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事探秘 汕尾古海防的歷史傳奇

2021-02-28 五彩汕尾

汕尾倚山臨海,歷來是海防重要基地。明清時期,這裡建築了海防炮臺24座、煙墩14座、古堡2座。而現今保存完整的煙墩、炮臺、營寨等軍事關卡,都成為了本地旅遊觀光的重要景點。

厚重的歷史 海防炮臺的築建之謎

汕尾炮臺有史可查最早當推建於宋代的倚壁虎炮臺。不過翻閱資料發現汕尾的海防炮臺除坎下城外,幾乎都是建於清代。清之炮臺,以長沙炮臺、遮浪炮臺和淺澳炮臺最為重要,另外還有石獅頭炮臺和後門炮臺也是清代較為重要的海防設施。這些炮臺均處於出海口,地處要衝,扼海上交通要道,或為縣城之門戶,或是衛所之屏障,具有能獨立作戰和長期堅守的能力。

清代之所以建起較多的海防炮臺,是因為在清朝初年相當長的時間裡,汕尾地區成了盤踞在臺灣的南明小朝廷與清廷角逐的勢力範圍,形勢多有反覆,加之倭寇加劇,為了將敵對勢力扼於海上,清朝政府不得不大量修築炮臺。

戰火中的煙墩 鮮為人知的軍事機密

汕尾古煙墩有始建於明代的湖東煙墩,今塔頂掛有信號風標和導航燈。還有大湖山煙墩,始建於清康熙元年。與大湖山煙墩同期建造的還有陸豐博美西面白仔嶺山頂上的白仔嶺煙墩。另外還有南町山煙墩、大華煙墩。其中南町山煙墩是汕尾保存較好的一處煙墩。

古代戰爭的敵情警報,均利用地形地物構築煙墩,派兵駐守。明清的煙墩,沿惠潮官道兩側而設。明末清初,東南沿海人民不斷起義,戰火頻仍,加之倭寇不斷臨境襲擾,因此,清政府在衛所、城堡之間的交通要道的沿途山頂或沿海半島上,擇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的高地山巒設立煙墩。這些煙墩薪糧充足,置弩於上,鑿井於旁,以嚴守備。

水寨秘史 朱元璋攻取廣東的真相

明清之時,皆有水寨以守城池。水軍是朱元璋起家的重要力量。早在其起兵反元不久,結寨巢湖的兄弟以水軍千艘來歸。從此,朱元璋依靠「皆長於水戰」的巢湖諸將,引軍揚帆,渡長江,佔集慶(今南京);西徵陳友諒,大勝鄱陽湖;東攻張士誠,下平江(今蘇州)諸城。

後來,朱元璋又命朱亮祖帥馬步舟師數萬討方瑛,迫使其降明。方國珍亡入海上,大將吳禎追而殲之;命湯和、廖永忠率舟師自海道至福州平陳友定;又命廖永忠、朱亮祖為正副徵南將軍,由海道攻取廣東。

坎下城 明代海盜之戰的軍事大紀實

坎下城位於汕尾城區內,城呈不規則橢圓形,分建東、西、南、北四門,配防炮78位。坎下城地處龜山河出海口,與後徑鄉隔海對峙,海水奔騰激蕩城牆,航道四通八達,船隻外出南海北至漳夷江浙,南至廣州瓊崖,遠至東南亞諸國。

坎下城始建之時,一面倚山,三面環水。北門是山,今之變電站小山。東、西、南門臨海。西門是水門,只有船隻可以出入,一如《水滸》梁山水寨,碼頭在城內。水寨有水師,水師有水舶,可通捷勝、碣石。時至今日,西門仍留有一個「西門池」,面積雖不大,乃是歷史的有力見證。

秘境古堡 尋常生活中的歷史密碼

長青古堡位於長青村南面臨港灣的小山崗上,前面臨海處闢一石門,牆體由條形石壘築,其餘三面牆體為熟貝灰沙洽土夯築。城牆上原有垛口50多個,現存20多個。古堡原設有望臺、炮架和營房6間。

登上小山崗,撫摸著坍廢的奎湖古堡,思緒仿佛回到明洪武已酉年,衛所兵士在此夯築城牆時所喊出的號子。歷盡千百年風雨滄桑,古堡仍然保存原來的雄姿,風霜的浸淫,愈發顯出它的古樸。

屯兵營寨 民族梟雄的護國戰爭掠影

順治十八年,清廷為了切斷盤踞臺灣的鄭成功抗清勢力的物資供應,頒旨「遷界令」,山東到廣東的沿海居民內遷30至50公裡,設立界樁,越接者斬,製造沿海無人區。沿海居民流離失所,瘟疫流行,餓孚遍地。當時碣石水師總兵官蘇利因不滿清廷實行的遷海政策,起兵反清,義軍東擁石帆、坊廓,西控楊安、金錫,在四都狹長的沿海地帶構築了不少防禦工事,其中的龍牙寨和獅地山營寨,異常堅固,至今尚存殘壘。

龍牙寨牆中間連接一炮樓,寨牆和炮樓為灰沙夯築,設置有很多炮眼和射擊孔。獅地山營寨牆依山坡而建,沿東西向橫跨兩個小山,東北面臨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走進汕尾,就陷入汕尾美麗的傳說和厚重的歷史裡。走在古色古香的街巷,每一道牆脊甚至石塊似乎都藏著一個故事。一路探尋汕尾古海防,那起伏的海防炮臺、煙墩、古堡、營寨遺址,似乎都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傳奇,而這一切卻又像被一波波海濤抱住,衝向礁石,碎濺出的一朵朵浪花。

喜歡這篇文章嗎?請點擊右上角圖標 · · · 大方分享到朋友圈吧!讓你身邊的人都來了解汕尾瑰麗的民俗文化!

想了解汕尾最新鮮最有趣的人文、歷史、遊玩和美食資訊嗎?關注我們就對了,請搜索微信號:wucaishanwei

相關焦點

  • 【今晚熱播】跟隨小小海防少年們,探秘大灣區海防史跡文化遺產遊徑!
    【今晚熱播】跟隨小小海防少年們,探秘大灣區海防史跡文化遺產遊徑! 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海防史跡文化遺產遊徑 尤為突出 它記錄了大灣區珠三角的海防實力 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 古炮臺旁論海防 將軍第中憶古今
    深圳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供圖南頭古城曾是珠江口東部的海防要塞。資料圖片去年,位於深圳東部的大鵬所城接待遊客超500萬人次。這座在19年前就被評為「國保」單位的明代軍事機構,已經活化成了當地的一張旅遊名片。據學界研究,在國內現存古代衛城中,剩有城牆的城內多已成空心化。
  • 探秘中國民防體系「軍事要塞」——寶箴塞
    這就是擁有百年歷史的寶箴塞。這是一座為軍事而生的要塞,卻沒有經歷過戰事。這樣一座具有江南建築風格並融入閩南地區團城建築風格的居所,卻坐落在了川東北,它有著太多的傳奇,值得去探秘。段家老院子。1932年,段襄臣又率眾續建了西塞,將東西兩塞合為一體,形成集軍事防禦、生活起居為一體的全封閉式建築群,並與段家大院、碉樓三位一體,遙相呼應,起到了「保障地方,增益安寧,庇護子孫」的功效。
  • 探秘海防要塞三門島
    因地理位置險要,古時便是軍事重地,清政府在此設有海關機構,300年前建有海防古城牆,解放後長期有駐軍。該島號稱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自然生態海島之一,有望打造成南中國海洋生態旅遊度假勝地。踏訪島上保留大量軍事設施和遺址5月20日上午,「惠州海洋行」採訪團從大亞灣澳頭港碼頭出發,乘船不到1小時便抵達三門島,航程約35公裡。
  • 探訪潮汕明代海防前哨:六百多年雄風依舊
    陳啟任 攝大城所內的古驛站舊址。 陳啟任 攝  中新網潮州7月17日電 題:探訪潮汕明代海防前哨:六百多年雄風依舊  作者 陳啟任  地處中國東南沿海,著名僑鄉潮汕地區自古以來向海而生。明清時期,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飽受倭寇侵擾,位於廣東潮州的大城所,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是扼守潮汕沿海一座重要的海防前哨。
  • 浙江這座漁港是中國四大漁港之一,也是600年歷史的海防要塞
    這是一座天然良港,全國四大漁港之一,也是一座歷史古城,還曾是海防重鎮,全國漁業第一鎮。 石浦是漁港,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保存有較為完整的明代古城牆和數量眾多的古建築等遺蹟。為什麼古人會在這裡建造古城牆?
  • 香港海防博物館探秘
    盤踞於香港筲箕灣一座小山上的香港海防博物館,其前身是建於1887年、扼守維多利亞港東面海道的鯉魚門炮臺。這項百餘年前香港最具規模的海防工事,曾在1941年底日軍入侵期間擊退其數次海上突襲,是香港武裝抗日時期的重要戰場之一。  如今,硝煙早已散去,但滿目大炮林立、坦克鎮守、壕溝遍野,歷史的故事仍在這裡被世代傳述。
  • 汕尾這裡號稱「南天第一灣」...
    這裡還有南澳半島旅遊度假、海上浴場衝浪滑水、古代炮臺等旅遊觀光項目,也有南海寺、媽祖文化等古色宗教旅遊。遮浪半島沙灘金黃細膩,海水蔚藍透明,礁巖千姿百態,陽光藍天白雲相得益彰,帆影、翔鷗、彩霞交相輝映,極富魅力。
  • 去海壇古城,看中國第一軍事操,逛國內首家海防文化博物館
    藤牌操,素有『中國第一軍事操』之稱,而『藤牌』取材於來之不易的老藤,柔韌性強、耐抗打,是平潭海防史的見證者之一。凸顯閩臺文化交流歷史淵源的平潭藤牌操,是傳統節慶的表演項目之一,已獲評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曾於2009
  • 歷史上的海防重鎮,石浦漁港古城,來感受濃濃的魚商、海防文化
    石浦漁港古城位於長江三角洲經濟中心區南翼,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南部石浦港畔,來到歷史上的海防重鎮石浦漁港古城,感受濃鬱的魚店、海防文化。漁港古城依山而築,依山臨海,素有「城在港,山在城中」的說法,古城因漁業爾星港,因港口而興漁業,成為歷史上重要的海岸漁港、商港、軍港,島礁港灣、屋後院、茶餘飯後散布的海洋文化、漁文化也成為港口歲月的老酒,漁港古城的主要景點有甕城、關帝廟、藥店、錢大當鋪等,甕城位於碗行街、福建街、中街的入口處,始建於明代,關帝廟位於城中街之首,大門牆壁為紅色。
  • 汕尾城區19個網紅景點(附自駕遊攻略)
    堅持規劃先行,多渠道籌措資金,聘請有關專家和專業人員進行文物搶修和加固,力爭恢復原貌,將古炮臺打造成文物旅遊的景點,擦亮汕尾旅遊名片。炮臺始建於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617年)由兩廣總督楊琳(滿洲人)主持修建,是古代南中國要塞碣石衛(鎮)所的沿海重要防禦工事之一。炮臺及兵營牆體均用花崗石塊砌築,牆寬2.2米,殘高2.5米,四周長123米,面積900多平方米。原來四周設垛口36個,內面設營房8間,配置海防火炮8門,由碣石衛撥兵防守。
  • 傳統海防為什麼在江南萌芽?
    臨海古長城  在浙江師範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的姚建根看來,這些海陸因素,促使江南成為了近海用兵的理想之地和海域軍事活動的集中區域,進而成為中國傳統海防的發源地。  海防是指在國家領海,為防備和抵禦侵略、保衛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而進行的軍事活動。姚建根說,在江南文化的眾多成色中,以海防為主題的海洋軍事文化是江南文化的另一層底色。
  • 平潭海壇古城-中國海壇海防博物館正式開館!
    場館主要挖掘和展示明清時期的海壇海防與水師文化,真實呈現平潭人民抗擊侵略、抵禦外侮的光榮歷史,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館內展陳區域的前廳部分是以「清代平潭名將畫像」為主題的海防歷史人物畫展,大堂展示區則高度還原了海壇鎮總兵署內所設的歷任總兵處理軍機要務的「虎節堂」原貌,內堂區域則有趕繒戰船1:2原船模型,內堂一至三層為中心展區,分為歷史沿革、海防輯要、戍臺守疆、將才輩出四個單元,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重點介紹了明清時期平潭的海防文化。
  • 解放軍海防部隊在甲午戰爭博物館練刺殺
    解放軍海防部隊在甲午戰爭博物館練刺殺濟南軍區某海防團一連駐守在山東威海劉公島,官兵們牢記國恥、枕戈待旦,緊貼實戰礪練精兵,不斷提升控海守島的核心軍事能力,兩次榮立集體一等功。  走進一連營區,「礪兵古戰場、建功新海防」幾個大字分外醒目。操場上,連隊官兵正在持槍進行刺殺訓練,每一招每一式都虎虎生威、透出騰騰殺氣,讓人望而生畏。
  • 【全景青島】國防前沿 海防要地——雄崖所故城
    數百年間,這些衛所在防禦倭寇入侵,鞏固國家海防中發揮了巨大的震懾威力。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當年雄踞沿海的海防重鎮,如今多已蕩然無存,湮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惟有即墨境內的雄崖所城依然屹立在境域東北端的黃海之濱。儘管它僅是雄崖古所殘存的一部分,但它卻真實地顯示了當年古所的雄姿以及先民們不屈不撓的保家衛國精神。
  •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三十大軍事統帥排行榜(一)
    作為一名歷史迷,我對歷史人物有一種由衷的熱愛。戎馬倥傯、馳騁縱橫的軍事家們,你方唱罷我登場,是最讓人心神蕩漾、熱血沸騰的篇章。今天,歷史筱佰科就和大家分享,自己心目中古代中國的三十軍事統帥排行榜。幾千年歷史,十大肯定是不夠的,所以,選擇了其中的三十位佼佼者。既然是排行榜,就需要有一定的標準。
  • 大灣區海防遺址國家文化公園要來了!
    規劃面積約63.27平方公裡,重點進行海防主題文化展示。  《規劃【簡本】》指出,這一區域內炮臺遺址保存較完整。公園範圍共有8處炮臺(群),廣州區域有6處,東莞區域有2處;另外還有天后宮、鹿頸村「南沙人」遺址、海戰博物館、鴉片戰爭博物館等歷史人文資源。大角山炮臺現存炮臺主要是清朝光緒年間(1885年後)重建,後又多次修建改建,現存7個炮臺。
  • 「騎」《戰馬》 探秘世界著名軍事博物館
    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戰爭的歷史,就應該去軍事博物館參觀參觀,以下為你推薦世界著名的軍事博物館,讓你再次回到那些硝煙滾滾的年代。為了紀念那些戰火紛飛的年代,世界各國都建造了屬於自己國家歷史的軍事博物館,並各具特色,下面,就跟隨編輯的腳步,走進那些世界著名的軍事博物館,一起回顧那些崢嶸歲月吧!
  • 中國古代城牆知識——古代軍事防禦性建築
    城牆,古代軍事防禦設施,由牆體和其它輔助軍事設施構成的軍事防線。也指舊時農耕民族為應對戰爭,使用土木、磚石等材料,在都邑四周建起的用作防禦的障礙性建築。在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古代中國,人們往往是定居生活,不像遊牧民族般四處遷移,為了對外敵進行防禦,也就自然而然發展出了城牆建築,以守護自己的家園。
  • 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
    【基地簡介】  鎮海素有「海天雄鎮」、「浙東門戶」之譽,是我國歷史上的國防要地。在400多年間,歷經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戰役,先輩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和珍貴的海防遺址。  1994年2月,寧波市鎮海區委、區人民政府作出「保護開發鎮海口海防遺蹟,全面實施愛國主義教育工程」的決定。它銜山憑海,風格渾厚,寓意凝重。它以鎮海口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史跡為主要內容,採用實物展示和電腦多媒體等手段,形象地展示了數百年來鎮海人民熱愛祖國,不畏強暴,前赴後繼,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