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立的烈士紀念碑
李成勳老人在墓地講解時含著淚光
【環球時報記者 王莉】因為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來到朝鮮時總會喚起一份特殊的情感記憶。那些犧牲的志願軍烈士雖然離開我們60多年了,但「最可愛的人」的英雄形象永遠留在人們心中。黃繼光、羅盛教、楊根思、邱少雲……這些閃閃發光的名字曾經也伴隨著記者兒時的成長記憶,能夠尋訪烈士們當年戰鬥過的地方一直是記者的夙願。來到朝鮮後,記者跋山涉水,在朝鮮《勞動新聞》外事部門同志的幫助下,用一年多的時間陸續走訪了平壤、開城、成川、檜倉、長津、安州等多處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而這其中,走得最遠的地方,就是北上蓋馬高原,踏訪長津湖,祭奠當年長津湖戰役犧牲的志願軍烈士們。
長津湖是朝鮮鹹鏡南道西北部長津江上遊的一個人工湖,寬46.08平方公裡,水面海拔1046米,地處長津高原之上。長津高原屬於朝鮮最高的高原——蓋馬高原西南部的一部分,其南北長60公裡,東西長50公裡,平均海拔1400米,北部是海拔2355米的蓮花山脈,西部是海拔2186米的狼林山脈,南部則被海拔1766米的高臺山和1206米的黃草嶺等組成的赴戰嶺山脈截斷。這一地區就像朝鮮內陸一個高寒的屋脊地帶,山高路險,天寒地凍。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長津湖戰役就發生在這裡。
長津湖地區現在由鹹鏡南道長津郡所轄,來過這裡的外國記者寥寥無幾。在朝鮮《勞動新聞》的幫助下,記者去年9月獲準前往長津採訪。
從平壤去長津,我們走的是平壤-元山-鹹興-長津這樣一條線路。一大早,記者乘坐朝鮮《勞動新聞》提供的一輛朝鮮國產「布穀鳥」牌SUV車從平壤出發,首先沿平壤—元山的公路穿越黃海北道和江原道駛向元山。元山距離平壤200多公裡,既是朝鮮江原道首府所在地,也是著名的港口城市。沿途山嶺中植被豐茂,椴木、柞木、樺木、松木等形成茂密的森林,不時能看到一些寫有「保護樹林」、「小心山火」之類的牌子。我們在中午時分抵達了元山,匆匆吃過午飯後繼續趕路,傍晚前趕到了鹹鏡南道首府鹹興,下榻在鹹興的「新興山旅館」。看到新興山的名字,記者不由想起了長津湖戰役中著名的新興裡戰鬥,感到的確離長津湖越來越近了,心情越發激動起來。鹹興是朝鮮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業城市和港口。1958年2月,周恩來總理曾經冒著鵝毛大雪來這裡訪問,位於鹹興的興南化肥廠裡至今還樹立著一尊周總理的半身銅像,這是朝鮮境內唯一一座為外國領導人樹立的銅像。當年長津湖戰役後,撤下來的美軍也正是從鹹興附近的興南港撤退到海上,回到了朝鮮半島南部,從此再沒返回過北方這一地區。
休息一夜後,第二天清早踏上了去長津的路。我們從鹹興前往長津,其實正是從反方向走了一趟當年志願軍在長津湖戰役中一路阻擊美軍的路線。從鹹興到長津,不過七十多公裡的路程,我們乘車翻山越嶺走了近5個小時,沿途都是大片的原始森林,樹茂林密,我們的汽車一路顛簸,在峽谷山澗裡穿行,時而爬坡,時而轉彎,山高路窄,不時看到懸崖絕壁。汽車開過去,後面揚起一片黃土。從車窗外望去,沿途植被大多是落葉松、雲杉、冷杉、橡樹等。越往山裡走,原本的天高雲淡也變成了霧靄重重,遠處崇山峻岭更是雲霧繚繞,黃草嶺、雪寒嶺、鷹峰……這些地名聽上去就透著寒氣。海拔越來越高,氣溫越來越低,原本穿著夏裝的記者也趕緊披上了棉服。長津地區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1.4度,1月平均氣溫零下18度,8月平均氣溫17度,而我們選擇在9月初北上長津,其實已經是一年中氣候最適宜的一個時間段。而60多年前長津湖戰役進行時,正是西伯利亞寒流肆虐的冬天,不僅連續普降大雪,而且當年又恰逢50年不遇的嚴寒,中午最高氣溫不超過零下20度,夜裡則近零下40度。就在那個風雪茫茫的寒冷冬天,志願軍就在這杳無人煙的大山裡,晝夜在野外凍土上爬冰臥雪,在每走一步都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仍奮勇戰鬥,創造了寒區作戰的奇蹟。
我們乘坐一輛朝鮮「布穀鳥」牌國產suv車翻山越嶺
楊根思烈士紀念碑
我們穿越的大山就是赴戰嶺山脈,途經的黃草嶺、古土等地都是當年著名的戰場。翻過了山,視野逐漸開闊起來,紅頂白牆飛簷鬥拱的朝鮮民族樣式的住房漸漸映入眼帘,路上的行人也慢慢多了起來。鄉間小路上,一群女農場員們剛從地裡勞動歸來,她們把毛巾圍在頭上,三五說笑著。由於受自然條件限制,這一帶可種植的農作物有限,但是盛產土豆,不僅產量大,而且口感好。一群穿深藍色學生服戴紅領巾的朝鮮孩子剛放學,我隔著車窗向他們打招呼,孩子們很有禮貌地鞠躬行禮後就歡笑著跑開了。不一會兒,長津郡到了。
我們先去了郡人民委員會。朝鮮的中央行政機關是內閣,而道(相當於省)、市、郡、裡、邑等各級地方的行政機關則稱為人民委員會,比如各道有「道人民委員會」(相當於省府),市有「市人民委員會」、郡有「郡人民委員會」。長津郡人民委員會是個樸素傳統的機關小院,兩層高的尖頂辦公樓門口上方立著白底紅字的標語「誓死捍衛以金正恩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委員會!」,身著深色朝鮮式正裝的工作人員正在進進出出,樓前的自行車棚裡停著一些自行車和摩託車,院子門口有嵌在牆上的石刻牌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鹹鏡南道長津郡人民委員會」。郡裡負責外事接待的同志迎出來,首先帶我們去瞻仰楊根思烈士紀念碑。
楊根思生於1922年,江蘇泰興人,生前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軍58師172團3連連長。他1944年入伍,先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炮火洗禮。入朝參戰後,1950年11月,在堅守長津湖畔以南下碣隅裡外圍的制高點1071.1高地屏障小高嶺戰鬥中,楊根思率領戰友連續打退了敵人8次猛烈進攻,最後戰至只剩下他一人時,楊根思毅然抱起炸藥包衝向再次進攻上來的敵群,壯烈犧牲,年僅28歲。1951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其「特級英雄」榮譽稱號。長津湖戰役中犧牲的楊根思與後來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黃繼光是志願軍中獲得了最高戰鬥英雄稱號——「特級英雄」稱號的兩人。朝鮮也授予楊根思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
楊根思烈士紀念碑位於郡城中心的一座山崗上。我們趕到時,朝方管理員李成勳老人早已在山腳下等候我們。李成勳老人介紹說,他年近七旬,從28歲大學畢業後,40多年來一直負責管理和看護當地的志願軍烈士墓和紀念設施。朝鮮政府為表彰他所作貢獻,先後6次向他授予國旗勳章、勞動獎章等榮譽。如今他雖然年事已高,不再進行具體的看護工作了,但由於他最熟悉情況,郡裡還是安排他負責指導和管理其他年輕同志的工作。「前些年,還來過一些拍紀錄片的中國人,還採訪了我。」李成勳老人說。
在李成勳老人的帶領下,我們順著石塊砌成的臺階走上去,來到一片開闊的平臺上,迎面便看到蔥蘢樹木掩映下的楊根思烈士紀念碑。這是一座三米左右的塔式紀念碑,下半部分是石塊砌成的梯形高臺,上方立著紀念碑,碑上帶有屋簷式尖頂。碑身正面刻著豎寫的碑文,中間是「永垂不朽」四個鮮紅的中文大字,右邊則刻有一行紅色中文繁體小字「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連長楊根思烈士千古」。楊根思烈士紀念碑左側的空地上,有一處用石塊拼成的五角星圖案。
經過了楊根思烈士紀念碑後繼續往樹林深處走,攀上一段石階後,我們來到另一處平臺上,看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紀念碑。這是一處修建成六角形的石臺,石臺的6個角上各擺放著一個圓形的石墩,石臺中間則樹立著紀念碑。紀念碑右側是一行紅色中文繁體小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烈士」,中間也是「永垂不朽」四個鮮紅的中文大字,落款是「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碑身後方是長津湖戰役的紀念銘文,其中一段這樣寫道:自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四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東線部隊與朝鮮人民軍一起,曾在長津湖一帶給美國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這裡記載著我中朝兩國人民軍隊並肩作戰的光榮戰績。我軍冒著嚴寒大雪,橫越拔海一千公尺的高山,與敵人血戰二十八晝夜,終於完全擊潰了美軍陸戰第一師,步兵第七師和第三師,殲滅敵人一萬三千九百餘名,配合了西線中朝人民軍隊的勝利反擊,徹底粉碎了敵人狂妄吹噓的所謂「總攻勢」,從此扭轉了戰局,為以後的勝利開闢了道路。在此次戰役中,我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和參戰人員,表現了崇高的國際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許多同志壯烈的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長津湖戰役的勝利,永遠鼓舞著中朝兩國人民和軍隊反對侵略的戰鬥精神。在此次戰役中,為反抗侵略、保衛亞洲與世界和平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註:此處「拔海」、「壯烈的」均為碑文原文,同「海拔」、「壯烈地」)。落款是「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公元一九五五年三月立」。
瞻仰過紀念碑,我們驅車前往離郡城兩公裡的長津邑志願軍合葬墓地,李成勳老人與我們同車前往。看得出,老人見到來自中國的記者特別高興,路上還哼唱了兩句志願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他告訴我,當年許多志願軍駐紮在此,與朝鮮軍民一起戰鬥、生活多年,長津地區的人民對志願軍有著特別深切的懷念,每逢重要的節日時都會來給志願軍掃墓。我問道:「那您見過志願軍嗎?」老人說:「見過啊。打仗那會兒,我也就六七歲吧,志願軍曾經在我家借住過幾天,都是些很年輕的戰士。這裡的冬天冷啊,那時我媽媽和其他朝鮮婦女還一起幫志願軍做過鞋子和襪子。」
長津郡共有三處志願軍合葬墓地,分別位於長津邑、新興裡和池水裡(地名)。長津邑志願軍烈士合葬墓建在一片開闊的山坡上,山腳下就是煙波浩渺的長津湖。墓地面對的方向,可以眺望到他們當年戰鬥過的地方——柳潭裡、新興裡、下碣隅裡……高天流雲之下,13座合葬墓呈階梯狀依次排列成3排,每座墓前都立有一塊寫有中文繁體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之墓」字樣的墓碑,整個墓群的最前方立有一塊寫有朝文「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墓」字樣的紀念碑,碑身後寫著朝文的紀念銘文,其中一段這樣寫道:「在朝鮮人民的祖國解放戰爭時期,反對美帝、同朝鮮人民一起並肩戰鬥、獻出了自己高貴生命和美麗青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們長眠在這裡。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們所發揚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和他們建樹的功勳將永垂不朽。」李成勳老人告訴我,長津邑合葬著在長津湖戰役中犧牲的5667名志願軍烈士,新興裡和池水裡兩地則分別有7座和3座合葬墓安葬著2989名和1210名志願軍烈士,共計9866名。
「志願軍不容易啊,很英勇,那麼冷的天,戰鬥打得很慘烈,好多人都凍傷了,犧牲了,他們都還很年輕啊……」李成勳老人說著說著就哽咽了,眼睛裡泛著淚光。記者也落淚了,上前攙扶住老人。
參加長津湖戰役的是志願軍第九兵團。戰火不等人,就在60多年前的那個嚴寒冬天,他們從中國南方地區日夜兼程趕來,甚至來不及換裝就帶著簡陋的裝備匆匆跨過了鴨綠江,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疾行在雪封盈尺的朝鮮山嶺間,用超乎常人的鋼鐵意志,鏖戰於風雪交加的苦寒高原上……記者和李成勳老人共同追憶起志願軍在艱苦環境中奮勇戰鬥的情景,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高原上的天特別藍,山坡上的無名野花開得正豔,一群山鴿呼嘯而過,叫聲劃破長空。記者拿出特意從中國帶來的煙和白酒,點菸,斟酒,鞠躬,默哀,鄭重地奉於烈士墓前,用這份來自祖國的問候,告慰志願軍烈士的英靈,表達我們這些後輩們最大的敬意。黃草嶺上,長津湖畔,當歲月吹散了硝煙,英雄的身影卻永遠凝固在記憶裡,從不曾走遠。和平如此來之不易,他們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