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真理因為像黃金一樣重,總是沉於河底而很難被人發現,相反地,那些牛糞一樣輕的謬誤倒漂浮在上面到處泛濫。 —— 培根
簡單來說,玄奘西行走中亞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最為明智的,其他所有的路線都不如西亞好走。
先說中南半島這條路線,從地圖上看,是稍微近一點,但是道路並不好走。
玄奘西行的起始點是在長安,從長安到中南半島要先到嶺南,光是這一路就相當困難。
唐朝詩人杜牧曾經在詩中寫道「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展示了盛唐時期我國冷鮮鏈運輸網絡的發達。走了幾千裡路的荔枝,從南方到京師竟然沒有變味,但是不得不說的是,杜牧這是一首諷刺詩,揭露唐王朝最終爆發安史之亂的緣由。
當時的交通並沒有那麼發達,為了運輸這點荔枝,也不知道死了多少差官和馬匹,揮霍了多少民脂民膏。由於古代南方開發程度低,山河險阻特別多,玄奘想要如果從中南半島走的話,將要面臨極大的挑戰。
另一方面,從北往南走,氣候越來越熱,環境越是多樣性,潮溼悶熱的環境最容易誘發疾病,對於玄奘來說,這也是一個挑戰。
古人對南方熱帶氣候的恐懼是十分強烈的,《三國演義》中描寫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就曾提到遭遇惡劣的氣候環境,多次導致士兵發生疾病。
以前有一部講述民國時期雲南與東南亞國家邊貿的電視劇叫《大馬幫》,期間也有馬幫的人走失在原始森林中,或者遭遇沼澤、瘴氣等自然災害。
過一陣子要上映的《鬼吹燈之雲南蟲谷》,估計也會給大家全方位展示熱帶氣候的厲害之處,要知道卸嶺魁首陳瞎子,就是在熱帶雨林氣候中把眼睛搞瞎的。
總之,想要穿越中南半島,光是這個複雜的氣候和惡劣的交通就夠人喝一壺的了,當然,最艱難的還是到孟加拉境內的時候,如果趕上雨季可能全是水,根本無法通行。
古代壓根就沒有打通從東亞途徑熱帶雨林氣候的中南半島,再到達南亞半島的通道,玄奘雖然膽子大,但並不是冒險家。
其實,玄奘如果真的要從南方去天竺的話,那還不如直接坐船去了!
還別說,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打通了天竺與中國的海上交通,很多佛教弟子就是從水路到達中國的。
最著名的當屬菩提達摩,也就是達摩祖師,在離開天竺後,在海上顛簸了三年之久,才到達了中國南海,在廣州登陸。
當時正是中國南朝最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在位期間,還派遣使臣到廣州迎請,達摩到達南京後,梁武帝還與達摩探討了佛理。
後來達摩北上到達洛陽,在嵩山少林寺下榻,開創禪宗,引領中國佛學快速發展。
應該說,要走中南半島不如直接走水路,但是玄奘為何沒有選擇達摩祖師曾經走過的路,而是繞遠從中亞走呢?
主要原因,還是當時的水路風險太大,在造船技術並不發達的唐代,走這條航路絕對是九死一生。
唐朝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和尚叫作鑑真,為了到日本宣揚佛教,從公元742年就開始東渡,一直到公元754年第六次東渡才成功到達日本。
前五次失敗,也許也能看出當時走水路的艱辛,第一次東渡的時候,因為別人誣告鑑真勾結海盜,被拘禁。
第二次東渡在長江出海口就遇到大風,船差點沉了,修好後再出,被風吹到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差點來了一個荒島餘生,後被人所救。
第三次東渡時,有人狀告鑑真同行的日本僧人「引誘」鑑真去日本,日本僧人被通緝,鑑真的東渡之行又被官府攔下。
由於前三次都是在江浙一帶出海,均未能成功,第四次時,鑑真從福州出海,剛出發又被官府的人攔下。
第五次東渡是最艱難的一次,出海後連續颳了半個月的大風,等到鑑真等人登岸的時候,發現自己來到了海南三亞,從三亞回到內地期間,由於旅途勞頓,氣候多變,為庸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
一直到753年,在日本遣唐使等人的邀請下,搭乘遣唐使的大船,秘密躲開官府的攔截,才得以到達日本。
從中國到日本本來並不遠,鑑真卻走了十二年,光是車船費花了多少就不清楚了,要是從中國水路到達天竺,沒有鄭和那個規模,估計也很難成功。
再說,在船上一漂就是三年,連一口青菜都吃不上,那得多難受。
玄奘西行與鑑真東渡,都是唐朝時期較為有影響力的佛學傳播過程,相比之下,西行之路雖然慢一點,但是至少是安全可靠的。
西域通道在古代的時候更為發達,自從絲綢之路開通以來,長安就有世界各地絡繹不絕的商人前來經商。
應該說,唐朝時期,西域自駕遊的路線已經很成熟了,選擇西行是很明智的啊!
除了考慮到路途險阻的因素外,玄奘西行的最主要目的,是為了正本溯源!
當時的唐朝並非沒有佛經,而是佛經太多,分歧太多,嚴重影響了佛學的進一步發展。玄奘西行就是為了和西域各國的僧人進行佛法辯論,西行沿途全是佛教寺廟,作為唐朝時期的「沙發客」,這都是他西行路上下榻的地方。
不但能免費住宿,還能免費吃東西,吃飽了再與當地的和尚進行佛法辯論,走走停停十七年,豈不美哉。
通過這次西行,玄奘首先將沿途風景、所見所聞寫成遊記《大唐西域記》,一度在唐朝熱銷,稿費賺到手抽筋。
另一方面,玄奘將十幾年來辯論心得,經過整理,完成對佛學理論的重新整合,後來還創立了法相宗。
總體來說,玄奘西行的路線,看起來繞了一點遠,其實是最好走,成就也最大的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