙霞關存有四道關門,共有二十四道彎,長達五公裡麻石壘砌的古道,保存著最完整的唐末黃巢起義遺址。1942年,侵華日軍在攻陷江山後,準備南下進犯福建。為粉碎日軍的企圖,中國軍隊在仙霞嶺與日軍展開激戰,500餘名官兵壯烈犧牲,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悲壯史詩。
  • 自駕浙江江山市,這個浙閩贛的要隘,有哪些值得打卡的地方
    從浙江開化縣至浙江江山市距離七十公裡,車程一個半小時。在做衢州旅行攻略時,江山就是這次旅行的重頭戲。清漾村毛氏祖祠、江郎山、戴笠故居、仙霞關、廿八都等,都是衢州不能不去的遊覽勝地。從古至今,江山始終在歷史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浙閩贛三省交界處,一個兵家必爭之地。江郎山「望煞江郎三片石,九姑東去不還鄉」,現代文化家鬱達夫就曾經寫下這樣的詩句描述江郎山。傳說在很久以前,天上的須女路過金純山,被山下勤勞淳樸的江氏三兄弟吸引。
  • 「東南鎖鑰」仙霞關,紅色遊+生態遊,確定不心動嗎?
    仙霞關與劍門關、函谷關、雁門關並稱中國四大古關口,古人稱「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十分具有代表性,且其發展生態旅遊的潛力也是非常巨大。本文以仙霞關關隘生態旅遊產品為例,以此,為旅遊者提供新的旅遊方向和旅遊地。
  • 浙江古道賞秋色、尋鄉愁,江湖好評無數,每一寸秋色都美到極致
    西起安徽績溪,東至浙江臨安的馬嘯鄉,杭徽古道一路的色彩尤為豐富。浙江十裡杜鵑古道,跨越了遂昌、龍遊、衢江三地,是「浙江十大經典古道」之一。不來這裡,你都不知道塵世間真的有讓人相忘紅塵的桃源淨土。衢州江山,仙霞嶺是錢塘江和閩江的分水嶺,仙霞古道是跨越仙霞嶺而溝通閩越的山路,關雄峽險,為浙閩贛三省要衝,素有「東南鎖鑰」、「入閩咽喉」之稱。
  • 「古道探秘」走進江山 仙霞古道吸引「懷舊之旅」
    「古道探秘」走進江山 仙霞古道吸引「懷舊之旅」 2012年09月21日 15:28:19   浙江在線09月21日訊9月17日,江山市的仙霞古道送走一批戶外運動愛好者。記者從江山市體育局獲悉,9月15日—16日,來自全省各地的70多名戶外運動愛好者參加了由錢江晚報、雪花啤酒等單位和機構共同發起的在仙霞古道舉行的古道探秘系列活動。  據了解,古道探秘系列活動於2010年1月正式啟動,本次仙霞古道的活動是第43站。所有參加者從仙霞關出發,沿仙霞嶺經廿八都、楓林關,最後到達浙閩交界的小村落,全程20公裡,歷時2天。
  • 浙江五大經典古道,你都走過嗎?
    古道是一首沉重的詩,曲折蜿蜒、幽長無盡,是古代貿易的商隊用汗水甚至血滴在浙江的山水和叢林之間「開拓」而出。古代民族的風俗痕跡和數不清道不盡的故事流散在這些古道上,等著後人前往傾聽。讓我們踏上林間小路,伴隨風中漂浮已久的馬鈴聲,追尋浙江文化歷史上一條條神秘的古道。
  • 浙江5條古道賞秋景 賞秋地圖不容錯過
    這些美景不一定要花錢去景區才能看到,你去走走浙江的這些古道,同樣有收穫。 臨安吳越古道 在杭州就能看到「天池」 順吳越古道石板路而上,一路溪流陪伴。 吳越古道線路的攀登難度不高,如果是普通遊客,大概花約兩三個小時即可到達位於吳越古道中段的千傾關,千頃關為兩塊巨大而光滑的花崗巖構成,像門一樣擋在眼前,這一處天然石門,高近4米,寬度大致剛夠允許兩個成年人過去。同時,這裡也是遊客歇腳的好地方。
  • 仙霞古道和「書院之城」的功勞
    仙霞古道起初並不叫仙霞古道,它的原稱是江浦驛道。北起浙江江山市,南至福建浦城,史料記載全長120.5公裡,漢代時期黃巢起義軍沿江浦驛道進入福建,從那時起,江浦驛道就成為了新的軍事要塞。
  • 自駕遊黃巢起義地——仙霞關
    仙霞關是浙江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保存最完整的唐末黃巢起義遺址,素稱「東南鎖鑰,八閩咽喉」。  含仙霞古道、古關隘、沖天苑、戴笠故居以及嶺南的省級文化名鎮廿八都、浮蓋山等主要景點53處。仙霞關位於江郎山城南仙霞嶺上,工有四道關門,東北和西南各兩關,皆以條石砌成,高3.4米,寬2.7米,均建在兩山夾峙的危巖陡壁之隘口中。
  • 仙霞古道,一生必去
    攝影:徐秋生 祝雪生 撰文:劉豔萍 在浙江西部,莽莽蒼蒼的仙霞山脈中,有一條仙霞古道,它不僅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陸上運輸線,也是浙閩之間重要的交通要道。因其特殊的交通位置,又被稱為「浙閩咽喉」、「東南鎖鑰」。
  • 能探高山「天池」,能看唐宋關隘,初秋適合走浙江五條古道
    這些美景不一定要花錢去景區才能看到,你去走走浙江的這些古道,同樣有收穫。順吳越古道石板路臺階而上,一路溪流陪伴。驢友小阮曾經走過吳越古道,他表示該線路的攀登難度不高,如果是普通遊客,大概花約兩三個小時即可到達位於吳越古道中段的千傾關,千頃關為兩塊巨大而光滑的花崗巖構成,像門一樣擋在眼前,這一處天然石門,高近4米,寬度大致剛夠允許兩個成年人過去。同時,這裡也是遊客歇腳的好地方。
  • 嚴氏入閩歷史淵源
    嚴姓人口尤以湖北、江蘇、浙江等省居多,三省嚴姓人口佔中國漢族嚴姓人口數量逾半。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嚴姓始有從福建、廣東渡海入臺,雍正和乾隆年間,入臺者數量漸增,多居臺北、苗慄、南投、嘉義等地。史載,嚴氏最早入閩於西漢武帝初。中大夫嚴助受命平定東甌之亂,後任會稽郡太守,轄江蘇的長江以南東部、浙江大部、福建全省。其家族後裔逐漸播遷浙江、福建各地。
  • 「足跡」訪古尋幽仙霞古道
    相傳此條古道始於唐末,約700裡長,小石塊鋪成,在竹林中穿行,寬約2米,是當時的高速公路,它是東南咽喉,由中原進入福建的必經之地。這是位於浙江江山市的仙霞古道景區大門,門票45元。這個大概就是古道原來的的收費站吧。由此在竹林間向前。幽靜的竹林,只有我們一行。仙霞關,與四川廣元的劍門關、河南靈寶的函谷關、山西代縣的雁門關合稱中國四大古關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