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為你帶來更好生活的「三邊」
No.269
什麼樣的旅行才是最難忘的?
毫無疑問,有美食相伴,總會讓旅行的記憶變得尤為深刻,尤其是在尋覓美食的過程中,還出現了更多有意思的故事,就像「書呆子」詹宏志的按圖索驥一樣——
/ 旅途 /
旅行與讀書
文 / 詹宏志
書呆子相信凡事書中都有答案,在旅行一事也不應有例外,所以他們通常會以一本書或幾本書作為旅行的依據,我當然也是這種人。
出發往義大利託斯卡納旅行之前,我從書架上找出前些時候在倫敦買到的一本主題式的旅行書。這本書的書名叫《佛羅倫斯貪吃鬼指南:兼含託斯卡納的美食週遊》(The Food Lover’s Guide to Florence :With Culinary Excursions in Tuscany,2003),作者是一位美國的旅行與美食記者愛彌莉· 懷絲· 米勒(Emily Wise Miller )。
根據作者米勒小姐的自述,她本來駐在舊金山,為《舊金山紀事報》擔任旅行與美食的記者,有一次當她因採訪來到託斯卡納與佛羅倫斯,不意竟被當地紮實的美食與慵懶愜意的生活風景完全迷住,因此她移居託斯卡納,一住十八年。平日她替幾家英文報紙和網站繼續擔任美食與旅行的特約撰稿人,但現在她的職志是向世人推薦介紹託斯卡納的「美好生活」了。
這一類的故事很多,有時候是推銷書本的手段,不能盡信,不過讀起書中的內容,發現作者米勒小姐的胃口很好,她照顧到的層面不僅是著名餐廳,還包括麵包店、冰淇淋店、酒店、咖啡店、雜貨店、熟食店,甚至也包括食材店和菜市場,這就讓我相信她真的有一種「託斯卡納生活」,而不是到此一遊的「過客」。
但如果你是讀了旅行相關的書才去旅行,書中所記就有了「一翻兩瞪眼」的攤牌考驗。書中描繪的世界終究要和「真實世界」相遇,書寫者究竟是忠於真實,還是製造了真實?在書與「世界」面對面的時候,閱讀者顯然是會要求「兌現」的。而米勒小姐書中所記,在我這樣一位讀者按圖索驥的對照下,必然呈現出真相來。
書本的書寫工具畢竟是文字,描寫美食的文章觸動人心的有時候是文字而非美食本身。我也必須承認,米勒小姐書中觸動我的,常常是靈光乍現的文採。譬如底下這個例子,米勒提到位於「中央市場」(Mercato Centrale )的「奈波奈」(Nerbone )時說:「奈波奈不只是一家三明治攤子,它是一項衝撞式運動。」(Nerbone is more than a sandwich vendor,it’s a contact sport.)
這就有趣了,為什麼把賣三明治的攤子比喻成美式足球的「衝撞式運動」呢?讓我忍不住想再讀下去,她也繼續解釋「衝撞式運動」的意義。她說,你必須先在收銀臺前的飢餓人群中殺出一條血路,擠到收銀員可以和你「四目相接」的地方,你伸長手臂把二點七歐元(一個三明治的價格)交給他,換來一張收據;然後你再緊握收據,排開人群,擠向另一個由磨刀霍霍大廚領軍的三明治櫃檯,告訴他你的需求,基本上三明治有兩種,一種叫作panino con Lampredotto ,另一種叫作panino con Bollito 。米勒小姐解釋說,Lampredotto 是fatty intestine,也就是肥腸囉;Bollito 則是boiled beef ,所以是煮牛肉。這樣還沒完,醬汁也有兩種,肥腸和牛肉蘸用的醬汁也要一併告知師傅,一種是紅色的辣醬,名叫Salsa di Piccante ;另一種則是綠色的青醬,名叫Salsa di Verde ;如果你要兩種醬都放,你就要說tutte le salse ,也就是兩種通通來的意思。
書呆子相信凡事書中都有答案,在買麵包一事也不應有例外,我在佛羅倫斯中央市場開市不久,早早來到聞名遐邇的「奈波奈」,人龍還沒有太長,我不困難就擠到可以看到收銀員眼白的地方,把一張大鈔遞過去,用我自認為發音正確的義大利文向他要了三個燉牛腸麵包(panino con Lampredotto )、三個煮牛肉麵包(panino con Bollito),以及一升的基安蒂紅酒(Chianti)……
旗開得勝之後,我更加有信心擠向三明治師傅的處理櫃檯,大聲叫出我的注文內容,並且豪氣幹雲地為醬汁選擇了tutte le salse。只見師傅拿起一個圓麵包,腰上用刀劃出一個缺口,叉子從鍋中挑出一大塊牛肉,痛快地切了十來片(後來我們發現麵包夾的牛肉幾乎有半磅以上),夾入麵包中,再對著牛肉澆上紅、綠兩種醬汁,最後再把整個麵包拿進鍋中蘸一下牛肉汁,才包進紙張中,完成了一個煮牛肉麵包。接著製作燉牛腸麵包,師傅用大叉叉出一串像生腸一樣的內臟,已經燉煮成紅色(應該是和番茄一起燉煮的結果),一樣痛快地切了十來刀,鼓鼓地塞滿了一個麵包。我要的紅酒則是從一個大桶裡像水龍頭一樣流出,注入一個大玻璃瓶裡。沒多久,我們捧著堆積如山的戰利品,走向臨近的公共桌椅,開始據案大嚼起來。那牛肉柔軟多汁,那牛腸滋味甘美,紅色辣醬嗆辣有勁、綠色青醬香鬱清新,連那一升價格低廉的紅酒,搭配著牛肉牛腸的脂肪,也顯露出一種圓潤的滋味……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知識的勝利」。書呆子讀了書,找到對應世界的方法,而當書呆子面對真實世界,世界也果真如出一轍響應了他剛得來的「新知識」。但等我回到家,重新上網想弄清楚什麼是Lampredotto 。這一次,我找到的是義大利文版的「維基百科」(wikipedia),卻發現「維基百科」告訴我的完全是不一樣的故事……
首先,百科條目裡告訴我,Lampredotto 不是牛腸,而是有兩個用法,意思也有一點不同,它先說,「Il Lampredotto è un tipico piatto povero della cucina fiorentina…」,奇怪的是,當你知道你在討論什麼話題時,語言能力會突然增強,在這裡,我發現從未學過的義大利文是「猜得懂」的,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Lampredotto 是佛羅倫斯料理中一道典型的窮人料理。」然後它又進一步說,「Il lampredotto, che è un particolare tipo di trippa, è uno dei quattro stomaci dei bovini…」,我發現這一層意思也可以明白,它說的應該是:「Lampredotto 是牛肚的一個特殊部位,它是牛的四個胃當中的一個……」
我的書「騙」了我,我以為我知道 Lampredotto 是什麼,結果是錯的;更糟的感受是,整個旅程中我都以為我吃到了獨特的「牛腸麵包」,結果我吃的也不過就是滿街都有的「牛肚三明治」(番茄燉牛肚,這道佛羅倫斯知名料理,你連在臺灣的義大利餐館都吃得到),雖然「奈波奈」用的部位的確與別人不一樣……
我發現我已經不止一次栽在 intestine 這個單詞的手裡,有一次我在倫敦一家中東餐館,看到它有一道「炸羊腸」的菜,我想知道他們是怎麼處理羊腸的,就點了這道菜,菜上來之後,我吃了幾口,對它的口感極為困惑,我實在想不出這羊腸是怎麼做的,完全不像羊腸。再吃幾口之後,我又覺得它似曾相識,應該是我認識的某種部位。經過我搜索枯腸,反覆咀嚼,才猛然領悟這根本不是什麼羊腸,而是「羊睪丸」,也許因為料理太過「地道」,店主人怕嚇到食物冒險性不夠堅強的西方人,才委婉地稱它是intestine 。把侍者找來一問,果然證實了我的判斷。
但我不能抱怨米勒小姐的書,沒有它,我能夠充滿信心走進店中,並且順利要到一切我的夢想之物嗎?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選自詹宏志《旅行與讀書》一書,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經出版方授權發布。
永不止步的前行者詹宏志,總是在閱讀,始終在路上。他的旅行多由讀書而起,十個推理小說般的精彩故事,猶如一場百科知識的腦內衝浪與日常哲思的馬拉松。被一本託斯卡納食譜指南引路的攤牌考驗;因盡信書而驚險萬分的瑞士登山之旅;在印度無力招架念誦著魯拜集的高明地毯商人;被旅行社誆騙卻皆大歡喜的廚房體驗;在南非草叢中充滿生命體驗的薩伐旅;在災難過後的峇里島矛盾複雜的旅人心境;在阿拉斯加天地獨行般的行跡;土耳其街攤品嘗兩個羊頭的滋味;京都東京夢幻美食的紀行……十場夢幻旅,別樣新人生。
▲▼ ▲▼ ▲▼
值 得 拿 在 手 邊 的
關 於 身 邊 的 一 切
長 按 二 維 碼 擁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