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在音樂鄙視鏈上究竟是什麼咖位?

2020-12-14 騰訊網

周杰倫和蔡徐坤的飯圈對決餘波未平,又因為新歌再成焦點,搞癱QQ音樂,激戰豆瓣評分,現實中並無交集的兩群人,為了給愛豆打call,離開微博超話的戰場,冒險深入對方的腹地,撕的到底是什麼?是70後的審美優越還是00後的流量崇拜並不重要,回到音樂本身,只有一個問題最關鍵。

流行音樂究竟有沒有「新不如舊」這回事。

搖滾是有的,去年美國前50位收入最高的藝人中,搖滾樂隊獨佔18席,但幾乎全是U2、槍炮玫瑰這樣的老將,新人乏善可陳,這顯示了搖滾作為一種音樂體裁的穩定性,但流行音樂就是變色龍。

中國最早的樂迷大多受過披頭四、麥可·傑克遜、麥當娜、老鷹等大腕的啟蒙,後來有牛姐、惠姨等等,但大家欣賞的只是音樂本身,不會厚此薄彼,也無門戶之見,喜歡重金屬的和熱愛鄉謠的都能相安無事。

變化最早是從后街男孩、西城男孩這些組合開始。

過去的歐美樂隊,成員分工明確,且大多身懷絕技,比如Mr Big,主音歌手Eric martin聲線獨特,吉他手Paul gilbert是公認的大師,貝司手Billy Sheehan和鼓手Pat torpey皆為一時之選,西城男孩這種組合就不同了(沒有貶低的意思),樂隊成員幾乎不碰樂器,操盤的公司通常會安排一位較有實力的歌手擔綱主唱,其他人只是簡單的合聲(注意並不像All 4 One 或Boyz II Men那樣分聲部),所以也就不需要多高的音樂造詣,充任顏值擔當就好了。

這種樂隊的核心一旦退團單飛,其他成員立即泯然眾人,好比離開碧昂斯的天命真女,少了Ronan Keating的Boy Zone都是如此。

這個套路在歐美盛行十年後由韓國發揚光大,從較早的東方神起、Hot、Super Junior、少女時代再到現在的BTS,中國的第一批鮮肉也隨之出道。

非要對比兩代音樂人,強行分出高下,意義並不大。

上個世代的歌手不是全能就是專才,這是環境使然,像黴黴那麼漂亮的小姑娘,會創作,精通多種樂器,也要抱著吉他挨個拜訪製作人,沒有哪家公司光憑「看臉」就給你合同。

今天的藝人不是沒有實力派,只是上升通道變了,去不了專門的藝人訓練班,有顏有腿也能混個網紅,但長紅不糊絕對是要拼真功夫的,這一點從來沒變。

自2009年出道以來,Justin Bieber非議頗多,仍舊紅了10年,同類型的鮮肉歌手Jesse McCartney、Greyson Chance要麼糊了,要麼還在打拼。

我們真沒必要抱怨蔡徐坤、鹿晗、王俊凱成名太易,也不用替周杰倫的逝去情懷叫屈,一切都是時代進化的結果,是流星還是巨星,我們在微博、豆瓣、流媒上吵不出結果,時間自會給出答案,

至於年齡崇拜還是省省吧,未來的音樂圈一定不是年齡分界,而是網際網路斷代。

華語音樂圈經歷了90年代的繁盛迅速衰退,老一輩離場,鮮肉還沒跟上,周杰倫就在此時橫空出世,優秀的創作能力+鮮明的個人風格,讓他成為最早的流量明星。

但流行音樂終歸是屬於年輕人的,很多人只盯著格萊美,其實福克斯有個寶藏節目叫做「青少年選擇獎」,才是真正的娛樂風向標。

從1999年的小甜甜開始,每屆得主要麼是顏巔鮮肉,要麼是流量擔當,幾乎所有巨星都拿過這類獎項,碧昂斯、蕾哈娜、Lady gaga等等莫不如此,阿黛爾甚至得過英國的兒童選擇獎,年輕人的眼光向來毒辣。

最厲害的是黴黴,2008年剛出道就拿過這個獎,2015年獲得格萊美年專,今年以30歲「高齡」再拿青少年選擇獎,這種人不登頂福布斯財富榜才是怪事。

常言道「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周杰倫、蔡徐坤的公案鬧到這般地步,與缺乏公認的評判標準有關,審美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粉化之後天然帶有攻擊性,所以兩家粉絲的印象分都不能作為依據。

微博超話早被證明是一個刷量戰場,不是咖位等級賽;

豆瓣樂評體量極小,很容易人工幹預;

至於流媒榜單完全沒有意義,隨便一個我們不知道的鮮肉,都能屠榜;

那我們如何判斷周杰倫或其他歌手的真實水準和江湖咖位呢?

我覺得大致的標準應該有三條:創作、唱功和個人風格(包括氣場、颱風、顏值等等),按重要程度排序是創作>唱功>風格。

創作永遠是長紅的基礎,流量鮮肉也不能一輩子唱口水歌。

周杰倫縱橫樂壇20年,從怯懦、自閉的小孩到給明星寫歌的新人,嘗盡人情冷暖,最後破繭而出,至少今天的大中華流行音樂圈,無人能望其項背,但從更寬泛的視角來說,他的成就也不能太過高估。

過去的周杰倫,每張專輯必有一首中國風,這是他和金牌搭檔方文山的約定,何謂中國風並無明確定義,大約是使用了東方樂器,曲調婉轉悠揚,填詞取材於傳統詩辭歌賦,意境深遠,《紅塵客棧》、《青花瓷》、《發如雪》、《東風破》、《蘭亭序》算是做到了。

但這裡有個悖論,我們都認可魯迅先生那句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假定中國風確實承載了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理應擁有跨種族、跨國界的影響力,但周杰倫唱了20年的中國風,形成一種全球範圍的流行熱潮了嗎?並沒有,相反,美國的嘻哈也是一種流行音樂的表現形式,在中國有多少粉絲?

有人堅信這是歐美不了解中國音樂,這又帶來另一個悖論,中國風不就是為了創造這種了解嗎?莫非還需要另一種音樂再來普世中國風?

我們都承認「音樂無國界」,真正膾炙人口的作品自然有人喜歡,我堅決不認為會有哪國歌迷僅因為偏見就拒絕曼妙的旋律,《我的太陽》,《北國之春》、《梁祝》、《茉莉花》以及約翰·丹佛的《鄉村路帶我回家》不都是嗎?

此外,周杰倫沒有拿過亞洲音樂圈以外的任何重要獎項,像BTS這種韓團都拿過iHeartRadio和MTV歐洲音樂獎,K-POP的流媒成績有刷量嫌疑,但確實有一定受眾。

也有鐵粉說周杰倫不需要格萊美,這就酸氣沖天了,2003年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周杰倫談及未來目標,很篤定的說「接下來當然是希望能拿葛萊美獎,希望能在美國出唱片,當然不是唱英文歌。」

客觀的說,中國流行音樂的整體水平與歐美存在極大差距,如果周杰倫的目標是消彌這種差距,那他的理想就值得尊重,他的努力就需要支持,但周杰倫音樂的內核還是美國的R&B,你很難用一種美國紅了半個世紀的曲風去驚豔美國人。

什麼是經典的R&B?可以去聽一下1961年Ben E King的《Stand By Me》,很多大牌都有翻唱,比如2015年B榜頒獎時夢龍的版本。

當然周杰倫的曲風多變,各種元素融合得天衣無縫,他的音樂辨識度也很高,只是唱功爭議很大。

常有人譏諷周杰倫咬字不清,唱歌不張嘴,還自嘲「省時省力」,但這就是個人習慣而已,美國老牌樂隊芝加哥主音歌手Peter Cetera唱歌就幾乎不張嘴,Fun樂隊則是大口唱歌,嘴有多大張多大,真不是黑點。

唱功究竟是天生還是後天努力一直有爭議,很多人覺得菸酒嗓、便秘嗓就是唱功,也有人覺得受過科班訓練才算,但帕瓦羅蒂生下來的哭聲就比其他嬰兒高亢。

巨星沒有個人風格不行,風格太鮮明也不行。

《尋找周杰倫》的導演林愛華說過,「他個人風格太強烈,不是個好演員,很適合當歌手」,今天的潮流變化極快,流媒統治力漸現,音樂市場的商業邏輯愈發殘酷無情,明星與粉絲的情感聯繫越密切就越不穩定,知乎有項關於「你為什麼脫粉」的調查,居然有女粉因為發現某鮮肉的濃密腑毛而脫粉。

有抱負的藝人必須學會如何在情緒的夾縫中自處,老資格的傑迷一邊指責沒人願意欣賞《土耳其冰激凌》這種佳作,一邊又感慨《告白氣球》等討好時代的划水歌,年輕人則覺得周杰倫昧於潮流,與新時代沒有共情,新歌土味十足。

假如有一天周杰倫不紅了怎麼辦,有人這麼說:

誰叫你是周杰倫呢?我們喜歡的就是任性的周杰倫呀,你要是哪天變得不任性了、不搞怪了、不可愛了、不傲嬌了、不離經叛道了、不風格多變了、不再像個小公舉了、不再說出那句「我就是要站著,還把錢賺咯」了,變得也像其他歌手一樣,觀眾愛聽什麼你就唱什麼,試問誰還會喜歡你呀?

以粉鑑人,粉絲心理其實都是同一種軌跡。

你聽音樂終究是因為喜歡,而不是歌手的咖位,傑迷聽《煙花易冷》的心動,與iKun聽《只因你太美》的高潮,都是獨一無二的人生體驗。

相關焦點

  • 周杰倫在音樂鄙視鏈上究竟是什麼咖位?
    是70後的審美優越還是00後的流量崇拜並不重要,回到音樂本身,只有一個問題最關鍵。 流行音樂究竟有沒有「新不如舊」這回事。 搖滾是有的,去年美國前50位收入最高的藝人中,搖滾樂隊獨佔18席,但幾乎全是U2、槍炮玫瑰這樣的老將,新人乏善可陳,這顯示了搖滾作為一種音樂體裁的穩定性,但流行音樂就是變色龍。
  • 音樂鄙視鏈無處不在
    無論是音樂地區、流派、專業、唱法,都好像存在鄙視鏈。就比如音樂地區鄙視鏈:歐美 > 日本 > 韓國 > 港臺 > 內地 > 其他地區,還記得以前有個男同事問我,「你最喜歡哪個歌星啊」,我說「五月天啊」,他來句「土嗨」。
  • 無處不在的「鄙視鏈」咖啡圈也有
    "鄙視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2012年《南方都市報》的一篇文章裡,其中一個小標題是「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5年過去了,這個網紅詞依然有著極高的使用率和無邊界的使用範圍,幾乎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各行各業,吃穿住行,不分國籍、性別、年齡,鄙視鏈無處不在。
  • 《樂隊的夏天》:音樂鄙視鏈有多嚴重?高曉松的回答引人深思
    現在聽音樂的風氣很不好,聽歌存在著嚴重鄙視鏈:大致就是古典看不起爵士,爵士看不起電音,電音又看不起搖滾,搖滾覺得民謠太假,民謠又覺得流行太俗,而流行又覺得說唱能算歌嗎……還存在著這樣的優越感,外語歌,日韓歌,粵語歌,國語歌,網絡神曲的一條鄙視鏈。
  • 娛樂圈鄙視鏈:臧鴻飛說出了音樂鄙視鏈,秦昊闡述了影視鄙視鏈
    這段話雖然看似在講玩笑話卻引得臺下觀眾們的一片叫好聲,就連臺上的嘉賓都說好,但是仔細分析下去,就會這個鄙視鏈也是用所科學依據的,雖然是歌手,但是大家好像都看不起在音樂裡面那個讓音樂變得不純粹的人,比如玩古典樂的會覺得自己是最頂級的音樂家,他們覺得玩搖滾的人和自己相比比較低俗,而玩搖滾的人卻覺得自己玩搖滾很高雅,覺得說唱不倫不類更加低俗,這就是音樂圈的鄙視鏈。
  • 中國奶茶鄙視鏈
    去年,說搖滾玩段子的飛飛在「吐槽大會」也講了音樂圈的:圖片來自「吐槽大會」你看看,從學術到娛樂,從天文地理到大象螞蟻,鄙視鏈始終存在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但是很多人忘記了它的後半句,有奶茶的地方就有周杰倫。那以此推斷,周杰倫是人,所以,奶茶必然也有鄙視鏈。
  • 樂壇鄙視鏈:那英撕刀郎沒音樂,楊坤批《驚雷》沒內容
    除此之外,對於音樂「鄙視鏈」,歌手李健也曾給出回應,之前,因網絡歌手在歌壇地位不高,很難得到承認,為此,李健在給大壯正名時,說出了:音樂本無好壞,有市場,他就是好音樂,是流行音樂,一番說辭,得到了周杰倫、謝霆鋒、哈林的認可。
  • 夜店客人鄙視鏈
    來源:商務範說起夜店,你會想起什麼?五彩斑斕的迷幻燈光、躁動high爆的音樂和人群,還是各種富豪名人豪擲百萬開香檳的新聞?其實夜店也是一個小社會,遠比想像中複雜。最近範主就看了一本名叫《Very Important People》,揭露了夜店趴體中的種種社會現象。
  • 夜店客人鄙視鏈
    來源:商務範說起夜店,你會想起什麼?五彩斑斕的迷幻燈光、躁動high爆的音樂和人群,還是各種富豪名人豪擲百萬開香檳的新聞?其實夜店也是一個小社會,遠比想像中複雜。最近範主就看了一本名叫《Very Important People》,揭露了夜店趴體中的種種社會現象。
  • 中國音樂圈的「鄙視鏈」(樂器篇)
    在這個爭搶好勝的年代,無論什麼東西都要分出一個高低。音樂、樂器也一樣。現在的藝術生一年比一年多,在他們之間當然也存在著鄙視鏈這個東西。在這些藝術生眼裡:音樂學院>藝術學校>野雞大學音樂系>幼師師範類大學>中專大專類音樂院校>野路子是不是特別的形象。當然,不是調侃那些處於鄙視鏈底端的學校。俗話說得好高手出自民間,在音樂學院能得到更全面的學習而已。只要努力在哪裡都是一樣的。
  • 盤一盤夜店蹦迪鄙視鏈……
    電音節三大鄙視鏈今天蓄電CHN編輯部為你盤一盤夜店中常見的鄙視鏈穿搭鄙視鏈奢侈大牌>爆款潮牌>「今天不蹦迪」「明天變垃圾」摺扇之上,有問有答這是他們彼此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身著運動風基礎款的人在戴著「有色眼鏡」人的眼中處於鄙視鏈底端
  • 「音樂圈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 - 鈦媒體APP
    實際上,在音樂消費者中,也常年存在一條「音樂消費鄙視鏈」,無論音樂地區、流派、樂器、唱法,都成為樂迷們秀優越的方式。無處不在的音樂圈鄙視鏈有人曾總結出「史上最全音樂圈鄙視鏈」,將「鄙視鏈」這一令人哭笑不得的怪誕現象梳理得十分明晰。
  • 「樂隊」今夏火了 音樂「鄙視鏈」真的存在嗎?
    沒錯,「樂隊」一夏出圈了,樂隊火了、演出多了、樂手流量漲了……以前在livehouse演出的「小眾」搖滾樂如今炙手可熱,可搖滾樂迷們正在憂心忡忡地嚴防「飯圈文化」入侵……所以,是時候討論下:音樂的「鄙視鏈」真的存在嗎?
  • 帝都學區鄙視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存在"鄙視"。帝都各區域關於學區房各有各話,每個區都有自己的榮譽感。究竟誰才是帝都學區房的"宇宙中心"?今天,我就帶大家聊一聊,帝都學區房鄙視鏈。"沒啥事呀,每天做完作業就自己打遊戲唄"——聊孩子課餘生活"童年嘛,快樂最重要,考重點什麼的與我無瓜"——聊對孩子的期望"我孩子又不是跟不上校內學習,上啥補習班呀"——聊課外班當海澱的娃爹一邊努力的敲代碼一邊輔導孩子奧數的時候,東城的娃爹在努力的操作遊戲人物跟在娃屁股後面蹭經驗值;當朝陽的娃娘在送娃上高爾夫課堵在路上的時候,東城的娃娘領著娃在德雲社裡笑的肚子疼
  • 網際網路鄙視食物鏈大全
    說不準,什麼時候,被鄙視的哪個環節就堂而皇之地向原本「上級」翻白眼;也說不準,什麼時候,鄙視鏈就頭尾相連,成為一個沒有答 案的無限巡迴了。 所以,不管是體現個性,找尋歸屬感,抑或是消除不安,鄙視,即便是再兇猛的鄙視,都不能贏得個性與安全感。因為,前一秒種,你可能才辛辛苦苦、漫漫長路地爬到鄙視的頂端,還沒看得清可以鄙視誰,笑話誰,就又被秒殺,跌落在另外一個人的白眼裡。
  • 中國蹦迪圈鄙視鏈
    很久之前我寫過一篇《中國富二代鄙視鏈》,感覺大家好像蠻愛看這種「鄙視鏈」系列的,畢竟寫一篇「鄙視鏈」總能讓人由淺入深的去了解這個圈子。 這種局玩多了,大家來回A卡,這個小圈子裡面玩的最多的玩咖,大家總會耳熟能詳。 雖然是鄙視鏈的一個階梯,但中產階級家庭的在校大學生和他們叫來的女學生,在經濟實力上還是比其他人差了一頭。其中自制力差一點的人,男生會淪為蹭卡的髮菜小弟,女生則為沉淪到老男人的局裡張腿要錢。
  • 鄙視鏈無處不在,音樂界的鄙視鏈引人爆笑
    比如,上大學,985的鄙視211的,221的鄙視普通一本的,一本的鄙視二本的,二本的鄙視三本的,三本的鄙視專科的,專科的小哥哥小姐姐都是自黑(此處應有狗頭保命)。但是,音樂界其實也是有鄙視鏈的。聽古典音樂的基本站在金字塔頂端,睥睨蒼穹。古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鍊,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比如: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 出來混,一不小心就掉進了鄙視鏈
    原創 歲生 印客美學太陽之下無新事,人多的地方就有了比較,就有了高低之分,鄙視鏈也就應運而生。小時候我們總是被拉來和別人家的小孩比較,長大了我們混的各種圈子也是逃離不了鄙視鏈的束縛,就連你呼吸的空氣都是有鄙視鏈的。
  • 星巴克裡還有 「鄙視鏈」?
    聽說星巴克裡還有 "鄙視鏈" ?在星巴克喝的東西不同,能不能反映出什麼有趣的信息呢?今天淘淘就跟大家說道說道。不同的飲料有時確實吸引了不同的星粉兒,可能只是個大概,有不準確的地方,我們還是來看一看到底有啥不一樣:星冰樂星冰樂在星巴克可以算得上是最受歡迎的飲料之一了,你問我為什麼?好喝啊!冰冰甜甜的,夏天不喝它喝什麼。而且人類難道不是天生就嗜甜麼?
  • 這集齊「鄙視鏈」的綜藝太會挑事了
    ps:可別罵我是個挑貨,節目裡就明晃晃地拿音樂鄙視鏈出來討論,當成battle看點的,我接受有理有據的反駁,不接受辱罵。首先是搖滾老炮鄭鈞,個人風格+地位加成,穩坐鄙視鏈最上層。來自圈外人的迷之誤解隔壁老樊對標的是上一季唱「我們不一樣」的高進,屬於鄙視鏈最下層的土味歌曲,他們也很清楚這一點,讓本觀眾看著著實心疼且尷尬。但是,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