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

2020-12-23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海洋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廈門大學歷史系  中山大學歷史系

 

中國·廈門

 

2019329日至41

 

會議日程

 

330日(星期六)上午

 

會議地點:科藝中心二樓音樂廳

 

第一節 開幕式(8:30—9:10

 

主持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朱菁教授

 

一、廈門大學領導致詞

 

二、嘉賓講話

 

陳春聲(中山大學教授、校黨委書記)

 

張海鵬(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原會長)

 

王國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亞洲研究所主任)

 

第二節 海洋與中國研究新書首發式(9:10—9:30

 

主持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日根教授

 

一、江西高校出版社介紹《海洋與中國研究叢書》

 

二、海洋出版社介紹《中國海洋空間叢書》

 

三、作者代表陳東有(南昌大學教授)講話

 

第三節 大會演講 第一場(9:30—10:30

 

主持人: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張侃教授

 

一、李國強(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

 

二、趙世瑜(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三、濱下武志(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四、包樂史Leonard Blussé(荷蘭萊頓大學教授)

 

五、蘇基朗(澳門大學學生事務副校長、歷史系講座教授)

 

六、金昌慶(韓國釜慶大學教務長、教授、大韓中國學會會長)

 

與會學者合影,茶歇(10:30—11:00

 

第四節 大會演講 第二場(11:00—12:00

 

主持人: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謝湜教授

 

一、吉浦羅François Gipouloux(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二、科大衛(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三、吳小安(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四、李慶新(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所長)

 

五、劉志偉(中山大學教授、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

 

六、陳支平(廈門大學教授、國學院院長)

 

330日(星期六)下午

 

會議地點:科藝中心二樓音樂廳

 

第五節 大會演講 第三場(14:00—15:00

 

主持人:廈門大學歷史系曾玲教授

 

一、劉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二、錢江(香港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三、汪徵魯(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原副校長)

 

四、龍登高(清華大學教授、華商研究中心主任)

 

五、王振忠(復旦大學教授)

 

六、程美寶(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第六節 大會演講 第四場(15:00—16:00

 

主持人:北京大學歷史系郭潤濤教授

 

一、範金民(南京大學教授)

 

二、蘇智良(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

 

三、黃純豔(雲南大學教授、歷史與檔案學院院長)

 

四、常建華(南開大學教授、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

 

五、龐中英(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

 

六、羅一星(廣州市東方實錄研究院院長)

 

茶歇(16:00—16:20

 

第七節 大會演講 第五場(16:20—17:20

 

主持人:清華大學歷史系仲偉民教授

 

一、田澍(西北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

 

二、陳尚勝(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三、黎志剛(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

 

四、白蒂Patrizia Carioti(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教授)

 

五、松浦章(日本關西大學教授)

 

六、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第八節 大會演講 第六場(17:20—18:20

 

主持人: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林楓教授

 

一、鄭振滿(廈門大學教授、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主任)

 

二、隋福民(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經濟史學會秘書長)

 

三、潘振平(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傳記組組長)

 

四、鄭炳林(蘭州大學教授、歷史文化學院原院長)

 

五、陳鋒(武漢大學教授)

 

六、劉進寶(浙江大學教授、歷史學系主任)

 

331日(星期日)上午:分組報告與討論

 

第一組 臺灣海峽與海洋史

 

會議地點:南光樓301

 

主持人:廈門大學歷史系黃順力教授(8:30—11:30

 

第一節(8:30—10:00

 

一、17世紀中葉臺灣海峽貿易網絡的演變與拓展(楊彥傑)

 

二、試論「羈縻」在明朝對西方外交中的運用——以17世紀前期荷蘭兩次侵佔澎湖期間明朝的應對為例(陳思)

 

三、從針路簿看十六七世紀航海網絡中的澎湖(劉璐璐)

 

四、清代帆船閩臺對渡制度的運行與調適(朱勤濱)

 

五、明清時期的臺魯貿易(段芳)

 

茶歇(10:00—10:30

 

第二節(10:30—11:30

 

一、班兵與黑水溝:以《內閣大庫檔案》內清代臺灣海峽風難事件為討論中心(盧正恆)

 

二、乾隆年間海島請墾與洋利之爭——以竿塘諸島封禁案為例(王潞)

 

三、閩都文化之海洋性特質論析(薛菁)

 

四、臺灣老子學海洋思維下之歷史闡釋:以近五年臺灣老學著作為主(錢奕華)

 

五、魏晉南北朝海洋詩歌中的生命意識(金昌慶、晁亞若)

 

六、海洋人文視野下的法顯《佛國記》再探討(王榮國)

 

第二組 中國東南區域海洋社會經濟史

 

會議地點:南光樓311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高超群研究員(8:30—11:30

 

第一節(8:30—10:00

 

一、上海走向海上:從青龍鎮、十六鋪到小洋山(劉石吉)

 

二、明清時期海上商貿活動中「公司」的組織及形態再考(劉序楓)

 

三、明清浙江的海疆歷史與海島社會(謝湜)

 

四、海鹽生產與海鹽史研究(黃國信)

 

五、管窺海洋時代清代早期廣州口岸的信息傳播(冷東)

 

六、明清傳統時代大東海漁業活動對島嶼的利用(陳辰立)

 

茶歇(10:00—10:30

 

第二節(10:30—11:30

 

一、東南地區的海洋發展與海洋特性(曾少聰)

 

二、向上提升,向下沉淪?——對中國海洋經濟史研究的思考(楊強)

 

三、私鹽不私:明清近場私鹽的治理困境——一種制度史的視角(呂小琴)

 

四、近代中國綠茶市場的海外動態——19世紀英國市場上的高仿茶葉問題(趙思倩)

 

五、明清以前古徐州港口群的歷史重構——基於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視野的考察(畢旭玲)

 

六、明清海舶香藥的造假與鑑假(塗丹)

 

第三組 南中國海貿與海防

 

會議地點:南光樓320

 

主持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劉永華教授(8:30—11:30

 

第一節(8:30—10:00

 

一、明成化時期海洋走私貿易研究:基於條例考察(劉正剛)

 

二、晚明海禁政策辯論中的國防與經濟論述(邱澎生)

 

三、雷州碑刻文獻整理及其所見瀕海社會(楊培娜)

 

四、明代東南沿海士紳與海疆政策調整——以月港士紳謝彬為中心(黃友泉)

 

五、14-15世紀廣州舶口移散與南海海洋網絡變遷(周鑫)

 

茶歇(10:00—10:30

 

第二節(10:30—11:30

 

一、清代東南沿海巡洋會哨的幾個問題(趙珍)

 

二、鴉片戰爭前清代的海疆與營汛圖(布琮任Ronald C. Po

 

三、香港金山莊華英昌的匯兌業務——以18991905年帳簿為中心(李培德)

 

四、郭壽生海權思想研究(王昌)

 

五、清末民初海外華商與廣州城市近代化(1893-1939)(武文霞)

 

331日(星期日)下午:分組報告與討論

 

第四組 東北亞海域與海洋史

 

會議地點:南光301

 

主持人:中山大學(珠海)歷史系主任吳滔教授(14:00—17:30

 

第一節(14:00-15:30

 

一、嘉靖年間的中日貿易與東方停滯論的破解(徐曉望)

 

二、延續、漸變與裂變:海洋史視野下的元明鼎革理論(馬光)

 

三、日本長崎唐船圖像研究(林瀚)

 

四、近代日本東亞海運擴張與大連青島航路的開通(楊蕾)

 

五、試論明清兩朝有關「海防」認知的傳承與衍變(黃順力)

 

茶歇(15:30—16:00

 

第二節(16:00—17:30

 

一、長崎華商泰益號關係文書的史料價值(朱德蘭)

 

二、徐繼畲的政治視野——以《瀛寰志略》為例(盛嘉)

 

三、簡述清末引進日本版紙幣的過程(何娟娟)

 

四、近現代日本海洋意識下的琉球史觀發展之研究(王重陽)

 

五、中國宋朝海船6層外板造船技術發現與研究(袁曉春)

 

六、清代海貿發展與山東半島天后宮的修建(張彩霞)

 

第五組 海洋史學視野下的中國與東南亞

 

會議地點:南光樓311

 

主持人: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李一平教授(14:00—17:30

 

第一節(14:00-15:30

 

一、明末清初民間海外貿易航線的發展變遷(聶德寧)

 

二、社團帳本與新加坡華人社團經濟史之建構(曾玲)

 

三、跨海重申馬來文明和一體性:馬來文媒介所見的佔婆人(尼古拉Nicolas Weber

 

四、異域封神:越南「神敕」文獻中的宋楊太后信仰(牛軍凱)

 

五、古代中國帆船航行東部南洋研究(周翔鶴)

 

六、《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中的東洋華商貿易網絡與帳冊(李毓中)

 

茶歇(15:30—16:00

 

第二節(16:00—17:30

 

一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瀾湄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價值鏈的發展(倪月菊)

 

二、中國的南海維權史及其特點(李德霞)

 

三、環南海地區稀見文獻選編簡介(陳博翼)

 

四、限制與引導:國民政府對歸國僑團的管理(1939-1945——以昆明為中心(夏玉清)

 

五、回歸海洋:海洋史視野下的「海上絲綢之路」(徐慕君)

 

第六組 海洋生活與文化傳播

 

會議地點:南光樓320

 

主持人:廈門大學歷史系王榮國教授(14:00—17:30

 

第一節(14:00-15:30

 

一、論古代詩畫中的海上絲綢之路(謝必震)

 

二、泉州土坑港市海洋生計的歷史田野調查(藍達居)

 

三、彰化譜學研究與黃氏宗親史之研討(黃亦錫)

 

四、清代篆書與江戶時期日本的篆書出版書目(曹悅)

 

五、傳統海洋圖書的演變與發展——以明中葉至清中晚期為例(潘茹紅)

 

茶歇(15:30—16:00

 

第二節(16:00—17:30

 

一、前現代社會「內地」人的海洋意象(張連銀)

 

二、《平海紀略》刻畫的百齡(1748-1816)名臣形象(陳賢波)

 

三、爭議中的爪哇:野史、小說,和晚明帝國海洋的話語(王苑菲)

 

四、顧炎武「經世致用」的讀書觀——儒家治學方法的返本開新(陳明德)

 

五、海洋文化展示之研究——以日本神戶海洋博物館和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之常設展為例(邢繼萱)

 

41日(星期一),賦歸

相關焦點

  • 第四屆近代中國海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港舉行
    2015年3月6-7日,由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浸會大學近代史研究中心,以及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合辦的「第四屆近代中國海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此次會議的主題為「紀念甲午戰爭一百二十周年」。
  • 會議資訊:「東南亞華人與新文化運動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
    東南亞華人與新文化運動研討會日期:2019年12月7
  • 尼曼匹克症(NPD)國際研討會 倒計時7天 (附最新議程及嘉賓簡介)
    >尼曼匹克國際研討會2017年9月7日14:00-18:00 中國北京 JW萬豪酒店中國北京市朝陽區大望路建國路83號100025  為促進尼曼匹克症醫學研究,共享交流國內外最新醫療成果,幫助尼曼匹克患者早日得到有效治療,由中國尼曼匹克關愛中心CNPDA、國際尼曼匹克聯盟INPDA、罕見病發展中心
  • 天津大學「國家文化安全與海洋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順利召開
    本站訊(通訊員 劉辰羽)12月7日下午,在天津大學科學圖書館一層報告廳舉行了「國家文化安全與海洋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王斌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歐應急學院副院長杜正艾教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瀋陽研究館員和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趙雲研究館員、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技術總監孫鍵研究員、香港大學錢江教授、中國海洋大學徐祥民教授
  • 【中國網海峽頻道】「人與海洋」廈門海洋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召開
    研討會有近五十名來自國家級、省級、市級的領導專家和來自馬來西亞的專家學者參與,二十多位海內外專家學者分別就「海洋文化」和「送王船」兩個議題展開深入研討,研討會專題開幕式由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一級調研員葉細緻主持。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原臺南市文化協會理事長、安平文教基金會副董事長、臺南市文獻委員鄭道聰上臺致辭。
  • 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 推動對四川客家語言的研究
    客家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 推動對四川客家語言的研究 2012年09月24日 00時00分
  • 「探索世界大洋的深水區域」學術研討會召開
    「探索世界大洋的深水區域」學術研討會召開 2019-03-26 國際合作局 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本次大會為期兩天,是中俄科學院院長去年6月續籤兩院科學合作協議後舉辦的首次院級學術活動。俄科院副院長阿德裡安諾夫、邦杜,俄科院通訊院士謝米列託夫,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中科院院士李啟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分別作大會報告。除大會報告外,還設置有4個平行分會,主題分別為海洋生物、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應用和海洋技術與裝備。
  • 海洋技術領域潛水器技術方向專題研討會舉行
    海洋技術領域潛水器技術方向專題研討會舉行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05 11:10 來源: 科技部11月28日,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主辦、浙江大學承辦的海洋技術領域潛水器技術方向「十三五」規劃專題研討會在杭州舉行。
  • 第六屆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昨舉行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1月1日訊 據莆田網報導 10月31日上午,作為第五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重要組成部分的第六屆國際媽祖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湄洲島舉行。
  • 第三屆國際海洋油畫學術高峰論壇暨第三屆「國際海洋繪畫展」在...
    第三屆國際海洋油畫學術高峰論壇暨第三屆「國際海洋繪畫展」於2019年11月2日在山東省榮成市好運角旅遊度假區好運角美術館召開。會議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大學(威海)、威海市委宣傳部主辦,山東省土地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榮成好運角旅遊度假區管委會、山東大學(威海)海洋繪畫研究中心、中友國際藝術交流院、榮成好運角文化旅遊有限公司承辦。
  • 「國際秩序轉型中的國際組織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
    2020年12月5日,「國際秩序轉型中的國際組織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文科樓成功舉辦。本次學術研討會由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主辦,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外交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浙江大學、蘭州大學、南開大學、湘潭大學、雲南大學等機構的30多名學者通過線下和線上方式參加了本次研討會。
  • 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高瑩)12月19日,北京服裝學院舉辦的「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會議採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北京服裝學院黨委書記周志軍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中央文史館員、北京服裝服裝學院特聘教授孫機,天津師範大學教授華梅,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徐萬邦,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揚之水,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所研究員馬怡6位學者先後在大會上進行了特別演講和主旨發言。大會同時舉行了主題為「服飾史研究」「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三個分會場學術研討。北京服裝學院校長賈榮林出席閉幕式並作大會總結髮言。
  • 「文本的張力:檔案文獻與鹽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趙徐州 曾江 通訊員 張倩)2018年11月17日,「文本的張力:檔案文獻與鹽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四川理工學院學術報告廳隆重召開此次研討會將是促進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促進學校學科建設再上水平的一次良機。
  • 第三屆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術研討會在廣東中山召開
    為發揚老一輩的優良傳統,搭建學術交流平臺,推進孫中山研究,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和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已合作成功舉辦了兩屆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研究青年學術研討會,一大批青年學者脫穎而出。可以說,孫中山研究後繼有人,令人欣慰。研究、宣傳孫中山,是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兼具的課題,我們任重道遠。
  • 卡娜絲絲綢受邀參加2019中國絲綢國際學術研討會
    10月9日上午,由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出版社、中國絲綢博物館承辦的「當代詮釋與傳播:2019中國絲綢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絲綢之路」沿線多國之間的聯繫,促進了維持和平穩定的國際關係,也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步發展。
  • 段玉裁與清代學術國際研討會在江蘇金壇舉行
    值我國清代訓詁學家段玉裁先生誕辰275周年之際,6月12日,由江蘇省金壇市人民政府與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主辦的段玉裁與清代學術國際研討會,在素有「江東福地」、「魚米之鄉」美譽的金壇舉行。    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許嘉璐,江蘇省政協主席張連珍分別為大會專門發來賀信。
  • 「東北地區民族文化與設計藝術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大連召開
    2020「東北地區民族文化與設計藝術史研究」學術研討會開幕式東北地區民族文化與設計藝術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大連召開。此次研討會由中國民族學學會東北亞民族文化研究會和大連工業大學聯合主辦,大連工業大學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南安普頓國際學院承辦。作為國家一級學術團體中國民族學學會下設的二級分會東北亞民族文化研究會,是以東北亞地區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為主要研究內容的學術團體。本次研討會適逢教育部召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之際,旨在以此為契機,把握機遇,迎接挑戰,推動大連工業大學設計學學科的創新發展邁上新臺階。
  • 第四屆「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索非亞舉行
    中國經濟網索非亞6月2日訊(記者 田曉軍)第四屆「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索非亞大學孔子學院召開。保加利亞政府代表、中國駐保加利亞大使張海舟以及索非亞大學校長阿納斯塔斯·格爾吉科夫到會致辭。   來自中東歐國家及中國多所著名高校和學術研究機構的約60名學者與會。
  • 海內外齊聚一堂 共同探討人與海洋 ——記「人與海洋」廈門海洋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
    2019年12月14-15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廈門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承辦的「人與海洋——廈門海洋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市圖書館成功舉辦。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致辭他在致辭中表示:海洋文化在中國歷史文化中佔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廈門港在中國明清時代曾扮演過重要的歷史角色,在這裡召開海洋文化研討會,是非常明智的選擇;民俗學的理論成為非遺保護的重要理論基礎,「閩臺送王船
  • 2019白鶴梁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涪陵開幕
    5月13日,2019白鶴梁•水文化遺產與人類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涪陵開幕。白鶴梁為認識研究水文化提供全新視角在2019白鶴梁•水文化遺產與人類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會上,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有關處室負責人表示,當前,重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白鶴梁題刻申遺工作,相關單位和部門必須進一步強化責任擔當,堅定信心、堅決行動、堅持不懈,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重要抓手,全面推動以白鶴梁為代表的水下文物保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