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山市江郎山風光(向明超 攝) |
中原根親文化尋親之旅團在仙霞嶺古道關前留影(向明超 攝) |
中原根親文化尋親之旅團走在仙霞嶺古道上(向明超 攝) |
10月4日,由國內和境外十多家媒體和姓氏史志研究人員組成的中原固始根親文化尋親之旅活動團走進地處浙閩贛三省交界的浙江省江山市。
當日,沿中原固始根親文化尋親之旅活動團著祖籍河南固始的陳政、陳元光父子及其母親率府兵平叛和增援南下所走路線——浙江省江山市仙霞古道,去追尋他們曾經留下的「足跡」……
「江山的仙霞古道是中原先民南遷最為緊密的一條古道,也再次佐證了先民入閩的英雄史實,」河南省固始縣根親文化研究會會長陳學文講解道,「據歷史專家考證和史料記載,中原先民南遷時從仙霞關古道經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條親情之橋、血脈之橋。」
據《浦城縣誌》顯示,「兩晉到隋唐,江河航道逐漸開發,中原入閩路線多經運河達錢塘(江),溯須江(江山港)至江山,逾仙霞嶺入閩。……僅仙霞嶺前後100公裡需要陸行,其餘路程皆有舟楫可乘,這條路逐漸形成福州經建甌、浦城,逾仙霞嶺北上中原的主要大道,進京士、商多樂走此路。……宋代以來,經浦城至仙霞關之路,也是福建物資出入中原的主要通道。」
據史料記載,公元1300多年前,陳政、陳元光父子奉詔率領87姓府兵及其家屬南下「平撫」被困九龍山,陳政母親魏敬夫人奉詔偕子陳敏、陳敷率領固始58姓府兵及眷屬近萬人,浩浩蕩蕩南行增援,援軍日夜兼程,從河南光州出發,入淮河,轉運河,抵浙江。不料,途中陳敏、陳敷與不少將士染病,不幸病歿於須江(今浙江江山市境內),而魏敬夫人忍痛命軍士運靈柩隨軍繼續前行。
仙霞嶺綿亙在浙、閩茫茫群山之間。1000多年前黃巢起義軍入閩,沿仙霞嶺開山伐道700裡,成為當今著名的仙霞古道。並設仙霞關、楓嶺關等九處。仙霞關被譽為「東南鎖鑰」、「八閩咽喉」。此關地處浙閩贛三省交通要衝,《東輿紀要》載:「仙霞天險,僅容一馬。至關,嶺益陡峻。拾級而升,駕閣凌虛。登臨奇曠,蹊徑回曲,步步皆險。函關劍閣,仿佛可擬,誠天設之雄關也。」故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現在的仙霞嶺尚有古代練兵場、四道關門、石砌古道和「沖天苑」等古蹟。現存古道為宋乾道八年(1172年)所重築,迂迴曲折,盤24曲,歷360級。千百年來,多少騷人墨客在石道上躑躅詠嘆,僅南宋一代就有許多詩壇傑出人物,如陸遊、楊萬裡、辛棄疾等。所以仙霞古道不僅僅是一條交通要道、商旅之途,還是一條「宋詩之路」。
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記者 向明超) 編輯: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