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寫作工坊:作家搖籃?
上海大學嘗試新模式希望改變「中文系不培養作家」的觀念
文學創作被看作是一種天賦,而這種天賦是不能被學校培養的,大學中文系也形成了「不培養作家」的傳統。
但上海大學最近宣布,今年10月啟動首屆文學與創意寫作碩士研究生招生,並在本科生中開設《創意寫作課》,通過創意寫作工坊的模式,培養創意寫作人才。此前,復旦大學在2010年9月招收藝術碩士專業學位人員,開設創意寫作碩士點,目標也是培養作家。
上海大學中國文學創意寫作研究中心主任葛紅兵昨天跟記者表示,創意寫作工坊,先要改變「中文系不培養作家」的觀念,再引起大學文科教育的變革。
互相捶背激活學生熱情
在葛紅兵的第一堂創意寫作課上,記者看到,16個學生,被老師要求互相捶背,找到感覺最舒服的人,組成5人小組。這是葛紅兵從美國學來的教學方法,「先激活人的熱情和信心。」
傳統中文系的課堂變成一個工坊,教師和學生的界限是模糊的,大家圍繞「idea」,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來討論文本框架,並分工合作完成。「這就像一個電影製片廠,導演正領導大家討論劇本寫作,一部分人討論情節,一部分人討論結構,一部分人討論對話,一部分人討論場景。比如電影《盜夢空間》,每次一層夢都有一個團隊來設計。」葛紅兵說。
而在中文系的傳統寫作課堂上,傾向於把寫作當作「語文」問題,更傾向於選詞、遣句、謀篇。翻開目前國內比較權威的一本寫作學教材,在講解了《寫作綜論》、《寫作的特點和規律》、《寫作理論和寫作訓練》等內容後,就講述寫作的技巧,比如聚材取事、命題煉意、謀篇布局、貫通文氣、遣詞造句,等等。
葛紅兵認為,上大的創意寫作不僅培養作家,更多是為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動漫等文化產業提供創造性寫作從業人員。「好萊塢電影寫作劇本的編劇,很大一部分正是來自於創意寫作系統中的學生,他們延續了創意寫作工坊的討論模式,以團隊合作的方式討論電影劇本的框架並完成內容。」
「會說話就可以成為作家」
據介紹,創意寫作學20世紀20年代末誕生於美國愛荷華大學,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設有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層次。
中國高校曾經有過「寫作班」,比如南京大學、山東大學中文系的作家班,但是,多數高校宣布「不培養作家」。再翻開現代文學史,會發現一個奇特的事實,數得上的大作家別說是中文系畢業,就算是文科專業畢業的也寥寥無幾,反而是當初學理、工、醫、商科出身的學生,甚至是連大學課堂都無緣進入的人,通過刻苦自學,最終成了大作家。
但是,曾經到美國考察創意寫作的葛紅兵發現,那裡很難找到一個沒有受過創意寫作訓練的「作家」,美國戰後普立茲獎獲獎人多數出身於創意寫作訓練班,美國當代知名作家幾乎都有創意寫作學位,許多作家甚至受聘於大學講授創意寫作,張愛玲、白先勇、嚴歌苓等華裔作家都曾系統學習過創意寫作。
在葛紅兵看來,按照創意寫作的理論,每個人只要會說話,都可以成為作家,之所以沒有成為作家,是因為你承受了大量心理障礙,把作家當作遙不可及、絕頂聰明的人。
目前,國內有復旦大學和上海大學正在發展創意寫作學科。復旦大學創意寫作碩士點開設的課程包括文學史知識、作品解讀及分體寫作(小說、散文)等課程,招收的學員是具有作家潛質的學生,目的是培養作家,非常類似於以前的作家班。上海大學於2009年4月成立了國內第一個創意寫作研究中心,2011年成立了創意寫作創新學科組,2012年將招收創意寫作碩士。
推進高校文科教育改革
「創意寫作學科基本上是空白。」葛紅兵表示,中國高校還沒有自己的原創理論、訓練體系、課程系統。但他相信,未來文學創意寫作人才的培養由高校進行,高校創意寫作工坊也可以提供作品創作和孵化支撐,成為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動機」。中國高校中文教育將面臨巨大改革,將會出現大量創意寫作系。
他進一步指出,從中國高校的文學教育現狀來看,一方面,中文系的學生不僅文學寫作能力普遍薄弱,而且在文學的興趣和熱情方面也每況愈下,正在崛起的文化產業又在為社會創造出各種新的崗位,迫切需要創意寫作人才。
在葛紅兵看來,近年來,作家有意識地進行「類型化」創作,從而使以《杜拉拉升職記》、《誅仙》、《新宋》、《鬼吹燈》、《暗算》等為代表的職場小說、仙俠小說、歷史架空小說、網遊小說、動物小說、穿越小說等一大批類型小說大量湧現,風靡一時。而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意寫作。
葛紅兵描述,未來的文學寫作,將有可能從作家的個人創作為主,類似於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般的慢工出細活,逐步轉向分工合作的大兵團作戰,就像是工廠的流水線生產,不僅是集體智慧的結晶,而且高效迅速。
但是也有中文系教授流露出擔心:高校創意寫作系培養出來的寫手只不過是文化工人,他們會不會成為跟著市場走的賺錢機器?
本報首席記者 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