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東北姑娘侗寨扶貧記丨從江縣貫洞鎮德卡村指揮所...

2020-12-16 天眼新聞

我叫顧文超。2019年12月,我的單位從江縣投資促進局接到縣委組織通知,需要新增派一名幹部到基層任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得到消息後,我主動申請前往基層,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在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刻,理應投身到一線與兄弟姐妹們並肩作戰。

我所派駐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貫洞鎮德卡村共有141戶544人,2014年以來,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5戶39人。初到德卡村,我就抓緊時間熟悉全村基本情況。雖然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北方妹子,但我迅速熟悉了侗族村寨的語言環境,上戶時經常用掌握的侗話和群眾交流,沒用多久,村裡的老百姓就對我這個新來的東北妹子所長印象深刻。「那個個子大會講點侗話的東北姑娘」就是他們對我的初印象。

到德卡村第一項重要推進的工作任務就是2020年合醫費用收繳。在我得知全村的合醫收繳率是85%左右,還未達到百分之百後,我立即組織村級指揮所和村組幹成立臨時合醫政策宣傳突擊小隊。每天晚上吃完飯後,我們的突擊小分隊就對全村沒有交合醫的農戶逐戶開展政策宣傳,耐心給農戶講解國家合作醫療保障政策為老百姓帶來的實惠,最終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全村參合人數達544人,參合率為100%。今年元月25日,我回到家準備和家人過一個團圓的春節,然而在半夜接到了貫洞鎮指揮部的緊急通知。由於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大年初一我第一時間返回了村級脫貧攻堅指揮所,安排部署全村疫情防控工作,堅守在疫情防控工作的基層一線。 返回村裡後,我立即召集兩委班子成員第一時間做好全村從省外返回人員的排查工作,並號召全村青年組成義務守卡隊伍,每天輪班24小時堅守寨門,禁止外來車輛和人員進入本村寨,並耐心勸返外來車輛。同時,村級指揮所全體網格員按照網格化管理,掌握網格區內所有人員情況。

我們通過村委會廣播和流動小喇叭等方式,循環播放從江縣疫情防控通告,宣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預防知識,提高群眾的防疫意識,不信謠,不傳謠,共同防控疫情。疫情期間,我還聯繫了從江愛心企業為德卡村一線守卡人員送來煤炭、礦泉水等物資助力全村打贏疫情阻擊戰。 為了推動縣級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工作,切實改善德卡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把德卡村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美麗新農村,我組織召開全體群眾大會,商議並制定了《從江縣貫洞鎮德卡村衛生整治提升制度》,成立由村組幹部、群眾代表組成的衛生檢查評比小組,每月以寨為單位對每家每戶室內外衛生及各寨範圍內的主要道路、公共場所環境衛生進行檢查評比,評比結果分出等次並進行公示。

同時,我們對衛生環境排名前十位的農戶進行物資獎勵,對衛生環境排名後十位的農戶進行通報批評。在舊房、棚、圈的拆除工作中,我也遇到過難題,對於家中無勞力在家的農戶,我組織指揮所和村組幹組成拆舊小分隊逐一突破;針對全村公共區域的亂搭亂建,我們的小分隊也逐一進行拆除整治。在我們的努力下,全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順利推進,德卡村還榮獲了「從江縣人居環境示範村」的稱號。駐村的一年時間裡,我這個性格直爽的東北姑娘哭過也笑過,我和村裡的群眾用真情換真意,這一年村裡的每一處變化我都親自參與,我也切實體會到了別具意義的奮鬥青春。整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夏華

編輯 何濤

見習編輯 周睿

編審 王璐瑤 王琳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沉於一線做好排頭兵|從江縣貫洞鎮今華村同步小康...
    我叫梁正芝,是從江縣投資促進局三級主任科員。2018年,在組織的關心下,單位領導的信任和鼓勵下,我榮幸地到貫洞鎮今華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2019年3月,成立了脫貧攻堅指揮所,我又擔任了所長。從2018年到2020年這三年的時間裡,工作上的困難,勞動上的辛苦,我體會到了酸、苦、辣、甜。2018年,我剛轉到縣投促局上班3個月,正好趕上縣委組織部選派駐村第一書記,選派條件是要會講民族語言,身份必須是黨員,且擔任過副職。由於我是侗族,是黨員,也是副科級幹部,更巧的是我們單位掛幫的是貫洞鎮今華村,所以,上面的條件我都具備,成為了選派的首選人選。
  • 「我的扶貧故事」千字文言以述脫貧之志丨從江縣貫洞鎮弄獨村第一...
    「凡脫貧攻堅者,必當幼有所養,壯有所用,老有所依也……」   近日,從江縣貫洞鎮弄獨村第一書記粟元標執筆寫下一篇題為《樵夫脫貧攻堅軼事》的千字文言文。同時,文章以其獨到的文風、真摯的感情,用這特別的方式,記錄其這段脫貧攻堅歷史,下面一起來感受下這篇不一樣的「扶貧故事」。   餘乃從江縣貫洞鎮弄獨村第一書記,姓粟,字元標、名強、自號樵夫。本從業於新立之從江二高,長八尺三寸,從江貫洞幹團人也。
  • 「我的扶貧故事」沉於一線做好排頭兵|從江縣貫洞鎮今華村同步小康...
    我叫梁正芝,是從江縣投資促進局三級主任科員。2018年,在組織的關心下,單位領導的信任和鼓勵下,我榮幸地到貫洞鎮今華村擔任同步小康第一書記。2019年3月,成立了脫貧攻堅指揮所,我又擔任了所長。從2018年到2020年這三年的時間裡,工作上的困難,勞動上的辛苦,我體會到了酸、苦、辣、甜。2018年,我剛轉到縣投促局上班3個月,正好趕上縣委組織部選派駐村第一書記,選派條件是要會講民族語言,身份必須是黨員,且擔任過副職。由於我是侗族,是黨員,也是副科級幹部,更巧的是我們單位掛幫的是貫洞鎮今華村,所以,上面的條件我都具備,成為了選派的首選人選。
  • 「我的扶貧故事」千字文言以述脫貧之志丨從江縣貫洞鎮弄獨村第一...
    「凡脫貧攻堅者,必當幼有所養,壯有所用,老有所依也……」   近日,從江縣貫洞鎮弄獨村第一書記粟元標執筆寫下一篇題為《樵夫脫貧攻堅軼事》的千字文言文。同時,文章以其獨到的文風、真摯的感情,用這特別的方式,記錄其這段脫貧攻堅歷史,下面一起來感受下這篇不一樣的「扶貧故事」。   餘乃從江縣貫洞鎮弄獨村第一書記,姓粟,字元標、名強、自號樵夫。本從業於新立之從江二高,長八尺三寸,從江貫洞幹團人也。
  • 「我的扶貧故事」了解群眾需求,才能讓我的幫扶落到實處|從江縣往...
    我叫塗越,是黔東南州從江縣往洞鎮增盈村指揮所駐村幹部第八網格的網格員。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間來駐村工作已經一年多了,其間種種感慨良多。我所在的網格區的65戶293人農戶,13戶59人貧困戶,4戶危改戶,1戶透風漏雨戶,1戶人畜混居戶的情況依然歷歷在目,我相信這將是我人生的一筆財富,是生命中不可磨滅的一筆。使我完成了從一個不諳世事剛畢業大學生到扶貧幹部的蛻變,接受了心靈上的洗禮。  2019年11月的時候剛剛來到這裡,人生路不熟和語言不通是最我大的一層障礙。
  • 「我的扶貧故事」走好大山深處的侗寨扶貧丨從江縣往洞鎮貢寨村...
    我叫吳昌斌,是黔東南自治州從江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員。2019年12月,我帶著組織的重託和信任到往洞鎮貢寨村駐村擔任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一棟棟普通的侗家小青瓦木房,平凡的人們過著傳統的農耕生活,我的扶貧之路就從這裡開始。   通過對全村的入戶走訪,以及組織村兩委召開群眾大會和座談會,我對村裡有了初步的了解。為了方便群眾生產生活,我們向鎮黨委申請資金,硬化了500多米的串戶路,同時也方便了群眾出行。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用真心換真情|從江縣貫洞鎮八洛村駐村...
    人生總是充滿著驚喜和意外,沒有想到大學師範專業畢業的我,有一天會從教師隊伍加入到農村基層駐村隊伍中,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生活。我叫鍾南,是從江縣貫洞鎮八洛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4年6月,經過組織批准,我從威寧縣教育局調到了從江縣貫洞鎮人民政府辦公室工作,結束了6年的教師生涯,正式加入全國農村基層駐村工作隊。我所駐的村是貫洞鎮八洛村,從2014年以來,村裡一直沒有村文書,我自然而然地兼顧了5年的村級文書,負責幫助村裡及要辦事的群眾書寫材料,比如幫助不會寫字的貧困戶群眾寫農村低保申請書等。
  • 「我的扶貧故事」六年駐村,用真心換真情|從江縣貫洞鎮八洛村駐村...
    人生總是充滿著驚喜和意外,沒有想到大學師範專業畢業的我,有一天會從教師隊伍加入到農村基層駐村隊伍中,從此開啟了我的駐村生活。我叫鍾南,是從江縣貫洞鎮八洛村的一名駐村幹部。2014年6月,經過組織批准,我從威寧縣教育局調到了從江縣貫洞鎮人民政府辦公室工作,結束了6年的教師生涯,正式加入全國農村基層駐村工作隊。我所駐的村是貫洞鎮八洛村,從2014年以來,村裡一直沒有村文書,我自然而然地兼顧了5年的村級文書,負責幫助村裡及要辦事的群眾書寫材料,比如幫助不會寫字的貧困戶群眾寫農村低保申請書等。
  • 「我的扶貧故事」心繫大山 勵志做好扶貧人丨從江縣加鳩鎮西部計劃...
    我叫王禮,2019年畢業於上海杉達學院。現服務於貴州黔東南從江縣加鳩鎮合法村脫貧攻堅指揮所。作為一名西部學子,畢業後能夠回到自己家鄉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我覺得自己是榮幸的也是幸運的。榮幸的是我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能夠參與最後的決勝時刻工作,幸運的是我能夠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運用到所學的知識為群眾謀福利。合法村是加鳩鎮寨子多、距離遠、苗族支系不同、工作難度大的村莊。初來報到,我立即申請到合法村當網格員助理。當時,正是人畜混居整治工作(上面住人,下面養牲畜)階段。
  • 從江縣貫洞鎮舉辦首屆鄉村民族文化旅遊節
    12月15日,以「宣講十九大、弘揚六洞民族文化、打造鄉村旅遊名片,助推脫貧攻堅」為主題的從江縣貫洞鎮首屆鄉村民族文化旅遊節在貫洞鎮臘陽村景萊生態廣場隆重開幕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路上譜寫青春華章丨從江縣東朗鎮孔明村駐...
    我叫王容,女,中共黨員,貴州赤水人,現任貴州黔東南從江縣東朗鎮人民政府專職監察員和孔明村駐村幹部、網格員。2018年秋,剛畢業的我懷著滿腔熱血,抱著一份到基層、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信念,踏上了離家700多公裡的旅程,來到了從江縣東朗鎮。  初到東朗,進鎮的道路崎嶇不已,生活用水困難、語言溝通障礙和水土不服等艱苦的生活條件,已遠遠超乎自己的想像。
  • 「我的扶貧故事」生活沒有旁觀者丨從江縣谷坪鄉平友村駐村網格員...
    我是貴州省從江縣谷坪鄉平友村駐村網格員吳松松,2019年10月20日,我有幸參加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去。我躺著床上久久不能睡去,腦子裡一直在思考:怎麼辦?怎麼解決這一現狀?我必須要想辦法改變這個村寨的貧窮面貌。我決定召集群眾會,讓大家認識我,這是第一步。通過這一次的群眾大會我收穫了很多,聽到了農戶的心聲,也發現了貧窮問題的根源。召開群眾會入戶宣傳國家惠民政策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志。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當故鄉|從江縣谷坪鄉五一村第一書記晏高飛
    我叫晏高飛,去年8月28日增派到從江縣谷坪鄉山崗村任網格員,同年12月調整到谷坪鄉五一村任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組組長兼任五一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網格員。到村任職的第一天,我心中既彷徨又激動,五一駐村工作組成員都不懂少數民族語言,脫貧攻堅任務使我倍感壓力,但我堅信,只要拿出200%的決心和勇氣,不管有多麼大困難也阻擋不倒我們前進的道路。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更要扶智、扶志丨從江縣丙妹鎮上歹村江南...
    我叫蓋中輝,2020年3月到從江縣丙妹鎮上歹村擔任江南大學定點幫扶上歹村駐村第一書記。青山綠水,蜿蜒曲折的水泥路,道路戶戶通,獨特的吊腳樓,最原始的炊煙在傍晚升起,淳樸的民風、愛笑的村民。這是我進入上歹村第一印象,我的駐村故事就從這裡開始了。我長期從事的是教育工作,來到上歹村後,第一時間就關註上歹村教育問題;教學點資源不足,學生班級僅設立學前幼兒班、一年級與二年級,三年級至六年級在大歹小學住校上課,教育設施少,體育器材少,師源不足。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謀福祉|從江縣往洞鎮託苗村網格員吳勇志
    我叫吳勇志,是黔東南自治州從江縣農村公路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9年7月25日,根據組織的安排,我被派駐到往洞鎮託苗村任網格員。這是我第一次進入往洞鎮,也是第一次接觸託苗。   由於我是一個侗族小夥子,而託苗村主要是以苗族為主,所以在與群眾交流中存在著語言方面的障礙,特別是老年人和婦女同志。這讓我做出了一個改變,必須學習苗族語言,記不住就用本子記,至少把基本的日常用語學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從完全聽不懂苗語到聽懂基本的日常用語。接下來的日子,我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學習,爭取更好融入託苗這個大家庭裡。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攻堅道路上的「真、善、美」丨從江縣西山鎮...
    我是一名侗族姑娘,是土生土長的西山人,現任從江縣西山鎮人民政府人大秘書、副主任科員。自1999年來,一直在一線從事農村工作,有20年的基層工作讓我成為最「接地氣」的農村幹部。在脫貧攻堅道路上,我做到了「真、善、美」。  在「真」字面前,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涉及到6戶貧困戶沒有及時拆除舊房和復墾復綠,我一次又一次的上戶工作,講好易地搬遷的好政策。僅僅2個月,完成6戶易地搬遷舊房拆除並復墾復綠工作。用我的真心換回了他們的信任與支持。
  • ...的扶貧故事」不忘初心為百姓丨從江縣慶雲鎮寨井村駐村幹部龍夢前
    每當我走進寨子去入戶宣傳政策、檢查環境衛生和消防安全時,網格區的群眾都會這樣熱情的招呼我。我叫龍夢前,從江縣教育和科技局工作員。2019年12月7日,經縣委組織部精心選拔,我有幸走上了慶雲鎮寨井村脫貧攻堅指揮所網格員的工作崗位。
  • 「我的脫貧故事」搬遷來的幸福生活 奮鬥出的精彩人生丨從江縣加榜...
    我叫潘小出,是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9月,我家搬遷到了從江縣貫洞鎮美娥社區8棟一單元,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讓我家實現了由「村民」向「新市民」的轉變。整潔美麗的美娥社區我今年33歲,全家8口人,其中有3個孩子。搬遷前世世代代都居住在位於從江西部、月亮山深處的加榜鄉平妹村,平妹村距離鄉駐地約17公裡,購買生活用品非常不方便。我家以前的木房子位於地勢陡峭、自然環境惡劣的下平妹寨,木房歷經歲月的洗禮已經老舊不堪。
  • 「我的扶貧故事」黨的信任不辜,黨的厚望不負丨從江縣下江鎮擺仰村...
    乘著一葉扁舟,渡過修長的孫覽河,心懷幹事創業的激情,我開始了長達三年的駐村生涯。  入村後,我和村幹入戶走訪,了解群眾之所思,傾聽群眾之所盼,並立志通過實際行動將之解決。房屋整治後擺仰村貌基礎設置不完善,那就找資源、找資金,帶頭幹。
  • 「我的扶貧故事」在扶貧工作中深刻體會為人民謀幸福的意義|從江縣...
    我是從江縣下江鎮松隴小學的老師陳建妃,作為一名從貴州西部地區來的新老師,從江縣這個以苗族侗族聚居的地方一直給我一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神秘感。深入這裡開展扶貧工作,才開始讓我有了更多機會去揭開這裡神秘的面紗。雲霧繚繞——初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