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經歷一系列「假展」風波後,真正的草間彌生展——「草間彌生:愛的一切終將永恆」將於3月7日至6月9日亮相上海復星藝術中心。波點、南瓜、鏡屋以及無限延伸的視覺體驗,構成了這位當代藝術家的獨特符號。草間彌生身上有諸多標籤,波點女王、日本藝術天后、精神病患者抑或怪婆婆,如同她的作品一樣極具風格化。草間彌生的藝術,為何如此富有魅力?展覽開幕前,我們來聊一聊藝術家其人其事。
以圓點繪畫抵抗幻覺
2009年6月底,英國《泰晤士報》公布20世紀最偉大的200名藝術家調查結果。畢卡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國無人入選,日本有4位藝術家上榜,分別是草間彌生、村上隆、杉本博司和野口勇。草間彌生最為人熟知的稱號是「波點女王」,大大小小密布著的圓點,成為她個人藝術的獨特標識。實際上,她拿起畫筆的原因,是為了抵抗幻覺帶來的驚恐。
1929年3月22日,草間彌生出生於日本松本市一個從事育苗業的傳統家庭。在兄弟姐妹中,她年齡最小。從童年起,幻視、幻聽就不時地發生在草間彌生身上。在她眼中,田裡的堇菜花叢有著人類一樣具有個性的臉,像在傾訴著什麼;桌子上的紅花桌布,也很快讓屋頂、窗戶、柱子沾惹上同樣顏色的花,整個房間、身體在花色中消失殆盡。這是一種神經性視聽障礙疾病,伴隨了她一生。而只要拿起畫筆,由幻覺帶來的疼痛、驚恐便銷聲匿跡了。
10歲左右,她描繪的母親肖像畫中已經出現了覆蓋整個畫面的細密圓點。在自傳《圓點女王,草間彌生》中,她寫道:「通過創作圓點,我意識到了自己的生命。圓點是立體的、無限的,還象徵著生命——月亮、太陽、星星是由數億顆圓點構成的。這是我最核心的哲學。」成為一名畫家對草間彌生來說似乎理所當然,但卻受到母親的強烈反對。只要一看見她畫畫,母親就斥責她,或者沒收她的畫具。
除了波點,草間彌生同樣鍾情於南瓜,這次展覽也將呈現她最新創作的南瓜裝置。「無論從哪個角度觀察南瓜,它都是非常有趣的。」南瓜大腹便便、不作修飾的長相以及精神上的堅強都使她留戀不已。在京都市立工藝美術學院學習膠彩畫期間,她常常畫南瓜,有時會花費一個月時間來畫一隻南瓜。「我先坐禪冥想,拋卻所有雜念,將精神集中在南瓜上。就這樣,我廢寢忘食地精心描繪南瓜,甚至連南瓜生長的粗糙表皮都畫得一絲不苟。」
撞擊現實的「偶發藝術」
上世紀50年代,在日本相繼舉辦了多個畫展的草間彌生考慮離開日本,到海外繼續創作活動。在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的幫助下,1957年11月18日,她獨自一人前往美國。據說,在離開日本之前,她將幾百幅此前的繪畫作品在自己家後面的河岸邊全部燒毀。這意味著與過去的訣別。
紐約的生活並不容易,一間沒有洗澡間的房子被用作畫室兼臥室。需要解決吃住問題,想辦法應付籤證以及畫布、畫具帳單的草間彌生過得非常貧困,夜以繼日猶如苦行僧般持續創作。當時,惠特尼美術館舉辦徵選,由於氛圍保守,草間彌生的畫並未入選,只能扛著比身體還要大的繪畫作品,走了40個街區才到家。
時間來到1959年10月,草間彌生在美第一次個展在紐約布拉塔畫廊舉辦,她首次向公眾展出五幅「無限的網」系列作品。彼時紐約正處於抽象表演主義鼎盛期,這些沒有中心,以細微的黑白網眼填滿巨大畫布的作品,令紐約觀眾驚詫不已。個展引起了弗蘭克·斯特拉和唐納德·賈德的關注,草間彌生的抽象作品則被視作極簡主義風行的開端。
20世紀60年代,草間彌生的眾多即興創作開始涵蓋人體彩繪、時裝秀和反戰示威,她選擇了更加撞擊現實的偶發藝術。1966年,在未獲邀約的情況下,草間彌生攜裝置《自戀庭院》參加了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她將1500個合成樹脂材料的鏡球鋪滿展館前的草地,還以兩美元一個的價格出售,以此反諷藝術界的過度商業化,引起巨大爭議。那是一個嬉皮士的時代,瘋狂與創作欲相互交織,草間彌生的「千船會」轟動一時。此後,她又組織裸體集會,布滿圓點的身體成為藝術的出口,這是她在經年累月創作中所探索的「自我消融」。打破常規的表達吸引了警察和媒體的追逐。一時間,她的工作室因來訪者紛至沓來而擁擠不堪。
作為符號的圓點將不斷增加
1973年,草間彌生結束了在美國16年的活動,返回日本,開始進行小說創作,從此便在東京一家精神病院居住和接受治療。其首部長篇小說《曼哈頓企圖自殺慣犯》發表於1978年。
回國後,草間彌生依舊保持著旺盛的創造力,她在醫院附近找了間工作室,幾乎每天都要繪畫。在自傳中,她羅列了一天的行程:早晨七點鐘起床,吃完早飯後前往工作室;在畫室,常常默不作聲地作畫,一畫就好幾個小時;一般在晚上七點左右結束創作。「我畫畫,經常是兩三張同時進行,快的話,一幅作品一天之內完成;慢的話,三天也會畫完一張。」
20世紀80年代末,草間彌生重返藝壇,並在1993年代表日本參加了第45屆威尼斯雙年展。第二年,她開始進行露天雕塑的創作。進入21世紀,草間彌生依舊活躍。經過對雕塑和鏡屋的探索之後,2004年她開始用馬克筆在畫布上進行繪畫,並將該系列共計50幅作品命名為「永恆的愛」(2004-2007),進而發展成為「我的永恆靈魂」系列作品。大型的戶外雕塑和裝置藝術,以圓點為主題的色彩豐富的立體作品,作為「草間彌生新藝術的符號」而廣為人知。
《在陽光下祈禱世界和平》 2016
「沒有創作的人生是無法想像的,我一直在想,不管重新投生幾次,我都要成為一個前衛藝術家。」草間彌生說,「從今往後,圓點將不斷地繼續增加,向世人述說我發出的信息。而且在我死後,如果它能夠把我的足跡向更悠遠、更深處延展,毫不停留地向後世的人們傳達信息的話,我會感到無上的幸福。」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