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城鐵龍」跑起來
——內蒙古電力集團呼和浩特供電局助推首府進入「地鐵時代」
中國電力新聞網記者 仝晨章 通訊員 郭鐵強 楊海澄
隨著進京高鐵及地鐵1、2號線陸續開行,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近期進入「十三五」的「豐收季」。曾經天蒼蒼野茫茫的敕勒川古城終於趕上了全國速度,仿佛一瞬間從舒緩的「遊牧時代」切換到激越的高鐵、地鐵「雙鐵時代」。
作為首府城建史上的民生工程「裡程碑」,青城地鐵同樣見證了呼和浩特供電局「電引擎」的作為。
加速度:電力先行按下「快進鍵」
呼和浩特雖為省會城市,但在城市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交通方面廣受詬病,近年來擁堵指數一度名列全國前茅。
解決城市「腸梗阻」首選軌道交通。2017年,呼和浩特市1、2號地鐵先後開工建設。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內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加快立項審批和施工建設,承建單位呼和浩特供電局迎難而上,誓舉全局之力打造一個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繁榮的品牌供電工程。
新的集結號已吹響。按照市政府辦公廳《研究城市軌道交通1、2號線配套220千伏輸變電及上級配套供電工程建設事宜》的會議紀要精神,呼和浩特供電局將地鐵配套工程當作頭等大事來抓,投資19.58億元為地鐵工程配套新建攸攸板、秀水、金海工業園等6項220千伏輸變電工程,並向兩條地鐵線路共計4座110千伏用戶變電站及20座35千伏牽引站、4座35千伏場段站供電。
洞通、軌通、電通、車通是地鐵建設四部曲,其中,「電通」作為動力之源是重中之重,而且施工的每一階段、每個節點都離不開電力供應保障。在地鐵建設3年多時間裡,呼和浩特供電局本著電力先行的理念,制定完善地鐵供電方案,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所屬計劃、客服、設計等按時間節點倒排工期,黨員先鋒隊帶頭衝鋒,讓配套電力建設按下了「快進鍵」。
2018年9月25日,地鐵1號線建設管理公司提出用電申請,需要向新建的南店110千伏主變電所提供電源。呼和浩特供電局隨即開啟24小時「奔跑」模式專班受理辦理,開通綠色通道,通過精簡項目實施管理流程,加快業擴報裝進度,提高辦電效率。在業擴報裝流程上,實行「串行改並行」的同步機制。
2019年4月29日,內蒙古第一座地鐵變電站——1號線南店地鐵變送電投運;2019年6月22日,1號線一期地下站17個變電所一次合閘送電成功;2019年12月28日地鐵1號線投入運營;2020年10月1日,呼和浩特2號線地鐵開通並與1號線在新華廣場站正式實現換乘。
凝聚力:臨時支部走活「一盤棋」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首個開通地鐵的城市。呼和浩特供電局黨委將企業黨建引領優勢延伸到地鐵建設中統領全局。
2018年,該局黨委採用「黨建+基建」的創新管理模式,牽頭組織8家地鐵施工方、監理方、設計方、項目單位的黨員幹部,成立地鐵供電工程臨時黨支部,將支部設在攸攸板變電站工程現場。根據工程實施階段實行黨員流動管理,臨時黨支部黨員最多時有50多人,並以此為紐帶層層傳導擴展,真正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實際工作中的執行優勢和競爭優勢。
該局黨委書記黃亮坦言,「地鐵供電工程難度大、建設周期長、施工隊伍多、地上地下環境複雜,我們希望通過設立臨時支部來搭建一個具有首府供電特色的平臺和紐帶,將地鐵供電工程中的各種契約關係提升為具有共同遠景目標、統一思想行動的戰隊。為讓參建單位橫向間的協調配合更順暢和高效,在內部通過組建黨員突擊隊、設立黨員示範崗來帶動工程項目組成員創先爭優,兩相促進,互為支撐,確保工程建設如期完成。事實證明,也確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在臨時黨支部的帶領下,供電人在點多、線長、面廣的地鐵施工沿線眾志成城。該局副局長楊海說,供電是地鐵推進的先決條件。無論臨時施工用電還是正式電源,供電人幾乎全部在工地上與時間賽跑。經過交替作業、24小時及節假日不休息的連續作業,地鐵1、2號線供電間隔施工用時僅10天。
據統計,臨時黨支部成立以來,共組織了30多場次形式多樣的慰問聯誼、贈送書籍等活動。2019年10月18日,臨時黨支部與市軌道交通公司機關黨支部聯合開展近百人參加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聯合黨日活動,該局黨委書記黃亮和市軌道交通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佔英分別講授了精彩的黨課。
臨時黨支部不僅為工程建設增添了生機和活力,也成為工程質量「信得過」的有效保證。地鐵配套供電工程秀水220千伏變電站及攸攸板220千伏輸變電線路工程,榮獲內蒙古電力輸變電工程流動紅旗榮譽稱號。
正能量:責任呼供電亮「風景線」
目前,青城地鐵1、2號線日均載客量達14萬人次,首府市民真真切切體驗到了地鐵的高效便捷。
呼和浩特供電局始終主動承擔國有企業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全力滿足首府發展的用電負荷需要。該局局長白格平介紹:「我們通過加強電網建設提供可靠的供電服務,『十三五』時期完成電網投資114.4億元,為服務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兩級黨委政府和313萬市民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政治保電是首府供電企業義不容辭的常態化責任,一年365天有300天在保電。據該局大用戶局書記郝曙光介紹,「十三五」期間大用戶管理保電隊共完成979項3274天的保電工作。今年疫情期間,分別為內蒙古第四醫院、呼市第二醫院、內蒙古疫情指揮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等疫情保電場所提供電力保障工作,共耗時150天、56人次參與,圓滿完成疫情保電工作。
地鐵沿線站點重新勾勒出城市的商業版圖,也為草原青城繪就了現代化的風景線。該局副局長呂殿民介紹,地鐵1、2號線全部投運後預計每年新增電量1.1億千瓦時,沿線的產業集聚效應將帶來更大的負荷潛力。該局以聚焦提升供電服務水平為主線,開展「用電營商環境提升年」活動,努力打造「審批環節最少、流程最優、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用電營商環境,全面提升市民的電力「獲得感」。
從1921年建廠的「歸綏電燈股份有限公司」發展而來的呼和浩特供電局,即將迎來建局100年的高光時刻。譜寫「首善之城」高質量發展的光明曲,用實際行動踐行「打造全新責任蒙電、建設亮麗首府供電」的鄭重承諾,正是3600多名呼和浩特供電人的常情和常態。
責任編輯:王萍 投稿郵箱:網上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