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朱新偉】
小編發起狠來,連自己的臉都打。
沒錯,今天要講的就是火遍朋友圈、我們昨天也推送過的——
一切,都要從丹麥大使館官方微博4月24日發布的文章說起。
這篇文章精心構建了「生蠔作為外來物種入侵丹麥,丹麥人不會吃,束手無策」的印象,讓本就熱心的中國人不由地產生「放開那個生蠔,讓我來!」的想法。
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丹麥大使館是怎麼玩兒的呢?我們先看原文(剔除「惡意滿滿「的各種生蠔美圖):
這種生蠔叫做太平洋生蠔,原本是不屬於丹麥的海域的。現在,這種新物種入侵到丹麥這片樂土之後,簡直無法無天,對海岸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它們在丹麥沒有天敵,在海岸邊肆意瘋長,想下水遊泳的人得穿著鞋才能跨過它們。不僅如此,原本丹麥本土的Limfjord生蠔也被它們擠兌死了。
丹麥的科學家和漁民已經向丹麥自然保護局投訴很多次了,但是依舊沒有辦法處理這些棘手的入侵者。
這個物種來自南方的海域,經過數十年時間的生長,形成了現在如此巨大的規模。實際上,科學家們早在2010年就向政府敲響警鐘了。
「我們鼓勵大家通過『吃』來消滅這些生蠔,但是大家都一張冷漠臉」。
事實是怎樣的呢?首先,太平洋生蠔(Crassostrea Gigas)不是什麼奇怪的新物種,而是常見生蠔養殖品種,在某寶的批發價是不到七塊錢一斤。
其次,太平洋生蠔也不是這幾年才突然「入侵」丹麥的。正如它的名字一樣,這種生蠔原產太平洋,優點是對水溫適應程度強、對傳染病的免疫能力較高,總之:好養。
於是,1966年,法國漁民將其引入歐洲,進行大量養殖。如今,法國市面上最常見的凹殼生蠔,就是太平洋生蠔,70年代引進法國後,至今產量約佔法國生蠔總量90%。
同一時期,1960年代,荷蘭漁民把太平洋生蠔帶進了瓦登海人工養殖。
瓦登海的南面是荷蘭,東面則是丹麥。太平洋生蠔就是這麼蔓延過去的,有資料稱,1996年「入侵」到了丹麥一側的瓦登海海域。
的確,太平洋生蠔在瓦登海大量繁殖,但是,丹麥大使館筆下「對海岸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究竟是什麼呢?
答案是……會擠佔貽貝和丹麥本土生蠔的生存空間。
聯合國環境開發署2010年關於瓦登海生態危險的報告摘要:
90年代源於亞洲的太平洋牡蠣開始侵入本土的紫貽貝生長區,並開始在那裡繁殖,令人擔心的是,太平洋牡蠣的繼續入侵可能會使當地的紫貽貝失去生長環境。
好吧,這不就是一種水產品和另一種水產品的競爭麼?丹麥官方有必要那麼危言聳聽嗎?
所以,歐洲人本來就是愛吃生蠔的,生蠔在歐洲有悠久的養殖歷史,太平洋生蠔進入歐洲本來就是為了吃掉它的,現在吃不完,只是因為它太常見了(丹麥人更愛本土的Limfjord生蠔,按照CNN旅遊頻道前年11月的報導,在餐廳一個能賣8.85美元)。
換言之,爛大街的太平洋生蠔在丹麥國內滯銷了。
怎麼辦?
試試賣給外國人。
丹麥人深諳這種套路。丹麥旅遊官方網站visitdenmark.com就介紹了以太平洋生蠔為賣點的旅遊景點,介紹詞是「當地的生蠔品種是太平洋生蠔,最長可達20釐米。」
不晚於2010年,就有英文媒體介紹了丹麥的生蠔旅遊營銷。
套路是一樣的:把它描繪成生態災難,亟待你(遊客)的拯救。
同樣的套路,叫賣了多年,2017年來到了中國市場。
中國網民和媒體都很捧場,仿佛撿到了便宜。
殊不知,丹麥官方偷著樂呢。噢不,明著樂。
丹麥駐華大使館官微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昨晚很高效率地推出了旅遊指南,景點包括生蠔養殖場。
中國遊客的確有錢,但橫跨歐亞大陸去吃太平洋生蠔——世界上產量最大、最常見的生蠔品種,我不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的國際主義精神……
不過,還是為丹麥駐華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點個ZAN,這次本國美食和旅遊的推廣方案,的確是起到了爆款效果。
再說句題外話,去年10月,丹麥駐華大使館招聘食品組實習生。
網友們當時還奇怪使領館怎麼會有「食品組」。
現在忽然有點明白了,原來洋人也玩清倉大甩賣啊。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