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內家拳如果你不相信「天人合一」,就已經背道而馳了

2020-12-13 阿七聊功夫

作者/戚海軍

內家拳的本質是從「先天一炁」開始,內外兼修,所以,它的運動形式從本質上講是秉承道法自然,遵循「天人合一」,在靜、松、柔、緩上下功夫。

道家認為,人體小宇宙是和天地大宇宙是融為一體的,所以人體之氣必須與天地之氣相交才是天人合一,故內家拳強調「天地人」三才。

所謂「天人合一」的修煉實質上就是返回先天,激發人體的先天本能。

從先天角度來講,人有兩樣東西是最珍貴的。一是「炁」,這是先天機能,也是人體需要的高級能量;二是「靈」,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靈性,靈機。

出生的嬰兒在靈機、炁能方面是最好的,然而隨著後天的成長,慢慢隨後天環境的影響人的炁能與靈性都弱化或者減退了。

比如,嬰兒雖然骨力很弱,但用小拳頭握你的瞬間卻很有勁;他在你懷裡的掙跳也是特別有力量,因為嬰兒天生會用上腰勁;反而人成年後即便練功多年的還不容易使得上腰勁出來。

再如,人幼小的時候很靈便很放鬆,反而長大了肢體變得僵硬了;這些都是因為受後天的環境影響。

所以,內家拳返璞歸真,尋求先天一炁、養靈性,這是最基本也是重要的途徑,就是把失去的先天元素儘量找回來。

人的炁能增強了,靈性增加了,本能反應也就越來越好了。練過太極拳的人這方面應該感悟很深,比如突然有一輛汽車迎面馳來,你感覺當時本能的躲閃反應能力比以前強多了,這個就是練先天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內家拳抻筋拔骨,內家拳如何練抻筋拔骨-典傳筋骨開發
    內家拳的抻筋拔骨,需要做到「松、活、彈、抖」。所謂「松」就是肌肉能夠松,「活」關節能夠活,「彈」就是大筋崩彈、運動,「抖」就是內家拳撐筋拔骨的訓練效果。練習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數量累積來達到筋骨松活彈抖的效果,在練習的過程當中能夠呈現出筋骨齊鳴的效果,再繼續訓練的話,慢慢的,我們會發現皮肉與骨架之間會產生分離度,也就是拳譜上所說的骨肉分離的狀態。一旦達到這樣的效果,打擊的勁力以及穿透力都大大地增強,整個攻擊力會有質的提升。
  • 關於內家拳氣沉丹田的解釋不看後悔
    形意拳其實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以及別的內家拳在內,不管是它們的拳架還是自己特有樁功,我們只是看到形式上的不同而已,它們是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內家拳目的都是在開發和提高我們人體的先天潛能。然後使先天和後天形體相結合。拳種在各自的練法上,不管是行拳架還是在練習站樁功,都可以按照不同的高中低三種姿勢去訓練。但是在上中下三盤之中,我們初學者還是應該以高式開始,其實高式也是最關鍵的課程要堅持訓練,然後高式訓練一段時間後,有功力之後再慢慢一次往中式,低式的拳架訓練。
  • 內家拳為什麼強調抱元守一,其根本思想源自天人合一
    作者/戚海軍內家拳講究「抱元守一」,「混元一炁」,其根本思想源自易經的「天人合一」。「一」是什麼呢?是對立統一,是整體觀,是一陰一陽謂之道。「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回歸大道,歸根復命。在易經的哲學思想中,世間萬物都是一個整體,任何個體都必須考慮與整體的聯繫,人體是小宇宙,天地是大宇宙,故人和自然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個就是「一」。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天人合一的經典詮釋。
  • 功效:如何通過練習站樁來達到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天人合一,這是很多修道者追求的目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可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如何通過站樁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什麼?天人合一是哲學史上的一個基本觀點。一般來說,天是泛指自然界及其變化規律,同時也包括人類生存社會及其變化規律。而天人合一自然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社會能夠和諧統一的整體觀。為什麼要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 學拳者,該如何保持最佳的練習狀態?
    一是多接觸大自然,感受大好河山寬廣的胸懷,陶冶自己的情操;再有就是多看書,尤其是名人傳記,從中吸取有益於拳法練習的經驗,培養自己勝不驕、敗不餒的進取精神和提得起放得下的魄力。,使全身肌肉、韌帶、骨骼以及各個臟器,都能順從意念的需要,達到既協調又有序,既迅速又靈活,既鬆柔,又有彈力地『屈伸開合任自由』的理想境界……」陳正雷太極拳北京總館劉家瑞老師拳照實際來說,拳法練習的天人合一狀態,就是人的意念力精神境界,是一種充滿智慧、力量的拳技意識境界,有了這種境界
  • 「中華武術內家拳發源地」紀念碑在白雲莊揭幕,四明內家拳再攀新臺階
    張愛琴致辭指出:」 中華武術內家拳發源地紀念碑的揭幕是內家拳發展史上的大事,是寧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大事,更是中國武術界的大事。」寧波大學教授、浙東史專家張如安介紹了自己研究內家拳源於白雲莊的史料,再現了黃宗羲、王徵南、黃百家這些浙東文武大家的風採。
  • 來仰口免費觀玄真內家拳
    半島都市報5月22日訊(通訊員 宋靜靜 記者 周曉荷 )  5月22日,記者從嶗山風景區了解到,每逢雙日去仰口,遊客可以在嶗山仰口環太平宮道教文化遊覽路上,免費欣賞玄真內家拳的風採。
  • 天人合一與修道
    只是人有欲望,如果欲望很大,甚至變得邪惡,就會與天道背道而馳,天人不再合一。而這產生的後果必然是人類遭殃。修行,就是讓我們調整自己的思想行為,敬畏自然,敬畏天道,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現在的生態汙染其實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嚴重背離。希望我們大家也能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愛護我們的環境。這是生存的根本。
  •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傳統武術內功練習感悟一
    道家功法講究天人合一,與天地融為一體,道家也更注重內外兼修!我練習半年就脫胎換骨,無意中破解了身體某組密碼,不但得到國防身體,精力充沛,睡眠完全改變,酒量提升2倍以上!男人最看重的功能方面至少提升了幾十倍!
  • 通過瑜伽可以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瑜伽的練習過程中,必須要有堅持下去的決心。你只有堅持下去的決心,你才能明白什麼是天人合一境界!就好比如,你想要公司老闆給你加薪資一樣。你要有那個決心!我是2010年接觸的瑜伽,那個時候的我,就想改變身體狀況!
  • 德國武術愛好者到仰口拜師學習玄真內家拳
    尋蹤覓師相約嶗山  雖然一早就下著毛毛細雨,但21名德國人尋蹤覓師,拜師學藝的熱情不減德國領隊吉·海口時隔三十多年見到嶗山玄真內家拳創始人匡常修的親孫子匡如湖激動不已,他說三十多年前,他首次來青時,就拜見過匡老。此次帶隊拜師學習玄真內家拳感慨萬千。他說:「我們都是中國武術的愛好者,這些是我的學生,此次來青島計劃待兩周,拜見我的中國老師和匡如湖大師,來太平宮之前剛去過太清宮欣賞嶗山道樂,令人著迷」。
  • 「天人合一」看香港
    「天人合一」位於山頂上,中文大學裡新亞書院學生宿舍學思樓和知行樓之間。未到實地,我腦海裡會湧現很多的景物想像:書院?樓臺亭閣?碑刻長廊?等,但到眼前,不直接「參與」到實地景物中,你還真的不會理解「天人合一」的絕妙奧義。
  • 如何理解三大內家拳中的形意拳?
    形意拳的訓練以兩個樁為主,渾圓樁和三體式,很多朋友不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大家都知道形意拳有五行拳:劈、崩、鑽、炮、橫,實際上五個拳練的東西基本上是一樣的,練的是通過站樁和三體式把兩肩和兩胯打開,讓丹田能夠在裡面運動,丹田是一個球狀的物體,那麼丹田左右旋轉,叫鑽拳。上下旋轉叫做劈拳。前後衝撞叫做崩拳。
  • 從「天人感應」到「天人合一」
    無論是儒家還是道家,都暗含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這個詞,現在比較流行,但濫用的居多。有人以中國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而感到驕傲,以此來嘲諷西方人:你看,你們西方世界把自然界當成掠奪榨取的對象,結果環境汙染、生態破壞。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何謂「天人合一」?
    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天人合一」明確提出的時代比較晚,但天人關係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
    你的思維,你的想像,你的夢境,不可能超越這三樣,必然與之相關。也就是說你夢到的一定是身體感知到的或是語言思維過亦或以前經歷實踐過。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局限於身體器官的感知認知,即身體感知的維度。這形成了你對世界的認識也就是你的世界觀,在這世界觀的影響下形成了你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決定了你的言行舉止。人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內外因素,自然社會共同作用的結果。你還沒出生,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已經擺在那裡。
  • 8090的夥伴,心嚮往的「天人合一」還在嗎?是否已經被現實的塵埃掩蓋
    所謂的「天人合一」,簡單說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但是這個境界從古代提出一直到今天,有沒有人真的達到了這個境界呢? 「天人合一」最早提出者有人說是老子,也有人說是莊子,但是不管是這兩位先賢之中的哪位,他們強調的都是源自於春秋戰國時期。
  • 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指的深意是什麼,真的可以天人合一嗎?
    老子講述修士可以通過修煉在天人之間搭建一座橋梁,讓二者互通。老子說:「穀神不死,是為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用之不勤,綿綿若存。」這句話用修士的語言翻譯就是:後天之心屏蔽以後,先天之心活潑,也就是常說的心死神活。這個時候玄關開啟,修士得見先天本源之炁,即天地根。得先天本源之炁後修士不任意糟蹋亂用,必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從而綿綿一體,長久長存。
  •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易經》中強調三才之道,將天地人並立起來,並將人放在中心地位,這就說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奇門遁甲也好,其它預測術也好,都是以人為本的,失去這基本原則,術數將變的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