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站臺票:淡去的回憶
站臺票,也被稱作月臺票,是人們曾經用來進入車站站內接送親朋好友的一種憑證。站臺票的歷史不過百餘年,隨著近年來各地陸續停售,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站臺,是別離或重逢之地,一張站臺票記錄的不只是一段行程,更是承載著生活軌跡的變更和逐漸模糊的記憶。
1 世界第一枚站臺票比郵票早10年
說起站臺票,不得不追溯世界鐵路的起源。
鐵路是近代工業革命的產物。18世紀70年代,蒸汽機的發明為傳統交通運輸業的革命帶來了曙光。但起初,鐵路並不是為火車而是為馬車鋪設的。因為儘管當時已經出現了蒸汽機車,但安全尚無保證,經常會出現翻車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因此行走在鐵路上的車大部分仍是用馬牽引的,更像是「有軌馬車」。一匹馬拉著3噸重的貨車,以6公裡的時速運行,這種運力極其有限。
1823年,英國工程師喬治·史蒂芬森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條蒸汽機車牽引的公眾鐵路——斯託克頓-達靈頓鐵路,雖然只有40公裡,但三年時間花掉了6萬英鎊的短期貸款。這條軌道,在達靈頓西面採用了石頭枕軌,東面用橡樹枕木。史蒂芬森曾力圖全部用石頭,但因採石場距離東部太遠,運輸費太貴而作罷。
1825年9月27日,得知斯託克頓至達靈頓鐵路要開通,一大早,鐵路沿線就擠滿了看熱鬧的人。蒸汽機車由史蒂芬森和哥哥詹姆士駕駛,機車後面掛著一節客車車廂,乘坐著鐵路建設董事會的成員,客車車廂後面是21節運煤的貨車車廂。看著噴雲吐霧的「怪物」,路邊好奇的觀眾紛紛跳上車過把癮,原本只能容納300名乘客的火車生生地擠進了500多人。他們有的坐在空的貨車車廂裡,有的坐在裝滿煤炭的車廂頂上,還有的甚至扒扶著扶手,身體懸掛在車廂之外。
火車啟動後,速度不斷加快。沒過一會兒,機車出現了故障,一節車廂的車輪也掉了,儘管如此,兩個多小時後火車到達達靈頓時,1萬多名觀眾向他們致意。待煤炭被卸下後,工人們稍事休息,再度出發,又有550多名乘客擠上了列車。
也許是人們的狂熱,激發了精明的商人們抓住商機。在喬治·史蒂芬森1830年設計開通利物浦至曼徹斯特鐵路時,全歐洲最為著名的繆斯頓鐵路公司在發售火車票的同時,專門製作了一批帶有紀念意義的「送親月臺證」——這就是鐵路站臺票的雛形,也是最早的站臺票,比第一枚郵票還要早10年。此後,站臺票就與鐵路運輸形影相伴,成為了鐵路發展的見證者。
當年一張站臺票的價格已無從考證,但對火車情有獨鐘的英國貴族們想必是不會吝惜的。據記載,1851年倫敦舉辦博覽會,短短一個月時間就有150萬人坐火車從全國各地趕來參觀。假如其中有十分之一者購買了站臺票,鐵路公司也能得到一筆不菲的收入吧。不願忍受在寒風中等車的待遇,或嫌站站停的慢車旅程太長的貴族紳士們乾脆買專列車票,平均每張25英鎊。
2 我國硬質卡式站臺票「服役」達70年
我國鐵路站臺票起源於火車站整頓站內秩序。
1906年,為防止意外發生,火車站規定送行者一概不得隨便出入車站,但經常會遇到有要緊事件或者行李過多者,鐵路監督部門特地印製發售「送客車票」,凡接送旅客的人都可以購買,憑票出入車站。每票只用一次,票價五枚銅子。
1910年站臺票已經正式開始發行使用。當時站臺票式樣簡陋原始,就是一張硬紙卡片,5釐米長,2.5釐米寬,形狀類似於火車客票式樣,首先在哈爾濱鐵路站線上使用。站臺票上面印有日期、面值、車次、編號、發售車站站名和使用說明等。
誰能想到,這種白底黑字、「豆腐乾」一般的站臺票,一直沿用到上世紀80年代,「服役」時間長達70年之久。期間,站臺票的票面內容隨著年代略有不同,價格也從一分、二分、五分逐漸變為一角、兩角、五角、一元。
站臺票是專為進出車站到站臺接送旅客的人員發售的一種憑證。一張車票可以購買一張站臺票,當日有效。後來為了方便外事、旅遊單位進站接送旅客,還發售過月、季定期站臺票,收費標準不少於每天一張站臺票票價計算,有效期為三個月。
站臺票第一次「變臉」是在1984年國慶35周年前夕,北京鐵路局北京站率先推出新中國鐵路局的第一套(五枚)彩圖紀念站臺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五周年》。票面內容包括天安門、長城火車、故宮全景、北京站夜景和京城新建築, 面值統一為一角錢。與原來相比,此套站臺票設計新穎、印刷精美,受到了社會的一致好評。很快,各地鐵路部門紛紛效仿。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各地鐵路部門共設計發行了12套48枚彩圖站臺票,正面內容以人文景觀、自然風景、車站樓舍等為主。各地票面尺寸不一,多為60毫米長、15毫米高,比原來「黑白小硬板」擴大了6.5倍。也有的嘗試使用100毫米長、18毫米高的「大塊頭」或者更小的迷你版。
1992年,鐵道部以文件的方式,對站臺票的規格、編碼、用字等做了統一規範。站臺票終於結束了「大小不一」的命運,不僅可以作為進出站的憑證,而且還可以承載藝術、傳承文化的理念,展示鐵路建設的重大成果,走入鐵路站臺票歷史上新的一頁。
進入2000年後,我國彩圖站臺票開始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至2004年中國鐵路站臺票以每年近千枚的速度發行。到2003年底,彩圖站臺票的總設計發行量累計超過4000種。各鐵路局在不斷加速變換站臺票圖案和發行頻率的同時,又紛紛出臺了加字票、特種票、磁卡票、鍍金票和絲綢站臺票等。
隨著鐵路網越織越密,國內許多城市開通了高鐵、動車,特別是實行了火車票實名制後,多數鐵路客運站陸續停止售站臺票,至此,延續了100多年的站臺票在我國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漸漸成了收藏界的寵兒。
3 日本持站臺票可以進車站會友
站臺票雖然起源於英國,但隨著歐洲鐵路線網的四通八達早已銷聲匿跡。
在英國、德國等許多國家,火車站多是開放式的,通常情況下旅客不需要檢票,可以直接出入車站。站臺幾乎見不到工作人員,全靠電子站牌明晰的指引,只有在火車開動後,才偶爾能看到查票員在車廂裡查票。查票員可在車上協助乘客補票,但若查到逃票者,除補票外還將被罰款。
在日本,站臺票不僅方便了民眾接送親友,而且還逐漸發展為鐵路文化的一部分,很多「鐵路迷」熱衷於收藏站臺票。站臺票在日本被叫做「入場券」,因乘車之外的目的進入車站時需要購買。日本首次發行的站臺票是1897年由山陽鐵道售出,至今已有120年的歷史。日本的站臺票有硬質票和軟質票兩種,軟質票用完後車站將會回收;硬質票則多是為「鐵路迷」收藏準備的。
據日本媒體報導,2014年為紀念一段鐵路開通100周年,九州鐵路公司熊本分公司在熊本站推出了該縣萌熊吉祥物「KUMAMON」形狀的紀念站臺票。票面上印有「KUMAMON」戴著紅黃兩色線條九鐵製服帽敬禮的身姿。背面有一欄用來記錄發行日期,可在銷售窗口蓋上日期戳,同時還印有序號。鐵路公司號召人們「來熊本時務必買一張留作紀念」,很快,這種紀念站臺票就售出上千張。
大多數人購買站臺票的目的是進站送人、接人,也有的進入車站完全是為了會友。日本很多車站內部各類設施豐富,如書店、飯館、便利店、咖啡廳,甚至商場等,不少日本人相約在車站內部見面聊天、喝咖啡。日本大多數車站都規定,持站臺票進站者,除特殊情況外,一般不能進入列車車廂,規定持站臺票在車站內滯留時間最多不能超過2個小時。
一般來說,站臺票價格與車站車票起步價等額,在120日元到170日元之間。除一般的站臺票外,日本有一部分車站還發售「月票式站臺票」,持票者每天都可以多次進出車站。這類站臺票的購買者大多數是因附近交通問題需要穿過車站的人。
另外,還有一些站臺票沾了溫馨車站站名的光,而讓人另眼相看。如日本舊廣尾線有「幸福站」「愛國站」,這些車站的站臺票因良好的寓意受到收藏者的青睞;室蘭本線「母戀站」的站臺票,經常被用作母親節的禮物;德島線的「學站」、紀州鐵道線的「學門站」站臺票,又常被備考學生們收藏,希冀考出好成績。
4 因站臺而和文藝作品結緣
空無一人的火車站,一個中年搬運工手推輕便行李車出現在月臺的前方。畫面後景中,一個黑點很快變成清晰的火車呼嘯而來。火車減速,車身沿著月臺緩緩停下。車廂門打開,熙熙攘攘的旅客走下火車……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用活動攝像機拍攝的《火車進站》公映,雖然這部短片不到1分鐘,但成為世界電影誕生的象徵和標誌。
這似乎也註定,電影與火車、站臺是與生俱來的好搭檔。就如張愛玲在《異鄉記》中所說:在我,火車站始終是個非常離奇的所在,縱然沒有安娜·凱列妮娜臥軌自殺,總之是有許多生離死別,最嚴重的事情在這裡發生……因此,在各地陸續停售站臺票後,不少「鐵路迷」深感惋惜:電影裡列車緩緩而行,站臺上緊隨列車雙手相握、奔跑的畫面將一去不復返。
受功能所限,站臺票的使用範圍僅在「站臺」,但同時又得益於「站臺」,這個「傷別離」和「再相聚」之處,使這張小小的站臺票天生就有溫度:朱自清在站臺上和父親作別,看著父親的背影穿過鐵路去對面買橘子,想必父親深青布棉袍裡一定有一張硬卡片站臺票……
「大聲叫伊的名字傷心淚滴,月臺票替阮(我)悲……」臺灣一首經典情歌《離別的月臺票》中,深情地唱出無數情侶隔窗揮淚分別的離別之景。
在百度上搜索「站臺」,有關歌曲更是不下百首:《傷感的站臺》《午夜站臺》《離別的站臺》《那飄雪的站臺》《相思的站臺》《站臺上的兩個人》《站臺送別你的愛》……可見,對於乘坐火車遠行的乘客,站臺上,握手告別,脈脈含情,或是淚眼相對,亦或微笑祝福,所有的一切凝固在那一刻,無論這裡充滿的是心酸的離別、重逢的歡樂,還是永久的等待或者浪漫的邂逅,站臺票都記錄下那些曾經的故事。
你知道嗎
站臺「1米線」的由來
火車站臺上都會有一條顏色醒目的「安全線」,通常離站臺邊緣有1米的距離。「列車進站,請站到白線以內……」當列車快進站時,工作人員會持喇叭或者小旗警示過往行人:車輛尚未停穩,千萬別越過「安全線」,否則極有可能發生人身傷亡事故。
其實,站臺上「1米線」的由來,要追溯到發生於上個世紀的一場悲劇。
1905年一個冬日,俄國西伯利亞鐵路線上的鄂洛多克車站熱鬧非凡,原來是人們在歡迎欽差大臣,他們為了表示對沙皇的忠心,穿上節日的盛裝列隊站在鐵路兩旁,夾道歡迎這位要員。隨著一聲汽笛長鳴,欽差大臣的專列出現了。然而它並沒有緩緩進站,而是如同脫韁野馬般衝了過來。剎那間,站臺上的迎候者感到背後有人猛擊一掌,不由自主地倒下站臺,34人當即喪命,4人重傷。
辦案人員多方調查發現,此次慘案並非人為肇事。由於當時科學水平所限,難以解釋清楚。後來,隨著認知能力的提升,科學家們用「努利伯原理」(又稱「努利伯定律」)破解了當時的「奪命掌」之謎,並由此誕生了站臺安全線。
「努利伯原理」是瑞士科學家努利伯1738年發現的定律,簡而言之就是在一個流體系統(如氣流、水流)中,流速越快,靠近它的物體所受到大氣壓所產生的壓強越小。當火車高速駛過站臺時,兩邊空氣隨著向前高速運動,致使列車周邊空氣壓力驟降,離列車較遠的空氣壓力就大於火車兩側空氣的壓力,這種壓力差形成了把旅客「吸」向車廂的力量,其數值跟車速成正比,有時能達幾公斤甚至更大,一旦旅客離車太近,又沒注意站穩,極有可能因此發生車禍。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站臺警戒線便應運而生。從此以後,所有的站臺上都畫了一條醒目的「安全線」,警示乘客候車時不可往前越出,以確保人身安全。
域外寫真
法國列車超標 被迫擴建站臺
法國曾經有一則被全世界嘲笑的新聞。
據法新社與路透社報導,法國國家鐵路公司2014年為省際鐵路新訂購近2000輛火車,但由於新車體積過於龐大,無法駛入國內許多火車站的現有軌道,因而不得不斥重資改造站臺,以歡迎新火車的到來。
報導稱,重修這些站臺的費用高達5000萬歐元,而這筆花銷完全不在法國國家鐵路公司計劃之中。
法國鐵路管理實行「網運分離」,即鐵路路網和運輸經營分離,全國鐵路網等基礎設施歸法國鐵路網公司所有,法國國家鐵路公司負責運營,包括訂購列車。出現這一滑稽事件的原因是,法國鐵路網公司向國家鐵路公司提供的站臺寬度信息不完整,只提供了過去30年內所建火車站的站臺寬度,而全國大約1200個火車站臺大多數建造於50多年前,當時的列車比較「苗條」。因此,許多站臺的邊緣離鐵軌較近,新購列車開不進去,從而造成了這樣一筆高昂的站臺重修費用。
法國鐵路網公司發言人還做了個比方,「就像你買了一輛法拉利,想把它放進車庫,結果發現車庫太小放不下,這是因為之前從來沒買過法拉利。這個問題我們發現得有點晚……只能自食其果。」
報導稱,這一令人尷尬的失誤,迄今已讓法國國家鐵路公司耗費超過8000萬歐元,改造費用可能會進一步上升。
(責編:羅娟、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