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軾之《石鐘山記》,嘆肖戰之無奈!

2020-12-20 鄭州說

蘇軾,北宋大文豪,鼎鼎有名。《石鐘山記》,蘇東坡之佳作,千古流傳。如此名篇,理應早日拜讀,奈何學識淺薄,孤陋寡聞,直至近日偶因觀康震老師微博,才得以瞻閱,頓感蘇東坡文採之斐然,繼而度之,又嘆肖戰之無奈!

01康震老師

近日,康震老師微博連續四天發布關於蘇軾《石鐘山記》相關動態。像7月19號的微博專門提到,「庚子五月二十九,憶蘇東坡的石鐘山」。說的就是蘇軾的《石鐘山記》。

初看《石鐘山記》其實並無多大興趣翻看原著。雖然蘇軾大名我自是知道,但是《石鐘山記》這名字怎麼看都覺得像是一篇旅遊美文,山川遊記我興趣並不是很大。不過康震老師連續四天提到石鐘山記,讓我感覺這文章絕非旅遊美文那麼膚淺。抱著嘗試的態度,專門上網去讀了下蘇軾的《石鐘山記》。看完之後果然讓人無比後悔,不是後悔看了文章,而是後悔這麼晚才看到如此佳作。

02石鐘山記

石鐘山,在我國江西,有「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稱。蘇軾《石鐘山記》,雖說是石鐘山遊記,但並非單純講石鐘山之美景,更像是一篇借現實表達自己哲學思想的議論文。

此文總共分為三段,第一段講古代的兩位大咖對石鐘山因何得名的描述,並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之聲。

一位是北魏地理大咖酈道元,他解釋說石鐘山得名是因為,山下水石擊打發聲類似鐘聲,所以叫石鐘山。「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另一位是唐代文學大咖李渤,通過敲擊山石得到鐘聲,便認為自己找到石鐘山。「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

但是蘇軾覺得這兩位雖是大咖,說的卻不夠嚴謹,畢竟水石擊打生,和敲山石的發聲,在別的地方也可能會發出鐘聲,並不具備獨特性。

隨後的第二段就是蘇軾親自去造訪石鐘山。為了一探究竟,他還專門在傍晚乘舟前往石鐘山底部。「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最終蘇軾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發現石鐘山之所以以石鐘為名,是因為山下都是非常深的石穴和縫隙,細微的水波不斷湧進那裡面,既而發出像敲鐘的聲音。「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文中最後一段,是蘇軾《石鐘山記》的點睛之處。如果沒有這一段,蘇軾這篇文章充其量就是一篇完美的旅遊美文,但有了這一段就不一樣了,整篇文章升華到了一定的高度。其要表達的思想就是第三段第一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任何的事情不是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聽,只憑想像就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是不行的,因為很多事情,就算是如酈道元、李渤這樣的大咖所言也不一定準備,何況很多消息都是道聽途說的。

03肖戰

當然現在人們多數認為石鐘山得名,並非僅僅如蘇軾所言因聲音似鍾。因為當年蘇軾可能因為水勢問題,並沒有深入山中,如果他能深入山中就會發現石鐘山內部是空的,整體形狀就類似一個超級大號的古鐘。但這也更加印證了蘇軾的理論,即事物是有很多面的,單從一面看到的事實,可能並非事物真實的面目。就像是人們常講的「冰山一角」。

不過很可悲的是,現實中有一些人連這「冰山一角」都懶得理,手裡拿塊冰都能說這就是一整座冰山。這讓我想到了肖戰。最近一段時期,肖戰因為律師維權等操作,暫時比較風平浪靜。但是在前幾個月,用「無奈」這個詞形容當時肖戰的處境是再也合適不過的了。

當時肖戰因為所謂「肖戰粉絲」之事備受爭議。而且這件事,裡面的內容比較複雜,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明白的。肖戰不解釋,一些人就說是不負責任,後面肖戰發視頻大概解釋了一下,反而被人說是偏袒粉絲,不夠誠懇。這就很無奈了,不說不行,說了也不行,反正不管什麼事都是肖戰的鍋就對了。

在比如在四月份時,我臨摹了一幅肖戰的《紅梅贊》發到網上,下面評論區一大片的「倒血黴」,當時讓我很是意外。國畫紅梅有不屈不撓、堅貞高潔,凌寒獨自開的君子形象,是咱們中國的民族精神的體現。而且肖戰這幅國畫紅梅是給經典歌曲《紅梅贊》配圖,如此正能量的行為,實在想不到有什麼槽點。然而我一個臨摹者就受到如此非議,肖戰本人當時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正如蘇軾《石鐘山記》講「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那些用「倒血黴」攻擊肖戰的人,如果可以有一絲考究的精神就會發現,這個詞指責肖戰是多麼的無知。在中國傳統國畫的啟蒙教材《芥子園》中,梅花的示範圖有一半都是倒著畫的梅花,這就很明白地告訴大家,傳統中國畫根本沒有什麼倒畫梅花是「倒黴」之說。

可惜就算有如此嚴謹的證據,依然有些人會視而不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讀了蘇軾之《石鐘山記》,讓人更加感嘆肖戰之無奈。不過無論輿論如何,我依然堅信肖戰可以成功走出來,畢竟時間能證明一切!

相關焦點

  • 讀蘇軾之《石鐘山記》,嘆肖戰之無奈!
    如此名篇,理應早日拜讀,奈何學識淺薄,孤陋寡聞,直至近日偶因觀康震老師微博,才得以瞻閱,頓感蘇東坡文採之斐然,繼而度之,又嘆肖戰之無奈! 蘇軾《石鐘山記》,雖說是石鐘山遊記,但並非單純講石鐘山之美景,更像是一篇借現實表達自己哲學思想的議論文。
  • 讀蘇軾之《石鐘山記》,嘆肖戰之無奈
    《石鐘山記》,蘇東坡之佳作,千古流傳。如此名篇,理應早日拜讀,奈何學識淺薄,孤陋寡聞,直至近日偶因觀康震老師微博,才得以瞻閱,頓感蘇東坡文採之斐然,繼而度之,又嘆肖戰之無奈!蘇軾《石鐘山記》,雖說是石鐘山遊記,但並非單純講石鐘山之美景,更像是一篇借現實表達自己哲學思想的議論文。
  • 石鐘山記(蘇軾)
    石鐘山記(蘇軾) 2016年11月22日 16:35
  • 石鐘山記(蘇軾)
    石鐘山記(蘇軾) 2016年11月22日 16:35      參與互動
  • 《石鐘山記》理解性默寫
    2、《石鐘山記》中,蘇軾認為石鐘山的得名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除了酈道元記錄不詳細和漁工水師不能用文字記載以外,還在於「________」,從而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性。 3、《石鐘山記》中,蘇軾強調了要揭示事物的真相必須實地考察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 ,顯然是不可以的。
  • 行書 石鐘山記 (蘇軾)
    石鐘山記作者:蘇軾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餘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
  • 蘇軾對石鐘山夜景的描寫繪聲繪色,令人如身歷其境,驚心動魄
    《石鐘山記》蘇軾《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是蘇軾一篇優美的說理性遊記散文。它既不同於一般的寫景遊記之作,也不同於一般的論說文。它通過實地考察來闡明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並據此而悟出一個「事不目見耳聞」就不要「臆斷其有無」的哲理。文章別開生面,結構安排相當新穎別致。
  • 石鐘山,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素有「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稱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愛唱歌的月季花,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鎮江三山之一的北固山以及江湖鎖鑰石鐘山。北固山位於鎮江東北,高約53米,北臨長江,形勢險固,「北固」之名就是這樣來的。北固山石鐘山坐落在江西湖口縣雙鍾鎮,雄峙於長江之濱、鄱陽湖口,三面臨水,一面著陸,形如半島。全山分上下兩部分,面南臨湖的是上石鐘山,位於鎮南;靠北瀕江的是下石鐘山,位於鎮北。
  • 【高中必背古詩文】石鐘山記
    【譯文】《水經》說:「鄱陽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鐘山在那裡。」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願用小船在夜裡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過,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 「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九江石鐘山的故事
    九江的「石鐘山」因宋朝蘇軾的一篇流傳千古的名篇《石鐘山記》而天下聞名,素有「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稱。石鐘山的歷史悠久,其得名最早由來是北魏《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說:是微風鼓浪,水石相搏,其聲若鍾。唐代的李渤在此遊玩時則在深潭上發現兩塊巨石相擊之聲,清脆而高亢,故名石鐘。
  • 石鐘山記·蘇軾
    作者對古代兩位名人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並不輕信。剛好他有了一個實地觀察的機會,他先問當地寺僧,寺僧的說法和演示跟李渤一樣。蘇軾仍不輕信,決心「莫夜」「乘小舟」實地考察。石鐘山在鄱陽湖入長江的湖口的臨江一面,地處偏僻,文中說「餘方心動欲還」,「舟人大恐」。再加上風險浪惡,又是盛夏漲水季節,一葉扁舟夜航確是很危險的,所以「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 江西行,遊石鐘山、九江學院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石鐘山記》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遊石鐘山後所寫的一篇考察性的遊記。文章通過記敘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強調要正確判斷一件事物,必須要深入實際,認真調查。現在,作為遊覽勝地,皆指下石鐘山。在船上各距離拍攝石鐘山附:蘇軾《石鐘山記》《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 石鐘山留下眾多文化名人詩文碑刻
    地處鄱陽湖與長江交匯處的湖口石鐘山,因蘇東坡的千古名篇《石鐘山記》名揚天下。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石鐘山還是贛鄂湘皖四省文化的交匯點。11月5日,「贛鄂湘皖文化行」採訪團來到石鐘山,感受這座千古奇音第一山的文化底蘊。
  • 宋代蘇軾《荔枝嘆》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詩作於紹聖二年(1095年),當時蘇軾貶謫廣東惠州,惠州盛產荔枝,蘇軾寫了多首荔枝詩,往往結合朝政身世,抒發自己的感慨。這首古風,帶有新樂府的性質,借荔枝生發開去,縱橫古今,淋漓痛快,一向為選家所稱道。蘇軾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 湖口石鐘山齊聚上萬人,你去現場了不?
    ,景區面貌煥然一新,在石鐘山大門前,觀光的遊客排起了長龍,大家在工作人員的指揮下文明出遊,有序參觀。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走進石鐘亭,親手敲一敲半月響石,聆聽千古奇音之聲;來到懷蘇亭,讀一讀蘇軾的《石鐘山記》,探討石鐘得名之因;在江天一覽亭,看三省交界處,江水滾滾向東流;在清濁亭,賞江湖兩色,看雲捲雲舒。當然,孩子們更愛鑽桃花洞,走石橋,或親自演奏一曲石鐘山響石歌,或圍在書法大家的桌前靜靜地欣賞現場所作,這裡的一山一石一碑一廊,都吸引著孩子們驚奇的目光。今天的石鐘山,成了孩子的世界,歡樂的海洋。
  • 龍宮石鐘山——美麗中國(葉平)
    湖口石鐘山石鐘山,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位於江西湖口縣鄱陽湖與長江的交匯處。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裡。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因北宋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並撰寫《石鐘山記》而聞名天下。
  • 江西九江湖口縣石鐘山懷蘇亭的由來
    當時恰逢大兒子蘇邁出任「德興尉」,蘇軾從黃州啟程,順便送兒子赴任,這天他們來到湖口,並一同考查了位於江西九江湖口的石鐘山,蘇軾就此寫了一篇名為《石鐘山記》的文章,後人建亭為志,是為「懷蘇亭」,並依據清代書法家翁方綱所書《石鐘山記》立於亭中。由此,正是這篇文章,才讓石鐘山名聞遐邇,這也是在湖口縣石鐘山建造懷蘇亭的主要起因。
  • 為了知曉石鐘山名字的由來,蘇軾決定夜泊小舟一探究竟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小發談歷史的百家號,今天給大家繼續講一講蘇軾的故事,之前小編講過蘇軾被貶黃州之後,大約在黃州生活了5年左右,服罪期間生了一個兒子,現在兒子都開始呀呀學語,而且已經充滿了黃州的鄉音,心中不禁一陣感嘆,時光荏苒,鬢角已生華髮。
  • 蘇軾對石鐘山夜景的描寫繪聲繪色,令人如身歷其境,驚心動魄
    《石鐘山記》蘇軾《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餘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是蘇軾一篇優美的說理性遊記散文。它既不同於一般的寫景遊記之作,也不同於一般的論說文。它通過實地考察來闡明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並據此而悟出一個「事不目見耳聞」就不要「臆斷其有無」的哲理。文章別開生面,結構安排相當新穎別致。
  • 石鐘山,水石相擊,響聲如洪鐘,素有「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稱
    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愛唱歌的月季花,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鎮江三山之一的北固山以及江湖鎖鑰石鐘山。北固山位於鎮江東北,高約53米,北臨長江,形勢險固,「北固」之名就是這樣來的。全山分上下兩部分,面南臨湖的是上石鐘山,位於鎮南;靠北瀕江的是下石鐘山,位於鎮北。民間相傳,當初玉皇大帝建造靈霄寶殿時,用九華山的白玉石雕刻了兩口玉石神鍾。神鍾刻好後,就派力士下凡搬運。力士肩挑雙鍾,騰雲駕霧,途經石鐘山上空時,因貪看景色,不覺神鍾脫肩落地,一鍾落在鄱陽湖畔,化成了上石鐘山,一鍾落在長江之濱,化成了下石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