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雋
有20年歷史的臺北藝術博覽會於2012年11月8日在臺北世貿展館舉行,這是主辦方首次將藝博會移至11月舉辦,參展畫廊共150間,來自全球15國,光是開幕首夜就有誠品畫廊、也趣藝廊創下九成銷售紀錄,更有索卡畫廊、赤粒藝術、新畫廊、新時代畫廊、沁德居、維嘉畫廊、尊彩藝術中心、長流美術館長以及來自香港的世界畫廊、de Sarthe Gallery、來自日本的Yoshii Gallery收穫了千萬元新臺幣的交易成績。
華人經典藝術家、西方當代藝術大師作品成為本屆藝博焦點。尊彩藝術中心帶來經典大師廖繼春作品以近1500萬新臺幣高價售出;維嘉畫廊帶來多件採花大盜丁雄泉的作品,也有單品超過800萬新臺幣的高記錄。
然而,在主辦方公布的數字之外,這個藝博會有太多我們不了解的內容。
主辦方被稱為「慈善團體」
臺北藝博會已經有20年的歷史了,讓他們引以為傲的是,在亞洲藝術博覽會越來越吸引人關注的今天,成熟的幾大藝博會中,臺北藝博會的主辦權還是屬於自己人的。新加坡的Art Stage Singapore是全球藝博會頂尖高手羅倫佐·魯道夫操盤的,香港的Art HK的總監也是英國人Magnus——當然,Art HK已經賣給了巴塞爾,在世貿展館裡遇到Magnus,他已經換了新名片,上面印著「Art Basel-HK」。
臺北藝博會的主辦方是臺灣畫廊協會,1991年為了將活躍的藝術市場進行資源整合和有效運用,臺灣畫廊協會成立,對整個臺灣的藝術市場維護、規範、保護和推廣。他們創辦了臺北藝博會,並不斷地根據大環境調整博覽會的構成和方向,2005年,臺灣畫廊協會鑑於21世紀藝術市場趨勢的轉變,將臺北國際藝設博覽會更名為「Art Taipei 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將博覽會定位於當代、年輕的亞洲藝術,強化了青年藝術家和新媒體藝術推廣工作。
在臺北藝術記者Amber的口中,這幾乎是一個慈善團體般的組織:「協會的成員皆是熱愛藝術的人,薪水不高,因為人員少工作很繁雜,非常辛苦,但他們從無抱怨,像義工一樣不計較,永遠帶著巨大的熱忱向你介紹臺灣的藝文活動。」這位同行的話在現場得到了印證,負責媒體的只有Zoe一人,她在忙得腳不沾地時還想著不斷地將臺南、高雄的畫廊介紹給大陸來的媒體,希望媒體能更多地了解臺灣目前的畫廊業態。
今年,藝博會還留了一塊場地作臺灣原住民藝術展示,亦有「以藝術做公益」,邀請一群來自屏東八八風災災區以及臺東孤兒院的孩子們北上來到會場,兩天一夜的展覽行程將全數由藝博會招待。現場展出了「部落學童公益攝影計畫」中孩童們與公益大使陳綺貞共同拍攝的多件作品,陳綺貞本人也捐出了八件作品,以公益義賣的方式做為部落孩童的教育基金,鼓勵更多人一起關注偏遠地區的教育問題。
但這樣的「慈善」狀態對於一個藝博會來說,不一定都是好事。因為畫廊協會是主辦方,在過去的幾年裡,臺灣本地畫廊在博覽會中所佔的比例一直很高,審核並不嚴格,所以也會出現類似2010年Art HK中20多家香港本地畫廊與國際大牌畫廊同場展示的場面——良莠不齊的狀態叫外行人看了都明了。「今年他們有改善,挑選了一些質量高的本地畫廊才可以進入會場,開始拒絕資質不佳的畫廊參展了。」另一位觀察臺灣藝術市場多年的本地記者說道。
臺北氣與日本系
臺北在許多大陸遊客眼裡是一副二線城市模樣,被當地居民念叨為臺北靈魂的師大路永康街,在上海人、杭州人看來,不過是平常巷弄裡的一段,那些兜售咖啡和氣氛的小店,在南方城市並不少見。但深究起來,臺北氣,大陸是沒有的。這是一種蔓延在軟性飲料寶特瓶的包裝、戲院門口的海報、地鐵悠遊卡的表面上的氣質,它表現為溫和、細緻、妥帖、不誇張。
這種氣,一直在101大廈附近的世貿展館裡浮動,2012臺北藝博會呈現出來的具體形象是非常臺北的。
在今年參展的150間畫廊裡,很難看到「厲害」的作品,與真正國際化的博覽會相比,大多數作品的顏色、造型和材質都是偏柔和的,與香港比起來,亦少了些古靈精怪。「我們在選擇的時候也是這樣考慮的,藏家的品位是一方面,另外,這個市場也發展到了成熟的狀態,我們有比較清晰的判斷。」來自巴黎的貝浩登,是今年的大牌畫廊之一,他們選擇的「大部分作品都很溫和」,有印度女藝術家巴哈提·科爾以眉心的「吉祥痣」創作的作品和一些可愛的小型裝置,吸引得年輕女性頻頻拍照。上海的香格納畫廊選擇了丁乙、張恩利、餘友涵、楊福東的作品,都是比較易於被接受的風格。
除此之外,日本系在藝博會中佔有非常大的比例,幾乎讓這本屬於國際化的部分與臺北氣相融合了。20多家日系畫廊中,著名的小山登美夫畫廊依然以大面積展示少量作品,一整幅的牆面都交給了小野洋子的書法作品,尺幅巨大是場裡罕見的,餘下就皆是小而精緻的作品。杉本博司、村上隆、宮津大輔等日本當代藝術圈的名人都到了現場,村上隆親自坐鎮他的Kaikaikiki畫廊,在現場非常high,生意也很好,杉本博司的演講有上千人去聽,大約可以感受到日本文化在臺北的接受度之高。
從臺北藝博會負責人處了解到,「二度來臺的日本日動畫廊(gale-rienichido)展出吉川龍作品,引發許多藏家回購熱潮,有近七成的銷售數字。與臺灣文化背景近似的日本藝術家市場表現良好,日本小林畫廊帶來秋山泉靜物畫作、戶村美術帶來小澤香奈子作品幾乎全數售罄;成山畫廊展出之藝術家松井冬子、Miyake Fine Art展出藝術家柳幸典更親臨現場,與藏家近距離介紹作品,可以看到日本畫廊想在臺灣市場進一步發展的想法非常明顯。」
即便Art Taipei一直在強調自己的國際化,但地域性的特徵也許更搶眼,這並不是壞事。臺灣經過了高速的經濟發展,一切都慢了下來,溫和是它的調性,畫廊主的敏銳度讓他們對一個地區產生判斷,如果九成的人都帶來柔和的作品,那說明粗獷風格可能真的銷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