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 聽朝鮮老人講長津湖血戰

2020-12-17 環球網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立的烈士紀念碑

李成勳老人在墓地講解時含著淚光

【環球時報記者 王莉】因為6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來到朝鮮時總會喚起一份特殊的情感記憶。那些犧牲的志願軍烈士雖然離開我們60多年了,但「最可愛的人」的英雄形象永遠留在人們心中。黃繼光、羅盛教、楊根思、邱少雲……這些閃閃發光的名字曾經也伴隨著記者兒時的成長記憶,能夠尋訪烈士們當年戰鬥過的地方一直是記者的夙願。來到朝鮮後,記者跋山涉水,在朝鮮《勞動新聞》外事部門同志的幫助下,用一年多的時間陸續走訪了平壤、開城、成川、檜倉、長津、安州等多處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而這其中,走得最遠的地方,就是北上蓋馬高原,踏訪長津湖,祭奠當年長津湖戰役犧牲的志願軍烈士們。

長津湖是朝鮮鹹鏡南道西北部長津江上遊的一個人工湖,寬46.08平方公裡,水面海拔1046米,地處長津高原之上。長津高原屬於朝鮮最高的高原——蓋馬高原西南部的一部分,其南北長60公裡,東西長50公裡,平均海拔1400米,北部是海拔2355米的蓮花山脈,西部是海拔2186米的狼林山脈,南部則被海拔1766米的高臺山和1206米的黃草嶺等組成的赴戰嶺山脈截斷。這一地區就像朝鮮內陸一個高寒的屋脊地帶,山高路險,天寒地凍。1950年11月27日——12月24日,長津湖戰役就發生在這裡。

長津湖地區現在由鹹鏡南道長津郡所轄,來過這裡的外國記者寥寥無幾。在朝鮮《勞動新聞》的幫助下,記者去年9月獲準前往長津採訪。

從平壤去長津,我們走的是平壤-元山-鹹興-長津這樣一條線路。一大早,記者乘坐朝鮮《勞動新聞》提供的一輛朝鮮國產「布穀鳥」牌SUV車從平壤出發,首先沿平壤—元山的公路穿越黃海北道和江原道駛向元山。元山距離平壤200多公裡,既是朝鮮江原道首府所在地,也是著名的港口城市。沿途山嶺中植被豐茂,椴木、柞木、樺木、松木等形成茂密的森林,不時能看到一些寫有「保護樹林」、「小心山火」之類的牌子。我們在中午時分抵達了元山,匆匆吃過午飯後繼續趕路,傍晚前趕到了鹹鏡南道首府鹹興,下榻在鹹興的「新興山旅館」。看到新興山的名字,記者不由想起了長津湖戰役中著名的新興裡戰鬥,感到的確離長津湖越來越近了,心情越發激動起來。鹹興是朝鮮第二大城市,也是重要的工業城市和港口。1958年2月,周恩來總理曾經冒著鵝毛大雪來這裡訪問,位於鹹興的興南化肥廠裡至今還樹立著一尊周總理的半身銅像,這是朝鮮境內唯一一座為外國領導人樹立的銅像。當年長津湖戰役後,撤下來的美軍也正是從鹹興附近的興南港撤退到海上,回到了朝鮮半島南部,從此再沒返回過北方這一地區。

休息一夜後,第二天清早踏上了去長津的路。我們從鹹興前往長津,其實正是從反方向走了一趟當年志願軍在長津湖戰役中一路阻擊美軍的路線。從鹹興到長津,不過七十多公裡的路程,我們乘車翻山越嶺走了近5個小時,沿途都是大片的原始森林,樹茂林密,我們的汽車一路顛簸,在峽谷山澗裡穿行,時而爬坡,時而轉彎,山高路窄,不時看到懸崖絕壁。汽車開過去,後面揚起一片黃土。從車窗外望去,沿途植被大多是落葉松、雲杉、冷杉、橡樹等。越往山裡走,原本的天高雲淡也變成了霧靄重重,遠處崇山峻岭更是雲霧繚繞,黃草嶺、雪寒嶺、鷹峰……這些地名聽上去就透著寒氣。海拔越來越高,氣溫越來越低,原本穿著夏裝的記者也趕緊披上了棉服。長津地區氣候寒冷,年平均氣溫1.4度,1月平均氣溫零下18度,8月平均氣溫17度,而我們選擇在9月初北上長津,其實已經是一年中氣候最適宜的一個時間段。而60多年前長津湖戰役進行時,正是西伯利亞寒流肆虐的冬天,不僅連續普降大雪,而且當年又恰逢50年不遇的嚴寒,中午最高氣溫不超過零下20度,夜裡則近零下40度。就在那個風雪茫茫的寒冷冬天,志願軍就在這杳無人煙的大山裡,晝夜在野外凍土上爬冰臥雪,在每走一步都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仍奮勇戰鬥,創造了寒區作戰的奇蹟。

我們乘坐一輛朝鮮「布穀鳥」牌國產suv車翻山越嶺

楊根思烈士紀念碑

我們穿越的大山就是赴戰嶺山脈,途經的黃草嶺、古土等地都是當年著名的戰場。翻過了山,視野逐漸開闊起來,紅頂白牆飛簷鬥拱的朝鮮民族樣式的住房漸漸映入眼帘,路上的行人也慢慢多了起來。鄉間小路上,一群女農場員們剛從地裡勞動歸來,她們把毛巾圍在頭上,三五說笑著。由於受自然條件限制,這一帶可種植的農作物有限,但是盛產土豆,不僅產量大,而且口感好。一群穿深藍色學生服戴紅領巾的朝鮮孩子剛放學,我隔著車窗向他們打招呼,孩子們很有禮貌地鞠躬行禮後就歡笑著跑開了。不一會兒,長津郡到了。

我們先去了郡人民委員會。朝鮮的中央行政機關是內閣,而道(相當於省)、市、郡、裡、邑等各級地方的行政機關則稱為人民委員會,比如各道有「道人民委員會」(相當於省府),市有「市人民委員會」、郡有「郡人民委員會」。長津郡人民委員會是個樸素傳統的機關小院,兩層高的尖頂辦公樓門口上方立著白底紅字的標語「誓死捍衛以金正恩同志為首的黨中央委員會!」,身著深色朝鮮式正裝的工作人員正在進進出出,樓前的自行車棚裡停著一些自行車和摩託車,院子門口有嵌在牆上的石刻牌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鹹鏡南道長津郡人民委員會」。郡裡負責外事接待的同志迎出來,首先帶我們去瞻仰楊根思烈士紀念碑。

楊根思生於1922年,江蘇泰興人,生前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軍58師172團3連連長。他1944年入伍,先後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炮火洗禮。入朝參戰後,1950年11月,在堅守長津湖畔以南下碣隅裡外圍的制高點1071.1高地屏障小高嶺戰鬥中,楊根思率領戰友連續打退了敵人8次猛烈進攻,最後戰至只剩下他一人時,楊根思毅然抱起炸藥包衝向再次進攻上來的敵群,壯烈犧牲,年僅28歲。1951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其「特級英雄」榮譽稱號。長津湖戰役中犧牲的楊根思與後來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黃繼光是志願軍中獲得了最高戰鬥英雄稱號——「特級英雄」稱號的兩人。朝鮮也授予楊根思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

楊根思烈士紀念碑位於郡城中心的一座山崗上。我們趕到時,朝方管理員李成勳老人早已在山腳下等候我們。李成勳老人介紹說,他年近七旬,從28歲大學畢業後,40多年來一直負責管理和看護當地的志願軍烈士墓和紀念設施。朝鮮政府為表彰他所作貢獻,先後6次向他授予國旗勳章、勞動獎章等榮譽。如今他雖然年事已高,不再進行具體的看護工作了,但由於他最熟悉情況,郡裡還是安排他負責指導和管理其他年輕同志的工作。「前些年,還來過一些拍紀錄片的中國人,還採訪了我。」李成勳老人說。

在李成勳老人的帶領下,我們順著石塊砌成的臺階走上去,來到一片開闊的平臺上,迎面便看到蔥蘢樹木掩映下的楊根思烈士紀念碑。這是一座三米左右的塔式紀念碑,下半部分是石塊砌成的梯形高臺,上方立著紀念碑,碑上帶有屋簷式尖頂。碑身正面刻著豎寫的碑文,中間是「永垂不朽」四個鮮紅的中文大字,右邊則刻有一行紅色中文繁體小字「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連長楊根思烈士千古」。楊根思烈士紀念碑左側的空地上,有一處用石塊拼成的五角星圖案。

經過了楊根思烈士紀念碑後繼續往樹林深處走,攀上一段石階後,我們來到另一處平臺上,看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紀念碑。這是一處修建成六角形的石臺,石臺的6個角上各擺放著一個圓形的石墩,石臺中間則樹立著紀念碑。紀念碑右側是一行紅色中文繁體小字「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烈士」,中間也是「永垂不朽」四個鮮紅的中文大字,落款是「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碑身後方是長津湖戰役的紀念銘文,其中一段這樣寫道:自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至十二月二十四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東線部隊與朝鮮人民軍一起,曾在長津湖一帶給美國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這裡記載著我中朝兩國人民軍隊並肩作戰的光榮戰績。我軍冒著嚴寒大雪,橫越拔海一千公尺的高山,與敵人血戰二十八晝夜,終於完全擊潰了美軍陸戰第一師,步兵第七師和第三師,殲滅敵人一萬三千九百餘名,配合了西線中朝人民軍隊的勝利反擊,徹底粉碎了敵人狂妄吹噓的所謂「總攻勢」,從此扭轉了戰局,為以後的勝利開闢了道路。在此次戰役中,我全體指揮員、戰鬥員和參戰人員,表現了崇高的國際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許多同志壯烈的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長津湖戰役的勝利,永遠鼓舞著中朝兩國人民和軍隊反對侵略的戰鬥精神。在此次戰役中,為反抗侵略、保衛亞洲與世界和平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註:此處「拔海」、「壯烈的」均為碑文原文,同「海拔」、「壯烈地」)。落款是「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公元一九五五年三月立」。

瞻仰過紀念碑,我們驅車前往離郡城兩公裡的長津邑志願軍合葬墓地,李成勳老人與我們同車前往。看得出,老人見到來自中國的記者特別高興,路上還哼唱了兩句志願軍戰歌「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他告訴我,當年許多志願軍駐紮在此,與朝鮮軍民一起戰鬥、生活多年,長津地區的人民對志願軍有著特別深切的懷念,每逢重要的節日時都會來給志願軍掃墓。我問道:「那您見過志願軍嗎?」老人說:「見過啊。打仗那會兒,我也就六七歲吧,志願軍曾經在我家借住過幾天,都是些很年輕的戰士。這裡的冬天冷啊,那時我媽媽和其他朝鮮婦女還一起幫志願軍做過鞋子和襪子。」

長津郡共有三處志願軍合葬墓地,分別位於長津邑、新興裡和池水裡(地名)。長津邑志願軍烈士合葬墓建在一片開闊的山坡上,山腳下就是煙波浩渺的長津湖。墓地面對的方向,可以眺望到他們當年戰鬥過的地方——柳潭裡、新興裡、下碣隅裡……高天流雲之下,13座合葬墓呈階梯狀依次排列成3排,每座墓前都立有一塊寫有中文繁體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之墓」字樣的墓碑,整個墓群的最前方立有一塊寫有朝文「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墓」字樣的紀念碑,碑身後寫著朝文的紀念銘文,其中一段這樣寫道:「在朝鮮人民的祖國解放戰爭時期,反對美帝、同朝鮮人民一起並肩戰鬥、獻出了自己高貴生命和美麗青春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們長眠在這裡。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們所發揚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和他們建樹的功勳將永垂不朽。」李成勳老人告訴我,長津邑合葬著在長津湖戰役中犧牲的5667名志願軍烈士,新興裡和池水裡兩地則分別有7座和3座合葬墓安葬著2989名和1210名志願軍烈士,共計9866名。

「志願軍不容易啊,很英勇,那麼冷的天,戰鬥打得很慘烈,好多人都凍傷了,犧牲了,他們都還很年輕啊……」李成勳老人說著說著就哽咽了,眼睛裡泛著淚光。記者也落淚了,上前攙扶住老人。

參加長津湖戰役的是志願軍第九兵團。戰火不等人,就在60多年前的那個嚴寒冬天,他們從中國南方地區日夜兼程趕來,甚至來不及換裝就帶著簡陋的裝備匆匆跨過了鴨綠江,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疾行在雪封盈尺的朝鮮山嶺間,用超乎常人的鋼鐵意志,鏖戰於風雪交加的苦寒高原上……記者和李成勳老人共同追憶起志願軍在艱苦環境中奮勇戰鬥的情景,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高原上的天特別藍,山坡上的無名野花開得正豔,一群山鴿呼嘯而過,叫聲劃破長空。記者拿出特意從中國帶來的煙和白酒,點菸,斟酒,鞠躬,默哀,鄭重地奉於烈士墓前,用這份來自祖國的問候,告慰志願軍烈士的英靈,表達我們這些後輩們最大的敬意。黃草嶺上,長津湖畔,當歲月吹散了硝煙,英雄的身影卻永遠凝固在記憶裡,從不曾走遠。和平如此來之不易,他們值得我們永遠尊敬和懷念!

相關焦點

  • 《最寒冷的冬天Ⅲ:血戰長津湖》
    基本資料:  書名:《最寒冷的冬天Ⅲ :血戰長津湖》  書號》主要描寫了抗美援朝戰爭中乃至整個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長津湖之戰。發源於朝鮮半島的長津江,是朝鮮北部最大的人工蓄水湖。  63年前在這裡,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身穿單薄棉衣,在接近零下40度的惡劣天氣下與美國海軍陸戰隊最精銳的陸軍一師展開了一場長達20天的戰鬥。  這場戰役的殘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參戰人員的想像,因為極度嚴寒,作戰已經成為了中美兩軍官兵意志力的殊死較量。
  • 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後人赴朝鮮祭掃烈士陵園
    新華社平壤4月1日電(記者程大雨 朱龍川)清明節前夕,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後人1日來到朝鮮祭掃志願軍烈士陵園,表達對先烈的哀思。  1日中午,位於平壤以北70公裡的平安南道安州市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迎來16位志願軍烈士家屬和志願軍親屬。
  • 朝鮮平壤市唯一的志願軍烈士陵園,安葬著哪些志願軍戰士?
    平壤市兄弟山志願軍烈士陵園裡長眠著114名志願軍烈士,這是平壤市內唯一一座志願軍烈士陵園,這是朝鮮對中國遊客開放的為數不多的幾座志願軍烈士陵園。平壤市兄弟山志願軍烈士陵園兄弟山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平壤市兄弟山區,建於上世紀70年代。
  • 駐朝鮮大使劉洪才考察在朝志願軍烈士陵園修繕管理工作
    2014年8月21日,中國駐朝鮮大使劉洪才考察了江原道金剛郡小坤裡志願軍烈士陵園的修繕管理工作。使館部分外交官、志願軍烈士紀念設施修繕工程工作組成員及在朝新聞機構代表參加,朝鮮城市經營省、外務省及江原道官員陪同考察。
  • 朝鮮戰場慘烈的長津湖之戰,參戰的志願軍4個軍都在淄博戰鬥過……
    此時,長津湖區域戰場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四個軍,都有著深深的淄博印記--抗戰時期長期轉戰淄河流域的魯中軍區老二團團長吳瑞林(1955授開國中將,後為海軍常務副司令員)任軍長、偵查處長孫德普等基層指揮員組成的42軍;淄博人民的子弟兵-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6軍。這是一隻流淌著黑鐵山抗日武裝起義部隊血液的勁旅。從黑鐵山出發,血拼日寇,鏖戰魯中。
  • 血戰長津湖,重挫美軍王牌師
    11月1日當天,行進途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番號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志願軍第一次戰役結束後,西線美第8集團軍被迫後撤,但東線的美第10軍仍繼續向北推進。為改變東線戰場態勢,10月31日,毛澤東電示華東軍區:9兵團全部著於11月1日開始,先開一個軍,其餘兩個軍接著開動,不要間斷。
  • 大銀幕將現冰血長津湖
    )冰血長津湖,異鄉埋忠骨。這些天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正被越來越多年輕人知曉。為致敬保家衛國的志願軍先烈,中國電影界集結高配班底,開拍史詩戰爭片《長津湖》。昨天,電影《長津湖》開機發布會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行。影片由中宣部國家電影局策劃、指導,北京博納影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八一電影製片廠等聯合攝製。
  • 直擊人民志願軍烈士親屬赴朝鮮掃墓:守護精神高地
    她們是77歲高齡的劉松林(原名劉思齊)女士,65歲的李家英老人,58歲的楊素果老人。在朝鮮的幾天裡,她們神情是憂傷的,她們的步履是蹣跚的。  抵達朝鮮的第二天,代表團就一路顛簸,專程前往100公裡外的檜倉郡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憑弔。包括毛主席長子毛岸英在內的134名志願軍烈士就長眠在這裡。
  • 最寒冷的冬天,血戰長津湖
    只過了一周,也就是10月19日,9兵團最後一批部隊抵達山東的十天前,中央軍委命令東北邊防軍即原東北野戰軍,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出兵朝鮮。毛澤東於10月23日電令華東軍區「宋兵團須從速進行政治動員和軍事訓練,並準備先開一個軍去東北」,同時要求宋時輪親自赴京領受任務。    宋時輪在北京見到了毛澤東和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確定了入朝計劃。
  • 冰血長津湖,他們穿著單衣戰鬥...
    美軍第10軍的戰略目標,是一舉蕩平朝鮮北部的抵抗力量,佔領全朝鮮,結束戰爭……麥克阿瑟甚至放出話來「在聖誕節前夕解決戰爭,讓孩子們回家」,但最終結果是什麼?是美軍攻不動、守不住、一退再退、傷亡上萬、一路被志願軍追擊幾百公裡,退到平壤以南。
  • 中國駐朝鮮大使館祭掃檜倉烈士陵園
    9月30日,在朝鮮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人們向毛岸英烈士墓和銅像鞠躬致敬。 在中國第六個烈士紀念日到來之際,中國駐朝鮮大使館館員和駐朝中資機構代表30日來到朝鮮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緬懷先烈,祭奠英靈。
  • 開城志願軍烈士陵園
    開城志願軍烈士陵園位於朝鮮開城市北郊的松嶽山南麓的山坳裡,這裡安葬有1.5萬多具志願軍烈士的遺骸。1954年即朝鮮停戰後的第二年,開城市政府在這個坡度不大的開闊地修建了兩個彼此相鄰的烈士陵園,分別安葬從南朝鮮搬運回來的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死亡人員的遺骸。其中有志願軍的遺骸約1.5萬多具,安葬方式採用了合葬,在陵園內修建了10個深入地下的大墓穴,將裝有烈士遺骸的棺木整齊排列其中,每個墓穴約1000多具,然後,在墓穴上用圓形的水泥蓋封頂。
  • 朝鮮老人呼喚:「卜克,你在哪裡?」
    ———走訪江原道平康郡志願軍烈士陵園(記者 任力波)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毛主席振臂一呼,使得這八個字成為那個年代最響亮的口號;「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一位志願軍指導員出徵前寫成的這首小詩,竟成為當年唱響大江南北最嘹亮的歌聲;數十萬志願軍戰士帶著沖天豪氣和無私的國際主義精神踏上了朝鮮的土地,更有十幾萬志願軍戰士在韓戰中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 長津湖血戰美軍「北極熊團」:志願軍「小米加步槍」打了大勝仗
    全殲美軍王牌步兵第7師第3 1團,創造了抗美援朝戰爭史上唯一全殲美軍一個整團的範例,這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7軍。新興裡戰鬥中,「北極熊團」全團覆滅,「北極熊旗」成了志願軍的戰利品,上校團長麥克裡安被擊斃,這在美軍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如今,「北極熊團」的軍旗已成為侵略者恥辱的標記,被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 從準備渡海解放臺灣到朝鮮蓋馬雪原同美軍較量 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臺灣、實現全國統一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的一項既定政策和基本任務。
  • 中美軍人各自回憶長津湖血戰:艱難超過長徵
    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裡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長津湖地區在高寒的蓋馬高原東北部,此時普降大雪,氣溫已經下降到零下30度,風雪交加的嚴寒氣候,加上山高路窄的複雜地形,就連基本生存都不容易,戰場環境甚是險惡。
  • 《血戰長津湖》大猜想:把陣地交給楊根思!
    最近,欣聞馮導第三部軍事電影力作《血戰長津湖》或於兩三年內問世,在下心中充滿了激動,對劇情非常神往,不禁萌生出如下猜想。劇情猜想:把陣地交給楊根思!根思同志威武雄壯!「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這首激昂的旋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軍人,傳承著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個人覺得,這一首歌最適合作為《血戰長津湖》的插曲!如果有幸觀看《血戰長津湖》的話,我願意在放映現場,起立和現場所有觀眾一起,高唱這首傳承我們民族之魂的歌曲,為我們真正的英雄熱烈鼓掌!
  • 零下30度的長津湖血戰,中美兩國士兵都不願回憶
    零下30度血戰長津湖「悠悠行動」:第10軍出現在長津湖某種程度上,麥克阿瑟也是長津湖戰役的始作俑者。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乘坐直升機從空中看到長津湖這一帶蓋馬高原險峻的山勢和陸戰1師「空空蕩蕩的左翼」後,堅決反對將他的師分散在「鹹興到鴨綠江那條孤零零的120公裡長的山路上」。他堅信中國軍隊正試圖在這裡圍殲他的部隊,為此他在被迫前進的同時,強烈要求在水庫南端的小鎮下碣隅裡修建一個簡易機場,以便一旦出現緊急情況,可以保證空中補給,撤離傷員,然後便開始了消極的前進。
  • 抗美援朝血戰長津湖:看著最後被凍成「冰人」的志願軍,淚目了!
    1950年秋,戰火在朝鮮半島上肆意的焚燒著,而以美軍第十軍為首的的7萬「聯合國軍」正氣勢洶洶地朝著重要戰略地點長津湖進軍,企圖借走長津湖來遏制志願軍西進的戰略計劃,並且乘機和美軍第九軍一起對志願軍總部形成「鉗」形成包抄之勢。
  • 朝鮮設宴歡迎中國志願軍英模烈屬代表團
    東方網5月6日消息:朝鮮人民武力部6日在平壤松田閣舉行宴會,歡迎來訪的中國志願軍英模烈屬代表團一行。朝鮮人民武力部副部長樸在京致辭說,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韓戰中流下的鮮血和他們所體現的精神將在朝中友誼史上永垂不朽。   樸在京對在韓戰時期為抵抗美國侵略者英勇作戰、獻出自己寶貴青春和生命的烈士致以崇高敬意。
  • 上甘嶺志願軍烈士陵園珍貴老照片,志願軍戰士坐牛車尋烈士遺骸
    位於朝鮮江原道平康郡的上甘嶺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建於1955年,主要安葬著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在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志願軍烈士。此役共斃傷俘敵25000餘人,志願軍傷亡115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