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與中國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廈門大學歷史系 中山大學歷史系
中國·廈門
2019年3月29日至4月1日
會議日程
3月30日(星期六)上午
會議地點:科藝中心二樓音樂廳
第一節 開幕式(8:30—9:10)
主持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朱菁教授
一、廈門大學領導致詞
二、嘉賓講話
陳春聲(中山大學教授、校黨委書記)
張海鵬(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原會長)
王國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亞洲研究所主任)
第二節 海洋與中國研究新書首發式(9:10—9:30)
主持人: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王日根教授
一、江西高校出版社介紹《海洋與中國研究叢書》
二、海洋出版社介紹《中國海洋空間叢書》
三、作者代表陳東有(南昌大學教授)講話
第三節 大會演講 第一場(9:30—10:30)
主持人:廈門大學歷史系主任張侃教授
一、李國強(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
二、趙世瑜(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三、濱下武志(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四、包樂史Leonard Blussé(荷蘭萊頓大學教授)
五、蘇基朗(澳門大學學生事務副校長、歷史系講座教授)
六、金昌慶(韓國釜慶大學教務長、教授、大韓中國學會會長)
與會學者合影,茶歇(10:30—11:00)
第四節 大會演講 第二場(11:00—12:00)
主持人:中山大學歷史系主任謝湜教授
一、吉浦羅François Gipouloux(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二、科大衛(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三、吳小安(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四、李慶新(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歷史與孫中山研究所所長)
五、劉志偉(中山大學教授、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
六、陳支平(廈門大學教授、國學院院長)
3月30日(星期六)下午
會議地點:科藝中心二樓音樂廳
第五節 大會演講 第三場(14:00—15:00)
主持人:廈門大學歷史系曾玲教授
一、劉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二、錢江(香港大學教授、暨南大學特聘講座教授)
三、汪徵魯(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原副校長)
四、龍登高(清華大學教授、華商研究中心主任)
五、王振忠(復旦大學教授)
六、程美寶(香港城市大學教授)
第六節 大會演講 第四場(15:00—16:00)
主持人:北京大學歷史系郭潤濤教授
一、範金民(南京大學教授)
二、蘇智良(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校學術委員會主任)
三、黃純豔(雲南大學教授、歷史與檔案學院院長)
四、常建華(南開大學教授、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
五、龐中英(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海洋發展研究院院長)
六、羅一星(廣州市東方實錄研究院院長)
茶歇(16:00—16:20)
第七節 大會演講 第五場(16:20—17:20)
主持人:清華大學歷史系仲偉民教授
一、田澍(西北師範大學教授、副校長)
二、陳尚勝(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三、黎志剛(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教授)
四、白蒂Patrizia Carioti(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教授)
五、松浦章(日本關西大學教授)
六、蔡志祥(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第八節 大會演講 第六場(17:20—18:20)
主持人:廈門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林楓教授
一、鄭振滿(廈門大學教授、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主任)
二、隋福民(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經濟史學會秘書長)
三、潘振平(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傳記組組長)
四、鄭炳林(蘭州大學教授、歷史文化學院原院長)
五、陳鋒(武漢大學教授)
六、劉進寶(浙江大學教授、歷史學系主任)
3月31日(星期日)上午:分組報告與討論
第一組 臺灣海峽與海洋史
會議地點:南光樓301室
主持人:廈門大學歷史系黃順力教授(8:30—11:30)
第一節(8:30—10:00)
一、17世紀中葉臺灣海峽貿易網絡的演變與拓展(楊彥傑)
二、試論「羈縻」在明朝對西方外交中的運用——以17世紀前期荷蘭兩次侵佔澎湖期間明朝的應對為例(陳思)
三、從針路簿看十六七世紀航海網絡中的澎湖(劉璐璐)
四、清代帆船閩臺對渡制度的運行與調適(朱勤濱)
五、明清時期的臺魯貿易(段芳)
茶歇(10:00—10:30)
第二節(10:30—11:30)
一、班兵與黑水溝:以《內閣大庫檔案》內清代臺灣海峽風難事件為討論中心(盧正恆)
二、乾隆年間海島請墾與洋利之爭——以竿塘諸島封禁案為例(王潞)
三、閩都文化之海洋性特質論析(薛菁)
四、臺灣老子學海洋思維下之歷史闡釋:以近五年臺灣老學著作為主(錢奕華)
五、魏晉南北朝海洋詩歌中的生命意識(金昌慶、晁亞若)
六、海洋人文視野下的法顯《佛國記》再探討(王榮國)
第二組 中國東南區域海洋社會經濟史
會議地點:南光樓311室
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高超群研究員(8:30—11:30)
第一節(8:30—10:00)
一、上海走向海上:從青龍鎮、十六鋪到小洋山(劉石吉)
二、明清時期海上商貿活動中「公司」的組織及形態再考(劉序楓)
三、明清浙江的海疆歷史與海島社會(謝湜)
四、海鹽生產與海鹽史研究(黃國信)
五、管窺海洋時代清代早期廣州口岸的信息傳播(冷東)
六、明清傳統時代大東海漁業活動對島嶼的利用(陳辰立)
茶歇(10:00—10:30)
第二節(10:30—11:30)
一、東南地區的海洋發展與海洋特性(曾少聰)
二、向上提升,向下沉淪?——對中國海洋經濟史研究的思考(楊強)
三、私鹽不私:明清近場私鹽的治理困境——一種制度史的視角(呂小琴)
四、近代中國綠茶市場的海外動態——19世紀英國市場上的高仿茶葉問題(趙思倩)
五、明清以前古徐州港口群的歷史重構——基於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視野的考察(畢旭玲)
六、明清海舶香藥的造假與鑑假(塗丹)
第三組 南中國海貿與海防
會議地點:南光樓320室
主持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劉永華教授(8:30—11:30)
第一節(8:30—10:00)
一、明成化時期海洋走私貿易研究:基於條例考察(劉正剛)
二、晚明海禁政策辯論中的國防與經濟論述(邱澎生)
三、雷州碑刻文獻整理及其所見瀕海社會(楊培娜)
四、明代東南沿海士紳與海疆政策調整——以月港士紳謝彬為中心(黃友泉)
五、14-15世紀廣州「舶口」移散與南海海洋網絡變遷(周鑫)
茶歇(10:00—10:30)
第二節(10:30—11:30)
一、清代東南沿海巡洋會哨的幾個問題(趙珍)
二、鴉片戰爭前清代的海疆與營汛圖(布琮任Ronald C. Po)
三、香港金山莊華英昌的匯兌業務——以1899至1905年帳簿為中心(李培德)
四、郭壽生海權思想研究(王昌)
五、清末民初海外華商與廣州城市近代化(1893-1939)(武文霞)
3月31日(星期日)下午:分組報告與討論
第四組 東北亞海域與海洋史
會議地點:南光301室
主持人:中山大學(珠海)歷史系主任吳滔教授(14:00—17:30)
第一節(14:00-15:30)
一、嘉靖年間的中日貿易與東方停滯論的破解(徐曉望)
二、延續、漸變與裂變:海洋史視野下的元明鼎革理論(馬光)
三、日本長崎唐船圖像研究(林瀚)
四、近代日本東亞海運擴張與大連青島航路的開通(楊蕾)
五、試論明清兩朝有關「海防」認知的傳承與衍變(黃順力)
茶歇(15:30—16:00)
第二節(16:00—17:30)
一、長崎華商泰益號關係文書的史料價值(朱德蘭)
二、徐繼畲的政治視野——以《瀛寰志略》為例(盛嘉)
三、簡述清末引進日本版紙幣的過程(何娟娟)
四、近現代日本海洋意識下的琉球史觀發展之研究(王重陽)
五、中國宋朝海船6層外板造船技術發現與研究(袁曉春)
六、清代海貿發展與山東半島天后宮的修建(張彩霞)
第五組 海洋史學視野下的中國與東南亞
會議地點:南光樓311室
主持人: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李一平教授(14:00—17:30)
第一節(14:00-15:30)
一、明末清初民間海外貿易航線的發展變遷(聶德寧)
二、社團帳本與新加坡華人社團經濟史之建構(曾玲)
三、跨海重申馬來文明和一體性:馬來文媒介所見的佔婆人(尼古拉Nicolas Weber)
四、異域封神:越南「神敕」文獻中的宋楊太后信仰(牛軍凱)
五、古代中國帆船航行東部南洋研究(周翔鶴)
六、《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中的東洋華商貿易網絡與帳冊(李毓中)
茶歇(15:30—16:00)
第二節(16:00—17:30)
一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瀾湄地區紡織服裝產業價值鏈的發展(倪月菊)
二、中國的南海維權史及其特點(李德霞)
三、環南海地區稀見文獻選編簡介(陳博翼)
四、限制與引導:國民政府對歸國僑團的管理(1939-1945)——以昆明為中心(夏玉清)
五、回歸海洋:海洋史視野下的「海上絲綢之路」(徐慕君)
第六組 海洋生活與文化傳播
會議地點:南光樓320室
主持人:廈門大學歷史系王榮國教授(14:00—17:30)
第一節(14:00-15:30)
一、論古代詩畫中的海上絲綢之路(謝必震)
二、泉州土坑港市海洋生計的歷史田野調查(藍達居)
三、彰化譜學研究與黃氏宗親史之研討(黃亦錫)
四、清代篆書與江戶時期日本的篆書出版書目(曹悅)
五、傳統海洋圖書的演變與發展——以明中葉至清中晚期為例(潘茹紅)
茶歇(15:30—16:00)
第二節(16:00—17:30)
一、前現代社會「內地」人的海洋意象(張連銀)
二、《平海紀略》刻畫的百齡(1748-1816)名臣形象(陳賢波)
三、爭議中的爪哇:野史、小說,和晚明帝國海洋的話語(王苑菲)
四、顧炎武「經世致用」的讀書觀——儒家治學方法的返本開新(陳明德)
五、海洋文化展示之研究——以日本神戶海洋博物館和臺灣海洋科技博物館之常設展為例(邢繼萱)
4月1日(星期一),賦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