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北宋大文豪,鼎鼎有名。《石鐘山記》,蘇東坡之佳作,千古流傳。如此名篇,理應早日拜讀,奈何學識淺薄,孤陋寡聞,直至近日偶因觀康震老師微博,才得以瞻閱,頓感蘇東坡文採之斐然,繼而度之,又嘆肖戰之無奈!
01康震老師
近日,康震老師微博連續四天發布關於蘇軾《石鐘山記》相關動態。像7月19號的微博專門提到,「庚子五月二十九,憶蘇東坡的石鐘山」。說的就是蘇軾的《石鐘山記》。
初看《石鐘山記》其實並無多大興趣翻看原著。雖然蘇軾大名我自是知道,但是《石鐘山記》這名字怎麼看都覺得像是一篇旅遊美文,山川遊記我興趣並不是很大。不過康震老師連續四天提到石鐘山記,讓我感覺這文章絕非旅遊美文那麼膚淺。抱著嘗試的態度,專門上網去讀了下蘇軾的《石鐘山記》。看完之後果然讓人無比後悔,不是後悔看了文章,而是後悔這麼晚才看到如此佳作。
02石鐘山記
石鐘山,在我國江西,有「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稱。蘇軾《石鐘山記》,雖說是石鐘山遊記,但並非單純講石鐘山之美景,更像是一篇借現實表達自己哲學思想的議論文。
此文總共分為三段,第一段講古代的兩位大咖對石鐘山因何得名的描述,並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之聲。
一位是北魏地理大咖酈道元,他解釋說石鐘山得名是因為,山下水石擊打發聲類似鐘聲,所以叫石鐘山。「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另一位是唐代文學大咖李渤,通過敲擊山石得到鐘聲,便認為自己找到石鐘山。「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
但是蘇軾覺得這兩位雖是大咖,說的卻不夠嚴謹,畢竟水石擊打生,和敲山石的發聲,在別的地方也可能會發出鐘聲,並不具備獨特性。
隨後的第二段就是蘇軾親自去造訪石鐘山。為了一探究竟,他還專門在傍晚乘舟前往石鐘山底部。「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最終蘇軾通過自己的實地考察,發現石鐘山之所以以石鐘為名,是因為山下都是非常深的石穴和縫隙,細微的水波不斷湧進那裡面,既而發出像敲鐘的聲音。「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文中最後一段,是蘇軾《石鐘山記》的點睛之處。如果沒有這一段,蘇軾這篇文章充其量就是一篇完美的旅遊美文,但有了這一段就不一樣了,整篇文章升華到了一定的高度。其要表達的思想就是第三段第一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任何的事情不是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聽,只憑想像就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是不行的,因為很多事情,就算是如酈道元、李渤這樣的大咖所言也不一定準備,何況很多消息都是道聽途說的。
03肖戰
當然現在人們多數認為石鐘山得名,並非僅僅如蘇軾所言因聲音似鍾。因為當年蘇軾可能因為水勢問題,並沒有深入山中,如果他能深入山中就會發現石鐘山內部是空的,整體形狀就類似一個超級大號的古鐘。但這也更加印證了蘇軾的理論,即事物是有很多面的,單從一面看到的事實,可能並非事物真實的面目。就像是人們常講的「冰山一角」。
不過很可悲的是,現實中有一些人連這「冰山一角」都懶得理,手裡拿塊冰都能說這就是一整座冰山。這讓我想到了肖戰。最近一段時期,肖戰因為律師維權等操作,暫時比較風平浪靜。但是在前幾個月,用「無奈」這個詞形容當時肖戰的處境是再也合適不過的了。
當時肖戰因為所謂「肖戰粉絲」之事備受爭議。而且這件事,裡面的內容比較複雜,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明白的。肖戰不解釋,一些人就說是不負責任,後面肖戰發視頻大概解釋了一下,反而被人說是偏袒粉絲,不夠誠懇。這就很無奈了,不說不行,說了也不行,反正不管什麼事都是肖戰的鍋就對了。
在比如在四月份時,我臨摹了一幅肖戰的《紅梅贊》發到網上,下面評論區一大片的「倒血黴」,當時讓我很是意外。國畫紅梅有不屈不撓、堅貞高潔,凌寒獨自開的君子形象,是咱們中國的民族精神的體現。而且肖戰這幅國畫紅梅是給經典歌曲《紅梅贊》配圖,如此正能量的行為,實在想不到有什麼槽點。然而我一個臨摹者就受到如此非議,肖戰本人當時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正如蘇軾《石鐘山記》講「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那些用「倒血黴」攻擊肖戰的人,如果可以有一絲考究的精神就會發現,這個詞指責肖戰是多麼的無知。在中國傳統國畫的啟蒙教材《芥子園》中,梅花的示範圖有一半都是倒著畫的梅花,這就很明白地告訴大家,傳統中國畫根本沒有什麼倒畫梅花是「倒黴」之說。
可惜就算有如此嚴謹的證據,依然有些人會視而不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讀了蘇軾之《石鐘山記》,讓人更加感嘆肖戰之無奈。不過無論輿論如何,我依然堅信肖戰可以成功走出來,畢竟時間能證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