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倚山臨海,歷來是海防重要基地。明清時期,這裡建築了海防炮臺24座、煙墩14座、古堡2座。而現今保存完整的煙墩、炮臺、營寨等軍事關卡,都成為了本地旅遊觀光的重要景點。
厚重的歷史 海防炮臺的築建之謎
汕尾炮臺有史可查最早當推建於宋代的倚壁虎炮臺。不過翻閱資料發現汕尾的海防炮臺除坎下城外,幾乎都是建於清代。清之炮臺,以長沙炮臺、遮浪炮臺和淺澳炮臺最為重要,另外還有石獅頭炮臺和後門炮臺也是清代較為重要的海防設施。這些炮臺均處於出海口,地處要衝,扼海上交通要道,或為縣城之門戶,或是衛所之屏障,具有能獨立作戰和長期堅守的能力。
清代之所以建起較多的海防炮臺,是因為在清朝初年相當長的時間裡,汕尾地區成了盤踞在臺灣的南明小朝廷與清廷角逐的勢力範圍,形勢多有反覆,加之倭寇加劇,為了將敵對勢力扼於海上,清朝政府不得不大量修築炮臺。
戰火中的煙墩 鮮為人知的軍事機密
汕尾古煙墩有始建於明代的湖東煙墩,今塔頂掛有信號風標和導航燈。還有大湖山煙墩,始建於清康熙元年。與大湖山煙墩同期建造的還有陸豐博美西面白仔嶺山頂上的白仔嶺煙墩。另外還有南町山煙墩、大華煙墩。其中南町山煙墩是汕尾保存較好的一處煙墩。
古代戰爭的敵情警報,均利用地形地物構築煙墩,派兵駐守。明清的煙墩,沿惠潮官道兩側而設。明末清初,東南沿海人民不斷起義,戰火頻仍,加之倭寇不斷臨境襲擾,因此,清政府在衛所、城堡之間的交通要道的沿途山頂或沿海半島上,擇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的高地山巒設立煙墩。這些煙墩薪糧充足,置弩於上,鑿井於旁,以嚴守備。
水寨秘史 朱元璋攻取廣東的真相
明清之時,皆有水寨以守城池。水軍是朱元璋起家的重要力量。早在其起兵反元不久,結寨巢湖的兄弟以水軍千艘來歸。從此,朱元璋依靠「皆長於水戰」的巢湖諸將,引軍揚帆,渡長江,佔集慶(今南京);西徵陳友諒,大勝鄱陽湖;東攻張士誠,下平江(今蘇州)諸城。
後來,朱元璋又命朱亮祖帥馬步舟師數萬討方瑛,迫使其降明。方國珍亡入海上,大將吳禎追而殲之;命湯和、廖永忠率舟師自海道至福州平陳友定;又命廖永忠、朱亮祖為正副徵南將軍,由海道攻取廣東。
坎下城 明代海盜之戰的軍事大紀實
坎下城位於汕尾城區內,城呈不規則橢圓形,分建東、西、南、北四門,配防炮78位。坎下城地處龜山河出海口,與後徑鄉隔海對峙,海水奔騰激蕩城牆,航道四通八達,船隻外出南海北至漳夷江浙,南至廣州瓊崖,遠至東南亞諸國。
坎下城始建之時,一面倚山,三面環水。北門是山,今之變電站小山。東、西、南門臨海。西門是水門,只有船隻可以出入,一如《水滸》梁山水寨,碼頭在城內。水寨有水師,水師有水舶,可通捷勝、碣石。時至今日,西門仍留有一個「西門池」,面積雖不大,乃是歷史的有力見證。
秘境古堡 尋常生活中的歷史密碼
長青古堡位於長青村南面臨港灣的小山崗上,前面臨海處闢一石門,牆體由條形石壘築,其餘三面牆體為熟貝灰沙洽土夯築。城牆上原有垛口50多個,現存20多個。古堡原設有望臺、炮架和營房6間。
登上小山崗,撫摸著坍廢的奎湖古堡,思緒仿佛回到明洪武已酉年,衛所兵士在此夯築城牆時所喊出的號子。歷盡千百年風雨滄桑,古堡仍然保存原來的雄姿,風霜的浸淫,愈發顯出它的古樸。
屯兵營寨 民族梟雄的護國戰爭掠影
順治十八年,清廷為了切斷盤踞臺灣的鄭成功抗清勢力的物資供應,頒旨「遷界令」,山東到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30至50公裡,設立界樁,越接者斬,製造沿海無人區。沿海居民流離失所,瘟疫流行,餓孚遍地。當時碣石水師總兵官蘇利因不滿清廷實行的遷海政策,起兵反清,義軍東擁石帆、坊廓,西控楊安、金錫,在四都狹長的沿海地帶構築了不少防禦工事,其中的龍牙寨和獅地山營寨,異常堅固,至今尚存殘壘。
龍牙寨牆中間連接一炮樓,寨牆和炮樓為灰沙夯築,設置有很多炮眼和射擊孔。獅地山營寨牆依山坡而建,沿東西向橫跨兩個小山,東北面臨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走進汕尾,就陷入汕尾美麗的傳說和厚重的歷史裡。走在古色古香的街巷,每一道牆脊甚至石塊似乎都藏著一個故事。一路探尋汕尾古海防,那起伏的海防炮臺、煙墩、古堡、營寨遺址,似乎都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傳奇,而這一切卻又像被一波波海濤抱住,衝向礁石,碎濺出的一朵朵浪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點擊右上角圖標 · · · 大方分享到朋友圈吧!讓你身邊的人都來了解汕尾瑰麗的民俗文化!
想了解汕尾最新鮮最有趣的人文、歷史、遊玩和美食資訊嗎?關注我們就對了,請搜索微信號:wucaishan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