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網友反映稱,南京靠近解放門的一段城牆上,搭蓋起了兩座小木屋。網友質疑,按照《南京市城牆保護條例》,城牆及其保護範圍內,禁止建設與城牆保護和合理利用無關的建築物和構築物。那麼,這兩座木屋是用來做什麼呢?是否涉嫌違規呢?
用作遊客服務處 預計下個月投用
記者在現場看到,兩座小木屋搭建在南京解放門附近的城牆上,一座已接近完工,另一座剛剛搭起外立面。
記者隨後聯繫了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求證。一名負責人表示,這兩座木屋建成後會用作遊客服務處,預計下個月投用。除了供市民、遊客休息之外,還可以提供景區介紹、歷史講解等自助服務。目前,除了解放門,中華門城牆段也在搭建一座同樣用途的木屋。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副書記 曹方卿:「我們裡面設計的是有觸控螢幕,有人機對話的,還有講解服務的,有諮詢的,有景區介紹的,還有一些水啊這些東西。可以遊客自助,可以購買的。」
搭蓋建未違規 遊客質疑'不協調'
這樣的建築是否破壞城牆呢?曹方卿回應稱,在城牆上搭建服務處,是按照南京市政府的部署進行的,並且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批准。今年3月份,南京市出臺了《城牆保護和利用兩年行動計劃》,明確要求南京城牆完善旅遊功能配套。曹方卿還表示,木屋服務處屬於'與城牆保護和利用相關的構築物',按照《南京市城牆保護條例》可以搭建。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副書記 曹方卿:「這個地方它是個木屋,如果說確實申遺需要啊,或者是各個方面,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因素啊需要拆掉的,它能夠很快就會拆掉,而且不影響城牆結構。」
對於這樣的做法,有遊客表示支持,認為方便了遊覽;但也有部分遊客認為,《南京市城牆保護條例》規定,城牆上新增的構築物,其風格、色調應當與周邊環境風貌相協調;即將投用的服務處似乎與城牆的整體景觀不太統一。
遊客:「我覺得從城牆的整體歷史感來說,我覺得沒有必要在城牆上設置這種便民服務設施。可以放在城牆下,或者靠近城牆的位置設置。我覺得對於整體景觀應該說是一種,不恰當地嵌入了現代的東西吧。」
是去是留是增加 將聽取市民意見
記者了解到,2015年,南京集慶門城門頂部出現破損,導致雨水滲漏進牆體。為此,管理中心在滲漏處搭了五座防水木屋,結果遭到了不少市民的質疑,認為木屋與周邊景觀不協調。沒過多久,這五座防水木屋被自行拆除,改用其他方式保護。當初的防水木屋都被拆除了,如今為何又要再搭建旅遊服務用木屋呢?曹方卿表示,防水木屋可以採用其他方式替代,但設立服務處的話,必須要搭建構築物。他還表示,和其他城市相比,南京城牆的遊客配套設施十分欠缺,急需完善。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副書記 曹方卿:「你像西安城牆上,西安城牆上這個配套服務設施非常多。遊客的滿意度非常高,南京城牆上遊客的配套設施太少太少。」
曹方卿透露,解放門、中華門的三座木屋服務處屬於試點,投用後他們將收集市民、遊客的反饋意見,最終是去是留還將根據市民意見。
與其事後徵求和聽取市民意見,為什麼不把這個環節放在前面呢?畢竟城牆屬於不可再生的文化,還是應該多聽聽各方意見再行動。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 記者/張清 馮水清 編輯/秀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